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壞人,都是你這個好人慣壞的

2021-02-10 豐言豐語

三毛22歲的時候孤身遠赴西班牙讀書,父母按照中國人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反覆叮囑她在外要體現中國人的教養,凡事忍讓,吃虧就是便宜。三毛謹遵父母教誨,到了宿舍看到自己的鋪位上有人睡覺都忍了,「第一次跟鬼子打交道,我顯得謙卑、有禮、溫和而甜蜜。」

因為她的好脾氣,洋人同學們都對她很好,「下了課回來,總有人教我說話,上課去了,當然跟不上,也有男同學自動來借筆記給我抄。」四個人住的房間,大家搶著做內務,整理房間,感情不要太好哦。

三毛是很愛乾淨的,也很感激同學們的照顧,就努力多做一點事情,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整個房間的打掃都歸了她,連四個人的床都是她一個人鋪。她雖然心裡氣不過,但總是懶不過別的同學,看不下去還是自己做,而且記著凡事忍讓的教誨,「以為自己正在大做國民外交,內心沾沾自喜,越發要自己人緣好,誰託的事也答應。」

她的衣服被所有人穿,下雨了她幫同學收衣服,替同學守門,給人買飯、卷頭髮塗指甲,她成了所有人的老媽子。後來,女孩子們躺在她的床上偷喝酒,被院長逮到,罵她是敗類,搞壞學校風氣,三毛多日來的壓抑終於爆發了,她氣得拿著掃把,「對著那一群同學,舉起掃把來開始如雨點似地打下去。我又叫又打,拚了必死的決心在發洩我平日忍在心裡的怒火。」

同學們都傻掉了,摁住她,她衝大家吐口水,丟書,還罵人。她真的是以必死的決心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是夜,女孩們嚇得大氣不敢出,悄悄溜掉。

從此以後她變了,不再那麼好說話,同學還衣服,她要求洗了再還,否則不收。床也不鋪了,電話也不接,愛誰誰,大不了就滾好了。

奇怪的是,她橫起來了,同學反而對她更和氣。事事都以她為先。她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懲罰,包括校長都知道自己冤枉了她,與她和解。後來三毛在宿舍的生活,十分愉快。

事後三毛回憶自己那段忍耐的時間,也反思過,「為什麼我要凡事退讓?因為我們是中國人。為什麼我要助人?因為那是美德。為什麼我不抗議?因為我有修養。為什麼我偏偏要做那麼多事?因為我能幹。為什麼我不生氣?因為我不是在家裡。」人人叫她寶貝、美人,可是她不快樂。「我完全喪失了自信。」

這段經歷,被三毛寫在《西風不識相》這篇文章中。不僅是西風不識相,是世人都不識相。天南海北,走到哪裡都是這個規律,那些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人們,努力想要自己表現的更好、更大方、更善解人意,用這些來換取更好的人際關係。他們不敢拒絕,害怕拒絕會讓自己失掉別人的信任和認可。正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淪陷,把人與人之間原本的界限在無原則的妥協中,逐漸被推後、模糊、抹掉。

逐漸的,當別人發現介入他們的領地,侵犯他們的自由完全沒有什麼不妥,他們不會反抗,不會提意見,那人性中的惡就會迅速蔓延。有便宜誰不佔啊,家裡養過寵物的都知道,連它們都欺負那最沒脾氣的主人。

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中,其實真沒多少貨真價實的壞人。很多所謂的壞人開始的時候也不過是自私一點,強勢一點的那種人,而讓這些壞人變得更有殺傷力的,反而是那些所謂的好人。換而言之,壞人都是好人們慣出來的。正如三毛如果開始的時候就劃清界限,也就不會看到同學們越來越過分的嘴臉,更不會把自己逼瘋。

後來她和同學們相處愉快,也不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成功,而是西方人更願意尊重有自我的人,她不再是一團和氣的東方小妞,反而更容易被認同。

中國的文化盛產中國式好人。我有個朋友在糾正一些孩子身上的問題時,不是說這件事不能做,是不對的,錯的,而是說,你這樣很丟人,別人會笑話你。而另外一個朋友則正相反。別以為這兩者是一回事,或許這兩種教育方式都能達到讓孩子守規矩的作用,但在孩子心裡留下的印記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孩子認識到這種行為的本質,能夠做出正確的是非判斷,後者是讓孩子做正確的事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標準,而克制自己。

為了做好人而做好人的人,他們做好事,不是因為自己能夠做好事,而是不做好事不行,怕自己不存在。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這樣的人缺乏自我,沒有學習過站在自己的立場和感受上和別人交往,「我的自我是建立在你認可我、你承認我是個好人上。如果沒有人認可我,我的自我就不存在了,說得嚴重一點叫自我瓦解、自我破碎。」

他們維護不了自己的利益,又改不掉自己的弱點,淪陷在被別人「壓榨」的位置,只能通過抱怨來排解內心的壓抑。但其實他們抱怨和憎恨的是那個無力表達自己真實意願的自己,為了逃避隱形的自我譴責,只能不停地抱怨別人,覺得都是被別人辜負了,坑害了。

這就是很多中國式好人過得並不快樂的複雜心理成因。

同樣是《屌絲男士》中的一集,大鵬和柳巖約會,買單的時候大鵬假裝自己沒帶夠現金,飯店沒有POS機不能刷卡,他對柳巖故作為難狀,柳巖微微一笑,說:「沒關係,我有。」大鵬打哈哈:「你看,又讓你破費了。」柳巖從包裡掏出一臺POS機,拍到桌子上,不動聲色地說:「我有POS機。」

這當然是個段子。但這的確是用來對付那些企圖來侵佔自己利益或者空間的人的最好還擊。無需急赤白臉,更不用暴跳如雷,淡淡劃定界限,別人自會領悟。

比如我也會請人吃飯,一是純開心,二是還人情。這兩者全都會讓我心甘情願地掏錢,除此之外,如果有人成天想佔我的便宜,存心讓我買單,那麼抱歉了,就算是坐到天荒地老我都不會買的。而且我也不會覺得尷尬,因為我根本不在乎對方怎麼看我,更不在乎服務員在一邊嘀咕這桌怎麼沒有人買單,相反,我覺得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心理戰。你和我裝糊塗,我也裝不明白,「多謝你請我吃飯啊,讓你破費了不好意思,哈哈哈。」

還會有下次嗎?我試驗過,基本一次搞定,永無後患。

來源:微昆明(微信號vxkunming)

- END -

相關焦點

  • 好人與壞人
    這個做好人的傳統教育使我們的民族獲得了東方禮儀之邦的美譽,無形之中也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良好的潤滑作用。    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壞人吃香好人受氣,即便是發生了爭鬥,好人往往也鬥不過壞人。看戲我們看到的是奸臣殘害忠良,沒見過忠良殘害奸臣。這並不是說壞人比好人一定本事大。只是本性使然,好人有天生的缺點,而壞人有天生的長處。
  • 如何區分好人與壞人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人之初,性本善。是好是壞,從做事是上看。好人與壞人區別,一般是根據個人利益而定的,做了對你有利事情的人就是好人,反之就壞人。或者,做了維護公眾利益事情的人就是好人。雖然沒有直接得利,但是對於那些嚴格遵守道德規範的人,還是把他劃分到好人行列。區分「好人與壞人」現在變成了區分「好事與壞事」。問題變得更複雜了,事情都有兩面性,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雙刃劍理論。特別是在遇到倒黴事情的時候,「吃虧是福」四個字馬上使得劇情反轉。那麼,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壞人,不能原諒讓你吃虧的人,是你自己心胸狹窄。
  • 當孩子問你「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該怎麼回答?
    「「那狼爸爸肯定是壞人。「小傢伙說,」狐狸寶寶就沒有爸爸了。「「你看,同樣的事情在你這裡結果卻不同,所以這不是好人壞人的問題,而是你喜歡誰討厭誰的問題。「哥們說。小傢伙想了一會,終於說:「咬死誰都是不對的,如果他們不吃肉,都吃草就好了。
  • 蠢人像壞人、壞人像好人,好人像傻瓜
    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對他說:想不到,你也變壞了!沒有了絲毫的正義之心。他微微一笑,問我:「什麼叫壞?」「有人作惡,你卻在一邊沉默,你這就是變相的幫兇,變相的作惡,不是壞是什麼?」我氣憤的回答。想不到,他卻笑了,說我不懂事,反問:「對作惡的事,沉默算是一種幫兇,如果還幫著作惡呢?」「那就是同夥了!」我回答說。「你錯了!」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我在沒有聽見福音,沒有信耶穌的時候,是這樣區分好人、壞人的。一,只要不觸犯法律(或者犯法了,沒被發現),就自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或者說凡是這樣的人就算是個好人!二,犯法了,被處罰了或服刑了,這樣的人就是壞人。。
  • 妙先生:「殺好人救壞人」的精髓在哪裡,東陽是壞人還是好人?
    電影《妙先生》以「善惡抉擇」為核心打造了一個「殺好人救壞人」的離奇世界,那麼在這篇稿子開始之前我問大家兩個問題,「殺好人救壞人」對不對?若是殺一個好人可以救下一群壞人你願不願意殺。新番漫畫《妙先生》第一話開場有個小故事,兄弟倆人為了賺錢合計下水撈「冰紈玉」,的確聽名字就能知道這個冰紈玉就很值錢。此時弟弟在岸邊搓手烤火,過了一會哥哥從水裡拋了一塊冰紈玉到了弟弟的手裡,弟弟沒有先著急把哥哥從水裡拉上來,反而看著手裡的冰紈玉聲稱這個肯定能賣很多錢。
  • 好人與壞人在什麼不同?
    在當今的社會,一個人不學好搶劫別人財物,甚至危害到別人的生命時、偷盜別的財物,槍枝交易,吸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等,這類人我們認為他是壞人。為什麼認定他是壞人呢?因為我們的大腦裡已有壞人的模板:對於那些不擇手段、強取豪奪別人財物,侵害別人利益,甚至限制別人人身自由、迫害別人生命的人,我們統稱這類人為壞人!
  • 你弱的時候,身邊壞人最多,3個方法教你如何變強
    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發生:一個性格懦弱的學生,在學校裡經常被欺負;單位裡老好人,經常被打壓得懷疑人生;居民樓裡;那些好說話的人經常被刁鑽的人佔便宜,等等這些不公平、讓人氣憤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 不是所有幫助過你的人,都是好人,分清他們幫助的初衷
    我們往往對於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都覺得他們一定是好人,不幫助自己的人就一定是壞人,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這樣想,那麼對於好人和壞人的分辨未免有點太過於膚淺了,好人和壞人的分辨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我們往往對於好人和壞人只是看表面覺得這個人做了好事就一定是好人,做了壞事就一定是壞人,可是這世界上又怎樣去定義好人和壞人呢?有時候壞人在我們看來只是因為沒有幫助過自己,可是誰規定不幫助別人的人就一定是壞人呢,所以我們在分辨一個好人和壞人的時候,要先分辨他們的初衷。
  • 律師為「壞人」辯護越賣力,好人就越安全
    律師為涉嫌違法犯罪的人提供法律上的幫助,依據事實與法律為他們提出無罪或罪輕的辯解,這無論於理於法,都是天經地義之事,本不用再說廢話,但「你們律師為何要為壞人說話?」的聲音卻總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在我的耳邊迴響。並且,我也注意到,便是有些法律人自己都對這個問題有些含糊不清,模稜兩可。
  • 孩子: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與好人,一心向善更靠近幸福
    當這些消息在網際網路上滿天飛時,很多人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孩子,這個世界上壞人太多,你千萬要小心。」當我看到這樣的結論時,忍不住嘀咕「一粒老鼠屎 ——壞了一鍋湯」,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與好人,我們父母在引導孩子保護自己的同時,更要把美好這顆種子種進孩子的心裡,讓它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孩子一心向善才能更靠近幸福。
  • 黃渤真實經歷:當你弱的時候,壞人真的很多
    去了以後也結不出帳來,誰搭理你啊?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戳視頻)原來弱的時候,壞人真的最多。現在的黃渤,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誇讚他、尊重他、敬仰他的人。這讓人感慨不已,很多時候,不是這個社會太壞,而是你太弱,什麼人都可以踩你一腳,什麼人都能夠命令你。而當你變得強大之後,別人才能夠真正尊重你。
  • 慶餘年:他死於好人之手,卻沒有幹過壞事,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劇中,誰死於好人之手,細思起來,卻沒有幹過壞事,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讓人好生困惑難決呢?二公子心機深沉,並非善類,陳萍萍(吳剛 飾演)飛揚跋扈,卻裝了一顆溫柔的心,不算壞人。這些人非好即壞,一目了然。那麼是誰讓人犯疑,十分困惑,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呢?他就是四大宗師之首的慶帝(陳道明 飾演)。
  • 《皇家酒店謀殺案》內心深處的善惡和碰撞,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七個神秘的陌生人,每個人都隱藏著自己的秘密,帶著黑暗的過去,聚集在加州-內華達州邊界的皇家酒店,靠近太浩湖。在一個決定命運的夜晚,每個人都獲得了救贖的機會……但他們不知道,這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在他們都墜入地獄,一切都變得無法挽回之前。
  • 最初的相遇嚴謹真實身份 特種兵出身的嚴謹是好人還是壞人
    最初的相遇嚴謹真實身份 特種兵出身的嚴謹是好人還是壞人時間:2020-12-03 18:24   來源:查查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最初的相遇嚴謹真實身份 特種兵出身的嚴謹是好人還是壞人 《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是由曹譯文執導,鄭曉龍監製,曹平擔任總製片人,林更新、蓋玥希、杜淳領銜主演的都市愛情懸疑劇
  • 你是否質疑過上帝的公平?是否質疑上帝為什麼允許壞人存在?
    西勒先生有一個著名的回答「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最高的獎賞」。實際上,我們成年人也常常問一些這樣的問題,比如,上帝為什麼允許壞人存在?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上帝真的公平嗎?為什麼他不懲罰壞人?不獎勵好人?在《聖經》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耶穌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 【心理指導】壞人的長相有共性:你的外貌暴露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心理指導】研究表明:壞人的長相有共性丨你的外貌暴露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無論是五官還是面部特徵,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留心的事情。比如在古代中國,存在許多與預測人的面相相關的學說,最典型的就是《面相學》。
  • 因果報應:為何好人沒好報,壞人活長久?聽聽老和尚怎麼說
    老和尚曾說「一個人一生,善善惡惡既做好事也做壞事,咱們心裡頭一會兒菩薩心腸,一會兒煩惱來了就狠狠地發惡願,錯綜複雜,每個人都是。」為什麼當下大家都不相信「因果報應」,如當下廣傳的「為何好人沒好報,壞人活長久。」等等。在此之中其實是有原因的,什麼原因呢?
  • 老去的不只是壞人,還有好人!勇敢的大爺狂奔救下火車
    老去的不只是壞人,還有好人@食住玩革鎮堡村民委員會告訴我們,姜大爺是個鄉裡鄉親都豎起大拇指的老好人。村委會還說,七十九歲的姜大爺常年熱愛勞動,身子骨也很硬朗。平常的幫助、謙讓互相作揖等等,都顯得很稀鬆平常,沒什麼話題,媒體自然漠不關心了。這也就讓「變壞的老人」之類的相關事件,不時都能成為輿論熱議之焦點,風頭比老人中的好人更盛。主要原因是媒體需要能引起熱議、關注度的話題。而比較大的好人好事也會獲得很大的曝光度,所以類似於「大爺狂奔救下火車」這樣的大事件,才會被重點報導出來。
  • 第五人格:都說醫生是壞人,其實她是好人,來莊園的目的是這個!
    《第五人格》吸引玩家的地方我想不僅僅是因為驚險刺激的遊戲內容吧,也有人喜歡遊戲中每個人物的背景故事,每個人物不管是求生者還是監管者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才來到這所莊園的,而新進入遊戲的時候也有玩家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