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享|【week44】大腦皮層信息加工

2021-02-14 吾等浮生記

「前言」

這周看的內容會比較散一些,主要大腦視覺皮層系統中的信息表徵,有探討無意識內容,也有探討知覺學習,探討時間不確定信息對大腦預測的影響,等等。無論是從人的角度還是從動物的角度,無論是做行為實驗還是腦成像實驗,無論是採用準確率還是模型擬合,都是在嘗試在自己已獲得的背景下去探索可能的解釋。

「導讀」

261.使用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擬無意識內容在視覺皮層的信息表徵

262.新皮層中對意外事件的信息加工促進了學習

263.時間不確定性會增強對預測性視覺刺激的抑制

264.從皮層和丘腦皮層之間的交互信息來解釋大腦的意識內容

265.深度卷積神經網絡可以有效預測大腦病變和深灰質結構的分割

266.分散和連續的動作反饋對視覺和神經加工過程具有不同的影響

 

「詳情」

 

261)informative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unseen objects during higher-order processing in human brains and deep artificail network

Authors: Ning Mei, Roberto Santana, David Soto

Journal: bioRxiv (2021)

【背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儘管視覺意識的神經科學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我們仍然對無意識加工和它如何與意識體驗相關聯缺乏了解。前人研究在視覺皮層中發現了無意識內容的腦信號,但它們並沒有被可靠的方法識別出來,試驗的次數少以及信號檢測論的限制使其不能果斷拋棄意識知覺。更重要的是,在什麼程度上無意識的內容沿著腹側視覺通路的高級加工階段進行表徵以及如何與前額葉的腦區相關聯尚不清楚。

【方法】被試內設計,高精度的,高採樣的fMRI方法

【結果】無意識的內容,甚至是那些與無敏感度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從多體素模式中被有效地解碼出來,這些多體素模式主要分布在腹側視覺通路以及一些前額葉基底腦區。尤其是,這些腦區的神經表徵在意識和無意識視覺加工狀態中普遍存在,這反駁了之前關於額頂葉基底支持意識內容表徵的研究結果,並對意識模型(如神經元的全局工作區)具有修正意義。然後,我們提供了一個計算模型以模擬在缺乏知覺敏感性時的視覺信息加工/表徵,通過使用訓練好的前饋卷積神經網絡來執行與人類被試一個相似的視覺任務。

【結論】本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它可以指出無意識知識在不同的任務領域中的神經表徵。

圖1 一個實驗中的系列任務

 

圖2 訓練好的前饋卷積神經網絡模型

 

262)learning from unexpected events in the neocortical microcircuit

Authors: Colleen J. Gillon, Jason E. Pina, J ́eroˆme A. Lecoq, Ruweida Ahmed, Yazan Billeh, Shiella Caldejon, Peter Groblewski, Tim M. Henley, India Kato, Eric Lee, Jennifer Luviano, Kyla Mace, Chelsea Nayan, Thuyanh Nguyen, Kat North, Jed Perkins, Sam Seid, Matthew Valley, Ali Williford, Yoshua Bengio, Timothy P. Lillicrap, Blake A. Richards, and Joel Zylberberg 

Journal: bioRxiv (2021)

【背景】科學家一直在猜測新皮層能使用一個預測性的層級方式學會環境信息的結構。為此,通過比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數據信息,可以將預期的、可預測的特徵與不可預期的區分開來。理論上說,新皮層會根據對預期和意外事件的響應差異來改變對即將出現的刺激的表徵。在皮層響應中可以觀察到這些差異,但是對於這些意外事件的信號是否影響了大腦刺激表徵的後續變化從而影響學習尚不可知。

【方法】雙光子鈣成像的行為小鼠,觀察其在喚醒狀態下的初級視覺皮層的2/3層和5層的椎體神經元。

【結果】意外事件的信號可預測對幾天內被追蹤的單個神經元和遠端尖根樹突對預期和意外刺激反應的後續變化。在2/3層和5層的許多神經元對預期的和意外事件的神經響應都具有很大差異。這些意外事件的信號也決定了在隨後的幾天中神經響應是如何演變的,其方式在胞體和遠端根尖樹突之間有所差異。鑑於這兩個區域分別傾向於接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這些差異或許對於皮層的層級計算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這些結論提供了新的實驗證據,即實際上新皮層實例化了一種預測性層級模型,其中意外事件驅動了學習。

圖1 通過多層雙光子鈣成像觀察到的神經元對意外事件的響應

 

263)temporal uncertainty enhances suppression of neural responses to predictable visual stimuli

Authors:Sanjeev Nara, Mikel Lizarazu, Craig G Richter, Diana C Dima, Radoslaw M Cichy, Mathieu Bourguignon, Nicola Molinaro

Journal: bioRxiv (2020)

【背景】預測加工被認為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以說明大腦是如何通過它的感覺系統與外部環境信息交互。在視覺中,背景信息觸發了對環境刺激的內容(「what」)的預測,以更新周圍世界的內容模型。然而,視覺信息隨著時間而動態變化,和時間預測性(「when」)或許會影響視覺加工內部預測的影響。

【方法】MEG,研究特定信息的特徵(「what」)是如何被時間可預測性(「when」)影響。

【結果】與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我們發現視覺皮層對預測刺激誘發了神經元響應抑制。有趣的是,我們發現,時間不確定性增加了預期抑制。這表明在時間不確定性的場景中神經認知系統在整合自下而上的信息方面投入的資源較少。多變量模式分析發現,可預測的視覺特徵可以 從神經元響應中解碼出來。時間不確定性並不會影響早期視覺皮層響應的解碼準確率,早期視覺神經活動的特徵特異性在各種條件下都得以保留。然而,與等時可預測的視覺刺激相比,時間jittered的刺激中解碼準確率的穩定性較差。

【結論】認知系統非常細緻地加工時間可預測性的刺激的視覺特徵,而對時間不確定性的刺激的加工或許更多依賴於抽象的內部預期。

圖1 實驗設計

圖2 when和what+when條件下的感覺水平ERFs (文中還有其他各種條件下的比較)

 

264)(review)dendritic integration theory —— a thalamocortical theory of state and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Authors:Talis Bachmann, Mototaka Suzuki, Jaan Aru

Journal: Philosophy and the mind sciences (2020)

【背景】一直有理論認為丘腦皮層系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意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視了皮層和丘腦之間的交互作用。

【方法】我們在此通過提出和討論幾個最近有關丘腦皮層在意識中的交互作用的重要發現,來整合出一個意識神經生物學的綜合觀點。

【結果】最近的研究證明,存在一個特定的細胞機制,即丘腦核如何在單個皮層錐體神經元中調節不同加工通路的信息整合。我們描述了「樹突整合理論」,它主要受到了最近在齧齒動物上所做的研究結果的啟發,但整合了對不同物種所做的幾十年的研究。我們說明了這種新的觀點如何很輕易地解釋了與意識體驗相關的各種屬性和實驗現象。我們也討論了這種觀點的影響以及為了驗證其合理性需要做一些實驗測試。

【結論】我們的理論連接了意識的神經機制的兩個長期存在的不同觀點,並且提出皮層和丘腦皮層信息加工是在單個皮層錐體細胞水平上進行整合。

圖1 根據早期有影響力的觀點,丘腦核有兩種普通類型,它們對皮層的投射模式有所不同

 

圖2 皮層的第五層錐體神經元在皮質皮層(corticocortical)和丘腦皮層循環中都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265)Simultaneous lesion and brain segmenta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Authors:Richard McKinley, Rik Wepfer, Fabian Aschwanden, Lorenz Grunder, Raphaela Muri, Christian Rummel, Rajeev Verma, Christian Weisstanner, Mauricio Reyes, Anke Salmen, Andrew Chan, Franca Wagner & Roland Wiest 

Journal: Philosophy and the mind sciences (2020)

【背景】白質病變和深灰質結構的分割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磁共振成像分析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方法】基於深度卷積神經網絡(CNN)探討分割方案,以提供快速且可靠的多模態MRI腦損傷和灰質結構的分割,以及將這些方法應用於偏中心數據時的表現。使用2016MSSEG訓練集數據訓練了兩種最先進的全卷積CNN框架,它是由七個獨立的評分者進行評估:一個 3D Unet的參考實現,一個最近提出的3D到2D的結構(DeepSCAN)。然後再在一個更大的單個中心的數據集中重新訓練了這些模型,並帶有或者沒有其他腦結構的標籤。量化了由於數據集移動而導致的性能變化,並通過添加其他大腦結構標籤來量化性能變化。還將性能與隨處可得的參考方法的表現進行比較。在MSSEG數據集上進行交叉驗證時,這兩種全卷積CNN方法的表現都大大優於文獻中的其他方法,這表明人類評分者與其評分者範圍內的變量保持一致。在單中心數據上訓練和在MSSEG數據集上測試時,這兩種架構的性能都有所下降。在添加Freesurfer衍生的若解剖標記的訓練下,3D Unet的性能下降,而DeepSCAN net的性能提高。

【結論】總之,預測腦病變和解剖學標記的DeepSCAN網絡是表現最好的腦網絡。

圖1 DeepSCAN的框架

圖2 Insel32數據集軸向視圖中的案例細分示例

 

266)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redictive neural processing of discrete vs continuous action feedback 

Authors:Christina V. Schmitter, Olaf Steinsträter, Tilo Kircher, Bianca M. van Kemenade, Benjamin Straube 

Journal: NeuroImage (2021)

【背景】感覺動作的後果是高度可預測的,因此與外部產生的感覺事件相比,佔有的神經資源更少。儘管經常觀察到這種現象,會導致感覺皮層的知覺敏感性減弱和活動抑制,但相反地一些研究報告對動作後果的知覺敏感性增強。這些不同的研究發現或許可以被動作反饋類型所解釋,即分離的後果 vs 連續的反饋。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探討了動作反饋監控過程中分散和連續動作反饋對知覺和神經加工的影響。

【方法】在fMRI數據採集中,被試進行探測主動或被動進行的腕部運動與視覺反饋之間的時間延長(0-417毫秒),視覺延遲要麼是在運動過程中是連續提供的或表現為一個分散的結果。

【結果】兩種反饋類型都導致了(1)在一個廣泛共享的網絡中,包括雙邊視覺和軀體感覺皮層、小腦和顳頂區,具有神經抑制效應(積極<消極)。然而,與分離結果相比,(2)加工連續反饋信息會導致右上顳回(STG),Heschl回和腦島的抑制作用增強,這表明與連續反饋相關的特徵的特定抑制。而且,(3)視覺皮層中對分離結果的BOLD抑制與感覺增強特別相關。

【結論】對分離和連續的動作反饋是相似地抑制的但或許取決於不同的認知機制 ,其中視覺皮層的激活減少反映了對分離結果的促進作用,而STG, Heschl回和腦島的預測性加工與持續反饋特別相關。

圖1 一個實驗試次中事件序列和時間程

圖2 分散的結果和連續的反饋共享的BOLD抑制模式

相關焦點

  • 文獻分享|【week46】知覺
    有認為大腦是一個閉環的動態加工信息系統;有驗證微掃視幫助我們重新定位而眼漂移對信息進行取樣和編碼;有證明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前額葉皮層可以加工物體不同維度的特徵從而將其知覺為獨一無二的物體;有發現兩腦區參與社交信息決策過程而幫助靈長類動物進行信息搜索;有提出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幫助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時進行知覺和學習,還有在此基礎上提出一跨認知領域的知覺和學習建模,從更大的角度探討不確定條件下的知覺和學習。
  • 很可能是大腦皮層聯合區沒有發育完善
    1、大腦皮層我們平常說的思考、記憶等大腦功能,其實嚴格的說是大腦皮層的功能,大腦皮層才是調節身體各組織器官協調配合的最高級中樞。我們的所有運動、感覺、反饋等的大腦活動其實主要就是發生在大腦皮層上,也就是說,我們感覺統合訓練就是在訓練大腦皮層上的神經組織,增強其處理信息的能力。2、胼胝體左右半球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胼胝體是什麼,有的朋友就不清楚了。
  • 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爾雅答案
    答案:私下交易、公布他人信息A、私下交易、公布他人信息B、不製作、傳播、消費不良信息C、恰當使用與合理開發信息技術D、不侵犯他人的智慧財產權、商業秘密、隱私權10【多選題】根據文獻傳遞知識(信息)的質、量不同以及加工層次的不同
  • 論文文獻引用乾貨分享(1)文獻引用的目的
    「剽竊」指的是:在論文中採用了其他人已經正式發表的論點和信息,卻沒有通過「引用」的方式將正式提出論點的作者及其文獻出處標示出來,使人在閱讀你的論文時,誤以為該論點是你原創的,該信息是你自己收集的。
  • 【經驗帖匯總】如何高效查找電子文獻?如何自己加工電子書?
    早上無意中瀏覽某個公眾號,——該號主人其實是個電子書商,曾套著馬甲在太上系列群組中騙取公開分享的電子書,然後在公眾號上叫賣、拉群叫賣,此人後被發現而踢出天上系列群組
  • 「題說」大腦皮層功能(詳解)
    推測該患者大腦皮層的受損部位可能位於圖中的( A ) A.甲B.乙C.內D.丁解析:大腦皮層的功能區的特點表現為「交叉支配」,即右腿無力表現為左腦病變,是運動障礙,所以是中央前回受損(中央後回是感覺區),根據枕葉位置可以判斷乙丙為中央後回,甲丁為中央前回,因此鎖定區域為甲
  • 甲基化文獻分享
    問題或建議,請公眾號留言;內容目錄甲基化文獻分享1.寫在前面2.m6A RNA 甲基化修飾異常在腫瘤中的作用3.表觀遺傳學調控骨骼細胞功能的研究進展4.急性白血病 m6A 甲基化研究進展5.寫在最後1.寫在前面越看文獻越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最近總看到各種H3K9me2,H3K9me3,H3K27me3之類的符號,但是我對這些鬼符號真的是很懵逼了
  • 技術分享|文獻檢索2.0
    ,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們製作了第二期「技術分享|文獻檢索2.0」。可以利用1.0中publish or perish導出的文獻doi數據,配合該python腳本批量下載文獻。學位論文下載國外學位論文,可根據citation提供的大學信息,去該校官網查閱。
  • 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基礎項目信息及其分享
    這篇文章主要是講述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的四個項目之一——基礎項目,以下內容為官網信息結合筆者的個人學習體驗,詳細信息請見官網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的官網www.chicagoanalysis.org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由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Franz Alexander創建於1932年,是美國第二所精神分析學院,曾經有眾多精神分析師包括卡倫霍尼,卡爾名聶格
  • 文獻研究法與文獻綜述
    正是因為是「一切載體」,因而它是海量的;正因為海量,所以文獻研究法是眾多研究方法中最容易入手;也正因為海量,要從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在海量的信息中淘出研究對象,恰 如大海撈針,所以也是難的。 《信息檢索》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撈到這根「針」。
  • 學術分享怦然心動的文獻整理法
    我用Mendeley而不是Endnote做文獻索引,主要是因為:Mendeley是我用過所有的文獻整理軟體中,提取文章題目,發表年份和期刊等信息最準確和方便的軟體。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我只需要往Mendeley中一拖,它就會幫我自動提取文獻信息建立條目,並將文件拷貝到指定文件夾中。
  • 大腦皮層:了解人類智慧的窗口
    其中,對於大腦皮層的研究,被認為是了解人類智慧的重要窗口。圖1 大腦皮層總覽大腦看起來是不是像一個核桃的樣子?相似度很高哦!圖2 核桃古代傳統中醫說核桃補腦,正是覺得可以「以形補形」(話說那個時候,古代中醫就知道大腦皮層長啥樣了?!)
  • 論文文獻引用乾貨分享(2)文獻引用的方式
    在論文文獻引用乾貨分享的第一期推文
  •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文獻綜述撰寫
    設定研究論題、進行文獻搜集和分析整理,並按照一定的學術規範實施是撰寫文獻綜述的基本步驟。合格的文獻綜述要求做到遵守一定寫作規範和學術倫理。文/支運波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全球化已然成為當今的時代現實,而信息技術在讓全球化成為日常化的同時更加尖銳地顯現了自身。將媒介是人的延伸這樣的麥克盧漢式的斷言表述為人是信息網絡中技術的人,或許更貼切。
  • OFweek2015先進雷射技術及應用研討會今日舉辦
    今天,由OFweek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主辦,OFweek雷射網承辦的"OFweek2015先進雷射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即將在上海喜馬拉雅酒店拉開帷幕。他們將圍繞"雷射前沿技術及最新應用"主題給現場觀眾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近年來光纖雷射器仍是全球關注熱點,銷售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半導體雷射器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也逐漸普及。同時在物聯網、大數據、新能源等時代背景下,雷射醫療、雷射顯示、雷射遠程加工、精密加工等大放異彩。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大腦皮層溝回摺疊新機制
    論文闡述了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的腦皮層形成過程中獨特的神經幹細胞亞型oRG細胞參與人類大腦皮層溝回形成的細胞與分子新機制。   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是複雜認知行為的控制中心,人類大腦皮層上複雜的溝回摺疊以及巨大的神經元數量賦予了我們高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大腦新皮層的進化和物種間智力的差異有重要的聯繫,不同物種的大腦皮層在表面積的大小和溝回的複雜度上差異顯著。
  • 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童教》
    文 / 童教教育 曾冠茗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請聯繫作者大腦皮層也叫做端腦
  • 寫論文引用文獻,都是一句句摘下來,引用後再輸入文獻信息嗎?
    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找指導老師指點,並查閱大量文獻。然而,少部分指導老師只是掛個名而已,對帶領的學生指導較少,甚至一個標點都不曾指導過。當然,指導老師只是在選題、難點和關鍵點上予以點撥,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解決之,如此才能得到訓練,提升自我,這也是論文任務的目的之一。寫論文有許多技巧,那文獻該如何引用呢?刺楸就根據自身經驗簡要分享一下吧。
  • Sci Adv: 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幹細胞多樣性促進大腦皮層複雜性
    我們看到的是在發育早期的新的複雜細胞族群,」兒童基金會CNR主任Tarik Haydar博士說:「我們的最新研究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了解這些細胞在形成大腦皮層中的作用。」大腦皮層出現在發育的早期,是高階認知,社交行為和運動控制的樞紐。雖然有充分的文獻證明大腦皮層和大腦具有豐富的神經多樣性,但對這種變化如何產生的了解相對較少。
  • 「week in and week out」別理解成「周內和周末」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week in and week out,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周內和周末」,其正確的含義是:week in and week out 一周又一周;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