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你去禱告,會很靈驗,但有時候又不靈了,這種時靈時不靈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西方維多利亞時代的高爾頓做了一個實驗,他統計了所有神職家庭的狀況,他想搞清楚這些獨身的神職人員培養出來的子侄們到底成材率如何?
1、結果嚇人一跳
高爾頓的統計結果告訴我們,這些被神職人員領養的子侄們的成材率並不比普通家庭高,甚至還低一些。為什麼神職人員的虔誠並沒有為他們領養的孩子帶來優秀的品性呢?如果神性不行,那麼世俗的成就呢?
各界名流的的後代有沒有呈現出龍生龍,鳳生鳳,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趨勢呢。以古代的帝王家族來看,通常開國皇帝非常英明神武,但接下來就會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末代皇帝往往就是慘不忍睹,平庸到了極致。又比如音樂家巴赫,他的後代中也沒有人是以音樂再次名動天下。同樣楊振寧的後輩中,目前也沒有誰在科學領域有突出成就。
高爾頓把這種結果描述為正態曲線,如果把大樣本數據繪製成圖表,那麼數據在表中的集中度就會呈現一條正太曲線的樣子,當樣本足夠大的時候,就會「回歸均值」!
比如一個地方人的身高,雖然有高有矮,但所有人的身高一定是符合回歸均值的,這也就所謂的「大數據分析」。所以,祖輩的成功或者禱告並不能使後代得到庇佑,這也是回歸均值,使事物向平均的方向發展。
2、祈禱到底有沒有?
那麼,祈禱之後的得償所願,到底是祈禱的力量,還是「回歸均值」呢?比如感冒之後,向上帝祈禱感冒快點好,過幾天之後感冒真的好了,這是誰的功勞呢?
高爾頓為了規避有些人是因為作惡上帝才沒有保佑他說法,於是就統計了嬰兒的出生死亡率。他驚訝地發現嬰兒的死亡率和父母的虔誠毫無相關性,而且嬰兒根本沒有機會作惡,你要知道在西方的信仰體系中是沒有輪迴這一說的,那麼這個實驗是不是證明了祈禱是沒有用的,而嬰兒的出生死亡率是符合正態分布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概率問題。
同樣,父輩身上的優秀品性往往也很難遺傳到後代當中,很多睿智、勇敢、耐性的祖輩,後輩中卻出現愚昧、膽怯、焦躁的繼承人。其實,從現代人對性格解讀上來看,人的性格是由其生活環境決定的,那麼父輩和子輩的生活環境肯定不一樣,那麼造就的性格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3、保佑你的是概率
同樣,兩個人同時去祈禱,一個人希望明天下雨,一個人希望明天不下雨,他們一直祈禱一年,那麼在這一年中肯定彼此互有勝負,那麼他們祈禱成功的概率,其實和他們的虔誠無關,而之和回歸均值相關,也就是和這個地區的平均降雨天數有關。這樣說你應該能理解了吧。
所以,你在祈禱是,真正保佑你的是概率,而不是什麼上帝。那麼怎麼提高成功的概率呢?是不是要多努力一點,多思考一點,多付出一點,也許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