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故事:賣油條的老頭竟然成了縣衙的發言人,震驚了縣太爺!

2020-12-23 厝石山下

賣油條的老頭兒成了縣衙的發言人

1

這天,新上任的縣太爺到小吃攤吃早餐,剛找個板凳坐下,就聽炸油條的胡老頭一邊忙活一邊嘮叨:"大家吃好喝好哦,衙役要來攆攤兒了,起碼三天你們撈不著吃咱炸的油條了!"

縣太爺心裡一驚:知府大人最近要來視察,昨天下午縣衙才決定明後兩天開始清街打掃,這老頭兒怎麼今兒一早就知道消息了?

哪料這件事還沒弄明白,另一件事讓縣太爺腦袋裡的問號更大了。

一天,他照例到胡老頭這兒吃油條。(這位老爺確實愛吃油條)

沒想到,老頭居然又在發布消息:"上面馬上要來青天大老爺了!誰有啥冤假錯案的,就去縣衙門口等著吧!"

縣太爺又是吃驚,又是惱怒。巡撫衙門過幾天要來清查積案,這個消息昨天晚上才在縣衙小範圍傳達,這老兒咋這麼快就知道了呢?讓他更吃驚的是,這老傢伙不但對上面衙門的事兒了如指掌,就連本衙門要突擊檢查妓院這樣的絕密行動,他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連縣太爺也疑惑不解

2

一個大字不識的老頭兒,居然能知道這麼多衙門裡的內部消息,毫無疑問,一定是某些衙門人員保密做的太差,嘴巴不緊。

於是,他立即召集會議,把那些縣丞、典史、主簿、捕頭等狠批了一通。

與會的人面面相覷,個個低著頭、不敢出聲。

還是捕頭膽大,忍不住問道:"大老爺,這胡老頭兒的事兒,是您是親眼所見,還是道聽途說來的?"

縣太爺聲色俱厲地一拍桌子:"都是本老爺我親耳聽到的!我問你,你們捕快今兒晚上是不是要清查妓院?"

捕頭一聽,一臉的尷尬,楞在那裡,欲語無言。

縣太爺氣惱了,當即下令:"你親自去查查,看這老頭兒到底什麼背景,明天給老爺我回報!"

捕頭一臉的尷尬

捕頭趕緊換上便裝,立馬兒跑到胡老頭那兒,進行暗訪。

3

沒想到,真是巧了,那老傢伙正在向大伙兒發布消息呢!

"縣衙的主簿最近要倒黴了。大夥等著瞧,事兒不會小的……"

捕頭一聽,很是詫異。

於是,他運了口氣,腆著笑臉,裝傻賣呆似的問道:"你咋知道的?難道你兒子是巡撫大人的親隨?"

胡老頭呵呵一笑:"我咋知道的?那孫子以前吃我的油條,都是讓看大門的衙役來買,這兩天一反常態,竟然自己步行來吃,還老是一臉愁容。那年他爹死,都沒見他那麼難受過。能讓那孫子比死了爹還難受的事,除了丟官兒,還能是啥?"

捕頭聽了,暗自吃驚,這老頭兒還真有兩下子。於是他不動聲色繼續問道:"那昨天縣衙的捕快清查妓院,你是咋知道的?"

胡老頭又是一笑:"你沒見那幾家妓院?一大早兒就掛出了停業修繕的牌子!人家有眼線哩,消息比咱靈通!"

"那知府大人來視察,你是咋知道的?"

胡老頭兒說:"除了上面的大人來了,你啥時見過可大街的淨水潑街呢?"。

最後,捕頭問了個他最想不通的問題:"上次巡撫衙門來巡風,你咋那麼快就得到消息了呢?"

胡老頭撇了撇嘴說:"那就更簡單了。俺鄰居家有個案子,你們衙門拖了八年不辦。那天,一群捕快突然主動到家裡來訪,滿臉笑容問長問短,還再三保證案子馬上解決。這不明擺著上面來了人,怕他們到上面衙門上訪嘛!"

鍋裡頭轉轉 簡直比算命還準!

4

捕頭佩服得五體投地,連忙一路小跑趕回去,把情況向縣太爺匯報。縣太爺聽了,大動肝火,馬上再次召開衙門會議,做了四個小時的訓話:"各位,一個炸油條的老頭兒,都能從一些簡單的現象中,看出我們衙門的動向,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我們存在太多的形式主義!

這種惡習不改,咋能維護本衙門的地位?咋保持本衙門的崇高形象?從今兒起,哪個部門再因為這種原因洩密,讓那老頭兒『未卜先知』,本老爺我可就不客氣了!"

誰再洩密,本老爺我就不客氣了

5

次日一早兒,縣太爺又來到胡老頭兒這兒吃油條,想驗證一下開會的效果。沒想到胡老頭居然又在發布最新消息了:"今天,上面要來大老爺了,來的還不止一個!"

縣太爺這一驚,真是非同小可!下午,知府大人要陪同巡撫大人來巡檢觀風,自己昨晚才接到官文,這老頭咋又提前知道了?

縣太爺強壓怒火,問胡老頭:"你說要來大老爺,到底有多大呢?"

胡老頭兒頭也不抬地回答:"反正比縣太爺還大!"

縣太爺又問:"你說要來的不止一個,能說個準數嗎,到底來幾個?"

胡老頭兒仰起頭想了想,確定地回答:"四個!"

嗯,嘖嘖,這都通神了......

6

縣太爺目瞪口呆,上面的大人還真是要來四個!他心裡怦怦直跳,又問:"胡……胡老頭兒,這些事兒你是咋知曉的?而且知曉的這麼清楚。"

胡老頭兒淡淡一笑:"這還不容易?我早上出攤兒,見縣衙門口的衙役都戴上了白手套,一個個如臨大敵的,而且淨水潑街、捕快滿道,肯定是上面要來老爺了。

再看又包下了餐館和妓院,肯定來的是大官兒。再仔細看看,有四個妓院被縣衙整個兒包了下來,說明上面要來四位大老爺,你信不信?當官兒的大老爺和咱小老百姓不一樣,上茅房都要講究個級別啥的,排個先後順序呢!"

縣太爺聽罷,張著塞滿油條的大嘴,一動不動,好像僵化了似的 ......

分析。。。這就是分析能力。。。。

(資料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故事:縣太爺納妾
    縣太爺家的小姐小櫻桃抬步上了鴻運樓,「小二,上菜!」跟在後面的小二趕緊點頭哈腰,「櫻桃小姐,您今兒吃點什麼啊?」「廢話真多,最好的統統上來!」小櫻桃用手帕撣了撣一塵不染的椅子,氣哼哼地坐下。小二趕緊跑下樓,「老闆,縣太爺家閨女又生氣了!」「那還不趕緊去報告縣太爺,喂喂喂,都瞧著幹嘛!?
  • 什麼雞能賣到一斤66.8元?原來是「縣太爺」的太爺雞!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以糖水聞名的文明路,有一家周生記太爺雞,是實實在在地賣了一百年的斬料。太爺雞是一道馳名粵港的特色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又名「茶香雞」,色澤棗紅,光滑油潤,皮香肉嫩,茗味芬芳,吃後口有餘甘,令人回味。儘管太爺雞非常「低調」,沒有位列「廣州十大名雞」之一,但它在食客心中卻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 民間故事:鯉魚報大恩,水淹縣太爺
    他把八兩左右的大鯽魚挑選出來,養在池子裡,每隔十天送十條大鯽魚到縣衙裡,剩下的拿到集市上賣掉,勉強能養家餬口。 縣太爺喜歡吃魚,但是他的嘴非常挑剔,只吃八兩左右的大鯽魚,於是指定丁非魚長期供應,藉以抵消他的賦稅。丁非魚對這個差事很滿意,因為有了給縣太爺做事的名分,很多土豪劣紳對他敬而遠之,少了很多人生麻煩。
  • 在山西平遙看了這場演出,才知道,古代縣太爺氣勢有多強?
    在山西平遙看了這場演出,才知道,古代縣太爺氣勢有多強?山西平遙是明清古城的典範,更是晉商文化保留最集中的地方。「源易緣鄉情」有幸在古城平遙看到模仿明清縣衙出場的迎賓表演,被現場的排場和氣度所震撼。平遙古城是重要的明清文物,這場表演高度模仿了古代縣衙的出行方式。(圖文來自「源易緣鄉情」)每次出場,衙役先行,「迴避」、「肅靜」分豎兩旁,十八般兵器有序排列,衙役站立兩邊。重要活動前,,堂役擊鼓三聲,兩側衙役齊聲叫喊,縣太爺穿戴整齊後隆重出場。在這種氣勢下,已經不是古代人的在場觀眾也鴉雀無聲。
  • 民間故事:接生婆殺嬰,入刑三年,過了一年,縣太爺親自請她出獄
    在王廈生家住了半個多月,他老婆終於臨盆了,好幾個人都在王先生周圍伺候著,縣太爺家生孩子都沒有這麼大陣仗。意外發生了,難產!但是王先生並不著急,而是很耐心的勸說產婦:「再等等再等等,深呼吸別緊張。」畢竟王廈生的老婆也是生過四個孩子了,因而也算得上淡定,但是時間長了,身體受不了啊。
  • 屠戶救書生一命反被誣陷,縣太爺寫下14字判詞,至今仍被傳頌
    但是王府除了有錢有勢,並無任何其他權力,審問犯人也必須交給縣太爺。恰好此時來了一位新的縣太爺,王爺便決定藉此事敲打敲打縣太爺,這樣自己日後才能繼續在桂林地面上稱王稱霸。在王府的威逼利誘下,被屠夫救下的書生變了節。眾人來到縣衙裡,書生按照王爺的意思把屠夫給告了,要求他賠償狗的損失並給自己賠禮道歉。
  • 縣太爺寫了一副春聯,大家看了都很憤怒,就給他改了
    下面,就來講一個明朝的官員用春聯自吹自擂,結果被老百姓嘲笑的故事。明朝時,有個人在廣東的一個縣當縣太爺,平時非常蠻橫不講理,還貪汙受賄,徇私舞弊,老百姓們都恨他恨得牙痒痒。到了大年三十那天,他也沒閒著,挖空心思寫了一副春聯,想藉此來宣揚自己的「光輝政績」。
  • 民間傳奇:縣太爺買石磙,懲奸商得民心保大宋
    有的說:「縣太爺真是吃飽飯沒事幹了。」有的說:「我看這個縣官是個不識數的傻蛋!」在看熱鬧的當中,有一個胖乎乎的商人,外號老財神。他搖頭晃腦地念完告示,不禁喜形於色,自言自語道:「咳咳,一桿大秤最多打兩百來斤,一個石磙少說也有兩三百斤,一秤一個石磙,一兩白花花的銀子,集市上三十個石磙也難值一兩銀!這生意實在做得!」
  • 一碗米湯救了一個人,半年後才知他不是人類,米湯報恩故事
    連縣衙的隆姓縣太爺和他的大老婆都親自過來,找文裁縫做衣裳,每每都能讓他們滿意。這天,隆知縣的小老婆宮太太收到鄉紳送的一塊好綢緞,她過來找到文裁縫要求做一身好旗袍。文裁縫見是知縣太太,大氣不敢出,價錢也不敢要,趕緊放下手中活路,用直尺比劃了宮太太身子,開始裁剪製作。這宮太太仗著丈夫是知縣,對自己寵愛有加,在縣裡為所欲為,不把縣民放在眼裡。
  • 審石碑奇案:客商貨物被盜,兇手成謎,縣令巧審石碑,捉住兇手
    清光緒年間,撫州府崇仁縣有一富人名叫吳林,膝下有一子名叫吳鬱文。一天,吳林找來兒子吳鬱文,告訴他四川成都的機織布最好賣,讓他領取一百兩銀子去福建買布,然後拿到成都去賣,賺一筆錢回來。吳鬱文遵照父親命令,領一百兩銀子去福建收購了機布七挑,曉行夜宿,幾個月時間就到了成都。吳鬱文到了成都之後,在東門外一家客棧住下,發賣布匹。
  • 國內最大古縣衙,房屋400多間曾為北宋州府所在地
    古裝影視劇中經常見到,縣太爺升堂辦案,縣衙就是古時一縣的行政中心,也是縣官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在山西就保留著這麼一座完整的古縣衙,而且還是全國最大的一座。從山西省會太原往南大約30公裡,就是晉中市的榆次老城,這座老城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榆次古縣衙就坐落在老城內。
  • 老農犁出「金佛爺」,兒子說漏了嘴,最後被縣太爺威逼利誘給買了
    老農犁出「金佛爺」,兒子說漏了嘴,最後被縣太爺威逼利誘給買了河北正定縣是一個挺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地方,這主要是由於其地理位置較為優越,靠近皇城,這使得定縣在很多時候受到文化薰陶的可能性較大,而且中國古代北方的地理位置是比南方要優越很多的。
  • 民間故事:窮先生巴結富掌柜
    鄉下人不樂意,一聽說自己的雞變成了別人家的雞,自己成了偷雞賊。不樂意。扯著算命先生不依不饒,最後鬧到了縣衙。好在縣太爺是個聰明人,不是昏官,沒有偏聽偏信。而是聽完兩方面的申訴後,先想了一想,這才慢條斯理問:「糧行老闆,你說這隻白公雞是你的,而且有人為證,那麼,你的雞子吃的啥食?」
  • 蒯金匠的故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每晚故事會」,再點擊「關注」
  • 古代的一個縣需要供養多少官員衙役?
    就以「縣太爺」身邊的書吏來說,別看平時幹的都是抄抄寫寫的雜活,人前人後都很不起眼,但放在縣衙這一級裡,卻是能量極大。能把知縣拿捏成這樣,那隻靠幾個書吏哪夠?事實是,自清朝開國以來,「書吏」的數目就不停在膨脹。順治年間時,縣衙的書吏名額,一般不能超過八到十四人,大清三個世紀裡,也基本是按照這個數目來「發工資」。但實際上呢?想要撈好處,就得勾搭連環,勾來的人越多越好辦事,大夥一起敲金分肥。
  • 【話說耒陽】趣話耒陽曆代縣太爺:唐朝以前的那些耒陽縣令
    《趣話歷代縣太爺》是朱文科先生在2014年發表的一篇耒陽人文歷史性散文,文章介紹了耒陽自秦朝建縣以來至民國時期止,長達兩千餘年的諸多縣令
  • 追燈男孩遇鬼怪,胡三太爺、胡三太奶保平安
    這時屯子中的鄉親們聽到了哭聲都趕過來,一起跟著她找孩子,最終在途中發現了躺在地上的小男孩,和半隻熄滅的蠟燭,此時已經是午夜十二時,小男孩渾身冰涼僵直的躺著,孩子的奶奶在一旁哭的昏天暗地,最後被鄰居攙扶了起來將其和小男孩一起送回了家中,男孩在家中整整躺了三天三夜才清醒了過來,當大家問他那天夜裡發生了什麼時,小男孩表現的特別抗拒,一直捂著眼睛哭,後來在大家的安慰和疏導下男孩慢慢的說出了當天的經歷,大人們聽後都特別的震驚
  • 「縣太爺」疫情期間看黃色錄像,低級趣味毀掉大好前程
    黑龍江省雞西市某區的一把手,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縣太爺」,居然在疫情期間偷偷觀看黃色錄像,真是任性!好在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此「縣太爺」已經被「雙開」,且因其他違法犯罪問題被判刑,網友不禁為國家相關部門點讚!34歲就已經是副縣級幹部,36歲正縣級,可以說是少有的青年才俊了。年紀輕輕就走上重要領導崗位,足見國家懟他的重視。
  • 古時候的縣太爺赴任,下馬第一件事,為何先要看縣誌呢
    故而作為一方之治者的縣老爺有「下馬看縣誌」的習慣。在落後、閉塞的過去,縣誌作為一地唯一的縣情載體,成為縣老爺獲取縣情信息的重要工具書。但地方志反映成就一要注意古往今來之建大業者和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和努力。如一縣之建設成就除一任之官的勤政為民外,大量的血汗是人民的,不記人民付出的代價,失之偏頗。二要注意事實,不能為討好當局者而妄言溢美,事實是最有力的證言。民眾是一面鏡子,誰清廉誰昏庸,什麼對什麼錯,最有發言權。因而,我們有責任反映群眾呼聲,代民立言,以供為官者借鑑,使他們兼聽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