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治天下者以史為鑑;治郡國者以志為鑑。」故而作為一方之治者的縣老爺有「下馬看縣誌」的習慣。在落後、閉塞的過去,縣誌作為一地唯一的縣情載體,成為縣老爺獲取縣情信息的重要工具書。
無論過去,或是現在,地方志的編修為何引起普遍關注和重視,其原因不外乎它是地情信息的忠實地密集的載體,稱之為「信史」;它集地情之百科,匯於一冊,長久保存,故為「青史」,因而,凡有識之士,清廉之官,對地方志「資治、存史、教化」之功能深信不疑,支持修志,排憂解難;利用信息,擴展成果。
反映一地之各方面的成就是地方志書的主要任務。修志大業所以歷代不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反映一地之官造福一方之業績。道理很簡單,官修志書花錢買的就是青史留名,古往今來,沒有誰真想聽逆耳之言,於是才有董弧、司馬遷。
但地方志反映成就一要注意古往今來之建大業者和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和努力。如一縣之建設成就除一任之官的勤政為民外,大量的血汗是人民的,不記人民付出的代價,失之偏頗。二要注意事實,不能為討好當局者而妄言溢美,事實是最有力的證言。
民眾是一面鏡子,誰清廉誰昏庸,什麼對什麼錯,最有發言權。因而,我們有責任反映群眾呼聲,代民立言,以供為官者借鑑,使他們兼聽則明。何況,民為流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既為史官,怎忍見覆舟之浪,怎不書逆耳忠言。這方面的信息書亦難聽亦更難。
世界萬物人為根本,是人創造了歷史,推動了歷史發展,地方志書更以人為活的靈魂,記群體以顯民力,載個體以樹人傑。對生人以事系之,可弘揚正氣;對逝者,以傳傳之,以激勵後生,有功的,列表入志,成才的,名錄附之。
如此將有益於社會,為一縣之發展作出貢獻者盡收其中,概其要者,為本人傳播真善美信息,為他人傳遞榜樣信息。做什麼人,怎樣做人;做什麼官怎樣做官,前人之鑑,榜樣之鏡,豈不躍然於目,活脫在心。
為一邑之民者,任一方之官者,有條件則應全面了解其山川地理,歷史沿革、環境演變、天文規律等等方面之概要,以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而後治之,兵家「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治郡國者亦然,只有熟悉一地之情,方能對「診」施治。為縣官者,下車伊始,想到「看縣誌」,而作為縣誌工作者,榮幸之甚,求之不得,感激不盡,但一定也有不看縣太爺的。
另外縣誌翔實地記載了本縣自遠迄今的重要史地信息,並有鄉鎮概況、介紹、單位簡介等資料。這些信息都旨在讓能讓縣太爺了解、熟悉地方民俗風情,人文歷史,成為縣太爺以後執政御民背景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