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帝國:它如何興起,因何衰亡

2020-12-20 澎湃新聞

歷史上的大帝國:它如何興起,因何衰亡

2020-07-31 15: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常紹民 中華讀書報

本文要點

一個地區繁榮到一定程度就會誕生帝國。帝國化或文明化就是剝壓臣民擁有武器的權力,勒令他們從事生產勞動,同時對他們進行教化,使之變得溫順有禮。解除這些人的武裝,使之變得懶散和無所事事,目的在於便於統治、奴役他們,消除他們可能給帝國帶來的威脅。

有關中國的內容份量同樣很重,而且甚至比阿拉伯方面所佔的篇幅更多。原因很簡單,在赫勒敦意義上的帝國時代,中國文化應該是延續時間最長久、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地區。同時,論述這種帝國史,要大量涉及沙漠文明尤其是遊牧文明,中國史籍在這方面的記載可謂宏富。另外,歷史上中華帝國的特點也比較符合按照赫勒敦的範式。

《歷史上的大帝國:2000年暴力與和平的全球簡史》一書是法國當代著名中世紀伊斯蘭史專家加布裡埃爾·馬丁內斯-格羅斯(Gabriel Martinez - Gros)的一部頗有份量的新著。馬丁內斯-格羅斯現為巴黎第十大學歷史學教授,被認為是法國最熟悉中世紀阿拉伯文化和歷史的一位專家,曾與瓦倫西(Lucette Valensi)一同長期主持「伊斯蘭與穆斯林世界社會研究院」,在羅浮宮開設 「柏柏爾王朝與摩納哥帝國(11—13世紀)」課程。除本書外,另著有《伊斯蘭聖戰的吸引力》(2016)、《伊斯蘭主義的熱情與和平的失敗》(2016)等。

作為一位出生於北非(作者1950年1月23日生於阿爾及利亞奧朗)的專家,馬丁內斯-格羅斯對同樣出生於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偉大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尤感興趣,也受到赫勒敦學說的很大影響。《歷史上的大帝國》的創作靈感就直接來源於赫勒敦的思想。赫勒敦1332年出生於突尼西亞,全名艾布·阿卜杜勒·拉赫曼·伊本·赫勒敦。他青年入仕,飽經宦海沉浮,曾任首相,為大徵服者帖木兒的座上賓,在北非各地和伊斯蘭教力量控制下的安達盧西亞活躍一時。中年時代潛心於學術。晚年在埃及著名的愛資哈爾大學任教,多次出任埃及大法官。1406年逝世於開羅。赫勒敦可以說那一時代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學者,他一生著述甚豐,涉及教義、邏輯學、數學、詩歌和哲學等,惜均已失傳。現在流傳在世的主要是他的一部多卷本歷史著作,這也是他最為人看重的著作,「由於這部書包括了阿拉伯和柏柏爾人的歷史,包括了城鎮居民和沙漠遊牧民的歷史,還包括了與他們同時代的大國的歷史,詳細闡述了這些情況是如何開始的,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有哪些值得記住的教訓,所以我給這部書起名為『阿拉伯人、外國人、柏柏爾人及其同時代大國的歷史殷鑑和始末集成』」(《歷史緒論》上卷,李振忠譯,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第9頁),一般簡稱為《歷史綱要》或《歷史殷鑑》。《歷史上的大帝國》實際上圍繞著赫勒敦的國家興衰學說展開,正如法文版原副標題所示,《歷史上的大帝國》圍繞著一條鮮明的主線講述人類2000餘年的歷史和遙遠的人類文明,那就是帝國如何誕生,如何消亡,以及為什麼消亡。概括起來,全書的基本思想是,一個地區繁榮到一定程度就會誕生帝國。帝國化或文明化就是剝壓臣民擁有武器的權力,勒令他們從事生產勞動,同時對他們進行教化,使之變得溫順有禮。解除這些人的武裝,使之變得懶散和無所事事,目的在於便於統治、奴役他們,消除他們可能給帝國帶來的威脅。因此,他們可以去追逐財富和榮華富貴,但絕不能擁有武裝。解除暴力就必然意味著在帝國內部推行非暴力化,這樣才能保證生產活動、物質交換和文化藝術等高雅文化在國家內部正常進行。但在此同時,帝國又離不開暴力。固然,在有的帝國,諸如大清帝國,可以通過強行把臣民分為從事生產、藝術活動的人群與武裝人群(八旗)兩大類來維持帝國的運轉,但這種做法無法長期維繫。更普遍的情況是,國家到其他的地方去尋找這種它不得不保有的暴力,這個地方位於它的邊境地帶,那裡部落群集。部落成員不在國家的管控之下,因此也沒有被解除武裝。邊境部落保有暴力是境內臣民被解除武裝的後果。正是非暴力創造出了暴力。帝國通過慷慨的承諾吸引強大的蠻族戰士歸順自己,為自己匯聚新的暴力。不過對帝國而言這些蠻族往往也是一劑毒藥,因為後者最後揮戈相向的時常是帝國毫無防備、供給豐厚、富饒充足的中心,那些靠生產和商業為生的人在軍事上無法與這些嗜血成性的武士抗衡,無力守住疆界,結果只能是帝國的滅亡。新興國家或帝國通常會面臨類似的問題,同樣難逃覆滅的命運。馬丁內斯-格羅斯通過對歐亞非三大洲2000多年間各大帝國的分析,深化了800年前赫勒敦的精彩學說。

伊本·赫勒敦雕像

赫勒敦認為,一個帝國或王朝和人一樣是有壽命的。「一個王朝的年齡在多數情況下,超不過三代人的年齡,因為第一代人仍然保留著沙漠遊牧人粗獷野蠻的性格,這是由於沙漠中艱難的生活環境形成的。第二代人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他們有了權力,艱難的沙漠生活變成了富裕的城市生活。當初,大家齊心協力爭取榮譽,現在變成了一個人說了算,獨斷專行,其他人也變得懶散,不再拼搏。當初的積極上進,變成了現在的消極頹廢,族親意識受到了破壞,人們甘心接受屈辱和順從。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有過第一代的經歷,了解第一代人的情況,親眼看到他們為了奪取榮譽是如何進行堅韌不拔的奮鬥,他們是如何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的。他們仍抱著希望恢復第一代人時的情況,或者他們認為這些情況是存在的。第三代人完全忘記了沙漠中那種艱難、粗獷的生活,好像它就沒有存在過。他們失去了尊嚴和族親意識帶給他們的甜蜜,也失去了昔日的威嚴。但是,他們的奢侈卻達到了頂點,享盡了富裕生活帶來的樂趣,最後成了國家的負擔,像婦女兒童一樣需要別人來保護他們。族親意識完全喪失了,戰鬥的激情、自衛的能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也沒有了。——外援越來越多,王朝得到了暫時的安全,直到有一天,安拉會使它毀滅,王朝的一切全都結束了」。(《歷史緒論》上卷,第220頁)。引文中一個關鍵詞「族親意識」,是一個阿拉伯概念,原文為asabiya,意思是指將組成部落社會的個體集合起來的一種力量,譯成「族親意識」問題不大,不過在《歷史上的大帝國》中,除特別情況下,一般把它音譯成「阿薩比亞」,意在保留該詞詞義的豐富性。阿薩比亞可以說是赫勒敦歷史理論中一個核心概念,《歷史緒論》第二大章「遊牧文明、野蠻民族、部落社會」很多地方都講到它,視之為文明興衰存亡的一個要素。赫勒敦認為,一個帝國或王朝基本上要經過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奪取政權的階段,要戰勝所有對手和反對者,從前朝當權者手中奪取政權並牢牢控制政權。在這個階段,奪權的家族內部成員之間是平等的。「這是由阿薩比亞決定的。——如果一個人的阿薩比亞不能壓倒其他所有的阿薩比亞,他的能力壓制不住其他人的力量,在他上邊還有比他更強的人,那麼,他也是一個不完整的國王,他的王權的真實本質也不完整。」第二個階段是當權者對族人進行專制獨裁的統治階段。為了壓制族人企圖分享權力的欲望,他們大量使用外族人。這麼做也就預示著國家要毀滅,是王朝得了慢性病的一個症狀。因為阿薩比亞遭到了破壞,而當初,他是依靠阿薩比亞才取得政權的。「沒有阿薩比亞的支持,他將一事無成。」第三個階段是休閒和享樂的階段,為了享樂,當權者儘量擴大稅收,修造豪華的住宅、高大的殿堂和各種工藝作坊,擴展國家的疆土,熱情款待各國的和各部落的貴族代表團等等。「這種慷慨大方的效果,在盛大慶祝活動時就可以表現出來。」第四個階段是滿足於現狀的和平時期。第五個階段是揮霍和浪費階段。當權者的這種做法大大傷害了本族中的紳士和王朝早期的追隨者,在他們心中種下了仇恨,他們憎恨當權者,不再支持他。當權者的做法也使他失去了軍隊的支持。「就這樣,當權者破壞了先輩們創建的榮譽,摧毀了他們樹立的業績,王朝到了暮年得了不治之症,再也無法治癒,直到完全毀滅。」而這一切,都與他失去阿薩比亞有很大關係。馬丁內斯-格羅斯在《歷史上的大帝國》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借用阿薩比亞這一概念,把它視為解讀帝國興衰的密碼之一。他同樣認為,「定居社會的職能和主權政治的意圖相一致,都是為了殲滅部落的阿薩比亞」。兩到三代,也就是100年到120年,就足以讓最初的阿薩比亞消失殆盡,這樣帝國也就難以維繫。

《歷史緒論》(左),《伊本•赫勒敦:天才的一生》(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歷史上的大帝國》有大量篇幅涉及中國。赫勒敦的範式主要以伊斯蘭世界為基礎,馬丁內斯-格羅斯最熟悉的也是這一領域,因而有關阿拉伯世界的論述自然在書中佔有重要地位。不過本書有關中國的內容份量同樣很重,而且甚至比阿拉伯方面所佔的篇幅更多。原因很簡單,在赫勒敦意義上的帝國時代,中國文化應該是延續時間最長久、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地區。同時,論述這種帝國史,要大量涉及沙漠文明尤其是遊牧文明,中國史籍在這方面的記載可謂宏富。另外,歷史上中華帝國的特點也比較符合按照赫勒敦的範式。雖然馬丁內斯-格羅斯不熟悉中國歷史,但法國學界在這方面有深厚的傳統,可資利用的著述甚多。可以看得出來,他大量利用了法國赫赫有名的漢學家謝和耐和東方學家勒內·格魯塞等人的研究成果。當然,至少就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來講,本書存在著不少錯誤,這也是漢學家們的通病。比如,書中關於中國歷史上一些王朝存在時間、事件發生的年代的表述,時有與我們常見的說法不一致之處;對不少歷史事件的理解,與我們的習見多有不同,不少在國人看來甚至不無荒誕。但是,對於一部引進著作,我們更多地應看到其啟發意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也。以此而論,本書關於中國的論述有不少地方具有啟迪作用。首先,它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赫勒敦及其學說,客觀地講,對於這麼一位具有原創性的學者,國內研究不多,認識甚淺。 赫勒敦的理論,對於深化我們的史學研究,在我看來不無意義。其次,作者的一些具體論述,有助於我們從全球史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國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比如,書中指出,在600年間(約自公元400年到1000年),佛教成了亞洲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中國壓倒性的宗教,在中國出現的一個奇妙現象是,蠻族出身的戰士進行世俗政治統治,而在精神上皈依這種極端反對戰爭的宗教。馬丁內斯-格羅斯認為,「現實的這種矛盾合乎邏輯,它是帝國機制區分暴力職能和文明職能的結果。」後來佛教遭到排斥,衰落下去,其原因不在於佛教教義,「而是佛教在國家中的位置決定了佛教在中國的命運。在當時的中國,同時成為文人的和戰士的宗教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將文人和戰士團結起來,雖然這二者對於國家利益來說同樣必要」。再如公元751年中國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在蔥嶺爆發的怛羅斯戰役,我國學者關注不多,少有研究,且僅視之為一場遭遇戰,不認為它具有什麼特別意義。馬丁內斯-格羅斯則認為人們大大低估了這一戰役的重要性,雖然它在地緣政治學方面造成的後果乍看十分微小,但其象徵意義和現實意義一樣重要。「這場戰役的後果之一就是伊斯蘭教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了突厥草原最主要的部分,保證其擁有舊世界最好的戰士,並通過戰役帶來的取之不盡的暴力儲備成為一個典型的帝國。另一方面,在400多年的時間裡(直到元朝),中國喪失了強大的阿薩比亞。公元1000年到1250年之間中國經濟的卓越發展可能是怛羅斯戰役的後果之一。」諸如此類,我們不妨批判性地吸納,化為己用。

對於《歷史上的大帝國》,亞馬遜法文版上一位讀者這樣評價:「我熱烈推薦這本書,它既厚重又小巧,既適於專業學者,又同樣適合清醒的愛好者或者熱情的初學者。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滋養自己思想的東西。」這位讀者的評價應該說非常到位、準確。所謂小巧,是指它的篇幅,僅有區區十幾萬字,確實如同法文原名(《帝國簡史:它如何興起,如何衰亡》)所說,是一部「簡史」。所謂厚重,是指它談論的話題非常龐大,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簡約而不失深刻,耐讀且富於啟發性,竊以為,這也是這部書引進出版的意義所在。

(《歷史上的大帝國:2000年暴力與和平的全球簡史》,【法】加布裡埃爾·馬丁內斯-格羅斯著,陳熙譯,中信出版社即出)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原標題:《歷史上的大帝國:它如何興起,因何衰亡》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牆裂推薦:〔BBC〕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F姐曰:由於微信的緣故,我在朋友圈的「風言風語」被冠上了「小清新」的標籤,有一些因為微信才得以認識的人甚至問:「你是讀文科的吧?」
  • 典當行在現在如此少見,它是因何興起,因何衰敗?
    那麼典當行在現在如此少見,它是因何興起,又是因何衰敗的呢?筆者帶著疑問,查閱了《後漢書》。在劉虞傳中,首次提到「虞所賁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這句話講的什麼意思?那麼典當行業是何時,緣何興起的呢?筆者認為,典當這一行業,隨著社會交流的加強,以及買賣交易的盛行,很有可能就已經出現。而典當行的興起,必然和貨幣的誕生脫不開干係,它所興起的時間與貨幣的出現一定是正相關。
  • 「PAGE Collection」用最有趣的紀錄片講述東西方歷史上兩大帝國
    從中國輝煌的秦王朝、世界的古墓稀世珍寶兵馬俑再到鼎盛的古羅馬帝國,今天【PAGE Collection】就給大家分享兩部經典的歷史英語紀錄片,經常被拿做對比的兩大帝國的興盛和衰落...01《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這部豆瓣評分8.8的紀錄片,以故事情景劇的形式展開,把古羅馬的歷史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在我們眼前復原,這部紀錄片的特效、場景、演員、音樂都不輸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這個系列的紀錄片分為6集,每集都是一個獨立的事件和故事。
  • 十字軍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但十字軍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多人只是單純地把十字軍從它的歷史背景抽出來,然後去說:你看當年十字軍殺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壞事,如何的黑暗,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中世紀如何的糟糕——這是目前最普遍的看法,但是這種看法、這種思維方式都是非歷史性的。我們一再地強調歷史性的方法就是要把事件還原到它的歷史背景當中去,把人從一個孤立的雕像、或者說畫像還原到他的舞臺上去。
  • 羅馬帝國衰亡史(一)
    最近在讀一本很有意思的英文小冊子叫做《羅馬帝國的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筆者曾經買過商務書館的中文版本,但由於各種原因沒來得及通讀那兩本非常厚的大部頭著作,前幾天在逛圖書館時偶然發現了這本英文小書於是就借了回來,一是不想荒廢自己的英文,二是出於本身對這本名著的興趣。
  • 歷史哲學是如何在歐洲興起的?
    所以笛卡爾、培根和博丹等人,都注重探究方法論,也即人們如何運用理性來尋求、獲取和整理知識。培根提出經驗主義,要從搜集、整理和歸納事實出發獲取知識。笛卡爾則更進一步,提倡理性主義,即在感性的基礎上,再用理性來建構知識體系。笛卡爾強調認識論中的理性作用,似乎與培根相對,其實他們都重視經驗,擯棄已有的書本知識。
  • 終於來了,日本人寫的世界史,釐清中國在世界橫向和歷史縱向坐標上的位置!
    一部有野心的世界史它延續了講談社普及專業知識的傳統,由九位日本世界史學者,聚焦九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帝國:古希臘、古羅馬、唐帝國、奧斯曼帝國、吳哥王朝、俄羅斯帝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專為普通讀者撰寫而成。
  • 講談社 | 終於來了,日本人寫的世界史,釐清中國在世界橫向和歷史縱向坐標上的位置!
    一部有野心的世界史它延續了講談社普及專業知識的傳統,由九位日本世界史學者,聚焦九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帝國:古希臘、古羅馬、唐帝國、奧斯曼帝國、吳哥王朝、俄羅斯帝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專為普通讀者撰寫而成。
  •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帝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古代四大帝國
    第一,波斯帝國第一個世界性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國,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色雷斯島,南到印度洋和埃及,北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這樣的版圖幾乎包括了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還有尼羅河流域這三個古文明中心,波斯帝國之所以強盛,是因為有居魯士大帝,這個國王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控制了與波斯臨近的地區,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比以前中亞和歐洲的任何帝國都要大
  • 新書 | 《英語帝國》:解碼英語1600年歷史
    2020年1月,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了國際關係學院英語系主任李亞麗老師的新著《英語帝國:從部落到全球1600年》。從熟悉的語言現象,引出被忽視的文化真相,探究英語發展的特點和歷程,幫助英語學習者知本、懂因、曉用,是一部全球化宏闊視野下的英語語言文化史。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我們都在學英語,但很多人並不了解英語。
  •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應當指出,上述這些說法都還沒有涉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就是:拜佔庭帝國當初興盛,依靠的是什麼力量,而它的衰亡的內在原因又是什麼?  二、拜佔庭帝國的依靠力量分析  拜佔庭帝國由盛而衰,由衰到亡的歷史表明,它興盛時依靠的不僅是自耕農和城市工商業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自耕農和城市工商業者有力量來支持帝國的存在和運轉;至於帝國衰亡的內在原因不僅是失去了自耕農和城市工商業者的支持,更重要的原因是:
  • 2020年度盤點:帝國的輝煌與陷落,平凡人的大歷史
    作者簡·伯班克(Jane Burbank)和弗雷德裡克·庫珀(Frederick Cooper)從古代中國與羅馬帝國入手,在強調帝國如何協調自身的多元融合的基礎上,探尋了包括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加洛林帝國、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在內的帝國於全世界範圍內的徵服、競爭以及統治狀況。這種從多樣性出發研究帝國史的角度為讀者理解帝國對於歷史和當代的影響提供了新思路。
  • 歷史上的北海大帝國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後期會縮水成丹麥?
    如今的丹麥麵積只有4.3萬平方公裡,不僅在世界範圍內排不上號,就算在破碎如斯的歐洲也顯得十分狹小,然而提起丹麥的前身卻很少有人不知道,那就是威震歐洲的北海大帝國。簡而言之,丹麥在祖上也曾闊綽過,偌大的北海幾乎成為丹麥人的內湖,然而世上從不存在萬年不倒的帝國,丹麥也是一樣。
  • 伊朗歷史沿革:從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到全球秩序下的縮影
    而在世界古典時代,絲綢之路成為連結各大文明紐帶之時,伊朗高原便是整個亞歐大陸上各文明區域之間最重要的樞紐節點了。只不過,米底人並未將伊朗高原建設成為王者的巢穴,南部的波斯(埃蘭故地,與兩河沃土毗鄰)逐漸發展壯大,米底王國和新巴比倫也相繼被它吞併。不久,波斯人便以伊朗高原為根基,向四周不斷擴張,並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
  • 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九大帝國,個個都曾創造燦爛的文明
    距離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過去了大約數十萬年的時間,而人類文明的誕生卻僅僅只能追溯到七、八千年之前。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當中重要的國家政治形態,"帝國"的產生和發展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難以磨滅的痕跡。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判斷,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被認為是居魯士二世於公元前550年建立的波斯帝國。建成波斯帝國的波斯人原本受到米底王國的統治,但居魯士二世帶領他們反抗奴役,並在消滅米底王國後建立了一個"帝國"。
  • 新春閱讀 | 一個跨三洲大帝國的六百年興衰
    興起 貝爾福將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的歷史分為三百年的強盛與三百年的衰落,以前三部分「帝國的黎明」「新拜佔庭」「帝國之巔」,講述了奧斯曼如何從一個塞爾柱突厥的小部落,逐漸發展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修訂版推出
    自1764年身處羅馬城的廢墟上,產生寫就《衰亡史》的念頭後,直至1787年完成全部六卷書稿。時人驚嘆:「想不到你有如此精深的見識,這部書不僅過去沒有出現過,以後也很難會出現。」譯者簡介:席代嶽,1939年生,祖籍湖南,10歲隨家人赴臺。陸軍官校1963年炮兵科,歷任各種軍隊指揮及幕僚職位,1999年陸軍中將軍銜退役,之後從事文字工作。
  • 野蠻與瘋狂並存的競技慶典,是否是古羅馬走向衰亡的重要誘因?
    在對外徵服擴張的階段,古羅馬甚至將原始化、野蠻化的其他文明發展特徵,當作是一種急需開化和引導的劣性渴求,以此來反襯自己帝國文明的高度開化,幻化出自己幫持低等文明的高尚形象,進而對自己野心膨脹下的侵佔行為,做出相對合理的解釋。
  • 如何用它來研究歷史?
    1830年,在拿破崙帝國與波旁王朝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後,法國結束了專制制度,進入君主立憲時代。在8月7日的議會上,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被推舉為法蘭西人的國王,由他領導的政權一直到1848年2月22日才被推翻。因此,人們常將法國歷史上從1830年到1848年的這段時期稱為「七月王朝」。
  •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翻閱世界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沿革都是伴隨著偉大王朝的興起和衰落。這些王朝的出現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很多軌跡。在亞歐非大陸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興起不僅結束了拜佔庭帝國將近一千年的統治,而且還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