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10:04:08 來源:法治日報
國際仲裁院仲裁員、史良法學院兼職研究員、中葡法學院兼職教授……一個個分量十足的稱謂,說的都是廣東博厚律師事務所律師鄭穗軍。在被問到這其中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稱呼時,鄭穗軍給出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法律援助律師。
「我是從2010年開始參加『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的,希望能夠通過這一行動將法治理念和法律理想傳遞到全國每個角落,實現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鄭穗軍說。
法援律師這個看似樸素的頭銜背後,是鄭穗軍十年如一日的奉獻。從海南到西藏、從新疆到青海,他辦理了上千起法援案,數萬名群眾受益。
情暖高原邊陲
為解決我國無律師縣和律師資源嚴重短缺縣貧困百姓法律援助難的問題,2009年,司法部、團中央發起「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
從2010年7月開始,鄭穗軍先後在海南五指山市、西藏那曲市、新疆南部帕米爾高原山區和青海青藏高原山區為當地群眾無償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開展法治教育、提供法律諮詢等。這些地方大多屬於偏遠地區,氣候條件惡劣。
「印象最深的就是2013年在西藏自治區比如縣,那裡海拔4000米,缺水少電。我住在單位宿舍4樓,喝水得自己從院子裡打水提上去,由於高原反應,上一層樓就要休息20分鐘。」鄭穗軍說。
艱苦的條件沒有讓鄭穗軍產生退意,反而更加磨鍊了他的意志。
在青海省黃南州做法援律師時,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要在西寧市城東區人民法院第二次開庭。時值冬季,暴風雪肆虐青藏高原,通往西寧的高速公路封路。鄭穗軍便高價租來汽車,冒雪翻越大山出黃南州,趕到西寧市城東區法院進行質證。
「與及時有效維護當事人權益相比,其他的都不算什麼。」鄭穗軍說。
在比如縣服務期間,鄭穗軍擔任過多地「不在編、不領錢」的村(居)委會法制村長、法制主任,積極參與民間自治和普法宣傳。此外開展法律進校園、進單位等系列活動,授課超過200次,聽講人數超過2.55萬人。
解糾紛育人才
讓法治理念走進群眾內心、讓群眾真心接受,是包括鄭穗軍在內的法律援助律師一份沉甸甸的期盼。
鄭穗軍服務過的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在他看來,當地的民俗、習慣對群眾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有很大影響。如果不能做通思想工作,他們會認為法律法規是不對的,有時候還會錯誤理解法條。
海南某縣是黎族苗族同胞聚集地,女性一旦出嫁,她們此前擁有的自留地便「自動取消」,土地收益等合法收益也被剝奪。鄭穗軍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為「外嫁女」爭取土地分紅權益。
鄭穗軍說,這起系列性案件前兩次是單獨訴訟,村裡其餘的「外嫁女」知道後便一起到法援中心求助,之後變成集體訴訟。
「她們有的是出嫁後戶口沒遷走,有的是離婚後戶口又遷回來,情況各不相同。在當時,偏遠地區『外嫁女』想爭取土地分紅幾乎是不可能的,沒了土地,她們連生存下去都很困難。」鄭穗軍說。
那段時間,鄭穗軍幹得最多的事就是到村裡一次又一次地與村幹部拉家常、講法律,不厭其煩地說法、釋理、講情,最終村幹部同意按照法律規定補償分紅,拖了近30年的「外嫁女」維權案終於圓滿解決。這起案例被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等部門評為「1+1」中國法律援助行動十佳案例。
除了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糾紛,鄭穗軍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培養當地法律人才。
「由於氣候極端,拿到國家司法考試C證的可能留在當地,拿到A證的都會選擇出去。如果沒有『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一些地區可能一直不會有律師。」鄭穗軍感慨地說,想要改善地區間法律資源的不平衡,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需要多代法律人的努力。
跟過鄭穗軍的民族大學生助手、基層法律工作者和大學生志願者共有8人,在他手把手帶領下,多數已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有的考入政法機關,為當地法治人才隊伍建設注入新鮮生命力。
以恆心致初心
一名深陷離婚矛盾還要撫育3歲孩子的藏族婦女,其丈夫在鄭穗軍的調解下,從最初只願承擔6萬元撫養費,到最後支付了12萬元經濟補償和撫養費。這名婦女悄悄留下3000元錢表示謝意,鄭穗軍發現後趕忙追上退還。類似的情景在他進行法援工作期間發生過不知多少次,農民工、少數民族困難群眾紛紛為他送來錦旗和感謝信。
「起初,作為來自發達地區的律師,我的內心隱約有一些驕傲,感覺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優勢和專業優勢,是在運用法律知識做慈善活動。」鄭穗軍說,10年間,自己完成了從施援者到受益者的角色轉變,也理解了幫助別人實際上也是幫助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多年公益服務中,鄭穗軍不忘鑽研學術、深耕自己。他撰寫的有關文章得到司法部肯定,還主持參與多個科研課題,完成法治宣傳教育評估課題研究。
今年6月,鄭穗軍參與籌建了在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依法設立的全國首家以矛盾糾紛預防多元糾紛化解、公共法律服務及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服務等為主要職責的公益性社會組織——中治矛盾糾紛預防與多元化解管理中心,在拓展「一帶一路」法律援助、創新自貿區法律服務體系制度的道路上,以更大的幹勁開啟新徵程。
記得為何要揚帆起航,也知道將駛向何方。鄭穗軍正與千千萬萬志願律師一起,播撒法治理念和法治理想。(法治日報記者 董凡超 見習記者 張守坤)
編輯:尹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