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們好,關注小丸子媽媽,明星寶媽教子之方+育兒寶典,盡收眼底~
隨著昨晚《脫口秀大會》的更新,「社恐」這個詞語再一次被刷上了熱榜。
社恐的全稱叫做社交恐懼症,屬於恐懼症的一種,網上給出的正式說法就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過分關注外界的消極評價以及表現出的退縮、迴避的行為。
雖然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或者身邊有沒有社恐的人,但是去可以發現具有社恐傾向的行為,比如說最害怕聽到的3句話:「請自我介紹」「一起走啊」以及等電梯時的」等一下「。
正如「科技越發達,人類越退化」一樣,方便快捷的科技產品已經廣泛的深入到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當中,比如說不上班的休息日,一部連接網絡的手機就可以實現點外賣、賣水果、蔬菜以及網購常見的藥物、衣服等日用品。
社恐除了一部分的生理原因所導致,另一方面我認為是現代生活結構的改變導致的。
相信說到這裡,很多家長會聯想到孩子性格中自卑內向的特點,其實社恐是更為嚴重的缺點。
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絕大部分會表現出有選擇地對人熱情,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慢熱」,接觸接觸就能打開他們的話匣子,而社恐根本不給你接觸的機會,甚至於你的好意接近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威脅。
而對於社恐的人來說,有可能是有能力去做但是心裡牴觸去做一件事情。從本質來說,性格內向常常是從小表現出來,經過家長的引導能得到改善為沉著冷靜的品質。
而對於社交恐懼症來說,他們更是後天養成的,比如說在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的矛盾以及親朋好友語言或者精神上的傷害。
因此患「社恐」的人並不是缺乏社交的能力,而是為了避免社交帶給自己的恐懼和麻煩,其實他們天生下來是很希望跟人社交的。
根據一項不完全調查顯示:有近8成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患有「社恐」,比如說常常在乘坐地鐵、公交的時候兩隻耳朵塞上耳機,斷絕陌生人交流的機會。
面對年輕人的這一問題,上海的一款「蹺蹺椅」火了,雖然是一個工作座椅,但是卻大有名堂。
在這個椅子實驗中,一些蹺蹺椅被安排在了公交站、公元、廣場、步行梯口等人流量大的位置,實驗中用到了3把這樣的翹翹椅,測試時間是48小時,累計觀測到了260個陌生人的相遇場景。
倚如其名,這個椅子是需要平衡才能坐穩的,如果兩個始終保持固定的距離,那麼兩個人都會處於不舒服的高度,而如果有一個作出位置上的調整,主動地拉近同一椅子上的陌生人的距離,那麼兩個人都能享受到這款椅子帶來的基礎功能。
不出所料,實驗過後我們發現這把只能兩個人才能坐穩的翹翹椅,讓很多陌生人認識了彼此,有效地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壁壘。
原來這個實驗來自於一檔綜藝節目——《很高興認識你》,就是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面對友好的陌生人說出那句「很高興認識你」。
其實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無論是自卑內向, 還是所謂的社恐,家長都要及時地關注,通過科學的工具和引導來幫助孩子打開心扉,激發自身對於生活的熱愛,為了自己的目標勇敢大膽地嘗試。
3-6歲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家長要學會抓住這個關鍵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朋友們好,關注小丸子媽媽,明星寶媽教子之方+育兒寶典,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