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熱知識:中國是全世界最愛吃瓜的國家!
據統計,2018年,中國人消化了超過7000萬噸西瓜。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每年消化超100斤的西瓜——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吃瓜群眾了。
今天,知識局就好好給大家講一下,吃瓜那些事兒。
一、吃瓜群眾是如何養成的
傳說中,西瓜是神農嘗百草時候發現的,他老人家嘗了一口,覺得水多肉稀,就取名為「稀瓜」。
另一種說法是說,因為這種瓜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叫做「西瓜」。這聽起來更靠譜一些,畢竟,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才傳入中國。
雖然中國人民吃上西瓜的年份要晚一些,但架不住我們現在吃得多啊!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產國,總產量佔全世界的70%。從數據圖上來看,排名第二第三的土耳其和伊朗簡直也不值一提。
世界西瓜產量前十的國家(2018年)
而又出於保質期短、運輸不便等原因,中國生產的西瓜出口量不足0.1%。也就是說,全世界70%的西瓜,也都被中國人民吃掉了……
世界各大洲西瓜產量對比(2018年)
說起來,中國還是佔了地大物博的優勢。尤其是河南省等中原地區,可以完美重現古埃及兩河流域的亞熱帶氣候。西瓜在這裡落地就生根,分分鐘一棵藤上七個瓜——直到今日,河南也是中國最大的西瓜產地,年產量超1300萬噸,佔全國的五分之一。
難怪日本的空海大師在《妖貓傳》的長安城裡品嘗到西瓜以後,還專程去了洛陽白馬寺參訪,沒準正是看中河南那裡盛產西瓜。
要知道,在今天的日本,西瓜依然是一種很昂貴的食物,在超市裡都還是一牙一牙這麼賣的。
為了更好地品嘗西瓜,日本人甚至琢磨出了看家本領:撒一小搓鹽在西瓜上,更能凸顯出西瓜的甜味。
日本人民雖然同樣愛吃瓜,但是考慮到土地資源有限,還是得優先考慮人口主糧。
可以這麼說,其實不是日本的西瓜貴,而是中國的西瓜太便宜了。
從土地資源和人力的豐富程度上來說,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可以在農產品方面和中國比價。唯一可以例外的,就是土地資源也多,還瘋狂農業機械化的美利堅。
但是為什麼農產品出口眾多的美國,至今也不怎麼種西瓜呢?
這就要說到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了。眾所周知,黑奴的歷史造成的種族歧視問題至今都屢見不鮮。而過去很多歧視黑人的南方農場主,為了鼓動膚色的對立,甚至惡意打壓過西瓜。因為西瓜沒啥營養又容易長出來;吃瓜時常常汁水四溢,姿勢也不是很雅觀;味道甜膩和鮮豔的顏色也拉低了它的身價。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西瓜就被當時的美國人看做是「不潔」、「不高貴」的水果,只有黑人這樣的鄉巴佬才吃。
愛吃西瓜,成了當時刻意醜化的黑人刻板印象
西瓜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垃圾水果。美國的西瓜市場從此一蹶不振。
直到現在,在黑人面前聊起西瓜,也還是一件比較不禮貌的事。
2009年,美國加州某市市長被曝曾將一張白宮草坪裡種西瓜的PS照片,以電郵方式發送給朋友,最終因此丟了官職。
中美之間這樣的文化差異還差點鬧出過一場外交事故。
有一年著名籃球明星「閃電俠」韋德來中國做活動,他老婆也跟著一塊兒來玩。按照中方習慣,入鄉隨俗,他們一行人來到了中國的KTV。剛進包間,老婆就懵了,桌子上的果盤裡赫然擺著幾塊兒西瓜,仿佛中方在挑釁。好在活動方立刻解釋清楚事情原委,一行黑人兄弟當場開心吃起了瓜,並與當事瓜合影留念。
韋德老婆本人,大妹子挺幽默啊
二、吃瓜姿勢的108種姿勢
既然中國人人均得吃一年100斤西瓜。為了讓西瓜死得其所,大家開動了很多小腦筋。
除了直接開膛破肚,五馬分屍,大卸八塊,像綠林好漢一樣摔瓜即食,當然也少不了黑暗料理髮源地——大學食堂的精心烹飪,他們可以用來自赤道附近的特產,與來自西域的結晶,創造出一種令人髮指的新式菜品:西瓜炒香蕉。
西瓜這麼好吃,當然要和肉一起吃了。
就這樣,西瓜炒肉橫空出世,雖然聽上去很看上去都像倒在一起的剩飯,但這決不能妨礙中國人料理西瓜的決心,不畏艱險,勇攀高峰,才是料理の王道。
之後有人又發明了烤西瓜……
想要精緻一點,還是西瓜蘸醬油更上道,畢竟荔枝都可以蘸醬油,憑什麼西瓜就不可以?
說不可以的都是在歧視西瓜,因為在中國人手裡,瓜皮都可以切成絲炒著吃,連出口轉內銷的工序都省了,環保又節約,比就地火化還省材料。
戰鬥民族俄羅斯人吃瓜姿勢也是別出心裁。
他們喜歡把西瓜切塊之後醃起來,做成西瓜泡菜,和酸菜酸黃瓜一樣保存起來,作為一種冬季蔬菜儲備。
吃泡西瓜嚇出母語的b站up主表示這泡西瓜太噁心了
被比鑽戒還硬的俄羅斯大列巴和柔軟的醃西瓜泡菜哺育長大,把剛柔並濟注入靈魂之中,這也許就是粗獷的戰鬥民族,能批發詩人和音樂家的主要原因吧。
三、西瓜進化論
其實,最開始的西瓜根本不似今日這樣可口。
最開始的西瓜是一種皮很厚、籽很多、肉很白的野生水果,嘗起來還很苦,因為野生西瓜含有葫蘆素,不僅不好吃還要命,經過了古埃及人長時間的培育,終於變成了現在甜美可人的模樣。
古埃及人喜歡西瓜,因為西瓜含水量高,可以放很久,古代的許多航海人員都會隨船儲備一些西瓜,又能補充水分,又能補充維生素,完全是天賜的食物。
在古埃及神話裡,他們就認為,西瓜是一位天神不可描述的生殖細胞,所以才會如此甘甜清爽,汁液飽滿,一口吃了腎好,兩口長生不老。
甚至用西瓜造了一座金字塔
因此,在中原地區和江浙一帶紮下根來之後,西瓜相繼獲得了中國人的喜愛,夏天冰鎮在井水或者溪水裡,嘗起來還會變得更甜,冰涼解暑。江浙一帶甚至還有立秋這天吃西瓜的習俗,名為「咬秋」,認為這樣可以避免未來一年腹瀉。雖然明明吃瓜太多容易因為水分太多拉稀,不知道為什麼江浙人民居然覺得吃瓜可以以毒攻毒,反正如何把西瓜做得更好吃,又成了普通人的新命題。
文學背誦天團、宋朝詩人文天祥先生曾經作詩大讚西瓜: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在他看來,西瓜,就是要用腰間的金佩刀來殺,殺完了嚼起來咔嚓咔嚓的才過癮。
明朝的美食博主、秦淮八豔之一董小宛女士就很有心得,她親手用過濾掉西瓜汁裡面的瓜籽和瓜絲絡,放上糖慢慢熬煮,反覆淘煮好幾遍,再灌回到瓜皮裡冷卻,吃的時候切成一牙一牙,像琥珀色的金絲糖一樣誘人。
電影《柳如是》中還原得不太好,瓜膏做成了上面那個黃綠相間的東西……
而出瓜大省河南老鄉們就樸實很多,他們比較喜歡把西瓜和黃豆搞到一起,做成西瓜醬,不要問為什麼是黃豆和西瓜,問就是牛逼,一年四季都可以無縫吃瓜。可以捧著大饅頭蘸西瓜醬蹲在院子裡吃陳年老瓜,為什麼還要吃新鮮瓜弄得滿臉都是瓜汁,有辱斯文。
不過,近兩年西瓜在中國也遭遇了一場「危機」。尤其是夏天,營銷號的文章滿天飛,讓「吃半個西瓜等於6碗飯」這樣的傳說滿天飛,嚇得許多吃瓜群眾大驚失色,生怕吃一口胖十斤。
事實上,西瓜含糖量並不高,一個瓜的含糖量只佔5%左右,剩餘95%的物質,就和營銷號文章的成分差不多——都是水嘛。
而且西瓜中富含的L-瓜氨酸具有抗氧化性,能快速消除乳酸,可以說是健身的好夥伴了,運動後來片瓜,還能緩解運動後的疲勞感和肌肉酸痛。
一個反常識:酸的水果不一定含糖量低,因為酸味會蓋住甜味
話雖如此,但西瓜中極易被吸收的果糖,卻是高血糖生成指數的罪魁禍首,血糖生成指數直達72,超過了高GI指數70的水平線。一次吃太多瓜,容易加重胰腺負擔,也容易讓普通人在吃太多瓜後犯困。
吃瓜雖好,可不要貪杯,更不要用我國的傳統藝能——大勺挖西瓜,因為挖西瓜真是太上癮了,一不小心,就會吃完一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