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曾有一部電視劇很火,它就是《第8號當鋪》。
當然對於很多志怪之事,現實中並沒有相對應的實物,但是其中的「典當行」,在現實中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筆者年輕時,去過不少地方,典當行也見過不少。可是如果不是刻意尋找,一個普通人可能一輩子,也不見得能見到一次當鋪。
那麼典當行在現在如此少見,它是因何興起,又是因何衰敗的呢?
筆者帶著疑問,查閱了《後漢書》。在劉虞傳中,首次提到「虞所賁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
這句話講的什麼意思?
翻譯過來就是,劉虞受到的朝廷的厚賞,他想將這些賞賜典當給胡人。不料,公孫瓚半道盡數將其奪了去。
從這個舉動可以看出,在東漢末年,典當行也就已經被世人所接受了。
那麼典當行業是何時,緣何興起的呢?
筆者認為,典當這一行業,隨著社會交流的加強,以及買賣交易的盛行,很有可能就已經出現。
而典當行的興起,必然和貨幣的誕生脫不開干係,它所興起的時間與貨幣的出現一定是正相關。
中國貨幣的記載,最早是商朝。而筆者推測,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才是典當行業興起之初。
至於在往前的聚落時代,社會分工簡單,貨幣體系還沒有確立,筆者倒是不敢猜的那麼大膽,這就有待進一步的考古驗證了。
據《南史》記載,南北朝時期,佛寺充當了這個當鋪的身份,常有名士去寺廟質錢。
大抵時人當時便產生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觀念,因此這一時期,佛寺典當行搞的是風生水起。
當來到唐宋之時,典當行的一套制度,稱呼等等都逐漸完善。典當行開始正式登上歷史的大舞臺。
在明清之時,見到典當行業巨大投資前景,很多皇室子弟、達官貴族紛紛出資,導致當鋪在這一時期,以幾何的速度迅速倍增。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全國的當鋪是18075座,到了嘉慶年間,全國的當鋪就增加到了23139座之多。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正是風險低,回報高的特點,典當行業短暫迎來了歷史的高光時刻。
荀子曰:「物禁大盛,盛極則衰。」
全國開花的當鋪,確實只是曇花一現。
隨著國家衰敗,社會動蕩加劇,導致中國的貨幣體系,變得越發混亂。
而貨幣的混亂,直接導致質押物件出現困難。
就好比今天發行這個錢,明天發行那個錢;今天一枚大洋可以買一筐雞蛋,明天一百枚大洋才能買一筐雞蛋。
你說當鋪老闆,到底按照什麼標準去質押?
如果今天有人質押一筐雞蛋,換了一枚大洋。明天漲到一百枚,才能換一筐雞蛋,這麼看是老闆賺了。
可是後天,軍閥打進來,大洋被廢了,雞蛋換成了一百枚大洋,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當然,這不是現在當鋪罕見的緣由。
當鋪的衰敗,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的呢?
這是由於建國初期,中國銀行召開的反高利貸會議,確定了當鋪的性質,從此當鋪迅速在全國範圍開始了消亡。
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很多傳統行當,都被認為是落後的,不少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而當鋪在竟然能在改革開放時期,一舉復甦過來,也不得不承認是個奇蹟。
至於如今當鋪罕見,想必大家也能夠理解。
古老行業的缺失,導致原本一些老掌柜紛紛轉行。即使如今當鋪復興,對於中間幾十年的斷檔,仍然會導致典當業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
當然,幹的人少了,自然當鋪也就少了。當鋪少了,知道的也就越少,就越沒人願意投身這個行業。
筆者衷心期望,未來有一天,中國古老的典當行業,能夠再次綻放出勃勃生機,以全新的姿態,面對這個絢爛多姿的世界。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如有其它想要了解的歷史見聞,可以在文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