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後浪這個詞成了熱詞,也頗受爭議!90後為代表的青年到底在想啥,生存狀態好不好?
其實,從少年中國說,到垮掉的一代,再到後浪,每個時代,這種有關代際差異,上代人對下代人的總體評價等等都會成為熱點話題,只不過,在這個信息網絡時代,這種話題被超級無限放大了。
大家對這種爭議哪怕是對立,還是平常心點為好。60後、70後、80後都不要隨便用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去衡量、判斷甚至指責90後、00後,也不要對他們提出所謂非常正能量的號召。
因為在這個自由時代,傳統威勢的東西,大家不歡迎了,尤其是90、00後不歡迎了。妄圖通過某一種無差別的,唯一的東西(尤其精神層面)去強加到新生代,這是不可取的,不合時宜,也是不公平的。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活法,有他們的或偉大、或平凡、或幸福、或潦倒、或頹廢的角度,同樣他們也有任一選擇這些字眼的權力。
對於新生代,老一代的人還是少說多看,少提要求希望,多去設身處地體會體悟,就很不錯了。
其實,70後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各種經濟空檔多,發展機會多多。發展到現在,只要個人沒有大的意外和和失誤,絕大多數70後牢牢提前分到了資源,把控到了資源,不斷進步進階,成為了社會的精英上層。
而80後大學畢業後所處的時代,市場經濟已經十分完善,各種行業如製造業、房地產、服務、零售乃至網際網路,都相對比較成熟了,你入行已經比較晚了,江山都是鐵打,你再創業大富大貴的成本很高,機率也比較小。
而90後步入社會,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那個時代,經濟發展放緩,新興行業崛起,如果90後沒有抓住和投入新興行業諸如移動互聯、智能、大數據等產業,如果從事傳統行業,那肯定得從底層做起,重複80後的路子,到現在在80後和70後的管理之下——名副其實的後浪。
再說硬體的提升,都說國家崛起,都說物質幸福,都說信息化時代給了年輕人很多的資訊知識渠道,乃至似乎從出生到現在的高起點幸福的額度、以及個人選擇的空間無限大。
但現實也不容忽視,那就是許多年輕人提到的高房價等現實民生問題,這和當初80後的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
後浪的工資高不高?應該說在高物價背景下,不算高。稅後月收入2-3萬以上的90後,說實話應該存在於極少數的大城市。多數中小城市,工資在1萬左右居多。而新建房價,多數中小城市都超過了1萬。生存狀態和80後有多大區別,更和貧富差距不大的60、70後所處的時代也有巨大差別。
而精神空間方面,不可否認由於各種平臺的興起,給了他們許多的精神產品,但有個問題在於,繼極大的物質生產力後,極大的精神產品生產力下,更加多的良莠不齊的精神產品和娛樂產品(形式和內容)輸出,讓90後、00後的精神世界更為複雜,更多多元,也更難為被自己的內心所掌控。
這點和70後、80後當時所處的精神產品時代有巨大不同,70後80後早期那部分人,幾乎處於差不多的精神時代——電視劇剛剛興起;沒有網絡,流行歌曲興起,沒有各類在線娛樂社交平臺。圖書書籍起碼佔了一半,視聽電子化產品遠遠不如現在。
那個時代(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各種文化精神產品整體的藝術性、思想性和質量都是比較高的,70後和80後精神食糧營養比較均衡。
而當代,90後和00後所處的精神娛樂產品好壞充斥、巨量泥沙俱下的世界,的確令人擔心!我想,這才是差異較大的地方。過於求速度、過於愛新銳、過於愛攀比、過於愛偽裝,過於注重自我感覺,這或許是當代年輕人普遍的精神狀態,或者說有一些病態心理。
如果把90後00後也分成幾大類,但這幾大類人群的思想之錨,還不穩定不清晰,也不牢固瓷實,這或許才是需要高度關注的,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打出的浪花,是什麼樣的浪,還需時日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