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歷史沿革:從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到全球秩序下的縮影

2020-10-18 有魔氣歷史

伊朗是西亞地區乃至世界範圍非常有影響力的國家,同時也是古波斯文明發源地。在疆域最為遼闊的波斯帝國巔峰時期,他們西起多瑙河,東至印度河流域,北起高加索、裏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開創了人類文明有史以來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國家。


從米底、埃蘭時期開始,再經歷了波斯時代(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時代(帕提亞)、薩珊時代的帝國輝煌以後,波斯人和伊朗高原開始陷於外族的長期佔領,先後遭到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儘管如此,他們卻一直保持著民族認同,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政治及文化體系。本文就讓我們詳細梳理一下伊朗高原以及波斯文明的發展和演變歷程,了解其對世界其他文明的滲透和促進作用。

伊朗高原的地緣解剖

縱觀整個西亞地區,伊朗高原處於高屋建瓴的地理位置,優勢十分明顯。同時西邊的亞美尼亞山褶將它與小亞細亞(安納託利亞高原)相連,東側的帕米爾高原則將其與青藏高原結合在了一起。由於這些高原的阻隔,伊朗也因此成為中亞河中平原與西亞兩河平原之間的重要通道。由於海拔的原因,伊朗高原內部的封閉性獲得了極大的提高,這促使其具備一定的板塊獨立性,同時也影響力降水。正因如此,伊朗高原自古就成為西亞眾多族群向外擴張的基石,只有佔據了這裡才能更好的獲得兩河平原與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從而積蓄資本徵戰更遠的地方。


從宏觀歷史的視野來看,無論是長期紮根於此的波斯人,還是外來的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想要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就必定不能缺少伊朗高原這一重要板塊。而在世界古典時代,絲綢之路成為連結各大文明紐帶之時,伊朗高原便是整個亞歐大陸上各文明區域之間最重要的樞紐節點了。


不過,正是因為伊朗高原被四周山脈所環繞,阻擋了海面水汽的侵襲,導致這片地緣板塊內部普遍乾旱。縱覽伊朗高原的地形,,其西南側以扎格羅斯山脈為界,阻斷了同兩河平原及波斯灣低地的正面聯繫;北部則以科佩特山脈為界,與中原地區阻隔;東翼則以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為界,斷絕了與印度河流域的正常交流。加之南方的莫克蘭海岸山脈與西北方向的厄爾布爾士山脈,整個伊朗高原都是十分封閉的。即便是在高原內部,其中間區域依然橫亙著南北走勢的加恩山脈-薩哈德高原,將該地緣板塊分為兩個部分。如果按照今天的國家疆域劃分的話,西側就是伊朗,而東側則為阿富汗加上巴基斯坦西北部區域的總和。由於伊朗高原的農耕用地高度依賴於周圍山地河流,故而其西部和北部等水源較多的邊緣區域也是文明誕生最早的地方(某種程度上,古典文明區域與農耕定居區域範圍是大致吻合的)。

古典波斯的文化沉澱

事實上,作為伊朗高原地緣板塊中文明起源最早的地方,埃蘭的位置至關重要。這片位於高原西南側、扎格羅斯山脈南部山麓的沿海平原,如今被稱作胡齊斯坦。與後來從中亞(古印歐人區域)遷徙而來的米底人、波斯人以及帕提亞人不同,埃蘭人並非皮膚白皙的印歐族群或含閃族群,他們與南亞的達羅毗荼人是近親,膚色都較為黝黑。只不過,在亞述帝國鼎盛之時,埃蘭作為與兩河流域鄰近的地緣板塊,隨同西臺、埃及等古國一道遭到兼併。差不多同時,從中亞遷徙至伊朗高原西北山區盆地及裏海南岸地區的古印歐人一支建立了米底王國(亞述的入侵恰是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的重要因素),並與新巴比倫結盟,共同誅滅並瓜分了亞述帝國。只不過,米底人並未將伊朗高原建設成為王者的巢穴,南部的波斯(埃蘭故地,與兩河沃土毗鄰)逐漸發展壯大,米底王國和新巴比倫也相繼被它吞併。不久,波斯人便以伊朗高原為根基,向四周不斷擴張,並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波斯人和伊朗高原板塊的高光時刻,它不僅將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兩大古文明發祥地收入囊中,兵鋒最遠處甚至抵達歐洲色雷斯地區和南亞印度河平原。可惜在與希臘城邦的交戰中,因對戰線過長、不熟悉海戰以及帝國內部各板塊離心力過大等問題,功敗垂成。不過,在此後的百餘年間,希臘文明與波斯文明相互吸收、交流和影響,在波斯人離岸平衡希臘城邦關係的同時,眾多希臘僱傭軍亦被帝國內部起義軍和平叛軍隊廣泛徵用。最終位於兩者交接之處、兼具了希臘和波斯不同文明優勢的馬其頓崛起,並很快就席捲了整個希臘半島以及波斯故地。馬其頓的這次徵伐,因其統領是亞歷山大大帝,故而又被稱作「亞歷山大東徵」。

亞歷山大東徵之後所建立的龐大疆域並未持續太久,它面臨與波斯帝國相同的窘境——帝國內部各地緣板塊之間差異明顯、離心力巨大。最終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去世,人死地分,偌大的疆域被其部將瓜分殆盡。這其中伊朗高原板塊落入了一位名叫塞琉古的將領手中,史稱「塞琉古王朝」。雖然佔據著與波斯帝國大致相同的地緣範圍(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及安納託利亞高原),但由於希臘世界內部繼業者(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互相競爭的承繼人)戰爭的持續,塞琉古王朝的戰略重心不可避免被放置在了西方,如此一來就導致大夏(帕米爾高原西麓)、帕提亞(裏海東岸)等帝國東部區域相繼分離出去。不久,整個伊朗高原都被帕提亞人所佔據,安息帝國(帕提亞帝國)由此取代了塞琉古王朝,成為伊朗高原的控制者。不過,雖然帕提亞人曾作為波斯帝國軍隊中的遊騎兵存在,並與波斯人同源(均為中亞古印歐人分支),但卻並未獲得伊朗高原地方豪強的絕對認可,地方豪族勢力在安息帝國中的影響始終強大。


公元224年,伴隨著羅馬帝國對安息帝國都城泰西封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屢屢攻佔,安息最終覆滅。顛覆它的是帝國曾經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或孫子)阿爾達希爾一世。作為波斯帝國的後裔,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了兩年的徵戰,最終殺死了安息君主、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因為以波斯帝國的繼承者自詡,故而又被稱作波斯第二帝國或薩珊波斯。更為有趣的是,阿爾達希爾的崛起之地,恰恰位於埃蘭故地周邊,也就是當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的祖地。如果我們手邊有一副西亞地形圖,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埃蘭故地不僅擁有十分充沛的降水和肥沃的土地,同時也是伊朗高原進入兩河流域的一條通道,具有高屋建瓴之勢。不過也正因如此,伊朗高原上勢力都會自然而然的將兩河流域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而這恰恰是它們與地中海文明發生碰撞的導火索。

中世紀波斯的亂世迷途

羅馬人曾圍繞敘利亞以及兩河流域同帕提亞人展開激烈交鋒,這種爭奪甚至可以追溯至希臘人與波斯人的角鬥,並一直延續到了拜佔庭帝國和薩珊波斯時期。也正是這種源於地緣板塊的死結,導致拜佔庭和薩珊王朝經過了數十年的鏖戰,兩敗俱傷。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伴隨著阿拉伯人的崛起,伊朗高原的主人之位再度輪替。在經過了正統哈裡發時代、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等阿拉伯人時期以後,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失去陸路貿易紐帶的帝國再度陷於地緣分崩、諸侯割據的局面。在此期間,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王朝、花拉子模王朝等大小政權先後湧現。隨著西突厥族群的大肆湧入,突厥文化與波斯文化之間不斷交匯融合、相互影響,並為伊朗文明增添了新的厚度。


在中世紀前期,伴隨著伊朗高原眾多王朝的出現,整個西亞逐漸形成了波斯人主政、突厥人掌兵、阿拉伯人念經的獨特現象。不過伴隨著塞爾柱帝國的壯大,這種現象開始被打破,及至蒙古人西徵,伊朗高原的主人再度更迭。由於蒙古人是出身漠北草原的遊牧民族,故而每當他們徵服一地並開始定居時,就不可避免被融入到當地文化中去了。在旭烈兀的率領下,蒙古軍隊的鐵蹄徵服了整個西亞,此後正式建立伊爾汗國,並於1295年皈依伊斯蘭教。伊爾汗國崩潰以後,突厥人(帖木兒帝國)、土庫曼人(黑羊王朝、白羊王朝)都曾短暫成為伊朗高原的霸主,但大多數時候都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直至薩法維王朝(又稱薩菲王朝、薩菲波斯)建立。

近代波斯的探索之路

薩法維王朝是在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的背景下建立的,當時奧斯曼人佔領了整個安那託利亞高原,並企圖通過鎮壓什葉派達到維護其統治的目的。大量被奧斯曼殘害或敵視的什葉派勢力(包括亞塞拜然、東安那託利亞的土庫曼民兵和薩法維教團)佔據了白羊王朝的領地,並逐漸發展壯大。彼時,盤踞在伊朗高原東半部(即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正是日後稱霸南亞次大陸的莫臥兒帝國。薩法維王朝被夾於奧斯曼與莫臥兒兩大帝國之間,其中艱辛可想而知。然而最終覆滅薩法維王朝的卻並不是它們,而是位於呼羅珊地區(伊朗高原北部)的土庫曼阿夫沙爾部落。


事實上,如果僅從阿夫沙爾王朝徵伐伊朗高原的路徑上分析,我們會發現它與當年帕提亞人進攻塞琉古王朝的線路如出一轍。不過阿夫沙爾王朝的時代並未持續太久,由於對什葉派的不友好政策,它很快就被贊德王朝重新排擠回了中亞地區。最終統一伊朗高原的是活躍於西北山區盆地和裏海南岸(與米底人起源之地吻合)的愷加部落,他們先後覆滅了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並於1796年正式建立了愷加王朝。愷加王朝時期的地緣環境堪稱歷代伊朗高原政權之中最差的,這是因為雖然西側的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但其他方向卻大多被英國和俄國控制或蠶食。縱觀整個19世紀,正是大英帝國如日中天,英俄兩大列強在整個亞歐大陸展開「大博弈」的時代。愷加王朝因其地緣位置的樞紐特徵,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雙重壓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內外交困的愷加王朝發生軍事政變,巴列維王朝取代它成為新的伊朗王朝。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英國對巴列維王朝採取了扶持態度,二戰之後美國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不過巴列維王朝的恐怖高壓政策招致各方勢力的反彈,最終1979年大規模群眾運動爆發,巴列維王朝倒臺,伊斯蘭共和國時代開始。


綜上所述,伊朗高原因其地理特徵和地緣結構,在古典文明時期成為連結中亞、印度河流域以及兩河流域的樞紐,並憑藉對兩河沃土高屋建瓴的優勢,屢屢建立起疆域龐大的帝國。然而鑑於其板塊區域內降水量的缺乏,農耕區域主要集中於西部和南部沿海平原等特點,帝國凝聚力不足。中世紀以後,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曾經為何維護商貿穩定而結成的跨板塊利益共同體也隨之崩潰。自此以後,伊朗高原很難再出現一個長期穩定的龐大帝國。步入近代以後,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深入、工業技術的進步,伊朗高原也被納入到全球秩序的結構體系當中,其地緣優勢大為削弱。時至今日,伊朗高原所聚集的地緣優勢再也不能重現昔日的榮光了,但卻依舊可以維持地區強國的身份。

相關焦點

  • 他身高1.50米,20歲即位,以4萬軍隊徵服亞歐非,差點統治全球
    在世界5000年的歷史中,湧現出許多偉大的君王,他就是這樣一個君王,身高只有1.5米,卻率領4萬軍隊橫掃歐亞非三洲,在他路經之地,建立了100多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不僅國民愛戴他,敵人也尊敬他。他天資聰穎,遠見卓識,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敵人望風而降,他以古希臘西北角貧瘠狹窄的馬其頓城起家,10年時間徵服了5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建立了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武力最強盛的,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他就是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出生於馬其頓都城,13歲時候拜著名的亞里斯多德為老師,16歲開始幫助父親徵戰四方。
  • 曾經橫跨亞歐非的亞歷山大帝國,為何突然結束東徵?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軍事天才,其先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斯多德,然後20歲的他坐上王位並憑藉著自己的能力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和平佔領埃及全境,此後還蕩平了波斯帝國,一路率領大軍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流域。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亞歷山大已經佔據其三。
  • 伊朗與波斯帝國:古代的貴族語如今是官方語,波斯為何改名伊朗?
    歷史上,伊朗和中國的往來就十分頻繁,"伊朗Iran"起源於"雅利安Arayn"一詞,古代中國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個稱謂——波斯。波斯曾經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三洲的大帝國,其疆域面積約為五百萬平方公裡,在世界古代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西方人一直以來也都以"波斯"的名字來稱呼這個地方。
  • 同為伊斯蘭強國,為什麼土耳其的世俗化成功了,而伊朗卻失敗了?
    中國還在春秋後期的時候,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帝國極盛時期國土面積達700萬平方公裡,波斯帝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境內已經普遍使用鐵器,農業、手工業發達,有自己的文字、曆法和貨幣。
  • 伊朗前世今生:波斯帝國與阿伯帝國,究竟是波斯化還是阿拉伯化?
    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人在7世紀創立的宗教國家,在帝國內部,阿拉伯人無疑起到了主導地位,是主體統治民族,但是波斯人本身和波斯人創造的文化宗教也對阿拉伯帝國造成了深遠影響。並且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很難簡單劃定究竟這一個地區是阿拉伯化了還是波斯化了。
  • 波斯帝國名字多好聽,為啥要改成伊朗?希特勒的影響太大了!
    最近,關於美國和伊朗之間的爭執成為社會熱點,引發全球關注。今天伊朗所在的區域就是波斯帝國的國土,那麼伊朗建國後為啥不沿用波斯的名字,而用伊朗呢?波斯帝國讀過金庸作品《倚天屠龍記》的小夥伴,肯定對波斯不陌生。再者,在很長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都會提到波斯古國。然而,到近代開始後,波斯就成為了歷史名詞,從人們的眼中消失了。
  •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
  • 伊朗境內發現蓋有漢字印章的文物,西方學者感慨:波斯曾隸屬中國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波斯這個古國名稱了,這個古老的國家名稱在歷史上存在了2500多年,在1935年改名為伊朗。 這個地處西亞卻屬於中東世界的國家,早在蒙古汗國時期被蒙古人稱為花剌子模。但從歷史角度來講花剌子模,在分裂之後卻形成了八個小國家,這其中就包括波斯、即後來的伊朗。
  • 新春閱讀 | 一個跨三洲大帝國的六百年興衰
    興起 貝爾福將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的歷史分為三百年的強盛與三百年的衰落,以前三部分「帝國的黎明」「新拜佔庭」「帝國之巔」,講述了奧斯曼如何從一個塞爾柱突厥的小部落,逐漸發展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 處在人類文明發展至高點的阿拉伯帝國,對人類文明有何貢獻?
    到了八世紀,已經成為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擊敗當時衣索比亞,拜佔庭和波斯,並與唐朝打了一場勝仗,幾乎奪得整個阿非利加並進入歐洲佔據西班牙。阿拉伯人民相互通商,憑藉長期在沙漠裡的生活優勢,從西域到中亞到波斯到西亞北非,開拓了多條商路。在這個大帝國國當中經濟血液不斷更新,促進了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明和科技的交流當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 歐洲列強崛起後,伊斯蘭世界的三大帝國和中國一樣,全部敗下陣來
    從歐洲大陸的法國,到亞歐大陸的另一端日本,無一倖免。中國在近代的苦難和艱難的工業化我們了解的已經很多,本文要談的是基督教世界的老對手——伊斯蘭世界在歐洲列強的衝擊下是如何面對和反擊的。蒙古帝國的崛起在我國宋朝的末年,其版圖除包括中國外,還包括東歐和西伯利亞、中亞、西亞,並在西亞止步於敘利亞,最終由於爭奪汗位而分崩離析。當歐洲人步入大航海時代之時,伊斯蘭世界經歷突厥人和蒙古人的衝擊,分裂為三大帝國——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號波斯第三帝國的薩非波斯、印度歷史上版圖最大的莫臥兒帝國。
  • 疆域覆蓋超過兩大洲的都有哪些帝國?最多的地跨全球七大洲四大洋
    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此時波斯帝國疆域西起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版圖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歷史上將這4位哈裡發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代。在此期間,歷任哈裡發利用北方拜佔廷、波斯兩大帝國長期爭戰的有利時機,指揮以貝杜因騎兵為主的穆斯林武裝,揮舞聖戰大旗,進行大規模的武力擴張。首先擊敗拜佔廷,攻陷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佔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連敗拜佔廷,佔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 與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國相比如何!
    繼起的殷商在此基礎上擴大到,今山東、河北、湖北等省部分地區。西周更進一步發展到今天的,甘肅,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但是這三代都只是名義上的統一,實際上還有許多獨立的諸侯、王國,王朝真的能控制的直屬地區比王朝的版圖要小得多。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北大教授: ​我們正親眼目睹新舊「世界帝國」秩序的大轉折 | 文化縱橫
    如果從大歷史視野出發,可以發現,當下人類正處在「世界帝國」演變的重要歷史時刻。20世紀末以來,歐美學界興起新「帝國研究」,試圖將討論重心從民族國家轉向新的超大型政治共同體,並以此奠定新的跨區域、多元性治理與國際秩序新格局的理論基礎。本文作者接續這一研究轉向,但更強調超越主權國家視野的限制,思考超大型政治共同體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 美國媒體評選出5大古代世界帝國,沒有中國理由很充分
    隨著美國一家媒體評選出5大古代世界帝國,中國沒上榜你感到意外嗎?我們先來看看這五個都是哪些古代帝國。第一是波斯帝國,波斯是歷史學界公認的世界第一個帝統國家。全盛時期的疆域東到興都庫什山脈和印度,西到歐洲愛琴海沿岸,末期還徵服了埃及。人口超過八千萬,佔全世界人口的44%。可以說是第一次一個國家把亞歐非大陸連接到一起。
  • 初三歷史知識點總複習上冊(4-6課)
    2、7世紀日本仿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此後,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
  • 伊朗歷史最長命的朝代,國祚長達427年,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滅
    對於伊朗這個有三千年君主制歷史的國家,也有很長命的朝代,其中最長命的朝代是史稱的薩珊王朝,國祚長達427年,薩珊王朝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滅。 由於帕提亞王朝是異族人在伊朗建立的朝代,所以早已失去民心,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薩珊王朝短短兩年時間,即公元226年徹底滅掉了帕提亞王朝,伊朗這塊土地重新回到波斯人手中,薩珊王朝成為伊朗歷史第二個大一統朝代,別稱波斯第二帝國,國都泰西封,泰西封在今天伊拉克境內,僅剩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