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反思】風雨十年,再思我所經歷一個三線城市大學團契之路

2021-01-12 基督教資訊平臺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編者按:
本文是一位90後基督徒弟兄的投稿。他曾經在位於江蘇長江經濟帶的一個三線城市的大學裡面的不大的校園團契裡面成長和參與服事。如今已走過十年,回首有所反思和感悟。分享出來,與大家共享,希望對時下的大學生團契和牧養有所幫助。


已經連續一個多月每周聚會人數不足30了,當然每周到聚會時間都會有突發事件,例如N學校突然補課,M學校實訓周,H學校好幾位身體不舒服等等。我也會安慰自己人數並不重要,但這實在是自欺欺人。

曾經一位在團契上課、和我們一起走過好多年的伊老師讓我這個月寫篇文章談談做團契這些年下來的感想,借這個機會我也好好反思了一下,到底團契是什麼,團契需要什麼?

回想起來團契都已經走過十年了。

前3年的事都在傳說裡,那時候我還沒來讀大學,只知道那三屆弟兄姐妹裡面出了團契的小草(最帥的弟兄,好多姊妹為他爭風吃醋);有最勤勞的團契創始人,為團契嘔心瀝血,最後光榮住院退休才交棒的;有最活躍的帶領詩歌敬拜的弟兄,至今仍然是我認為的帶的最好的弟兄,至今仍然活躍在教會的詩歌敬拜舞臺上;也出了一批花一般的姊妹(好幾位都嫁給了比她們小好幾屆的跟我同級的弟兄)。那些年的團契時光成了他們最美好的青春歲月,成了他們口裡的想當年。

後來的事我就都參與了,這一參與就是7年。先開始是Y姊妹做負責人,我做她的助手;後來她畢業了我就做了負責人,一年後又交給新的弟兄,就這樣一年一年的交替,直到有一天我決定要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人再願意做這個不領薪水的負責人了。我差不多用懇求來請接下來的幾任負責人「任職」,承諾我不會離開這個城市丟下你們不管的,會一直陪著你們。就這樣一屆屆的他們都畢業離開了,我還在,這座小城市不像成都那樣讓人忘記不掉,這麼多年來,除了本地的,除了我們夫妻,竟無一人願意留在這裡發展。

本地教會對我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免費的場地、教會屬靈的遮蓋以及外在的安全保護。但本地牧者都無精力再來負擔這樣一個團契,畢竟這是他們計劃之外出現的團契,所以剛開始的那幾年,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撐下去的。

Y姊妹做負責人的時候團契聯繫上了溫州有支持大學生團契事工的教會,他們每月至少兩次向我們派遣優秀的傳道人(我特意加了優秀的)來講道。我們又結識了揚州的L教授(我至今見過的解經最好的老師),他承諾每月來一次,輔導我們聖經,但事與願違,只來了一次便住院了,也沒有再出院。他的學生接替他來了幾次也因忙於他們自己本地教會事宜而不再來幫助我們團契了。伊老師也是這個時候來我們團契的,他是個比較特別的老師,對吃住接待非常隨意,來了之後也是很有熱情ed大講特講當前社會現狀,教會當前處境和教會轉型等等他覺得比較重要的話題讓大家能夠有個意識,就是不講聖經,臺下弟兄姐妹大部分也沒興趣,Y姊妹就再也不邀請了。

後來我帶領團契時,我們又聯繫上了張老師帶領的學生事工團隊,他們承諾每月兩次給我們差派傳道人。

這樣,在2011-2012這兩年,團契幾乎每周都會有一位優秀的傳道人來給我們講道,做為負責人幾乎不用為講章而發愁。但是最頭痛的是每周接待老師,他們大多不想剛剛提到的伊老師那麼隨意,吃喝玩住行樣樣都得有安排,那時候負責接待的弟兄姐妹真是辛苦了。

在這兩年,我們用了大把的時間組織各種活動,每年的聖誕布道晚會、復活節布道晚會、受難周紀念晚會、團契生日慶祝晚會、畢業生晚會、跨年禱告會、元旦營會、春遊踏青等等。團契人太多了,原來的座椅都不夠用了,我們又採購了一批新的椅子,撤掉了原來的桌子,才勉強坐下,因為人實在太多了,每次聚會都很擠。每次聚會人數少則60,多則80、90。正當我們有聲有色的計劃著要拓展第二個團契的時候,卻發生了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的變化。

隨著各個負責學生團契的團隊在全國各地的事工的鋪展,很尷尬的發現他們自己的傳道人不夠用了。在接下來的一兩年裡,每月能有一兩次正常派工就很難得了,其餘時間就我們學生自己來講,很多時候都是到周五了,卻突然告知來不了了。而且不僅來的次數少了,質量也明顯降低的太多。團契其他活動都還能正常進行著,只是周六的講臺信息不再那麼精彩了。

我們團契一直以來的聚會模式就是每周兩次聚會,一次是周五我們學生自己帶領(唱歌、禱告、試講、查經,形式豐富一些),一次是周六交由傳道人帶領(主要是查經)。因著講員的不穩定性,周六聚會的人越來越少,最少的時候就七八個人,講臺上的老師都覺得好尷尬。

前幾年團契又發生了一些事情(涉及隱私就不細說了),每個學校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徹查本校學生信仰問題的統一行動。這個事情對我觸動真的很大,有些學校的弟兄姐妹真的是非常的優秀,幾乎個個都是優等生,在學校和老師面前作了美好的見證,而有些學校的一些弟兄姐妹情況恰好相反,掛科、翹課、和同學關係處不好等等。我們以前都是只關注弟兄姐妹的「屬靈」生活,聚不完的會,搞不完的活動,對他們的在校學習從來也不關心,或者說關心不夠。

我們做了很艱難的決定,砍掉了周六的聚會,保留了周五的聚會。伊老師成了我們唯一穩定的講員,每月一次。在團契生活之外,我們開始鼓勵弟兄姐妹能轉本的要儘量轉本,想考研的一定要考研,不想轉、不想考的一定要學好本專業。我們真的花了很大的精力來傳遞這樣的信息:侍奉並沒有被禁錮在教堂這棟建築裡,世界都是神造的,認真的履行本職工作就是侍奉,在學習上、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績,為人處事正直勇敢就是為主做見證,等等。

有人曾經說過團契就是一群人吃吃喝喝的地方,就是要處關係,要想團契興旺,就要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吸引大家。我不否認這些是團契的一部分,但這7年,我在團契看到的、體會到的是團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

弟兄姐妹每周之所以願意來是因為和誰關係好嗎?可能是。
是因為來了有的玩嗎?可能是。
是因為來了有的吃嗎?可能是。
是因為有美女可以處對象嗎?也可能是。
但這樣的有多少呢?
這樣的人是值得團契努力辛苦去爭取的嗎?
團契更多的是那些是來聽道的,不是來玩的,是想從講臺上獲取來自神國信息的人。

這些年很多和我們類似的團契都南轅北轍了。
當他們每次都帶著渴望的心來到團契時,講臺上沒有提供有營養有水平的道時,他們該有多失望?
這樣的失望,需要用多大的愛心來忍耐?
這樣的忍耐又要堅持多久呢?

團契差不多畢業了有7屆的弟兄姐妹了,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我是那麼關心思念他們,每天都很認真的關注他們的朋友圈,他們的一點一划。我觀察到那些如今仍然堅持聚會、堅持侍奉、對團契有奉獻的不是那些來吃吃喝喝、來玩玩遊戲、來搞搞關係的人,而是那些對自己的信仰有清楚認識的人,是那些參加遊戲聚餐活動不多,但從不停止聚會的。你以為你和他關係好了,他就會怎樣怎樣,那不過是一廂情願。這是團契,不是社團,這是神的團契,不是我的社團。努力著讓大多數人和我關係好看似有用,其實沒多大意義。真正的意義是幫助他們建立和神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認識基督、效法基督。

現在團契人是不多了,但這或許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一個機會,使我們能重新開始,認認真真的去學習上帝的話語(自然,歷史,聖經),效法基督,弟兄姐妹需要的就是踏踏實實的真道。

要玩,這個時代好玩的太多了;要吃喝,這個時代吃喝哪裡還能吸引到人。時間如此寶貴,之所以來團契就是想聽到不一樣的信息。

在主日聚會中講臺信息每況愈下的今天,大學生來到團契第一需要的就是來自上帝豐豐富富的供給,其次是同齡人在一起的美好。

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何愁我們私人的關係還處理不好呢?

當我們實踐主耶穌的教導時,還要擔心我們不能彼此相愛嗎?


相關焦點

  • 基督徒在團契中一同經歷生命
    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一同經歷生命。聖經把這種經驗分享成為」團契」。然而時至今日,這詞彙的聖經含義已漸次失去。「團契」往往是指日常的交談,社交聯誼,吃喝喝玩樂。「你在哪兒團契」其實是指「你上哪個教會」,」請留步參與團契」通常是指」留下來享用茶點」。真正的團契絕對不只是出席聚會,而是一同經歷生命。
  • 這所大學位於三線城市,究竟是屬於一本還是二本,至今說不清
    一直以來,人們選擇大學還是傾向於本科批次,以一二三本區分。儘管有的省份已經合併一本二本統稱本科,但社會上還存在著一本二本的院校的說法,今天說的這所大學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衡陽市,一個三線城市,它就是南華大學。
  • 薩特:我思——作為反思意識的我思
    在「我思」中,有一個「我」(Je)在思。我們在此達到的「我」是極其純粹的,一種「自我學」就是從「我思」出發的。能夠作為起點的事實就是:每當我們或憑藉直接直觀、或通過記憶的直觀把握我們的思想時,我們就抓住了一個「我」(Je),這個「我」是被把握的思想的「我」,而又表現為超越這種思想和其他所有思想的「我」。
  • 太原基督教會在實踐中摸索團契發展之路
    然而青年團契開始的發展並不順利,讓教牧同工真實感受到撒旦的攻擊。初期辦青少年營會時,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以為教堂院牆外地面和院內一樣淺,翻牆跳下去摔斷了腿。這一風波讓不少信徒對青年團契有看法。「有發展的時候,魔鬼就有攻擊。但他阻止不了神的工作,經過幾次風波之後,青年團契逐漸穩定下來並不斷發展」,王牧師說。 太原教會對大學生的牧養工作主要在夏令會和冬令會期間。
  • 我們家為什麼堅持每周都去教會和團契?
    許多次的教會團契聚會,讓我看到花時間教養孩子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開始有所改變,如果不改變,那麼再去教會和團契的時候,我會再次被上帝提醒。就寫這些吧,我覺得上面這些已經很重要了,其中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職場關係。去教會和團契常常的改變是內心的,當我的心改變了之後,我的生活也開始改變。因為人的一生真的和人的心有關,上帝給我一個看生活的角度。
  • 2020中國三線城市最好大學排名,河北省擁有兩所高校
    前言對於那些成績不突出但是還可以的學生來說,可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是選一線城市普通大學還是二三線城市重點大學,不論怎麼選都是挺難的,我有這樣的一個建議,如有你畢業後不想留在一線城市發展,大家可以報考二三線城市的重點大學。下面我給大學介紹一下三線城市最好的三所大學。
  • 多多讓孩子看社會,經歷風雨,才會成長
    >多多讓孩子看社會,經歷風雨,才會成長應該怎樣愛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還是也讓孩子感受社會,經經風雨,從中體驗更多的大自然所賦予的恩賜?不管到哪個城市,都可以看到一幅奇麗的景觀,那就是上學放學時間,學校門口車水馬龍。那是接孩子的小車、摩託車、自行車,熙熙攘攘好不熱鬧。這種獨到的景觀,據說僅我國才有。
  • 中國三線城市最好大學排行公布,第一所還是985高校,值得報考
    我國很多高校集中分布於一二線城市,這裡的教學資源比較豐富,交通便利,辦學規模也比較大。比如北京的高校數量就非常多,光是211工程院校就有26所。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三線城市好大學的數量比較少。今天就來看一份中國三線城市最好大學排行,可以看到三線城市也有好大學,而且第一所還是985高校。目前我國差不多有七十個城市屬於三線城市,對區域有輻射帶動作用,規模適中,經濟水平也還不錯。不過與一二線城市還是有一定差距,就業機會並不多,交通不夠便利,無法吸引優秀的人才,所以高校的辦學資源有限,整體高校質量不高。
  • 畢業了 || 一位大學小團契帶領弟兄 在又一年畢業晚會上的另類感言
    時間真的太快了,四年又四年,轉眼間,你們就要離開我們一起生活四年的城市,難捨之情溢於言表。每一年的畢業生離別感言都是用眼淚來述說不舍,述說教會給自己的幫助,團契對自己的意義,然後加上說「服事的小哥哥(就是我)辛苦了」,說好多好多感謝的話,常常讓我覺得有點過了,總是會想:真的為有你們做了那麼多嗎,很是羞愧。
  • 「平凡之路」樸樹所唱的,是所有人的經歷
    作者:木易我覺得《平凡之路》唱的,用兩個字來歸納,便是「經歷」。是樸樹的經歷,是韓寒的經歷,同時也是所有人的經歷。如今這個時代的媒體,有時候的作用並不是展現真相,而是「製造」所謂的事實,對於這樣的事實,你所要做的就是啐一口痰,然後置之不理。所以,究竟樸樹這十年都經歷了什麼?我們無從知曉,所有的選擇和經歷,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 「三線城市」最好的10所大學,實力強分數低,第一所還是985
    其實我國三線城市也有好學校,實力強,畢業生認可度高,而且分數線低,報考性價比很高。今天就來看一份最新三線城市高校排名,以下10所大學實力最強。第一所是985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排名第一,可謂「當之無愧」。作為985、雙一流高校,實力強勁,在農林院校中排名數一數二。
  • 中部這所低調的一本大學,位於三線城市,兩個學科很值得選
    明天開始各省就要陸續出高考成績,緊接著就是非常重要的志願填報,選擇學校的時候很多考生和家長都把地域看的非常重,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部一所非常低調的大學,位於三線城市,但是學校的兩個學科非常值得選擇!南華大學南華大學位於湖南衡陽,可能很多人會把這所大學和上海的東華大學相混淆,因為這所大學比較低調,所以很多人可能都沒怎麼聽說過這所大學。
  • 中國三線、四線城市大學排名Top100
    之前給大家整理了中國二線城市大學排名top100,發現有很多高校是非常不錯的,性價比很高。近些年,不少三線、四線城市發展也很快,其中也有許多優質大學,例如燕山大學、江蘇大學、湘潭大學、汕頭大學等。所以,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下三線、四線城市的大學排名!
  • 高考生去一線城市讀普通大學,還是去二三線城市讀211大學好?
    985、211大學是所有高考生夢寐以求的理想高等教育學府,在他們的心裡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普通大學所不能及也!如果要排一個名次的話,一線城市的985、211大學要優於三線城市的211大學,三線城市的211大學則優於一線城市的普通大學。
  • 高考生去一線城市讀普通大學,還是去二三線城市讀211大學好?
    對於每一名高中生來說,通過三年的刻苦努力學習最終都想通過參加高考考上985、211的重點大學。985、211大學是所有高考生夢寐以求的理想高等教育學府,在他們的心裡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普通大學所不能及也!如果要排一個名次的話,一線城市的985、211大學要優於三線城市的211大學,三線城市的211大學則優於一線城市的普通大學。
  • 中國三線、四線城市大學排行榜top100出爐
    擇研學姐之前給大家整理了中國二線城市大學排名top100,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下三線和四線城市的大學排名!近些年,不少三線、四線城市發展也是很不錯的,三線四線城市也有很多不錯的大學,例如燕山大學、江蘇大學、湘潭大學、汕頭大學等等。小夥伴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理性報考!
  • 我與「閱讀·夢飛翔」:相伴十年共成長
    十年來,「閱讀·夢飛翔」在我縣的項目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全省和全國範圍內的影響也不斷擴大。我工作的中心學校連續被基金評為優秀學區,所管轄的學校有幾十所(次)評為優秀學校,本人也連續評為優秀校長。伴隨著「閱讀·夢飛翔」項目的不斷壯大,我也先後獲評正高級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湖南省優秀鄉村校長、湖南師大首屆優秀鄉村教師、湖南好人。
  • 教學反思的五個思點和七條路徑
    古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師成長的法寶。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冷靜的思考和總結,對自己在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中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 2020年中國三線城市最好大學排名
    哪所高校是2020年中國三線城市的最好大學?三線城市哪些大學躋身2020全國百強、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一流大學?值得關注的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三亞學院和燕山大學裡仁學院雄居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中國三線城市大學、民辦大學和獨立學院排名冠軍。最新發布2020中國三線城市最好大學排名,河南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躋身全國百強三線城市指的是在區域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具有區域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大中型城市。
  • 九果婦女團契:願女性活出聖靈的九種果子
    有這樣一個團契,是只有姊妹聚在一起的,她們互相幫助、學習,共同快樂。這個團契叫做「九果婦女團契」。最美的女人是結出九種果子的女人,九果婦女團契旨在培養敬虔愛主的姊妹,讓姊妹們更深的得著耶穌。該團契由印尼籍華人牧師、神學碩士張牧師發起、並擔任婦女團契創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