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四川省德陽市下轄縣級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背倚龍門山脈,幅員1245平方公裡,轄2街道10鎮,總人口50餘萬,市境東南接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州區接壤,西南與什邡市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茂縣高山相連,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十三五」多規合一試點城市、資源成熟型城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城市、工業強縣示範縣(市)、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重點縣。
綿竹歷來是西川重鎮,物產豐富、商貿發達、美食滿街、物美價廉,多次入列四川十強縣,人稱「小成都」。綿竹年畫、名酒劍南春蜚聲中外,不過,綿竹最為世人所熟悉的是《三國志》《三國演義》中多次提到的綿竹關,龐統鳳雛殞命綿竹關、諸葛瞻父子魂壯綿竹關的故事世人皆知。
曹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昭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等五道伐蜀,魏軍在鄧艾率領下,偷渡陰平小道,襲擊江油關,佔領涪城(今綿陽市)後,諸葛瞻父子退守綿竹,《三國志·鄧艾傳》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三國志·諸葛瞻傳》記載「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
在綿竹關,諸葛瞻父子戰敗,鄧艾佔據綿竹進逼雒城(今廣漢),成都無險可守,後主劉禪請降,蜀漢滅亡!《三國志·姜維傳》記載:「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
這裡的綿竹,在成都正北方向,是丘陵與平原交界之地,是進出成都平原的重要關口,貌似不像今天的綿竹,因為今天的綿竹在成都西北方向,挨著龍門山邊緣,無險可守,也沒有綿竹關遺址,那麼,這個三國的綿竹在哪裡呢?
答案交給了我們的考古工作者,1986年文物普查時在德陽市市中區(今旌陽區)黃許鎮以北發現土將臺遺址,發現大量的漢磚、陶片,還有石磨、五銖錢、貨泉、值百五銖、箭簇等兩漢三國時期的物品、錢幣和民居生活痕跡,1997年在黃許鎮與袁家鎮交界處,村民發現了一塊刻有銘文「綿竹城」字樣的漢代城牆磚,其後,當地在農田水利工程、磚廠取土、採砂等過程中多次發現了「綿竹城」磚、石提錢魚俑、石武士俑、石虎、石獅礎、石蛙礎、板瓦、銅朱雀等漢代遺物,2004年,文物考古部門對土將臺遺址周邊進行了調查和試掘,初步估計城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發現城北城牆大致呈東西走向,現存高度為1.5—1.7米,試掘出的城牆寬約20.7米;南城牆位於龍安磚廠和上店子梁子一線上,勘探中發現夯土遺蹟,寬約30米以上,結合史料記載,初步確認該遺址即為漢晉綿竹城遺址。
綿竹故城位於綿遠河西岸一級臺地上,中心海拔約534米,周圍分布有許多與其聯繫密切的漢晉時期文物遺蹟,如上庸長闕、仙女洞崖墓群和錦屏村崖墓群等。黃許鎮綿竹城遺址正是西漢至北周時期古綿竹縣城所在地。
綿竹關,三國名關之一,隸屬於綿竹縣,在鹿頭山上,今天屬於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鎮。綿竹關控扼川陝古道,而且地勢雄峻,易守難攻。
鹿頭山,東麓納羅江城而抵紋江,西麓觸綿遠河與綿竹故城(鹿頭山西十裡的綿遠河西岸,今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土將臺一帶)隔水相望,羅紋江水蟠於東,綿遠河西繞,獨特的區位使它成為蜀郡北部的「門戶」、川西著名的古戰場。
南北朝至隋唐置鹿頭關;五代時,移鹿頭關戍於綿江(今綿遠河)西岸,另置白馬關於鹿頭山。因此,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馬關,就是原先的鹿頭關。
白馬關上現存有龐統祠,龐統祠西北300米處的山上有一座高10米、寬10米、長30餘米的平臺,《羅江縣誌》稱為「諸葛將臺」,應該就是當年諸葛瞻扼守綿竹關的指揮部所在地。可惜諸葛瞻將略不足,不善用兵,本應憑險固守,等待姜維大軍回援,以便前後夾擊孤軍深入的鄧艾,卻氣盛易怒,死拼硬打,結果戰敗不過,諸葛瞻父子寧死不屈,拼死守衛家鄉的壯舉感動了蜀人,綿竹人民建了雙忠祠以示紀念!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綿竹縣,治地在黃許鎮(即綿竹古城遺址,今屬旌陽區),屬廣漢郡。因其地濱綿水兩岸,多竹,乃命名綿竹。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劉焉領益州,將州治遷於綿竹。興平元年(194年),因綿竹城火災,劉焉將州治遷到成都,即古綿竹曾經做過四川省會(益州州治)。
蜀漢末年,綿竹古縣城遭兵焚,分綿竹縣置陽泉縣(今旌陽區孝泉鎮)、晉熙縣(今綿竹市劍南街道),屬廣漢郡。
西晉初,廢陽泉縣入綿竹縣。後復置陽泉縣。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綿竹縣改屬新都郡。郡廢,還屬廣漢郡。
東晉廢除古綿竹縣。 隆安二年(398年),置晉熙郡,領萇陽、南武都、晉熙三縣。
南朝劉宋孝建元年(454年),廢晉熙郡,置南新巴郡。
梁天監元年(502年),復置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
北周靜帝二年(580年),徙晉熙郡治陽泉縣,廢晉熙縣入陽泉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晉熙郡,陽泉縣屬蜀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陽泉縣為孝水縣。
隋大業二年(606年),復名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街道,屬蜀郡。此後,縣名再無更改。
東晉晉安帝時設立的晉熙郡,郡治晉熙縣,位置即今綿竹市。唐《通典》卷一百七十六·州郡六記載:「綿竹(即唐代綿竹),漢舊縣。故城(即漢綿竹)在今縣東。又舊置晉熙郡。」晉熙郡為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為安置秦州流民劃立,《宋書·州郡志》記載:「晉熙太守,秦州流民,晉安帝立。領縣二,戶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晉熙令,晉安帝立;萇陽令,晉安帝立。」 關於綿竹縣的復立,《隋書·地理志》記載:「綿竹(即隋代綿竹)舊置晉熙郡及萇陽、南武都二縣。後周並二縣為晉熙,後又廢晉熙入陽泉。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為孝水,大業二年改曰綿竹。有冶官。有綿水。有鹿堂山。」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三記載:「綿竹縣。漢縣,屬廣漢郡。隋開皇三年徙晉熙郡城,改為晉熙縣,十八年改為孝水縣,以境有姜詩泉也。大業二年改為綿竹縣。」
西漢初年設立的綿竹縣歷經數百年延續至隋初,又在隋代將「綿竹縣」名先後轉給雒縣和孝水縣,後復名綿竹縣並遷移至晉熙縣,並延續至今發展為綿竹市。
古綿竹在漢晉時期是成都平原的北大門,依鹿頭山建有險峻的綿竹關,構成了蜀郡的北部防禦屏障,東漢晚期至三國期間發生的很多政治、軍事事件都與它有重要關係,尤其是蜀漢政權的建立和滅亡。
這裡的綿竹古城指的的古代的縣城,但古代的縣管轄地區極廣,今天的綿竹市、德陽市旌陽區、羅江區、綿陽安州區部分的地方都屬於古綿竹縣,所以,古綿竹城與今天的綿竹市區其實在古代都屬於綿竹縣,綿竹之名也有兩千年歷史,今天的綿竹雖然縣城所在地發生了遷移,但是綿竹的歷史沒有改變,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