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值錢?專家:破解「學歷鄙視鏈」需企業HR更「內行」

2020-12-11 人民網

日前,2020年考研開啟網上報名後不久,「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和熱議。不少學生反映遇到企業在招聘中明確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更有HR認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太水」,「非全日制=本科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學位,為何國家認可而用人單位不認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如何提高?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進行解讀。

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差異客觀存在

2016年,教育部下發《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從2016年12月1日起,全國研究生將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區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強國論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國家認可社會不認可,原因是什麼?

儲朝暉:一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裡面新發展的一種類型,社會上了解不足;二是,從歷史上看,非全日制本科、非全日制中專、函授等,相對來說社會認可度都比全日制教學低一點,現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可度不高是過去這樣一種觀念的延續;三是,從目前實際來看,大學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教學、學習考核上是有差異的,相對的比全日制標準放得寬一點。

不是說非全日制的學生肯定就比全日制的差,事實上非全日制的學生當中肯定有人在某些專業領域、某些能力上比全日制的一些學生強,但從整體上來說,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客觀事實使社會上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可度低於全日制研究生。

提升社會認可度,發展「非全」教育不能盲目追求數量

強國論壇:高校如何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

儲朝暉:高校要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質量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因為現在全日制研究生的質量也存在很多問題。建議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計劃招生的規模,依據自己的能力來確定自己的招生範圍、招生數量,不要盲目擴大、比拼學位點,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做法。

強國論壇:怎樣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未來的改革方向?

儲朝暉:一定要根據非全日制模式的特點,要從滿足一部分人因為各方面原因不能夠上全日制的需求出發,招收在某一個專業方向上條件比較好的人。如果僅僅為了「爭學歷」去上非全日制研究生,未來它的價值包括社會認可度只會越來越低。

未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要從滿足學生生活、工作、學習三方面的需求出發,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數量,高校沒有必要把它作為不斷擴展的一個方向。實際當中有多少人有這種需求,就開多大的招生範圍多大的招生量,而不是只靠上級部門的要求,或者是按照學校的主觀判斷決定要招多少非全日制的研究生,這是基本原則。

破解「學歷鄙視鏈」呼喚企業人才評價更「內行」

「國外名牌大學gt;一流名校gt;985gt;211gt;普通一本gt;二本gt;三本gt;專科gt;高職……」網上流傳的職場「學歷鄙視鏈」反映了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潛規則:單位招聘不但看學歷,而且大部分情況只看學歷。看重學歷的現象固然體現了社會對人才和知識的追求,但從長遠來看,「唯學歷論」阻礙了真正有能力人才的自由競爭,不利於釋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突破人才標準固化,首先需要用人單位的人才評價體系更「內行」。

強國論壇:破解職場「學歷鄙視鏈」的關鍵是什麼?

儲朝暉:最關鍵的還要靠用人部門對人員的了解、任用管理評價更加專業。如果各個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沒有實現這個轉變,看重學歷的社會現象就會依然存在。看重學歷是外行管理的模式,內行管理一定是更看重個人的實際能力和跟崗位的匹配程度,不會有「唯學歷論」的學歷歧視。

相關焦點

  •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被拒,是「學歷歧視」嗎?
    企業在招聘員工時,無法預知應聘者將來工作表現會如何,企業對於應聘者的工作品質處於資訊不足狀態。企業對應聘者工作能力的調查成本很高,因此會根據對團體差異的認知與刻板印象來做決策。比如,黑人犯罪率確實比較高,而企業又看不到個體應聘者深入的個人信息,就會傾向於不錄取黑人員工;比如,適齡未婚未育女性確實有結婚生子的處境,企業更傾向於招聘男性。
  • 中國學歷鄙視鏈底端,居然是這些碩士生
    「學歷鄙視鏈」真的存在嗎?所謂的「學歷鄙視鏈」,就是海外名校>國內985/211重點大學>國內普通高校>三本>專科>高中以下學歷。2020年8月,某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為由回絕,一則投訴激起「非全」群體在輿論場上的集體聲討。
  • 阿里HR感慨: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視,各位招人的時候介意嗎...
    學歷鄙視鏈自古由來已久,且古今中外通用。為方便理解,整理了幾條,請自行對號入座,看看你在第幾層?中國的學歷鄙視鏈:海歸碩博>國內博士>國內碩士>全日制本科>大專清北復交浙>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專>高職全日制>非全日制說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很多人都會慣性地選擇前者
  • 這類研究生就業迎好消息
    其中特別提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公開招聘要根據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條件,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
  • 同樣的教學質量、不同的上課時間,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差在哪?
    比如,黑人犯罪率確實比較高,而企業又看不到個體應聘者深入的個人信息,就會傾向於不錄取黑人員工;比如,適齡未婚未育女性確實有結婚生子的處境,企業更傾向於招聘男性。所以,學歷篩選這種選人方法之所以不違法,甚至是用人單位招聘的主要方式,主要原因也是在於學歷與工作能力、績效之間具有的這種統計關聯性。也正是因為學歷在就業市場的這份優勢,所謂的「學歷歧視」無處不在,甚至形成了學歷鄙視鏈。
  • 在HR圈流行的學歷鄙視鏈:邏輯粗暴,卻普遍適用
    HR在招人時,確實需要對應聘者進行多方面的比較,但如此簡單粗暴地區別對待985大學生和非985大學生,還是讓我們看到由比較衍生出的鄙視,再催生出一個普遍適用於招聘領域的學歷鄙視鏈。  往深了說,這條學歷鄙視鏈何嘗不是成功學的又一種濫俗體現。  我們以名校為榮,父母以名校為榮,企業也以名校為榮!  比如清華北大,在一般人眼中就是高薪、成功的代名詞,在企業那兒則等同於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  一人考上清華北大,則是光榮耀主的要大宴四方的稀釋。
  • 「學歷鄙視鏈」真實存在嗎?
    然而在你求職過程中,社會上存在著一條學歷鄙視鏈,將人們分為三六九等。很多初入職場的人會疑惑,學歷鄙視鏈真實存在嗎?學歷從高到低排序,想不想知道學歷鄙視鏈,你在第幾層?可見,學歷鄙視鏈還真的存在職場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你認,但我們不認」,非全日制學歷「低人一等」原因在哪?
    內蒙古鄂爾多斯一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學歷,兩次應聘教師被拒。8月31日以來,此事一直引發著網友對「非全日制」學歷的熱議,雖然政府有出臺了許多相關規定,但這種非全日制學歷與全日制學歷兩種學歷教育下的「你認我不認」事情其實常有發生。
  • 中國學歷鄙視鏈:是我不配了!
    鬧到最後,連個姓名都不配擁有!有人說這是歧視,有人說這是公平。無論如何,雖說學歷不完全代表能力,但卻是一道真實存在的門檻。2020QS世界大學排名中,內地共有10所高校上榜,獵聘網曾就此做出了詳盡的數據分析。這十所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的年薪集中在10-30萬間,清華大學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年薪可達50萬+。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企業更願意給雙一流的學生開出高價。
  • 學歷鄙視鏈真的存在嗎?非全日制學歷就不是學歷嗎?
    小聚看到了也很好奇也想問問學歷鄙視鏈真的存在嗎所謂的學歷鄙視鏈大概就是,素質都要提上來,有時候高素養比高學歷更讓人覺得舒服&34;有的人認為存在鄙視鏈,不止工作中存在,連相親都不能逃過。「真正高學歷的人並不會把自己的驕傲表現出來 反倒是一些低學歷的人天天嚷嚷著學歷不重要」「往往有的時候中專
  • 在職研究生未來利好
    「非全日制研究生相當於本科生」"課程水、混學位」「用人單位明確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學生」......近幾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的話題屢見不鮮。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什麼區別?教育部已說明 2016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從2016年12月1日開始,全國研究生將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區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 研究生就業「是非題」非全日制學歷沒資格?
    但事實並非如此,據媒體報導,除了真正在職讀研的那部分人,很多應屆本科生攻讀「非全」研究生其實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樣脫產學習。而且為了學習,這些同學往往比全日制研究生付出了更多。對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質疑「很水」,部分教育專家也指出「非全」存在的一些問題。
  • 非全研究生考教師被取消資格,非全日制遭歧視?真的不是這樣
    近日,一則新聞又將「非全日制遭歧視」這一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2020年海南中學公開招聘中,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經過海南中學三次公告進入體檢,後被告知取消了錄取資格,原因是不符合招聘條件,屬於「非全日制研究生」
  • 學歷鄙視鏈真的存在?什麼時候了,還說非全日制研究生滿意度低?
    而在職研究生的另外一種報考方式——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年來卻也一直受到很多爭議。「非全日制研究生考了也沒用」、「非全日制含金量低,不被社會認可」、「非全日制=本科生」……諸如此類的聲音,想必朋友們也聽到不少。
  • 非全日制學歷到底有什麼用?會被區別對待麼?看看教育部怎麼說
    高考剛剛落幕,報志願的熱潮緊隨其後,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學歷上有著一條鄙視鏈:清華北大> 985>211>一本> 二本>三本>專科,但其實還有另一個鄙視鏈,那就是全日制學歷>非全日制學歷,說實話小編對於本科學歷區別對待略微有所理解,但是對於談
  • 從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的前世今生,看今天的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也就是說,以前的進修學歷是為了在單位提高學歷,以便升遷加薪,嚴格來說是一種特殊福利,並不是針對系統外的自主擇業人員。在這種背景下的非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的質量如何,沒有人不心知肚明。不只是年紀較大的人,當下正在上研究生的學生同樣這麼認為。今年秋季開學,一正在服役期的軍人以超出國家線70分的成績被大學錄取,註冊第一天幾乎所有同學都說非全日制研究生花錢即可,不用當真,軍人當即決定退學。
  • 清華大學校內「鄙視鏈」,清華本科生比清華研究生,更有優越感
    原則上並沒有任何不同,雖然本科學歷寫的依舊是母校,但是第一學歷已經變成清北碩士研究生了,考上清華研究生後,也和其他本科保送研究生的清華學生,從學習到生活再到做實驗,都是沒有任何區別。清華大學校內「鄙視鏈」清華大學校內有三大「鄙視鏈」,學生與學生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都存在著對比,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最優秀的學生之間的比較是什麼樣的,進入學霸的對比世界。
  • 留學鄙視鏈真的存在嗎?就業版高校鄙視鏈又是什麼?
    非211、985本科,在國內考研也不免會受到「出身歧視」?很多人認為世界排名300左右的香港某大學都勝於赴英非G5大學讀研?求職者說hr都認為一年制大英國協教育下的碩士很水,認可度極差?在國內985>美國>香港>英國>其它的留學鄙視鏈,這樣的留學鄙視鏈是真實存在的嗎?不是!不是!不是!
  • 從國內學歷鄙視鏈談談留學生從海歸變成「海叄」的三個真正原因
    ,而且國內企業對歐美澳等國的1年制碩士研究生含金量一直保持著懷疑態度,國外院校的名字還五花八門弄得一般的HR還不一定都知道,這也就導致他們更願意選擇國內知根知底的院校應屆畢業生而不是花更多時間去審核留學生的學歷真偽與能力問題。
  • 從國內學歷鄙視鏈談談留學生從海歸變成「海叄」的三個真正原因
    其實隨著國內教育實力愈來愈強,相繼湧現出了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以及浙大等擠入了世界學校百強榜成為了世界頂尖學府的大學,這讓持有普通的國外院校學歷的海歸們不再擁有壓倒性競爭力,而且國內企業對歐美澳等國的1年制碩士研究生含金量一直保持著懷疑態度,國外院校的名字還五花八門弄得一般的HR還不一定都知道,這也就導致他們更願意選擇國內知根知底的院校應屆畢業生而不是花更多時間去審核留學生的學歷真偽與能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