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的故事
資料圖片
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培養嶄新的人才,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其中文學堂為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中山大學的前身。走在校園裡,從建築的命名到校園裡的雕塑,處處都能看到孫中山的「影子」。而「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正是孫中山於1924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表示:「博學,就是要學生廣泛地吸收中西文化的學問;審問、慎思、明辨,是要求學生多思考;篤行,是不能光停留在理論層面,還要實行。」這十字校訓,是孫中山摘錄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中的名句。就在學校成立、校訓公示的第三天,中山先生北上,5個月後在北京病逝。「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也就成了孫中山留給中山大學的遺訓。
從成立至今,中山大學的校訓從未變更。90年裡,中山大學大師輩出,學者的傳奇代代相傳,詮釋著中大人尊德問學的優良傳統。
1927年,魯迅成為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深入闡發了孫中山「革命不忘讀書,讀書不忘革命」的宣言。
20世紀50年代初,雙目已經完全失明的歷史學家陳寅恪,以口述的方式,歷十餘年,在75歲完成了《柳如是別傳》。
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南中國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蜇龍,193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農學院,1949年在美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得悉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斷然放棄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歷經一個月的航行回到中山大學任教。他的生物防治解決了南中國多個農業生產的難題,於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
今天,中大的師生們仍然敬佩這些師長,敬佩他們的博學,更敬佩他們的篤行。
80歲的中文系教授黃天驥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山大學的第一屆大學生。在當年的老師當中,他最難忘的是嶺南第一才女冼玉清教授。黃天驥回憶說:「當年冼玉清教授請我吃東西,她從一個玻璃瓶裡面只倒出一顆蓮子給我吃。我回去跟同學們一說,大家都笑了,覺得這位女老師很吝嗇。」但後來抗美援朝,國家號召捐款,冼玉清捐出了大半輩子的積蓄,這筆錢可以在當時的廣州城任何地方買下一幢舒適的大房子。黃天驥感嘆:「國家有難,冼玉清老師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校訓中的『篤行』二字。」
中山大學校長許寧生表示:「校訓作為學校的文化基因,影響著一代代學子,每一位畢業學子又將校訓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山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選擇回到校訓『修身至誠』的本意:『人心向學』。心誠則事成。心要靜,靜則思遠,思遠則成大事。」
在四季青蔥的中山大學校園中,「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靜靜矗立在校園中軸線上,觀時代變幻,看堅守不離。(記者 吳春燕 通訊員 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