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羅女士8歲半的女兒給她和老公寫了一封信,當羅女士把這封信發到朋友圈之後,竟然引發了眾多爸爸媽媽的共鳴和反思。
女兒抱怨有不被理解的難過
羅女士是在一個周末的清晨看到這封信的,當早起的老公發現枕頭邊的這封信,拿著給她朗讀時,嚴女士很是意外。
「我們小學生從7、8點起床,8、9點早讀,一天回家洗澡就9點了,還要寫作業複習,不忙到11點,怎麼可能?周末還有各種補習班要上……可上班從早上9點上九個小時,上班有工資,周末有休息,如讓你用12個小時上班,沒工資,周末加班,你會辭職對不對?你有你的養家不易,我有我不被理解的難過。」
羅女士有些哭笑不得。「女兒從小學習表演和舞蹈,幼兒園的時候,確實報了不少的班。」但升入小學一年級之後,有一次,因為參加節目拍攝,回到家已經是11點多,第二天還要上學,羅女士覺得,孩子這樣太過於辛苦,決定停掉一些培訓班。
在和女兒商量之後,除了舞蹈班繼續學習,羅女士把女兒其他的校外課程都停了,並推掉了不少的通告表演。
孩子周末兩天都要上培訓班
事後,羅女士也與女兒進行了溝通。女兒告訴她,其實自己有這個想法挺久了,但是又害怕父母看到這封信會責怪她,所以醞釀了很久才最終成稿,並在周末的早晨悄悄放在了父母的枕頭邊上。
羅女士將這封信發到朋友圈之後,沒想到引來了眾多朋友的詢問:「你們是不是把孩子逼得太緊了哦?」
羅女士坦誠,他們對女兒要求確實比較嚴格,不過,只有一門興趣班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三年級,糾結萬分的羅女士,才又給女兒增加了兩門課程:奧數和書法。「選擇奧數,是擔心她之後思維能力跟不上,書法則是想讓她練練字,上一次,她期末語文作文原本寫得不錯,就是因為卷面被扣了分。」
因為排課的時間問題,這三門課佔據了羅女士女兒的周末兩天時間,這讓小女孩頗有些微詞,曾經在父母面前抱怨過:「為啥其他小朋友都能出去玩,我卻要上課。」
「而且,我們確實對她要求有些嚴格,書寫如果不規範,會要求她必須擦掉重寫。」羅女士分析說,再加上才開始接觸奧數,女兒還是覺得有點難度,所以才會有這封信的出爐。
朋友圈引發眾多家長來吐槽
「後來,我又專門就這個問題與孩子進行了溝通。」羅女士告訴女兒,這封信,其實相當於一篇日記,她能夠把自己真實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很不錯。
羅女士說,在與女兒溝通的過程中,她特別強調,雖然會詢問女兒寫這封信的動機和想法,但並不是對她這種行為的質疑,「能夠把心裡的不愉快寫出來,這也是一種宣洩的渠道。」她也告訴女兒,之所以把這封信發到朋友圈,是因為可能她說出了很多小朋友的心聲。
「其實有時候我們也挺糾結,女兒挺優秀的,但是自尊心特別強,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如果我們稍微一鬆勁,可能她就會落後,到時候對她的成長也會造成影響。」
羅女士發出來這封信之後,有眾多朋友跟她留言,覺得這封信也說中了他們作為家長的糾結和無奈。
市民張先生說,8歲兒子周末的行程表同樣非常繁忙:星期六早上7點起床,一個小時後趕到英語培訓班。10時下課後,再參加遊泳培訓班,中午12時下課回家。兩個小時後,學習書法。星期天,還有一節跆拳道課。
兒子也曾經向他抱怨:「我在周末就沒有好好玩過一天。」面對兒子的抱怨,張先生覺得很無奈:「同齡的孩子們都在學,就怕一偷懶,人生還沒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宋女士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孩子現在覺得讀書苦,但是家長必須得告訴他,沒有什麼事情是不經過努力就能獲得的,即使在國外,哈佛、劍橋這些頂級學校,學生同樣也得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唐先生的女兒現在讀初中,他在小學階段沒有給孩子報一門培訓班,在他看來,孩子的童年也不能一味地學習,其實,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他可以在玩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學習怎樣和別人交往,學習如何融入社會,家長也不要一味地跟風,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而定。」
激發孩子的學習自信最重要
從教多年的渝北區某小學班主任李老師認為,「其實從部分家長盲目跟風給孩子報輔導班可以看出來,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非常大。有些家長把自己在社會競爭中的壓力傳遞給了孩子,總是擔心孩子不如別人,所以看到別人報什麼輔導班,也趕緊給孩子報上,多學一樣是一樣,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哪一項上不如其他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家長要明白,補習班並不是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唯一選擇,激發孩子的學習自信,才是在調動孩子校內學習的動力。
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導師嚴文強說,父母在從事教育的時候,如果沒有智慧的積澱和學習的提醒,會被人性的弱點所幹擾。
他因為只看見看得見的——分數名次成績行為問題,看不見看不見的——人格情感靈魂精神思想,無法引領孩子生命未來;他因為豔羨豔麗風景,追逐表面暫時精彩,心被困住了,困在現實分數名次的泥沼中,心被鎖住了,鎖在漂浮的不確定不安定不篤定的焦慮焦灼裡;他欽慕快速實用,巴不得馬上起效。
「殊不知,孩子是一棵慢慢生長的幼苗,需要陽光雨露潤澤,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而父母應該做的是,既要提供生命的養料,更要有等待花開的姿態,安靜地陪伴,平靜地燃燒,讓孩子和自己的生命之河寧靜流。」
上遊新聞記者 林祺
來源:上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