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家】三代承前啟後 百年傳道授業

2020-09-10 泉港新聞

來源:泉港區融媒體中心

  在泉港區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他們這個書香門第的平凡故事。概述:在泉港區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

  眼下正值開學季,界山鎮界山村的老教師柯友明和孩子們一起,以書寫書法這一特別的形式,提前度過他們共同的節日:教師節。

  今年已是88歲高齡的柯友明,是一名退休老教師,1956年,23歲的他站上了三尺講臺,從此開啟二十五載的從教生涯。

  第一代教師 柯友明:「以前有到惠安縣教育局開會,會上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個時候我認為當教師是光榮的。」

  憶起當年的的教學生活,柯友明仍歷歷在目。

  第一代教師 柯友明:「條件非常差,沒有教室,沒有桌子,有的也沒有椅子,所以有的班級要到宮廟裡面上課,用唱戲的木板排起來(當桌子),椅子還要學生自己從家裡帶來。碰到什麼困難,我都堅持教下去。」

  從弱冠到耄耋,如今的柯友明早已是「桃李滿天下」。

  學生 柯宗仁:「他這個人對工作方面是非常的認真負責,對學生好像他的子女一樣疼愛,特別對我們這些窮苦的孩子,他更關心。」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窮也不能窮了教育,這是柯友明一直堅守的信念。在他看來,不放棄自己所教的任何一名學生,是一名合格教師應有的職責。

  學生 柯錦明:「當時我家裡很困難,我要放棄讀書,他說不要放棄,要堅持,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下去,沒有讀書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出路。」

  第一代教師 柯友明:「教學生的時候我會考慮要怎麼樣教好,就是從德智體幾方面去教。所以每天我白天要上好課,晚上的時候要備好課,批改作業,當好一位教師要對學生負責任。」

  在柯友明的耳濡目染下,外孫女陳世華和孫媳婦阮鯉莉也都踏上了從教的道路。

  第三代教師 陳世華:「(外公說)當老師要實實在在教育好孩子,他說要有耐心細心和愛心去關愛他們,我外公這個教育理念深深的影響到了我們。」

  第三代教師 阮鯉莉:「爺爺很經常會跟我們講一些他以前自己的教育故事,包括他跟學生,跟孩子之間的交情。教育孩子不是說單純在教他學習,更多的是教他做人,會給他的一生樹立比較好的榜樣。」

  柯友明的諄諄教誨,滋養著這個平凡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其他六位家庭成員紛紛從教,三代累計任教173年。

  第一代教師 柯友明:「我對我的兒女、孫兒說,你們在學校要好好讀書,畢業以後你們都出來當教師,是光榮的。(學校現在)變化非常大,現在條件比以前好得多,我也希望同學們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夠成才。」

  編後語

  教師是教育的踐行者。88歲的柯友明一家三代人跨越兩個世紀,教書育人,薪火相傳,為「教師」作出了生動的註解。

相關焦點

  • 泉港:一家三代同守三尺講臺,累計已173年
    在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他們這個書香門第的平凡故事。陳世華:「(外公說)當老師要實實在在教育好孩子,他說要有耐心細心和愛心去關愛他們,我外公這個教育理念深深的影響到了我們。」
  • 4代12人獻身教育事業——青絲到白髮 講臺綻芳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刁良梓 通訊員 杜福建4代,12名教師,累計從教273年……在桐柏縣有這樣一個家族,他們把三尺講臺當作無限天地,傳道、授業、解惑。客廳的家電已有些陳舊,茶几上放著一個金光閃閃的牌匾,上面有「百年教育世家」6個燙金大字。鄭盤周招呼記者坐下來後,小心翼翼地抖開一個藍色布包,厚厚一摞獎狀映入眼帘。「全國優秀教師」的獎章就在這摞獎狀上面,泛著金色的光,格外惹眼。「我的父親鄭承軒從教40年,大哥鄭永周從教29年,二哥鄭京周從教20餘年,大姐鄭淑湘從教37年......
  • 尊師重道,方能傳道、授業、解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而在近年來,教師這份職業卻慢慢的不再是以前那樣的美好了,師生關係,不尊重教師的事件在頻頻的上演,君不見,批評學生上課玩手機的中學老師,被其家長暴力毆打到右耳膜穿孔;君不見,五蓮縣的教師稍微體罰學生,被當地教育部門追加處罰;君不見,讓學生交卷的老師,被學生無端辱罵,直到心肌梗塞猝死。
  • 尊師重道,方能傳道、授業、解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而在近年來,教師這份職業卻慢慢的不再是以前那樣的美好了,師生關係,不尊重教師的事件在頻頻的上演,君不見,批評學生上課玩手機的中學老師,被其家長暴力毆打到右耳膜穿孔;君不見,五蓮縣的教師稍微體罰學生,被當地教育部門追加處罰;君不見,讓學生交卷的老師,被學生無端辱罵,直到心肌梗塞猝死。
  • 教師:學子的啟蒙、傳道、授業、解惑者
    胡適先生曾經說,明未直至近代的「三百年是古學昌明的時代」,總括三百年成績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整理古書;(二)發現古書;(三)發現古物」。但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西學東漸而使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式微,造成了傳統教育的空白期。
  • 「話語鏗鏘,丹心閃耀」一家雙門三代教師,場面暖人
    從事同一份工作沉甸甸的教鞭一代代傳遞用不懈的追求高尚的師德詮釋「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勤勤懇懇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當稱得一家雙門「教育世家初心使命代代傳承讓「教育世家
  • 傳道授業是知識的傳遞,是文化的傳承
    傳道授業是知識的傳遞,是文化的傳承李凌飛  古往今來,中國人歷來都是最為重視教育的民族,古有「一日為師,
  • 劉豐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今天是教師的節日,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本自具足的智慧。心能緣平臺祝大家節日快樂,以覺為師,願你無憂也無惑。傳道、授業、解惑三維的山,用二維表達的時候,可以投影出來畫等高線;三維空間的山和二維空間的等高線,就是智慧與知識之間的關係。能夠觀到山、看到山和等高線之間的關係是合格的老師;但是弟子沒有看到山,只知道等高線,換做他當老師會怎麼教?小圈是山頂,大圈是山腳。稀的地方是陡坡,疏的地方是緩坡。
  • 傳道、授業、解惑,顛倒這三個詞會怎樣?
    傳道、授業、解惑,此至今為教師之重任。
  • 「傳道」「授業」「解惑」這三項任務,你完成了幾項
    這一句如此有名,是因為他提出了作為老師的三項任務,即:「傳道、授業、解惑」。「傳道」,就是老師要傳授給學生以做人的道理,這是為師者的首要任務。要想成才,請學生先學習做人。傳道,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現在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 拜師禮|傳道授業,繼往開來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為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步伐,進一步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業務精良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促進學校和諧全面持續發展,9月23日晚,西大兩江實驗學校舉行「傳道授業,繼往開來」師徒結對儀式。
  • 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有個牙醫世家一家三代7名牙醫牙醫世家第三代劉偉吉,在衛生服務中心當牙醫至今30多年。  早報訊 (記者蘇凱芳 通訊員鄭德鴻 文/圖)去年本報曾報導漳州有個家族出了23名眼科醫生,無獨有偶,在漳州還有另一個類似的醫生世家,出的都是牙科大夫。這就是有著近百年牙醫歷史的洪氏家族,一家三代出了7名牙醫。
  • 傳道,授業,解惑,禮敬天下老師
    又逢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啊,不僅僅學校的教師是我們的老師,大凡有一技之比我所長者,皆可以稱為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對知識心生敬畏的人,他的人生是不會差的。我們的肉身依靠今生的父母獲得,但智慧身體依靠老師的傳道和恩德才有。佛教中有這樣一個詞:「名師難遇」,老師有德學生好;學生感恩轉業障,老師有道學生棒,希望每一位學子都能遇到良師益友。千言萬語,道不盡那年那月那日,無盡的恩情,永遠銘記心中。
  • 傳道,授業,解惑,一條久違的成功之路!
    所以更多的時候,我是把一些實用的配方分享出來,儘量提供一些直接的價值,但這幾天和朋友們交流聽到的一些事,讓我感覺如鯁在喉,還是想說一說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個幾乎已被遺忘的詞。我只記起了我一位叔叔,一位老廚師告訴我的,為人之師的6個字:傳道、授業、解惑。所謂傳道,就是對一個剛想踏入餐飲界的新人,既然決定教人家,就要先教給他做人之道、做事之道和處世之道,這些是安身立業的基礎。
  • 【一學三比】倉山監獄:名師進監「傳道授業」為民警充電蓄能
    【一學三比】倉山監獄:名師進監「傳道授業」為民警充電蓄能 2018-09-27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道」「解惑」重於「授業」-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大學教育階段,「授業」是基礎,但「傳道」、「解惑」比「授業」更能提高學生未來發展的創新力、凝聚力與競爭力為重要。    「仰望星空」是對宇宙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培養仰望星空忠誠報國的人才,是各級各類教育共同的目標。
  • ...山東大學孫康寧:一以貫之的「傳道授業」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
    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
  • 吳鴻發:從醉心書法到傳道授業
    近年來,他把這份熱愛放在了傳道授業上,致力於書法教育培訓,身體力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書法萌芽一路生長 從未停止學習腳步 吳鴻發1973年出生於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一個鄉村。他的爺爺字寫得非常好,而大哥很擅長寫春聯。從小耳濡目染,書法的萌芽早早植根心田。「這可能也是一種遺傳的基因吧!」
  • 2020年教師考編結構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談談你的理解
    問「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是出自韓愈的《師說》。意思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的可貴品質。我認為,這句話已經深刻地將教師的職業要求體現出來。2.傳道,也就是要求教師要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
  • 王炳忠: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訪霧峰林家宮保第古宅
    為推動罷免民進黨側翼「基進黨」的「草包立委」,也就是那個說要招香港人來當兵、臺灣「健保」養十四億人的陳柏惟,這些天都到他在臺中當地的選區活動,並順道參觀有「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之稱的臺中霧峰林家,更有幸被認了出來,請到貴賓招待室茶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