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與多向運用》與新年一起誕生(2021年1月1日出版)了,帶著春天的希望降臨人間。詳情請點擊連結2021年1月1日元旦推文:她與新年一起誕生:2021版《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與多向運用》內容簡介及閱讀指南的連結。
目前已經開始徵訂,有意購書的朋友請加微信359808229聯繫(微信籤名為高中語文彭琳,即本書主編),從本書主編處購書可以確保正版、保證質量,而且為應對高考發展的趨勢,後續不斷有資料贈送,讓你一書在手,高考作文成績步步高。
【或掃碼堂主微信購買素材書】
每個人都是找尋人生意義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確定意義所在,而有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未能知曉。有人說,人生由一次次出發構成,對前方的未知的探尋,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有人認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發都指向回歸,回到自己的內心。對於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還是回歸,年輕的你又是如何思考的?請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注意】 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本題模仿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試題命制。在閱讀其他內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命題者的意圖是什麼?你對「出發」「回歸」有著怎樣的理解?你能想到哪些與「人生意義」「出發」「回歸」相契合的寫作素材?並在筆記區列一個簡單的寫作提綱。近年來,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題在方向、內涵上體現了新課標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基本導向,強調在「真實情境」「典型任務」中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推動「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實現。就本題而言,材料的核心論題是「人生意義」,意圖引導學生能夠沿著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地思考這一哲學命題,體現了「立德樹人」的命題理念。探求人生意義是人的本能屬性,而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因人而異。材料提供了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即向外部世界獲取意義,這是一種「外向型」的人生;另一種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回歸,即向內部世界獲取意義,這是一種「內向型」的人生。這兩種人生意義觀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的,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人生意義的不同理解。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與物的關係,再解決人與人的關係,最後要解決人與自己的關係。」這個順序錯不得。顯然,材料提供了一個具有一定爭議性的話題。它給定了兩個看似對立的觀點,一是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一是人生的意義在於回歸。因此,「人生意義」「出發」「回歸」必然成為三個核心概念,寫作時需要圍繞這三個概念進行闡述與分析,而不能拋開「出發」和「回歸」來談「人生意義」,這算是命題設置的一個陷阱。鑑於此,在立意指向上,可以有三個基本的維度:一是圍繞「人生意義在於出發」,重點闡釋「人生意義緣何在於出發」,兼談「回歸」;二是圍繞「人生意義在於回歸」,重點闡釋「人生意義緣何在於回歸」,兼談「出發」;三是圍繞「人生意義在於出發與回歸的融合」,重點闡釋兩者如何構建起人生的意義。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在出發與回歸中找尋著人生旅程的意義。愚以為,出發是對外在世界的探索,而回歸是對內心世界的觀照。二者同等重要,都是發現人生意義的重要方法。1要尋求人生的意義,出發探尋必不可少。想要去「探」,就註定要離開原有的位置,向著未知進發,因而便有了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的論斷。出發不啻為一種從已知向未知進發的狀態,是離開原點奔向前方的開始。這種開始,正是探尋人生意義的起點。試問:沒有出發,怎麼能探尋到人生的意義呢?「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探尋人生意義,這條茫茫的探索之路,不正始於一次次的出發?停留原地、安於現狀,目所能及的自然是有限的,只有向著遠處不斷邁進,才能發現別樣的美麗風景;也只有在不斷進發的途中,才能不斷豐富已有的認識,以更高的姿態再一次出發,並在這一次次出發中向更高、更深、更遠處探尋,從而打破已有格局,增加發現人生意義的概率。如此觀之,人生的意義確乎在於出發探求。2然而,向前方出發,對外界探索,只是找尋人生意義的一個方面。而回歸,正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深入發掘。誰又能斷定人生的終極意義沒有蘊藏在我們心中?釋迦牟尼在樹下苦思冥想數天,終通悟人生至道,這難道不是對人生意義的發現?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對自己的反省過程,不也正是自我重新發現的過程?這種對未知自我的發現,正是對人生意義的拾取。「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及時回歸內心,聽從本心的召喚,才能更好地明晰方向,做更有意義的探尋。回歸,何嘗不是一種反方向的出發?如果說出發是一種實踐過程,回歸便是一種思考方式。思考自己的人生狀態,尋覓內心深處的未知,實際也是對人生意義的探尋。3狄更斯曾言:「我是環繞著一個圓圈而行的,越接近終點也越接近起點。」出發與回歸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出發是在回歸的基礎上出發,回歸是在出發的過程中回歸,二者缺一不可。出發和回歸的落腳點是一致的,都是對未知意義的探索,對美好人生的渴求。無論是失去了出發還是回歸,人生的意義都只是空中樓閣。4所有的出發都源自內心的念想,所有的回歸都離不開出發後的暢然。出發,為社會做出貢獻;回歸,讓自身提升境界。在這種不斷的出發與回歸中,我們探求人生,我們砥礪初心,我們成長壯大,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開篇引述材料,並對材料中的「出發」與「回歸」進行精確定義,然後順勢提出觀點,語言簡潔,思維辯證,觀點顯豁。從「要尋求人生的意義,出發探尋必不可少」的角度論證「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這一分論點,切口小,分析不枝不蔓、精準深入,言簡意明。從「回歸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深入發掘」的角度論證「人生的意義也在於回歸」,用例典型、引用精當,頗有以一當十的功效。辯證認識「出發」「回歸」對於人生的意義,要言不煩;「出發是在回歸的基礎上出發,回歸是在出發的過程中回歸」等句子深蘊哲理,辯證通透。人生是複雜的。有人說,遠方不過是一片虛無;也有人曾斷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真正明白這世界。但是我說,人生的意義本就蘊含在出發後對遠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向遠方的未知進發,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正如餘秋雨在《行者無疆》中所認為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分為蒙昧、野蠻、文明三個階段,海盜時代的野蠻雖然不是文明,但正是海盜的遠航、探索與交流帶來了文明。玄奘以七尺之軀完成了從長安到天竺的徵途,成為佛教史甚至是世界史上不可磨滅的一段傳奇。馬可·波羅出於對東方的嚮往,歷經艱辛來到中國,其經歷最終推動了地理大發現、世界大融合。1但正像周國平因這商業時代人缺失信仰而發出的驚呼那樣,這個社會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抬頭望向遠方的勇氣呢?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撲朔迷離,讓人直呼看不懂。我們暫且不去評判候選人的好或壞,單單看大選對美國社會造成的撕裂,許多美國民眾對遠方向往的缺乏便可見一斑了。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物質的社會,我們只有保持對遠方的熱愛,跳出社會的喧鬧而踏出邁向未知的腳步,才能真正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2因此,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我們心中也應葆有對遠方的熱情。嵇康對曹魏時期黑暗的官場深感厭惡,最終也沒有受其浸染,而是選擇獨自打鐵,深山狂嘯,以一曲《廣陵散》結束其超然獨立的一生,用他無與倫比的自由精神開啟了魏晉名士競風流的時代。儒家聖人孔子,在近六十歲時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毅然踏上了周遊列國之路。其執著和堅韌,讓兩千多年後20世紀沉浸於「在路上」風潮中的青年都相形見絀。對遠方的追求是一種態度,其力量足以讓一個人內心的青春永駐。3同樣,對未知的探索也必須是一種行動。「新幹線之父」,時任日本國鐵總裁的十河信二深知在航空業和汽車業蓬勃發展的20世紀中葉,鐵路如不變革只會被歷史所拋棄,為此他力排眾議,將當時只存在於設想中的高速鐵路變成了現實,開創了鐵路的第二個黃金時期。有夢想並不出眾,只有將其變為現實,才算真正走上了對遠方的追求之路。4英國杜倫大學前校長比爾·布萊森曾經在《萬物簡史》中寫道:「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原子,都曾穿越星系,最終組成了我們。」既然我們都來自遠方,人生的意義也一定歸於對遠方的探求中。5缺乏明確的觀點句或結論句,舉例想論證什麼不得而知,讀來令人費解。想論證「如今的人缺乏抬頭望向遠方的勇氣」,卻舉美國大選的事例,材料游離於觀點之外,令觀點無法讓人信服。舉古人例子來闡述「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我們心中也應葆有對遠方的熱情」,論據與論點在時代層面上無法對接。「探索」本是行動,強調「對未知的探索也必須是一種行動」,畫蛇添足。此外,十河信二這個事例主要講的是「變革」,用來論證「對未知的探索」,不太恰當。「既然我們都來自遠方」此話令人費解;結尾段語言平淡,缺乏氣勢。病」因分析 這是一篇典型的二類文,得低分的原因是其犯了不少學生寫議論文時常犯的兩個錯誤。一是論證淺表,泛泛而談。如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都是泛泛而論,缺少思辨。二是論據事例與論點的關聯緊密度不強。如第四段的論據游離於論點之外,第五段的論據與論點在時代層面上無法對接,第六段的論據與論點不匹配。這兩點降低了文章的論證力度與信度,致其最終只得到了42分。人生是複雜的。有人說,遠方不過是一片虛無;也有人曾斷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真正明白這世界。但我想說,人生的意義蘊含在出發去遠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向未知的遠方進發,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不少人都是在不斷對未知的探尋中,尋找到人生的意義的。餘秋雨在《行者無疆》中認為,人類在海盜時代充滿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於是發現新大陸、環球航行等對人類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不斷發生。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也在對遠方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馬可·波羅出於對東方的嚮往,歷經艱辛來到中國,其經歷最終推動了地理大發現、世界大融合。從古至今,人們總願意向未知進發,開拓人類未知的領域,而人生的意義也就蘊含在這樣的開拓與探索中。1然而,正像周國平因這商業時代人缺失信仰而發出的驚呼那樣,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抬頭望向遠方而勇於探索的勇氣呢?有許多年輕人雖也喜愛遠方的美好,也嚮往先輩對未知的探索精神,但最終還是蜷縮在自己精神的牢籠裡,沉迷於遊戲、享樂於虛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我們要改變這種局面。對遠方的探求是一種信念,其力量足以化腐朽為生生不息。我們只有保持對遠方的熱愛與追求,跳出社會的喧鬧而踏出向未知探尋的腳步,才能有實現自己價值的動力,才能真正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2那怎樣才能葆有出發向遠、敢於拼殺、探索不止的動力與精神呢?把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就會使人產生無窮的力量。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為了改變中國沒有核潛艇的歷史,不斷向一個個需要攻克的科學「遠方」挺進。如果不是有想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的遠大目標,可能就沒有黃旭華默默出發、隱姓埋名、紮根科研一線的隱忍力量。黃旭華心向遠方,把自己的志向與國家的命運結合,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假如沒有這個有意義的偉大目標,黃旭華的出發探索之路可能就會步履蹣跚,但心中的家國情懷讓他明知前方荊棘叢生,仍風雨兼程、勇往直前。3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在於對遠方的探求。看阿爾卑斯山上無瑕的白雪,去探知純潔;感愛琴海上明媚的陽光,去探知浪漫;觀西伯利亞廣袤無垠的森林,去探知神秘。出發,讓人生更美好!探求,讓人生更燦爛!4問句領起,反思現實,表達出要改變現實局面的願望,論證有力。緊承上文,討論「怎麼辦」,立意高遠,事例典型,思辨深刻。語言優美整飭,情感激蕩昂揚,主旨明確,觀點令人信服。修改文章沿著以下思路展開:先正面論證全文中心觀點,接著反思現實社會中有許多年輕人缺乏「抬頭望向遠方而勇於探索的勇氣」,進而表達出要改變這種局面的願望,繼而論證「怎樣才能葆有出發向遠、敢於拼殺、探索不止的動力與精神」,給出了「把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就會使人產生無窮的力量」的答案,最後用激蕩昂揚的情感與優美整飭的語言結束全文。文章內容緊湊、立意高遠、邏輯嚴謹、思辨深刻;論點、論據對接無隙,論證層層深入,觀點令人信服。當然,論證中如能適度關涉「回歸」則更佳。經過修改,本文可得53分,成功升格為一類文。 (本次推文轉載於饒水知音博客,如有侵權,聯繫小編刪除) 附錄1:2021版《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與多向運用》第7頁與新高考八省聯考作文題如出一轍2021版《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與多向運用》一書封面以及目錄 附錄2 簡介及與2020版與2020高考作文考題巧合情況《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與多向運用》一書的優勢是:一、全面、系統、科學,與時俱進,年年全部更新。經十幾年高考檢驗(有別於出版一兩年就消失的見光死的作文書),是高考作文備考的最佳選擇——集素材積累、思考訓練、寫作指導、例文借鑑、高考預測、名言精選於一體,其中的材料幾乎能夠作為當年任何一道作文題的素材;二、本書有良好的售後服務——會根據高考的趨勢以及時代熱點,多次免費推送電子版的作文資料;考生有何作文問題,隨時留言,會儘量給予滿意的回覆。 不管你的作文有多差,認真研讀這本書,作文提高3-5分一點問題都沒有! 如果你的作文沒有突破50分,趕緊買上這本書。 本書2020版與2020高考作文題有多少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