劍指技師學院,內江市技工學校破繭重生
從威遠縣的一個小煤礦,到毗鄰大自然景園的謝家壩,他走過了36載光輝歲月。寧靜優雅的環境,並沒令他因此止步。移新居、擴規模、強內力、樹形象,2015年,而立之年的他將重新起航,迎來人生的華麗蛻變。
他就是內江市技工學校,今年,學校將與內江市第一職業中學、內江市第六職業中學三所學校整合,創建內江市高級技工學校。新校建成後,將設立5大高級技工專業,深化校企合作,為創建技師學院打下基礎,成為內江職業教育領域的新標杆。
發展陷入瓶頸
師生期待學校迎新機遇
彈指一揮間,教務科科長李俊在學校任教已經有25年了,市場營銷、機械製造、電氣專業,跟隨市場需要,她教過不少專業。
說起學校的歷史,李俊如數家珍。「學校的原始地在威遠的一個煤礦,因為屬於行業內辦學,老師都是技師或者高級技工級別,經驗豐富,零距離上崗,所以技能特別強。」她說。
80年代,學校搬遷到了謝家壩,雖然是老式的四合院、陳舊的建築樓,技工學校卻迎來了飛躍發展,最多時學生達到近兩千人。
可是,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學校發展面臨瓶頸。「作為強項專業的機制和電氣,都需要大型設施設備,可是受場地局限,這類設備即使有資金也不敢買。」李俊遺憾地說。
機電專業的溫雅雲明年上半年就要畢業了,對於學校的環境,有些害羞的她連說:「還可以。」唯一有些不足的是,實訓間車床有些老舊,雖然還能使用,但是精度不夠,影響實踐操作。
同班同學秦奮則更期待學校的新操場,他說:「現在的學校太小,運動不方便,希望以後有更大的運動場地。」
三校整合通過
投資3.4億建職教新園區
其實,秦奮的願望很快就可以實現了,因為,2014年3月24日,內江市政府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三校整合」方案,本著「整合資源、集合優勢、共謀發展」的原則,由內江市技工學校、內江市第一職業中學、內江市第六職業中學三所學校整合後創建高級技工學校。
新校區擬建於內江市東興區新民四社興盛路與321國道交匯處,佔地面積約305.87畝,規劃建築面積65900平方米,前期投入資金3.4億元。
學校以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為辦學方向,學歷教育以中、高級工教育為主,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加強職業技能鑑定工作。預計在校生人數5000-6000人,年培訓8000-10000人。
1月底,內江市高級技工學校通過了省人社廳審批,新校建設正抓緊實施中。
「如果學校建成了高級技工學校,我一定要回來看看,並且自豪地告訴同伴,這是我的母校。」秦奮憧憬道。
教師李俊也對自己的教育生涯有了新規劃,首先是參加人社部舉辦的一體化教師培訓,然後在網絡上學習,更新知識庫,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走進企業,產學結合,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針對性的教育學生。
打造技師學院
學制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並舉
內江市技工學校校長汪義介紹,籌建內江市高級技工學校僅僅是學校發展的第一步,新校建成後,學校將打造技師學院,屆時,內江又將新添一所大專院校。
除了繼續狠抓學歷教育,開辦各專業的中級技工班和中職就業班外,還開設了高級技工班、採礦中專班、中職升學班、定點委培班。同時,學校還將加強各類職業技能培訓。
據統計,學校每年開展煤礦特種作業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培訓12期,年均培訓人數在2000人以上;每年對內江地區的事故礦和整改礦開展企業全員培訓,年均培訓員工近3000人,有效提高了煤礦企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每年還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和勞務品牌培訓,年培訓3000人以上。
職業技能鑑定是對培訓質量的考核檢驗,學校以培訓和鑑定為載體,積極傳播職業教育先進理念,擴大學校聲譽和影響力。開展了對隆昌、資中、威遠、兩區的多家公辦、民辦職業學校畢業學生的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年均鑑定初、中、高級人員3000餘人。
深化校企合作
建成高級技工的5大專業
學校不斷加強市場調研,制定出適應性強,深受企業歡迎的專業設置。目前,開設了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機械設備維修等十幾個中、高級專業,其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煤礦技術」兩個專業為四川省重點專業。
相應組建了電工、機加工、鉗工等12個工種的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學室等實訓室,滿足各類教學和培訓的需要,直接為內江市主導產業提供中、高技能型人才。
在省人社廳專家來內江考察時,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秦超介紹說:「建成高級技工學校後,學校將重點建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計算機應用、應用電子技術、數控技術和汽車維修等,按每專業招收200人計,每年可培養高級技工1000人。」
目前,學校分別與川威集團、富仕康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江鳳凰集團等20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係。依託重點專業、特色項目的優勢,接下來,高級技工校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5個高級技工專業,每個專業至少有5家大中型對口企業建有校企合作關係,將進一步提高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黃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