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狀元,殿試試卷美如畫,當代書法家只能頂禮膜拜!

2020-12-19 拍案驚奇

中國從隋朝便開始實行科舉制度,一千多年來,只誕生了六百多位狀元,由此可見,能成為狀元的人絕對是才華橫溢,人中龍鳳,世間罕有。肯定很多人都對中國的最後一位狀元感到好奇,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最後一位狀元的傳奇故事!

劉春霖就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下的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是現在的河北省滄州市人,小時候家裡十分貧窮,家裡世代都是農民,因為從小沒有了父母,是哥哥嫂子撫養他長大的。他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後來有幸進入蓮池學院讀書,得到吳汝綸的賞識,為他以後的成就打下了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光緒三十年,劉春霖高中狀元,得到了前往日本東京政法大學留學的機會。學成回國後就成為了諮政院的議員。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就瓦解了。劉春霖就安靜的待在家裡不出門,在家裡安心的研究他喜愛的書法。

後來徐世昌和曹錕當總統的時候,由於被多次騷擾,他不得不被逼著出來接任省教育廳廳長的職位。後來他實在忍受不了官場的汙濁之氣,憤然辭官。後來滿洲國皇帝又邀請他去做教育部部長,他寧死不從,毅然拒絕。

七七事變以後,日本進攻中國。劉春霖當年一起留學日本的同科進士王揖唐想藉助劉春霖狀元的名義,邀請他出任北京市市長。不斷的試圖說服他,可是依舊動搖不了劉春霖的一腔愛國之心,最後王揖唐惱羞成怒,派日本兵抄了劉春霖全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趕出家門,最後花了重金才得以重新回家。

這件事對劉春霖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沒幾年,他就過世了。他生前書法成就非常高,人們經常將他與顏真卿並列。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後一名狀元,殿試筆跡如印刷體,當代書法家只能膜拜和佩服
    年止的千餘年時間裡,科考的榜數大約為745榜,三年考一次,分為鄉試、會試、殿試(想成為狀元要層層考),產生了五百九十二名狀元(一說504人),同時加上一些短命王朝的文狀元和武狀元一起,文武狀元約為777人(可見考試之難,當下每年各省文理狀元根本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 試卷神似印刷體, 當代書法家們都自愧不如
    晚清時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第二年科舉就被廢除。我國歷史上共638個狀元,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劉春霖不單單是一名狀元,他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書畫家,尤以小楷為著。其小楷筆力清秀又不失剛勁,深得世人推崇。時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之譽。
  • 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古代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考生們按這次的考試成績排名,所中考的學子統稱為進士,其中,進士分為三甲,一甲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三名獲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有科舉考試,就一定會有狀元的產生。那麼1904年這一年的科考殿試一甲前三名他們是: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 劉春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
    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舉行了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
  • 150年前的殿試真跡!蘇州狀元博物館展出榜眼親筆試卷
    「清朝一甲榜眼黃自元殿試卷「特展昨天在蘇州狀元博物館開展,150年前的黃自元殿試卷與廣大蘇州觀眾見面。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科舉筆跡如印刷體,連書法家都自嘆不如
    不得不說,寫字寫得好看,也是下了一番苦工的,不然從古至今,不會有那麼多有名的書法家,他們寫的字動輒就上萬甚至上千萬,而且就算是不太懂得中文的外國人,也願意收藏中國名家的字畫,說明我國書法家還是受到國際認可的。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試卷公示,字跡堪比印表機!大師:無藝術美!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都非常的感興趣,而且每一位網友的心目中也有著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小七最喜歡的書法家就是書聖王羲之,特別是當欣賞到王羲之的《蘭亭序》時更是一看就能看幾個小時,因為這些字體真的是太漂亮了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郎,千年來只此一人,字體讓現代書法家汗顏
    晚清最後一位狀元名叫劉春霖,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最後一位狀元郎。劉春霖在光緒三十一年狀元及第後,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深造。曾有後世書法家評價劉春霖,他的書法坐下來看半個小時也很難找到不工整的筆畫,他是現代書法家的榜樣。現代人看了只能汗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劉春霖:最後一位狀元,書法冠絕古今
    中國晚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他善書法,尤以小楷為著,筆力清秀剛勁,深得世人推崇。但其天資聰穎、學習刻苦,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一舉奪魁,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可謂"第一人中最後人"。說起他的狀元及第,其中還有一段趣事。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小楷登峰造極,拒做漢奸,未能看到抗戰勝利!
    他是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德才兼備。
  • 乾隆殿試出一對聯,考生當場翻臉拂袖而去,乾隆說:欽點為狀元
    經過一番廝殺以後,那些才智過人有極其幸運的人則會進入最後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一般來說參與殿試的人最起碼也能是一個進士,當官不是問題,如果表現突出,還能高中狀元名垂青史,可見在古代想要考取功名有多麼難,甚至要比現在的高考要難得多。
  • 劉春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餘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陸陸續續產生了600多名狀元(武狀元除外)。那麼究竟誰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呢?筆者通過查閱史籍得知:清光緒年間的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劉春霖(1872年—1944年),字潤琴,號石雲。直隸肅寧人,清光緒30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之中狀元,實屬偶然,在他的背後還有一段趣事。
  •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科舉制度自隋朝建立以來,經過各個朝代的完善,到了明朝,已經更是幾近完美的狀態。明朝時期對於人才的選拔十分重視,在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也給予了足夠多的重視。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真跡欣賞,字體堪比印刷體,勝過醜書大師!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每一位書法愛好者都非常的感興趣吧,而且小七也相信如果你是一名書法愛好者,那肯定都會每天堅持練習書法吧,而在當今書法界中最受歡迎的書法家那應該就是書聖王羲之了
  • 【清遠好嘢】清遠傳奇人物朱汝珍,中國最後一位榜眼!
    清遠人(1870—1943年),清末民初書法家、文章家。朱汝珍本來應該是清代末科的狀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當時朱汝珍在殿試中名列第一,慈禧太后在欽定這份「頭名」試卷時,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
  • 古代唯一狀元試卷曝光,字體工整漂亮,在今天書法界是什麼水平?
    文 / 小白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肯定會想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的作品,我想大家肯定會想到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吧?王羲之的《蘭亭序》那在我國書法界的歷史上可是千年無人超越,即使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都在臨摹王羲之的書法,正是因為我國的古代著名的書法家非常的多,所以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今天我們介紹的一位書法愛好者是明朝的一位狀元叫趙秉忠。
  • 明朝狀元試卷真跡:全文兩千多字無一出錯,筆跡工整像印刷出來的
    大明狀元卷 首先需明確,狀元卷為殿試卷。為了方便理解這份狀元卷的可貴之處,我們需要弄清楚明朝時一位考生,到底要經歷多少場考試才能進入殿試,我們分別將其對應現代的學生考試。 首先我們假設一位考生名叫無名氏,無名氏在家裡人的鼎力支持下,開始了自己考試之路。
  • 古代狀元的試卷長這樣?現代人看了都慚愧
    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元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清朝的科舉程序是:不論身份和年齡,一律都得經過童試(含縣級的童試、州府的府試、省級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考程序。參加鄉試之前必須經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去省裡參加鄉試。鄉試中合格者為舉人。凡是經過考生所在縣的縣試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種社會榮譽,往往會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資助。
  • 同是狀元,別人的試卷被存檔,他的試卷卻成了國家一級文物
    1983年,山東省青州鄭母村的趙煥彬捐獻了一張試卷,驚煞了一眾專家。這是一張來自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殿試卷,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殿試能進殿試的,歷經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層層選拔,都是各省的精英,而這最後一關,更是高考中的高考,篩選出來的人才更是精英中的精英。這張試卷的主人趙秉忠,官至禮部尚書,後遭彈劾,去職還鄉。這部試卷裡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成就了趙秉忠的一路開掛的人生?
  • 296年前雍正時期殿試試卷的原版面貌,是否比高考試卷還要精細?
    原版殿試試卷是什麼樣的?日本一大學圖書館裡保存了雍正二年一考生的殿試試卷,我們可以一睹該試卷的整體布局和內容安排。最近,在日本一大學圖書館古籍典藏庫搜尋到乾隆二年一考生的原版殿試試卷,保存清晰完整,很是罕見,在此分享給大家。該試卷為原版翻拍版,非常清晰,泛黃的紙張留下時代烙印,因時代久遠也留下了大小不同的汙漬和黃色斑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