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佳能、索尼、松下、惠普、聯想等多家公司在學院建設校企合作實驗室。
學院畢業生、第58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體育新聞一等獎得主、著名攝影記者鮑泰良。
學院畢業生、鳳凰衛視中華小姐環球大賽總冠軍、鳳凰衛視主持人田桐。
時光回溯20年,1997年,一所以培養現代傳媒業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新機制高校——四川傳媒學院(原成都理工學院廣播影視藝術學院)應運而生。
時光回溯2年,2015年,四川省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首批向應用型轉型的高校名單中,四川傳媒學院榜上有名。
20年光陰荏苒,堅定走「應用型」道路的四川傳媒學院培養出4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傳媒行業的中堅力量。
2年轉型升級,傳媒產業正步入全媒體、融媒體時代,四川傳媒學院轉發展的「型」,提發展的「速」,強發展的「核」,走出了新機制高校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四川傳媒學院堅定走「應用型」道路,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升級版」。
□楊凡/文 孫浩睿/圖
找準升級的突破點升級人才培養模式 服務產業轉型
有人會問,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堅定走「應用型」道路的四川傳媒學院,為何還要提出向「應用型」轉型發展?
在四川傳媒學院人的眼裡,轉型,不是學校辦學方向的改變,而是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升級。
「升級」二字道出了學院轉型的核心——打造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升級版。
走了20年的應用型道路,升級的原動力和迫切的需要來自哪裡?
「現代傳媒業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常態下的傳媒產業正步入全媒體、融媒體時代,以IPTV、手機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爆發及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併存,傳媒人才需要從以前服務傳統媒體到適應新媒體、融媒體發展的升級。」學院相關負責人說。
升級是行業升級對人才升級的需要,更是學院未來發展繼續領跑行業的迫切需要。
面對行業提出的新要求,升級的方向在哪裡成為學院需要釐清的問題,如何升級更是擺在學院面前的一道考題。
面對挑戰,四川傳媒學院有清晰的思路,用20年來的應用型高校辦學的經驗和敢為人先的氣魄,提出了把握「媒體融合」的現代傳媒產業發展趨勢,用人才培養升級服務傳媒產業轉型目標。
「技術的革新縮短了傳媒行業內不同主體之間硬體上的差距,軟實力尤其是人才優勢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學院相關負責人說,升級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規格的升級,從與行業發展「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升級。
目標既定,路徑何在?作為我省率先實施應用型傳媒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升級的高校,學院找準了突出培養學生適應融媒體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兩個升級的突破點,把培養目標由「培養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升級為培養「應用型、複合型、一專多能、掌握多項高端專業技術、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可靠的高素質傳媒人才」。
升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學院將傳媒藝術與現代科技融合,加強專業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於是,我們看到新媒體相關院系、11個新興專業相繼成立;學生的課程上少了理論課程、與產業脫節的課程,多了實踐課程、創新創業課程、反映傳媒新業態的系列課程;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多了藝術教學課程,技術能力提升課程,新媒體類、藝術類通識課程,前沿性技術課程等排進了學生能力提升的清單。
升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學院把實踐育人、創新創業教育貫通於人才培養全過程。於是,我們看到,學生的實踐課開在了直播間、攝影棚等按照真實生產條件建設的教學場所中;學生拿著先進的設備在校園內,按照作業產業標準,完成自己的作業;「大一有意識、大二有規劃、大三有行動、大四出成果」的理念,讓創新創業課程貫穿4年的大學生涯。
人才培養規格的升級讓學院人才培養的大樹更加枝繁葉茂,近5年,學生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達134項,省級項目274項,孵化出企業42家;參加競賽得獎904項,其中國際國家級獎235項,省級獎366項。2017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四川傳媒學院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報告》顯示,學生總體就業率達到93.86%,專業就業對口率超過75%,自主創業率達到9.74%。
做實升級的關鍵點規劃應用型人才培養升級有效路徑
4月下旬,全國各地的420多家用人單位攜1.5萬餘個就業崗位,來到四川傳媒學院選聘人才。
「四川傳媒學院的畢業生實際工作能力、溝通和應變能力強,同時創新意識和能力也很突出。」一名企業負責人說。用人單位的讚譽,是對學院升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的肯定。
肯定的背後是學院規劃了具體可操作的路徑,讓升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的道路越走越暢。
消除人才升級的障礙,學院優化升級執行機制,由企業家、教育專家和行業專家共同構成學校決策層,增加行業專家在決策層中的人數進一步優化決策層結構。
加強人才升級的基石,學院打造了一支強有力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在中央廣播電視臺、省市廣播電視臺等著名文化傳媒機構有從業經歷的就達417人。
夯實人才升級的基礎。高清3D轉播車、3000套非線編機、300臺4K超高清攝像機……價值2億元,同類高校首屈一指的音像製作設施設備,讓學生在學校就鍛鍊出適應4K、3D、VR(虛擬實境)、AR、MR等傳媒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
構建人才升級的平臺。聯想、微軟、惠普、索尼、松下、佳能集團……世界500強企業都是學院合作名單中的一員,還先後與100多個政府機構、各級廣播電視臺、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6-2017)》顯示,學院藝術學學科在全國排名第23位,戲劇與影視學專業類全國排名第7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全國排名第3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全國排名第6位,攝影專業全國排名第9位。2013年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頒發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獎」,2016年被授予「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稱號;2016年獲得「全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示範學校(成果孵化獎)」;2017年入選教育部規建中心「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範基地」試點院校。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大學排行榜上,學校自2015年起就在同類高校排行榜中穩居前三位……成績是各方對學院升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實踐的具體肯定。
把握升級的著力點融合發展培養行業領跑人才
「四川傳媒學院的畢業生大大提升了全省地方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制播能力。」曾有傳媒行業的專家這樣評價學院的畢業生。
帶領行業整體向前發展,這是學院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也是學院人才培養的使命擔當。
「面向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傳媒產業」,這一明確的人才培養方向,讓學院更感升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的緊迫性。
「中國(西部)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協同創新研製中心暨府河源影視傳媒科教基地項目」被四川省政府列入建設「高清四川智慧廣電」專項改革方案、首批「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範基地」試點高校,「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正式掛牌……機遇拓寬了學院未來發展的道路。
機遇面前,四川傳媒學院人格外冷靜,轉型升級道路必須走得更加踏實,應用型人才培養升級更來不得半點虛的。
如何實現對行業發展的「並跑——領跑」?學院給出了「深化產教融合、緊密校地合作」的回答。
去年5月27日,成都市郫都區人民政府與四川傳媒學院正式籤訂「影視矽谷」項目協議,共同打造府河源影視傳媒科教產業園暨西部環球影城影視動漫拍攝、後期特效製作基地。
這座投資30億元,佔地2000餘畝的「影視矽谷」,將建起影視動漫與新媒體基地、電影技術與虛擬實境產業與科教基地、影視拍攝及後期製作基地、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協同創新研製基地、虛擬實境產業應用推廣基地、4K/8K超高清數字視頻製作與影視特效製作基地、影視拍攝基地(數字虛擬攝影棚群落)、3D影視動漫攝製和3D動畫製作基地、影視傳媒與文化創意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影視矽谷」成為學院瞄準未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升級版,推進學院轉型升級的具體實踐。
邁步從頭越,走過20年曆程的四川傳媒學院,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更加燦爛的未來。 學院畢業生、中央電視臺2016年《好記者講好故事》中11位「好記者」之一、四川衛視主播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