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翔安區教育局、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教室、翔安區教師進修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海峽兩岸(翔安)初中數學教學交流研討活動於12月12日——13日在廈門市大嶝中學舉辦,由臺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施浩耀教授、金門縣立金沙中學宋文章校長帶領來自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專輔臺中市豐南中學張靜鈴老師、臺中市立立人中學洪賢松主任、彰化師範大學數學系白晨如助理的數學「生根計劃」研究團隊,在大嶝中學與青年鄭遠徵老師同上一堂課,並以這節課(課題為「餘角與補角」)為載體進行開展了海峽兩岸初中數學教學交流研討活動。
13日一大早,市教科院肖鳴主任與林祥華數學教研員就趕到大嶝中學準備參與兩岸數學教師的集體備課,兩位教研員對這次兩岸數學教學PK很是期待。大嶝中學宋火金校長和金門縣立金沙中學宋文章校長介紹雙方出席的主要成員。8點整臺灣教學團隊、翔安區教育局局長助理呂武藝、區進修學校陳文航教研員、本校全體數學教師及翔安區部分數學老師也都到齊,集體備課開始。首先兩位上課老師各自把上課的思路意圖進行說明,同時施教授也介紹他的「生根計劃」課題的內容與理念,肖鳴老師對遠徵老師提了一些修正建議,其中「引入部分可藉助生活中的特殊性「直」(90度)與「平」(180度)」的這個建議,施教授後來說受了很大的啟發並在上課中加以借鑑。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兩岸數學老師互相了解了各自的實際教學情況、遇到的困境及解決方法,並互贈了教學資料。
第二節課由遠徵老師先上,課堂上聯繫生活巧妙引入,啟發引導層層追問,講練結合環環相扣,緊湊有序內容充實,為大家展示了一堂較高質量的公開課。
第二節課施教授以和學生零距離的方式來一場數學探索之旅:一個個平淡無奇極富生活背景的問題,在施教授的啟發引導下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下,發現潛藏的數學本質;無門檻的問題吸引全體學生都加入思考的行列,這些問題在施教授的延伸拓展下,又成為以後學習的根;學生的每一個創新的想法,都逃不過施教授的眼睛,並能獲得極高的讚美之詞受用無窮,……不知不覺大家度過了一節輕鬆愉快而又記憶深刻的數學課。
第四節課進行點評,由翔安區陳文航教研員主持,雖同上一堂課,內容一樣,但方式、理念完全不一樣的兩節公開課對大家的觸動都很大,都有很多話要說。點評會上專家老師從不同角度進行點評:區進修學校張世欽校長從「很寬鬆、很生命、很智慧」的宏觀角度評價施教授的課;市教研員林祥華從深入數學本質的角度深刻點評;臺灣團隊代表張靜鈴老師以「精準」來評價鄭老師的課,並介紹平時施教授上課的情形;兩岸數學教師暢所欲言,不同理念觀點的碰撞,讓每位數學老師享受了一場高質量的交流盛宴。
最後大嶝中學宋火金校長作了總結,期待兩岸教師以後能更進一步的交流,希望本次活動不僅僅是引發一次很好的對數學生活化、生命化教學思考,更希望搭建起兩岸數學教師教學交流與融合的新平臺。
13日下午,臺灣團隊參觀了大嶝中學,宋火金校長做了學校特色介紹。宋火金校長與協作校金門縣立金沙中學宋文章校長帶領臺中的團隊參觀了位於大嶝的抗戰期間金門縣政府舊址,進一步了解了兩岸一段偉大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
12月12日交流期間,臺中市豐南中學張靜鈴老師與大嶝中學家委會前會長區科協鄭運德(湖南人,轉業前在大嶝駐島部隊服役)認了「湖南老鄉」,為本次交流增添了一段佳話。張靜鈴老師的父親15歲時冒充19歲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英勇作戰,保家衛國。在一次戰役中負傷,與犧牲的戰友換了軍服,躲過了敵人的殺戮,後被俘輾轉到臺灣,從此與母親40年生死兩茫茫。戰後,湖南老家收到了繡有名字的軍服,做了衣冠冢祭拜了40年,也列入了烈士名單。四十年後,在兩岸開始了良性交流後,張靜鈴老師的父親帶著家人回到了故鄉,40年後母子再相聚!說到這裡,張靜鈴老師眼渙淚光,兩岸的十幾位鄉親無不動容!兩位「湖南老鄉」「輾轉了」半個世紀、半個地球,在大嶝中學、在大嶝抗戰期間金門縣政府舊址兩岸這樣一個地方相逢,大家直呼緣分,再次印證了「兩岸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