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後,宜春學院第二教學樓的34間依託智慧互聯技術打造的「智慧課堂」讓不少同學們感到眼前一亮。沒有了以往粉筆灰漫天飛舞的場景,利用智慧大屏實現多媒體教學,老師和同學紛紛為更舒適的學習環境點讚。
2019年暑期,學校組織教務處、網絡中心相關人員組成考察調研小組,分別赴武漢、成都、南昌等地高校考察智慧教室建設,在吸納學習考察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學校智慧教室建設實施方案。今年暑期,學校先後投入近400萬元對第二教學樓內的34間教室進行統一改造,新建全功能智慧教室11間,改造智慧課堂23間,改造後的智慧課堂運用物聯網技術提升教室綜合服務能力,通過智慧平臺打造全過程課堂跟蹤管理,為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提供了硬體支持。
走進西一三樓,寬敞明亮的教室裡,一改傳統的教室設計,以課堂交流為目的設置的課桌椅,功能齊全的揚聲器系統,多媒體大屏黑板,教室充分利用「智能大腦」,通過物聯網可以輕鬆控制教室內燈光、空調、窗簾的使用,進一步為師生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
作為依託智慧互聯繫統重點打造的教室,運用「智課堂」平臺,教師可以實現教學前、中、後期的全流程管理。教師不僅可以輕鬆實現學生的在線管理,學生也可以現場提交作品,分享自己的所學所思,系統自帶的「彈幕」功能更是讓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起更為緊密聯繫。
9月23日,來自「智課堂」平臺的工作人員來到學校,給部分教師進行了使用前的培訓。美設學院蔡麟雪老師主動報名參加了這個培訓。
「就我們美術專業來說,多方位掛的電子屏是很贊的。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我們的授課需要看大量的圖片,原來的教室設備投影老化,色差很大,不清楚,現在的電子屏很清晰,前後左右的同學都能看的很清楚。講到哪個不清楚的地方,學生隨時提問,軟體上也可以點『不理解』,老師可以持續關注,即時答疑解惑。」「再一個就是學生投屏,安排的課堂作業當場畫完就拍照投屏,大家一起來觀看講解,效率能提高很多。投屏可以不顯示學生名字,避免學生害羞,克服心理負擔。再加點彈幕,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說起智慧課堂帶來的改變,蔡老師眼裡滿是喜悅和期待。
同樣充滿期待的還有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曾憲芳。她告訴記者,作為思政課教師,如何巧妙創新教學教育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不僅讓學生愛上思政課,也讓思政課教育真正「入腦入心」是目前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任務。智慧課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功能豐富的互動方式,將進一步深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革,為打造思政「金課」提供了無限可能。
教育部「新時代高教40條」指出,要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室是課堂教學的主戰場,也是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主陣地。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宜春學院近年來不斷補短板、強弱項,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第二教學樓,依託全真模擬打造的醫學院實訓技能中心、為師範教育打造的教師教育實訓中心、與德國西門子共建的智能製造與控制工程訓練中心,美容醫學工程技術與實驗教學中心等智慧課堂的建設都為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教學環境的改善,帶來的是教育教學模式的加速轉型。近年來,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以課程建設為抓手,著力提升課程教學的「含金量」,培養品德高尚、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應用型人才。通過穩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打造思政示範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線下「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實踐「金課」、實驗「金課」等50餘門校級「金課」。目前,學校有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2門。
此次通過建設智慧教室,學校深耕信息技術,引領教育教學改革,不僅讓線下授課與線上自主學習無縫對接,而且讓教學內容變革與教學手段創新之間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同時,通過動態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準確掌握教師教學情況、高效診斷教學成果,促進教育管理工作提質升級,進一步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努力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應用型大學。(通訊員 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