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字怎麼寫?當頭就是一個「宀",這一個寶蓋頭就屋頂一樣,為居住在下面的一家人遮風擋雨,也形成了一道道最獨特的風景。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城市之中高樓林立,人們對於「屋頂」的概念似乎也衝淡了許多,昔日的美麗只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名勝古蹟、旅遊景點。
然而傳統中的中國屋頂,不僅是我們建築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不動聲色之中卻顯然出一幅幅妙不可言的水墨畫,在繾綣時光之中,驚豔了歲月。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曾形容醉翁亭為「有亭翼然」,翼然二字直接呈現出了一種活靈活現的畫面感,仿佛親眼所見那曲線優美地如同要凌空飛起的屋頂一般。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屋頂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的語言,尤其中國的屋頂向來是非常講究的,哪怕只是看起來簡簡單單的「一撇一捺」的樣式,其中也涉及了很多精巧的結構設計和風水研究,一磚一瓦總關情,一雕一刻俱牽心。一個屋頂支撐起滿滿的對家依賴與守望,在各式各樣的屋頂之中滲透出的中國味道,不僅是自然美景最好的陪襯,更是講述著一個個跨越百年千年的故事。
作家劉心武曾在《美麗的巴黎屋頂》寫到:「古今中外,建築物的『收頂』,是一樁決定建築物功能性與審美性能否和諧體現的大事。」
中國的屋頂也是如此,無論是金碧輝煌的瓊樓殿宇,靈動詩意的青磚黛瓦,還是古樸素雅的尋常巷陌,這些傳統的中國屋頂雖然形態各異,顏色多樣,但無一不凝聚著中國古人的智慧,是我國傳統建築造型藝術中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
屋頂的也分「三六九等」
洪炎《嶺雲》詩云:「俄頃如故常,突兀在屋頂。」
在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中,不僅僅要關注設計美感和實用程度,與此同時,在我們博大情深的傳統文化薰陶和影響之下,儒家、道家、釋家的歷史文化也對建築文化藝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漢代之後的歷朝歷代中,大都以儒家思想作為核心正統,以「儒家流者,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來作為行動準則,以「禮為天下之序」來維護這種等級制度。
而這個「禮」不僅體現在日常行為準則中,更是滲透到建築的方方面面,就比如說這個「頂」。
「頂」這個字本就表示最高的,最上的及最高最上的部分,自然引申到身份地位的至高無上,再體現到建築物的屋頂上時,這種通過這種遵從禮制而產生的森嚴等級就會非常明顯,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常見的屋頂樣式裡,依照尊卑等級來劃分的話,可以分為七級:重簷殿頂>重簷歇山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以及用於亭臺樓閣的攢尖頂。
唐朝的《 營繕令》中有這樣的規定:都城的每座城門可以開3個門洞,大州的正門開2個門洞,縣城的門只能開1個門洞。
屋頂的樣式也有嚴格的要求,比如帝王的宮殿用有尾裝飾的廡殿式屋頂,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頂,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式屋頂。
到了明朝建國初期,對於親王以下的各級官民的宅第規模、形制、裝飾都有更為明確的制度,詳細到房屋的大小。
比如在《 明會典》中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後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後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
這裡的「間」 指的是房屋的寬度,兩根立柱中間算一間,間數越多面寬越大,而「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數越多,房屋越深。
除了對於形狀和大小的要求,顏色以及裝飾的運用也是要嚴格根據等級劃分的,比如象徵著高貴與正統的黃色,只能用於皇家建築,其次是綠色,官員可以使用,而平民百姓就只能使用黑灰色調了。
對於屋頂上作為裝飾的吻獸數量也是有著嚴格的要求,在最前端的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之後,根據建築規模和等級不同而數目有所不同,多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九個走獸是為最高等級。
比如故宮的太和殿用了十個吻獸,象徵十樣齊全、天下無二,而皇帝作為寢室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用九個吻獸,皇后的寢宮坤寧宮是用七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至於其他的一些配殿,就用三個甚至只有一個了。
屋頂的千姿百態
屋頂中的最高等級重簷廡殿頂,大多是用於比較重要的佛殿以及皇宮的主殿,造型莊重而舒展。這種頂式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但實際上它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所反映,《周禮·考工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商人四阿重屋」,四阿重屋指的就是被稱作「四阿頂」的廡殿頂。
殿式屋頂是四面斜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且四個面都是曲面,所以稱為四阿頂,又因共五脊組成,因此也稱五脊殿。
而重簷廡殿頂則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簷,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重簷廡殿頂作為古代建築中最高級的屋頂樣式,象徵著隆重和尊貴,現存的古建築物中,只有太和殿、明長陵殿和曲阜孔廟大成殿採用此種殿頂。
次之於殿頂就是歇山頂,歇山頂也是一種四坡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它的樣式華麗且雄飛,常常用於規格很高的殿堂,比如保和殿,天安門等,加之其造型非常好看,稜角分明、結構清晰,所以很多園林也會採用歇山頂,比如頤和園都是歇山頂。
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中重簷歇山頂等級高於單簷廡殿頂,僅低於重簷廡殿頂,而單簷歇山頂低於單簷廡殿頂,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後來也有些民宅開始使用歇山頂。
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建築——南禪寺大殿,就是一座唐代歇山頂建築。
懸山頂則要顯得素樸和輕快許多,這種樣式大多是用於民居、神庫,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樣式。
懸山頂的屋面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坡面懸出山牆或山面屋架之外。各條桁或直接伸到山牆以外,以支託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所以可以看出,懸山頂不僅有前後簷,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簷尺寸相同的簷,其兩山部分處於一種懸空的狀態,也是因此得名。
硬山頂就更加實用而樸實了,它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是等級比較低的一種,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攢尖頂了,這種屋頂看名字都很好理解了——將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在一點,形成尖頂。
攢尖頂在古建築中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古典園林中不同樣式的亭子——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等,這些都屬於攢尖頂。
除此之外還有宮殿、壇廟建築,譬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國子監的闢雍,天壇的祈年殿等,都是攢尖頂建築,也都採用的是攢尖頂,攢尖頂的造型飛揚而活潑,十分優美。
屋頂上的「神獸」
上面我們提到,根據建築規模和等級不同,屋頂上的這些小獸的數量是很有講究的,其實不僅是數量,這裡面可是大有學問呢。
在中國古建築物的結構的框架部位與連接部位處多有兩個坡面相交,為了使坡面交接處不漏水, 便採用磚、瓦封口,這也就形成了屋脊,在兩條脊或三條脊相交產生的節點處很容易滲水,於是對其進行嚴密封固,然後再美化處理一番。
而且垂脊上的瓦片又容易滑落,所以為了加強保護措施,就採用了鐵釘將簷角最前端的瓦片固定在木樑上,瓦釘高出瓦面,很不雅觀,也容易生鏽,所以在每個鐵釘處用琉璃件將鐵釘蓋住以防止雨水浸蝕,脊端上的那一排小神獸們,就是對於琉璃帽美化的結果。
這一排小脊獸兼具實用與裝飾的作用,神態各異,光亮的琉璃與優美的飛簷相映成趣,大大增添了整座建築的美感。
以我們上面提到的「神獸」最多的太和殿來說,在它的正脊兩旁是最有重量級的「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兇闢邪的作用,事實上,它也確實為故宮「擋災」數次,在故宮被雷劈過的13次中,其中有6次都是劈在了螭吻上。
殿頂正脊的下面有四條垂脊,那十隻神獸就是在垂脊上排排站了,其中重脊前為騎鳳仙人,其bai後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狎魚、、、鬥牛、行什,他們統稱為「仙人走獸」 , 因為它們一律順著垂脊面向前方,有一種向前的動勢,加之又處在垂脊的最前端,因此也稱之為「小跑」或「走投無路」 。
關於騎鳳仙人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相傳,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緡王在一次作戰中敗北後,被追兵緊逼到一條大河邊,危急關頭、走投無路之時,一隻大鳥突然飛至眼前。於是,王急忙騎上大鳥渡江而去,也因此化險為夷。
所以人們常常將騎鳳仙人安排在建築脊端,以取吉祥如意、逢兇化吉的美好寓意。
梁思成先生曾說: 「歷來的建築師對於屋頂,多是遮遮掩掩,仿佛取一種家醜不可外揚的態度,所以歐洲的建築物,除去少數有穹窿頂者外,所給人的印象,大多不感到屋頂的重要。中國人對於屋頂的態度卻不然。我們不但不把它遮掩,而且特別的標榜,驕傲地、直率地將它全部託起,使之成為建築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
這是獨屬於我們的「屋頂文化」,隨著越來越多外來建築的滲透,以及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這樣的獨特風景已經越來越難的一見了,即便是那些「仿古」的建築,也總覺得少了些許韻味。
作為中國古建築中非常重要的屋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
而杜牧在《阿旁宮賦》所描繪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這樣的景致,怕是再難一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