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 中華文化的審辨思維與懷疑精神

2021-02-19 深圳少年派

走進中山大學校園,來到校園中軸線上,你會看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十個大字,這是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的中山大學校訓。

中國學校有不少以「慎思明辨」為校訓的。如同在廣州的著名學府華南理工大學,於2006年啟用新校訓,與中山大學的校訓只少兩個字:「博學、慎思、明辨、篤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校訓也是「篤學、慎思、明辨、尚行」。歷史悠久的著名中學也有不少以「慎思明辨」為校訓的。如創立於1902年的江蘇揚州中學的校訓就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創辦於19 2 9年的浙江淳安中學的校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在新時代創立的學校,也有以此為校訓的,如創辦於2001年的北大附屬實驗學校的校訓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讓北大精神在這裡延伸」。

這些著名的大學和中學都以「慎思明辨」為校訓,是因為「 慎思明辨」代表中華文化的審辨精神。

先秦諸子中有一個學派叫做「名家」,其代表人物叫公孫龍,他留下了一段「白馬非馬」的公案。

這段公案的問題是這樣展開的:有人問「可以說白馬非馬嗎?」公孫龍回答可以。對方追問道,「我有一匹白馬,能說我沒有馬嗎?」公孫龍回答說,「我找你要匹馬,你可以牽來黃馬、黑馬;但我找你要一匹白馬,你不能牽來黃馬黑馬。可見黃馬、黑馬不是馬,白馬也不是馬。」這下可把人搞糊塗了,那人反問道:「世界上沒有無顏色的馬,按你的說法,一切有顏色的馬都不是馬,這怎麼說得通呢?」公孫龍說,「『白』字只表明顏色,並不是限定『馬』的。」

其實,這裡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字的理解,「是」字可以理解為「等於」,也可以理解為「屬於」。「白馬非馬」的意思是,白馬不「等於」馬,即白馬與馬兩個概念不相等。「白馬是馬」說的是白馬「屬於」馬,用數學的集合概念來表達,就是「白馬」是「馬」這個概念的子集,兩者是一種包含關係。

這個論題影響很大。據說孔子的六世孫孔穿,是個有名的聰明人,對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不服氣,便去找他理論,說如果公孫龍放棄「白馬非馬」這個說法,他就做公孫龍的弟子。公孫龍說,當年,楚王打獵的時候,將一張弓丟了,於是楚王的隨從便去尋找那張弓,楚王很大方地說,幹嘛要找呢?我在楚國丟了弓,是楚國人撿了。意思是肥水沒流外人田。孔子聽了楚王這句話之後說,「楚王的仁義還不夠到位,應該說是『人丟了弓,被人撿了,何必要說楚國呢?』」公孫龍評價說,當年孔子就是將「楚國人」和「人」這兩個概念分開的呀,孔子都是這樣,我為什麼不能將「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分開呢?聽到這裡,孔穿只得甘拜下風。

白馬非馬這個故事,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戰國時代人們的那種「慎思明辨」的精神。

儒家著作《中庸》首次明確提出「慎思明辨」之說。《中庸》在談論治學時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種態度和方法,也是為學的幾個層次:從廣泛學習開始,經過詢問質疑、深思慎取、明辨真偽,最後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這體現了儒家慎思明辨、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思想,也體現了我國早期思想家對學術理性的追求。

不僅儒家,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都體現了一種「慎思明辨」的精神。

老子就是一個極善獨立思考的學者。當人們都以「天下之美為美」「天下之善為善」時,他看到了問題的另一面:「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他提醒人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當天下都以「強者為王」時,他卻發現了柔弱勝剛強。當人們都在崇拜物質、智慧和仁義的時候,他卻敏銳地發現它們其實是把雙刃劍,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甚至提出「絕聖棄智」。他以極端方式警醒人們慎重思考,明辨是非,保持警惕。

孔子明確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出要「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孟子善辯,辯無不勝,其辯才主要來源於「慎思明辨」。當人們迷信書本時,他提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當人們將「忠君」奉為圭臬以至於接近愚忠時,他辨析了什麼叫「君」,什麼叫「弒君」,甚至提出,君不像君,推倒何妨,君不像君,殺之何妨!他明確提出「心之官則思」,思考是上天賦予人的特權,「慎思明辨」才使人成為人。

莊子一生幾乎都在和一個叫惠施的人論辯,以至於惠施死後很久,他到惠施墓前恭敬行禮,十分傷感:「自先生死後,再也找不到高水平的論辯對手了。真寂寞啊!」正是論辯,推動莊子慎思明辨,成就了莊子學說。

哲學家審辨,文學家們也有這種審辨探究的習慣。詩人屈原,其《離騷》充分表現了他上天入地的求索精神,而其另一代表作《天問》,則更表現了詩人的理性審辨。你聽:「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天地初開之時,誰將此態告訴後代的?天地成形前,又憑什麼來研究?晝夜混沌一片,誰能探個究竟?大氣迷濛無物,怎麼認識清楚?《天問》全詩373句,都是詩人對於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沉思與追問。

後來的學者文人也繼承了這種思辨傳統。

理性思辨發達的宋朝就是如此。是宋代重新發現了格物致知;是宋代對中國歷史全面反思,出現了《資治通鑑》這樣的煌煌巨著;是宋代,科技發展幾乎達到了世界科學中心的高度。宋朝有位科學家叫沈括,從小喜歡思考。一次,他讀白居易《山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頗為不解。為探究竟,便約三五好友上山考察。上得山來,果真看到幾處桃林,花開正豔。他將山上山下情形一對比,發現原來是山上山下溫差大。正是憑著這種慎思明辨精神,他最終寫出了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名著——《夢溪筆談》。

明代李時珍醫術高明,但一次有個病人吃了他開的藥,病情加重。李時珍仔細查找原因,發現原來是藥鋪根據古代藥書的錯誤記載,將有毒之藥當作另一種無毒之藥了。錯誤原因本不在他,是藥學界對各種藥物未能仔細甄別的結果,但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弄明白各種藥物的藥性、用途,重新修訂本草。為此,他覽群書,訪名醫,赴深山,問漁樵,嘗藥材,以致多次中毒,用27年時間終於寫下了東方藥物巨典《本草綱目》。

當然,應該承認的是,先秦之後,這種慎思明辨的懷疑精神似乎有逐漸消減之勢。

作者:福田區紅嶺中學高中部 胡立根(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來源:《深圳青少年報·中學周刊》

相關焦點

  • 組工幹部要堅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中庸》子思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古代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著眼於新時期組工幹部隊伍建設,加快「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新時期組工文化的內涵所在,更是加強組工幹部自身建設的客觀要求。  博學是根基。
  • 紅色微電|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1924年11月11日,在作為中山大學前身的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上,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十字訓詞語出儒家經典《禮•中庸》,要求學子按「至誠」之本性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養成君子品格。
  • 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中山大學,簡稱中大,它的前身是孫中山先生創立於1924年的國立廣東大學,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學術與文化中國南方重鎮和人才培養南方高地。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中山大學共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5.971平方公裡,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的廣州和南海之濱的珠海市。
  • 【校訓如燈】中山大學校訓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 解讀王陽明傳習錄11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後,而始措之於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謂之學,以求解其惑而言謂之問,以求通其說而言謂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謂之辨,以求履其實而言謂之行。蓋析其功而言則有五,合其事而言則一而已。此區區心理合一之體,知行並進之功,所以異於後世之說者,正在於是。
  •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通達地學習、廣泛的學習,這是吸收知識的過程。審問,審慎地探問、深入地追問,這是答疑解惑的過程。慎思,謹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這是遴選消化的過程。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確地判別,這是擇定結果的過程。
  • 中山大學堅守九十年不變的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而「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正是孫中山於1924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表示:「博學,就是要學生廣泛地吸收中西文化的學問;審問、慎思、明辨,是要求學生多思考;篤行,是不能光停留在理論層面,還要實行。」這十字校訓,是孫中山摘錄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中的名句。
  • 信息洪流時代做個慎思明辨的人
    《學會提問》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知道做個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會問很多恰到好處的問題也挺不錯,可我就是不知道該問哪些問題,不知道怎麼個問法。」「慎思明辨」的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清楚地辨別才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社會。
  • 小學數學審辨微課
    自2019年起,在工作室導師蔣巧君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認真探索並開發了系列審辨微課,目前已完成《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兩個領域四十多個微課。這些成果連續兩年入選浙江省精品數字教育資源,並被評為優秀作品。本系列微課程基於對審辨思維的培養理念,針對六年級畢業班中《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易錯點進行微課講解。
  • 每日心語|慎思明辨
    古人講慎思明辨,先得到足夠的資料,經過仔細的研判,再下定論,這是做人基本的原則。有一次耶穌和門徒經過一個地方,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就問說:「老師,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呢?是這人呢,還是他的父母呢?」因為在門徒的觀念裡,人有病是由於犯了罪和神的懲罰。這人既然在出生的時候就瞎了眼,那一定是他父母犯了罪。
  • 轉載丨中山大學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校訓解讀】    1924年11月11日,在作為中山大學前身的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上,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是為中山大學校訓之由來。
  •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博學是首先要廣泛閱讀和學習,審問是不斷問問題在書中尋找答案,慎思是讓你不要輕信而是要有自我思考,明辨用今天流行語就是要區分哪些是fake news,哪些是試圖誤導你的錯誤信息,這四點都算認知的範疇,最後一點的篤行是讓你把認知變成行為,獲得經驗。從而知行合一,方有所得。 在博爾頓新書解讀這篇文章前三篇發表後,不少新舊好友都發來溢美之詞。
  • 成功三部曲:慎思、明辨、篤行
    《中庸》有言: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慎思,認真思考,做事要思前顧後,從大局出發,謀篇布局,細節入手。明辨,明辨是非,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別人心目中的自己。
  • 華工啟用新校徽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
    華工的新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出自《禮記·中庸》。與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明辨篤行」只差兩個字。華工黨委書記劉樹道表示,兩所學校的校訓其實是有差別的,中大是五句話,華工只有兩句話,而且華工還少了「審問」,至於兩校的精神到底有什麼不同,就要用心去體會了。
  • 北大教授茶座·第84期回顧——孫玉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同時,孫玉文建議同學們從熟悉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物入手(如喬木、扶蘇等),來理解《詩經》等文學作品,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以名物意涵解讀文學作品的思維模式和研究徑路。活動最後,孫玉文與在場同學們合影留念,並給同學們留下寄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網絡謠言粉碎機】 慎思明辨,粉碎謠言
    【網絡謠言粉碎機】 慎思明辨,粉碎謠言 2020-04-27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視頻]【校訓是什麼】中山大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90年前,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了它,並立下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五個詞、十個字,從知識開始,以行動結束,時刻警醒著後來者:振興中華,要將一切化為行動。  紅磚綠瓦的小禮堂,是中山大學的標誌性建築。90年前,為培養嶄新的人才,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武學堂是黃埔軍校,文學堂是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
  • 徐松南:青年幹部要堅持勤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徐松南對赴美學習的學員堅持勤奮學習的精神表示充分肯定,並以《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句名言勉勵青年幹部。徐松南寄語青年幹部要繼續保持勤學精神,堅持「博學」、「審問」,在學習方面成為榜樣,努力做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實踐者;要努力增強黨性修養,堅持「慎思」、「明辨」,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堅持「篤行」,要學會運用知識,努力形成正確的思路方向、培養堅定的意志、履行好應承擔的職責,在提高執政能力上下功夫。
  • 中庸之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書中許多名句流傳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像「君子慎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半途而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其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也是中山大學校訓並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