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文思錢湧」,作文競賽要回歸純粹
作文佔據基礎教育的重要位置。它的要義,是用文字給孩子們開啟一扇啟迪心靈的窗口,用意境構築一個至善至美的世界。而作文競賽,則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自我的平臺,拿起手中的筆,去摘取作文競賽之中那最熠熠生輝的明珠,是很多小作者的心之嚮往。然而,據新華網近日報導,一些作文競賽步步為「盈」,堪稱「搖錢賽」,已經嚴重跑偏了初心。
新概念作文大賽、北大培文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創新大賽、語文報杯、葉聖陶杯、中華聖陶杯、求學杯、冰心杯、開拓杯、成龍杯……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文競賽活動空前繁榮,一時間讓學生家長都有了「選擇困難症」。有的家長發現孩子作文寫得不錯,便指望能爭取作文競賽得獎,參加自主招生,砸開名校的門。背後的功利,是熱衷參加各種作文競賽的主要誘因。但實際上,很多人卻犯了信息不對稱的錯誤——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舉辦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作文競賽只有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和「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三項名列其中。
為自主招生想辦法,為孩子履歷鍍金,於是催生出五花八門的作文競賽,甚至還產生為作文競賽有償代筆的服務。有賣家聲稱能憑藉某次作文競賽獎項即可獲得我國某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資格。據新華網記者查閱對方所提院校的自主招生簡章,該獎項並未列在其中。騙子的手段並不高明,只要用中招或高招的招生章程作為指向,學生和家長可以藉此分辨。但問題在於,一些作文競賽已經形成了灰色產業鏈,以招搖過市、坑蒙拐騙的伎倆對中小學生進行圍獵。就此可以管斑窺豹地說,作文競賽的虛火亂竄,怕已是攪亂了一些校園課堂上的安寧。
作文競賽肯定要搞,這點毋庸置疑。打造平臺、交流經驗、促進成長……作文競賽的好處顯而易見,並能夠更多元地嘗試教育的各種方法。但作文競賽也應該是純粹的,一旦沾染了利益或者銅臭,很容易導致中小學生價值觀念的扭曲,繼而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寫作這件事。如果那樣,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現在,有些知名作文競賽有10-30萬人參賽,僅靠初賽報名費就能入帳千萬;有些作文競賽「今天交作品,明天就公布成績」,和立等可取差不多;還有的把全班參賽選手都通過初賽,幾乎沒有篩選可言……有需求就有市場,資本逐利的本來面目,如今卻在一些作文競賽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本來,作文競賽給愛好文學、擅長寫作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突破常規的機會,但現在一些活動已經無關作文本身了,這樣的作文競賽,又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過往經驗來看,一旦有巨大利益的攫取可能,就能聚攏起一大批「術業有專攻」的能量。以前,很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都會受到來自非教育管理部門的各種競賽通知,並以評獎發證為誘餌,吸引學校參加。機構、協會、企業輪番上陣,甚至是一些販賣生煎的都積極參與冠名,此舉嚴重擾亂學校教育秩序。去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決定對全國性競賽活動實行清單管理制度。紅頭文件是帶著問題導向的,它「指揮棒」的作用,在於對作文競賽亂象進行釐清,也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避免「文思錢湧」,作文競賽要回歸純粹。這不僅僅是整治亂象和規範管理。個別作文競賽「好心辦了壞事」,究其原因,都涉及到教育改革的問題。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破題、基礎教育的投入,都能在一個作文競賽中找到自身的映射。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那些在參加作文競賽中所發出「有棗沒棗,先打三桿子再說」的焦慮,讀懂之後還需快速入手。須知,讓學生家長少些無效的折騰,亦是大作為、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