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9月4日上午,四川省召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眾所周知,四川作為抗戰的戰略大後方,廣大軍傾全力支持和參與抗戰,為奪取戰爭勝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重要歷史作用。四川在抗戰中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四川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張力在會上對四川在前後方抗戰上的支持進行了介紹。
川籍將領、廣大川軍 經歷大小抗日戰役無數
張力介紹,面對民族危亡、山河陷落,四川軍民團結一心、前赴後繼,出川抗戰、殺敵報國。川軍6個集團軍另2個軍、1個獨立旅,馳騁南北戰場,血灑江淮河漢,參加了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南京戰役、武漢會戰等上千次大小戰役戰鬥,並遠徵緬北、印度。
以共產黨人為代表的川籍將領八路軍總司令朱德、129師師長劉伯承、師政委鄧小平、115師政委聶榮臻,新四軍軍長陳毅等,率部在敵後發起多次戰役戰鬥,重創日軍。
川軍裝備雖然低劣,但作戰是出了名的英勇,無論是奪取陣地,還是近戰肉搏,將士們都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以血肉之軀捨生取義。
112師將領王銘章,冒著日軍強大炮火親臨城牆指揮作戰,不幸犧牲,毛主席專門寫輓聯哀悼。當時著名的《大公報》發表社論,讚頌川軍廣大官兵「臨戰之勇,奮鬥之烈,較國內任何部分軍隊亦無愧色」。
300多萬人出川抗戰 犧牲慘烈居全國之首
張力說,在抗戰期間,川軍陣亡36.4萬餘人,負傷35.6萬餘人,失蹤2.6萬餘人,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日軍隊傷亡人數1/5,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付出了重大代價。劉湘、饒國華、李家鈺等川軍將領以身殉國、戰死疆場,楊森第20軍參加淞滬大戰僅7天損失過半,26師5000人只有600人活了下來,14名營長陣亡13人。
在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各階段,四川源源不斷為前線作戰提供兵力武器軍備,提升了一線軍力戰力。當時四川人口總數不過5000多萬,廣大青年普死不當亡國奴,戰死也要赴沙場,平均每100人就有6人參軍,先後為前線輸送兵員300多萬,徵兵數量佔全國的20%以上,推動形成「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從軍聲勢。
為前線生產大量武器裝備、新建9處機場
此外,各工礦企業及時增加種類,生產火炮、炮彈、槍械、發射器、火炸藥等作戰裝備和鋼鐵、化工、儀表、船舶等相關設備。太原淪陷後所需槍枝彈藥主要靠四川供應,抗戰期間四川生產迫擊炮1.37萬門、機關槍9.61萬挺、步槍57.16萬支、擲彈筒4.09萬個等。
同時,為作戰投送搶修戰略通道,先後動員400餘萬民工搶修川陝、川黔、川湘、川滇公路,新津、邛崍、彭山、廣漢四個轟炸機機場,成都鳳凰山、太平寺、溫江、德陽、華陽五個驅逐機機場。這些戰略通道的打通和戰備機場的使用,對於維持後方經濟、充實抗戰軍備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期間承擔國家1/3支出 樹起「無川不成軍」的歷史豐碑
「四川民眾無私保戰,以巨大物資貢獻支持了戰爭勝利。」他說,四川廣大百姓自覺以抗戰為重、以救亡為先,勒緊腰帶、全力付出。東部發達地區淪陷,對外貿易被日阻斷,國家財政大幅減少,四川人民自覺繳納高稅供財政、主動認購公債撐財政、積極承擔攤派養財政,抗戰期間國家共支出1.4萬餘億元,四川就承擔1/3、約4400億元,最困難時期負擔國家財政50%以上。
同時,四川人民忍飢挨餓、衣不蔽體、共赴國難,節衣縮食支援前線。據統計,從1941年至1945年,四川田賦共徵收穀物8000萬石,佔全國徵收穀物總量的1/3以上。開展捐錢、捐衣、捐飛機運動支援前線抗戰,1944年5月以前14縣市獻金總額2億元,內江、自貢、富順等地第二次獻金運動捐款法幣4億至5億元,主要用於購買軍用物資,有力地支持了抗戰。
張力表示,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在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四川兒女團結奮起、共御外敵,以大無畏的犧牲奉獻堅定不移抗戰支前,樹起了「無川不成軍」的歷史豐碑,為抗戰勝利作出的重要歷史貢獻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