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畫屬於獨立的畫種,是一種具有獨特美感且十分有趣的繪畫形式。在古城保定,就有這麼一個熱衷鋼筆畫的民間愛好者,他用2年時間搜集整理素材,走遍保定每一處現存古蹟,通過畫筆挖掘古城塵封已久的陳年檔案,繪製出一批反映老保定風情風貌的鋼筆畫,涵蓋了歷史建築、鄉土建築、歷史遺蹟,民風民俗等內容。古城保定的歷史淵源,城市變遷乃至平民生活,通過他手中的鋼筆躍然紙上,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創作鋼筆畫源於興趣
風格典雅的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古廟高塔,藤蘿翠竹,相互點綴其間。記者眼前看到的,不是名勝古蹟的照片,而是一幅幅線條剛勁流暢,黑白對比強烈的鋼筆畫。精細入微的刻畫,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些畫的作者,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翁:王亞男。
王亞男今年46歲,是保定市郵政局的一名普通職工。工作上,他與繪畫毫無交集。上學時,學得也不是美術專業。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民間繪畫愛好者,卻用2年時間走遍了保定每一處現存古蹟,又花費大量時間搜集整理素材,用鋼筆繪製出一 批反映老保定風情風貌的圖畫,涵蓋了歷史建築、鄉土建築、歷史遺蹟、民風民俗等內容。
「我從小就喜歡繪畫,那時候很喜歡看小人書,也就是連環畫。看到喜歡的角色,就用鉛筆臨摹著畫出來,不過都是瞎畫,哈哈。」一見面,熱情外向的王亞男就帶著爽朗的笑容向記者介紹起自己。
繪畫的愛好,從小時候一直持續到工作後。2008年,王亞男心想,既然繪畫是自己一直以來的興趣,為什麼不系統的學習一下來提升水平呢?於是,當年他去北京報了一個民間美術學習班,從此每個月去北京上一天課,就這麼堅持了好幾年。
「繪畫需要靠長期的積累,水平的成長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王亞男說,2014年的時候,通過學習,他掌握了一定的繪畫基礎。但是,鋼筆畫速寫還是自己的一個短板。「越是短板就越需要提高,於是那一年我就開始下功夫練習鋼筆畫,沒想到越畫越覺得有意思。」就這樣,一支鋼筆,一個速寫本,成了王亞男常年帶在身邊的東西。一旦有空閒的時間,就拿出來畫幾筆。外出遊玩的時候,走到哪裡看景色不錯,直接席地而坐用鋼筆畫下來。
擔心歷史文化斷層,決心用鋼筆畫出家鄉
「我是土生土長的保定人,我愛這座城市的草木,更愛淳樸的保定人。作為一名繪畫愛好者,很早就有一種衝動就是 利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家鄉的景物,但是,由於當時繪畫水平不高,對家鄉歷史了解得不夠深人而未能如願。」王亞男語氣沉重的說,近年來,隨著城市大開發步伐的加快,保定的一些老建築被拆掉,一些歷史街區被改變,甚至一些著名的古建築被改建開發得不倫不類,一此歷代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瀕臨消亡。
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一旦消失或者損毀, 將永遠不會再現;即使進行復原重建,也不過是一處複製品而已,其中蘊含的大量歷史信息將不復存在,這讓熱愛家鄉的王亞男非常擔憂。
▲大慈閣
「近幾年,我有幸結識了幾位酷愛保定,了解保定歷史文化的老專家。他們不顧年邁體弱,查史料、走千家、實地勘查、撰稿研究,多渠道搶救即將消失的文化,這種精神深深打動了我。」王亞男說,假如歷史文化僅僅依靠這些老人去堅守和保護,而沒有年青人的傳承,那麼將來隨著這些老者的故去,歷史文化將面臨斷層的危險。「所以,我下定決心用鋼筆畫出家鄉,用這種形式把古城保定的風情古韻和歷史文化留存下來。」
▲古蓮花池
▲鐘樓
就這樣,從2017年開始,利用工作外的業餘時間,王亞男開始搜集整理素材,參考各種文獻、縣誌,查閱歷史資料,諮詢有關知情人士···每到周末休息的時候,王亞男一大早就出門寫生。將近2年的時間,他走遍了保定現存的古蹟,風吹日曬,不曾放棄。一邊參考資料,一邊現場走訪,古蓮花池、直隸總督署、大慈閣、清西陵、藥王廟···一幅幅保定著名的歷史建築和遺蹟躍然紙上,甚至連奎樓應宿、橫翠朝暉、東皋春雨等早已不復存在的「上谷八景」都畫了出來。
▲直隸總督署
▲清西陵
後來,為了把保定更多的特色和文化得以展現,王亞男又豐富創作內容,畫出了花盆村、史家佐村、王家樓等一系列古村落和驢肉火燒、西河大鼓、徐水舞獅等一系列民風民俗之作。
▲上谷八景
2018年11月,王亞男將這些鋼筆畫整理成冊,出版了《保定古韻》一書,106幅鋼筆畫,將古城保定的歷史淵源,城市變遷乃至平民生活都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
下一步計劃畫出老輩子的生活
「隨著畫冊的出版,我感覺責任越來越重了。」王亞男說,他認為自己當務之急還是如何畫出更多留存在世的古建築和遺蹟。說著他翻開《保定古韻》,指著唐縣史家佐村那幅畫說,「就像這個古宅,我第一次去畫的時候還在,但是兩個月後再去時,已經拆除了。一想到還有更多有特色建築面臨同樣的處境,我就覺得非常急迫。」
「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們一起為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出一份力。」王亞男的目光很堅定。
王亞男告訴記者,下一步他還計劃把老輩子的生活場景畫出來。「割麥子、推碾子、犁地、大鍋飯、補鐵匠、崩爆米花···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這些記憶中的場景在逐漸的離我們遠去,但那是幾代人的回憶,是我們濃烈的鄉愁。我想要把這些場景也用鋼筆畫的形式展現下來,讓人們在畫中感受過去,讓現在的孩子也了解過去。」
(燕都融媒體記者李連成 通訊員黃曦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