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黑眼圈聲明」
的話題上了微博熱搜榜
不少網友紛紛解釋起
自己黑眼圈形成的原因
那麼,
黑眼圈形成究竟是何原因導致?
用「網紅」辦法——塗痔瘡膏靠譜嗎?
應如何正確消除黑眼圈?
記者日前採訪了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廉翠紅,就以上問題進行了科普。
黑眼圈不全是睡眠不足導致
據廉翠紅介紹,一般來說,黑眼圈主要分為3種類型。
第一種是「色素沉著型黑眼圈」,呈現淺褐、深褐色再到黑褐色,嚴重時上下瞼同時出現。
這種黑眼圈造成的原因是經常熬夜,情緒不穩定,眼部疲勞、衰老,導致靜脈血管血流速度過於緩慢,眼部皮膚紅血球細胞供氧不足,靜脈血管中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積累過多,形成慢性缺氧,因此血液較暗並形成滯流以及造成眼部色素沉著。
此外,日曬、眼周皮膚炎症和損傷,也會導致眼周黑色素代謝速度變慢,黑色素堆積在皮膚內。
第二種是「血管型黑眼圈」,一般呈現青紫色,通常見於皮膚白皙的人。常見原因包括過敏、過度疲勞、貧血等因素。
專家表示,有些人下瞼皮膚薄,靜脈粗大,血管顏色透過皮膚顯出來,熬夜後眼周微血管阻滯、淤積和水腫,局部血液循環不好導致血氧量降低。
而且由於眼下皮膚比較薄,所以有時候可以看到會有血管的出現,如果該血管在顏色略深的皮膚下方,看起來就會是黑色或者紫紅色。
第三種是「眼袋、淚溝型黑眼圈」,一般是眼袋、淚溝、黑眼圈並存。廉翠紅介紹,由於眼眶周邊的凹陷如眼周皮膚下垂、肌肉鬆弛、眼袋突出、淚溝下陷造成局部陰影,會形成黑眼圈。
淚溝是指由內眼角開始出現在下眼瞼靠鼻側的一條凹溝,是由於眼眶隔膜下緣的軟組織萎縮、下垂而生成的。有的人甚至可延伸到臉頰。
「由於淚溝的凹陷與周圍皮膚的對比映襯,使下瞼組織看起來有些臃腫、凸出,由此很容易被認為是眼袋,但其實那只是淚溝變深給人的錯覺」。
眼周皮膚敏感不建議使用痔瘡膏
「痔瘡是由於久坐、久立會導致肛周局部血液循環淤積,痔內靜脈叢淤血、擴張、屈曲形成。」
廉翠紅表示,痔瘡的成因跟「血管型黑眼圈」的成因很相似,都是局部血液不循環導致淤血堆積。馬應龍這類痔瘡膏的主要功效是消腫、破淤,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來治療痔瘡。
「理論上,痔瘡膏對睡眠不足引起淤血滯留的『血管型黑眼圈』確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皮膚科醫生不建議使用。」
廉翠紅強調,因為眼周皮膚較薄,而痔瘡膏中的爐甘石、冰片、人工麝香等成分刺激性較大,容易引起眼部皮膚過敏,出現紅腫、脫皮等症狀,長期使用還可能造成脂肪粒。
而且,痔瘡膏的使用注意事項上明確指出「用畢洗手、切勿接觸眼睛、口腔等黏膜處」,如果不慎將痔瘡膏塗到眼睛裡,可能會導致角膜炎、結膜炎。
另外,黑眼圈的類型多樣,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不是「血管型黑眼圈」,而是色素型或者眼袋淚溝型黑眼圈,那麼痔瘡膏更加起不了作用。
因此,廉翠紅建議愛美的女生們,用瘡膏治黑眼圈的「網紅」辦法,看看就好,就不要去「折騰」敏感的眼部皮膚了。她表示:「臨床上有治療黑眼圈的針對性方法,馬應龍就讓它專心對付痔瘡吧。」
不同類型黑眼圈需對症改善
那麼,
到底如何緩解黑眼圈?
解決「色素型黑眼圈」
得避免更多的色素沉積。像眼霜這樣的美白產品可以發揮一定作用,但過程註定是漫長的。專用射頻治療、雷射治療、強脈衝光可以縮短治療過程,但一定要選擇技術嫻熟的醫生來操作。
解決「血管型黑眼圈」
可以在選擇含維生素C、維生素K、胜肽成分的眼霜,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如果使用者長期持續不良的生活習慣,所謂的改善可能都看不到。
還有一些「猛藥」療法,比如到醫院採取強脈衝光、染料雷射與剝脫性雷射等技術,能夠針對血管或增厚皮膚。
此外,自體脂肪移植或膠原蛋白注射可以在血管上加上一層「覆蓋物」,擋住血管顏色。
解決「眼袋、淚溝型黑眼圈」
一般使用微整形,比如脂肪移植、透明質酸注射,把凹陷的部位填充起來,避免形成陰影。
雷射可促使真皮中膠原蛋白合成,減輕皮膚鬆弛,對一部分陰影型黑眼圈有效果。必要時,還可以選擇眼瞼手術。
眼霜不是萬能鑰匙!
要治療黑眼圈,最根本的就是保證足夠的睡眠。建議早睡之前可以泡腳,多準備熱水,持續加水,泡30分鐘左右最佳。可以幫助睡眠並促進血液循環。
重要的一點是,眼部不建議過度熱敷或者按摩,因為不當按摩反而會導致皺紋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