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內江人民全力支援抗戰歷史回顧
張瓊 申福建
從來壯烈不偷生,甘灑熱血鑄青春。當抗日戰爭的烽火點燃,內江兒女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日救國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偉大戰鬥中。
1938年8月16日,內江縣興華救亡歌詠話劇社在北街敦睦小學成立,社員50餘人,張盛彩任社長。1938 年9月,內江籍黨員謝碧芳受中共四川省工委委派,回內江組建中共內江特支。中共內江特支派謝碧芳、張丹書、張圖遠等黨員以教師身份進入劇社,在劇社培養吸收一批積極分子入黨,劇社成員逐漸發展到100餘人。1938年8月至1940年初,內江地下黨組織在內江發展的33名黨員中,有13名是劇社成員。劇社配合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在內江縣城、鄉村上演抗日救亡街頭劇、活報劇、話劇、歌劇、歌曲等,劇目最多時達30多個。
《壯士出川》劇照(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1938年9月24日,內江「孩子劇團」在白馬鎮成立,團員30多人,溫玉波為團長。孩子劇團成立後,經常與「興華救亡歌詠話劇社」一起演出。當內江抗敵後援會發出為前方將士募捐寒衣的號召後,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唱道:「秋風起,秋風涼,民族戰士上戰場,我們在後方,多獻幾件棉衣裳……」在場聽眾無不為之動容,紛紛捐款捐物。孩子們用義賣公演的錢,製成 100多件棉背心獻給前方將士。
馮玉祥將軍高度讚譽「孩子劇團」,稱他們是教老百姓的小先生。此後,「孩子劇團」一行8人,北上成都、南下重慶,一路演出。《秦光銀詩選》中有詩讚譽:「有群小英雄,膽壯志又宏。同行人八個,一女七男童。」
馮玉祥(圖片來自網絡)
抗戰時期,著名作家老舍到內江宣傳抗日,著名畫家豐子愷、鬱風、柯璜、董壽平到內江舉辦畫展,著名戲劇家洪深、應雲衛、史東山、陳白塵、吳祖光、項堃、白楊、張瑞芳、金山到內江獻藝。內江文人梅曉初把桂湖街的居室「晴雪廬」小樓作為書畫界人士匯聚之地,是這段時期內江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
1945年冬,老舍一家在北碚寓所大門前留影(圖片來源:《聯合日報》)
西安事變爆發後,內江籍著名記者範長江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戰地採訪,寫下大量戰地通訊報導。1937年2月9日,範長江到達延安,當晚,毛澤東和他徹夜長談。
抗日戰爭時期的範長江(圖片來源:上海觀察)
範長江 上集 大師
範長江 下集 大師
抗戰期間,以虎痴為綽號的張善孖先生奮筆疾揮,創作了《怒吼吧,中國》,畫上28隻猛虎,奔騰跳躍追撲一線落日,28隻猛虎象徵中國28省人民威武勇猛、生氣勃勃,落日象徵日寇。1939—1940年,張善孖先生先後赴法、美等國共舉辦抗日募集捐款畫展100餘次,所得捐款20多萬美元和個人義賣得款10多萬美元全部捐獻給抗日。由於長期勞累過度,1940年10月20日,張善孖先生病逝於重慶歌樂山。
《怒吼吧,中國》 張善孖 作(圖片來自網絡)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失利後,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毗鄰重慶的內江成為日機轟炸的重點。
1939年7月,日軍出動90架戰機,轟炸威遠。1940年3—8月,日軍先後出動68架戰機,4批次轟炸隆昌。1940年8月10日的《內江日報》記錄了隆昌被炸時的慘狀:「8 月2日午後,敵機先後在城內和近郊投彈百餘枚,內有燃燒彈數十枚,此次襲擊造成順河街商場損失約 20萬元,新街、北街等處建築物損壞,老百姓被炸死200人左右。」1941年7月28日和8月22日,內江城區先後兩次遭到日機轟炸。第一次投彈18枚,傷42人,死15人,損房45幢,毀房3幢。第二次投彈44枚,傷123人,死72人,損房363幢,毀房470幢。據統計,1938—1941年,日機對內江各縣輪番轟炸43次,投彈2395枚,毀房6869間,造成1097人受傷、780人死亡。
珍貴彩色影像:1938年日軍轟炸重慶 驚恐逃亡的重慶老百姓
面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內江兒女踴躍報名參軍參戰。從軍者中既有青年學生,也有公務員、教員、警察,還有退役老軍人。安嶽縣中學生陳濟安,因身體不合格不能當兵而上書縣長:「現在國家需要我們這些青年去抵禦敵人、挽救危亡,將我的骨肉,獻身國家去與敵人奮鬥犧牲。」內江縣政府僱員陳益華、靖民鄉第二國民學校校長馮巨臣以及警察事務員雷立章等棄職從軍,威遠縣退役老軍人鄒濟中先生誓言「以感於國事險危,特慷慨致詞,願重上前線」。
川軍出川參加抗日戰爭(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1944年11月,資中中學事務處主任王冠雄和學生投筆從戎。受此影響,資中縣137名學生自願報名參加遠徵軍。目前,在資中縣檔案館,收藏著一幅長10釐米、寬7釐米的《資中中學生志願參加赴印遠徵軍》照片。
據1947年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統計: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內江有38萬餘人參加抗戰(其中,有20餘萬人傷殘,有6261人捐軀),有30萬人參加成渝公路和機場搶修,有4000餘艘民用船隻運送抗戰物資。
抗日戰爭時期,內江湧現出一大批抗戰名將,他們驍勇善戰,讓敵人聞風喪膽,劉公臺就是其中一位。
劉公臺(1896—1965),又名雄飛,資中人。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 1 期畢業,川軍將領。1942年4月,任第4軍124師少將師長,參加了山東藤縣、臺兒莊、棗莊等戰役。敵戰報稱劉公臺「耳聾、面黑、驍勇善戰」,蔣介石稱124師為「鐵軍」。1945年9月,劉公臺在駐馬店代表國民政府接受該地區日軍投降。1939—1946年,他獲得三枚勳章和兩枚獎章。
劉公臺任陸軍少將狀(圖片來源:四川省檔案館)
1943—1944年,馮玉祥將軍先後兩次到內江組織抗日救國募捐活動。內江、隆昌、威遠3縣捐獻8920萬元。其中,內江縣捐獻5400萬元,隆昌縣捐獻2500元法幣和216隻金戒指,威遠縣捐獻2171萬元,威遠煤礦捐獻143萬元,曾仲海捐獻130萬元(創個人捐獻最高紀錄),李煥章以200畝的黃谷收益捐贈至抗戰勝利,大洲私立中學師生捐獻137.8萬元(超過瀘州江陽中學)。馮玉祥在《內江人頌》中贊曰:「毀家紓難曾仲海,英雄豪傑李煥章。學校誰為先,大洲超江陽。」
馮玉祥(圖片來自網絡)
抗戰時期,汽油緊缺。著名化學專家魏巖壽利用蔗糖附產物——廢糖蜜提煉出工業酒精,以酒精代替汽油作為動力。1938年,魏巖壽創建日產3.5噸的四川酒精廠。此後,四川產糖中心的內江、資中等地的公、私各方紛紛設立酒精廠。據1939年《四川省統計年鑑》載:內江各縣有酒精廠20家,其中,內江縣11家、資中縣6家、簡陽縣2家、威遠縣1家,約佔全省總數的24%。當時糖酒界的沈鎮南、凌立、周大瑤、黃振勳、金貴時、袁恭鼎、張季熙、魏巖壽、李伯廷、周可湧、譚履平、羅一清等專家、學者參與酒精製造,他們為民族工業、為民族生存發展奉獻了智慧和力量。
中國微生物學家、應用化學家魏巖壽(圖片來源:內江市人民政府網)
1941年,內江縣酒精廠發展到24家。據1943年10月內江縣政府統計室報表記載:1942年產酒精476.3萬公升,1943年產酒精710.5 萬公升,全縣總產量佔全國酒精產量的1/4,居全國首位。內江縣「地球」牌酒精的質量居全國第一。資中酒精廠生產的「無水酒精」可供飛機作燃料。
酒精替代汽油作為能源的創舉,引起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的高度關注。1943年月27日,他途經內江時,深入到酒精生產廠考察。1944年,他發表在《自然》雜誌第153卷的文章寫到:「動力酒精的生產曾為封鎖的中國運輸燃料的供應做出過貢獻,並因而明智地受到鼓勵。」
抗戰時期來華的李約瑟(圖片來源:漢中檔案信息網)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內江民眾捐資,拆譙樓建鐘鼓樓以示慶賀。在一塊紀事碑上有如下記載:八年抗戰中,內江兩次遭日機轟炸,縣府亦罹於難。縣長黃希濂於繁忙政務之餘,親自擔綱圖紙設計並督率興建,歷時四月建成。其時,鐘鼓樓是內江城區最高建築,有人讚譽「內江有座鐘鼓樓,半截伸在天裡頭」。鐘鼓樓是對抗戰勝利的紀念,是內江人民永遠的驕傲和自豪。
內江鐘鼓樓(圖片來源:內江第一城網站)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張 瓊(內江高級技工學校)
申福建(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張瓊 申福建 ‖ 內江人民全力支援抗戰歷史回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