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寫作,名家論述雜篇彙編
高考精品講義集
議論文綜合式(縱橫)結構訓練
作文寫作,名家論述雜篇彙編
記敘文(小說)的寫作立意
議論文寫作:論據的廣度深度厚度
關係型作文寫作指導及範文賞析
多則材料類作文的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古文拾遺、文言文古詩常識、常識彙編(持續更新)考前作文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範文集錦(13篇)
2020全國Ⅰ卷高考作文範文集錦(9篇)
2020全國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錦(9篇)
2020年全國三卷高考作文範文集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範文集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範文集錦(9篇)
2020江蘇新高考作文集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錦
「人生意義與自我努力」作文
作文訓練題精選與佳作點評
材料作文「網課的爭論」審題指導與參考立意
「鄙棄消極,擁抱積極」寫作提示及示例
作文寫作指導:和而不同,美智與共
高考作文寫作指導:修道立德在自身
」一總三分」作文法典例
2021屆高三語文總複習之專題:戲劇閱讀講練結合
高三模考作文寫作指導:低調於衣食 高貴在心靈
如何寫好辯論詞「偶像崇拜是否利大於弊」
「新與舊」作文審題分析
作文——文韜應重,「武略」難輕
高考作文時新素材之2021年春晚
作文:科學偶像,他們當之無愧
作文寫作指導:「自強中國 創新科技」主題作文講演稿
《紅樓夢》中的成語與人物評價
《紅樓夢》詩歌鑑賞與章節閱讀題目彙編
《紅樓夢》120回重點情節梳理(4萬字)
考場中唐宋元明清詩詞裡的元宵節
春到人間人似月 千門燈火夜嬋娟 ——唐、宋、元、明、清代詠元宵節詩詞賞析
煙花散盡,盛世不再——元夕過後的唐宋詩詞
2021作文指導:把自己放進世界導寫
高考作文中如何去點題?
高考作文指導: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導寫
蔡德貴《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種飲食方式背後的文化》
博覽群書和讀書貴專,你認為哪一個更重要?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清朝著名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學問之道,四子書如戶牖,九經如廳堂,十七史如正寢,雜史如東西兩廂,註疏如樞閬,類書如廚櫃,諸子百家詩文詞如書舍花園。廳堂正寢,可以合賓;書舍花園,可以娛神。」提倡讀書廣讀博覽,力避偏廢。
鄭板橋在《板橋家書》中則說:「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強調讀書貴專,要取其之神。
博覽群書和讀書貴專,你認為哪一個更重要?在理智中學高三年級開展的讀書節活動中,有同學對此產生疑感。學校辯論社擬舉行一場以「博覽群書,涉獵廣博」(正方)與「讀書貴專,求精求深」(反方)為題的辯論賽。假如你是其中一個辯手,請你聯繫自身課外閱讀體驗,在「正方一辯立論陳詞」「反方一辯立論陳詞」中選擇一種,寫一篇辯論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23.【寫作指導】【審題提示】
作文材料提供了兩位古代名家(袁枚和鄭板橋)有關讀書方法的觀點,作為寫作的情境。兩位名家都是談讀書方法,但前者以家居庭院作喻,提倡讀書要「廣讀博覽,力避偏廢」;後者以孔子讀《易》為例,強調「讀書貴專,要取其之神」。
作文的寫作要求很明確。提供了「博覽群書,涉獵廣博」與「讀書貴專,求精求深」兩個辯論角度,考生只需要任意選擇其一,列出具體的闡釋要點,為己方觀點辯護。
寫作情境是「理智中學高三年級開展的讀書節辯論賽」,身份是正(反)方一辯,要求寫「立論陳詞」。寫作文體是辯論詞,應該寫成議論文,考生須觀點鮮明,立場堅定,切忌模稜兩可,觀點搖擺(比如「讀書應博覽與專精相結合」「讀書應先博再精」),也不能沒有重點,泛泛而談(比如「談讀書方法之我見」,「我們要熱愛讀書」)。寫作時可陳述與闡明己方理由,也可分析並反駁對方立場。
博覽群書,涉獵廣博:擁有更廣博的知識,培養更全面的能力,助力複合型人才的發展。
讀書貴專,求精求深:選擇適合自己的好書,讀得有重點有針對性,讀得更精到更深入,讀出作品的精髓,有利於發展個人專長。
特別注意「自擬標題」的要求。
【好題示例】
讀之道,貴以專
讀得精深,抵達至境
讀書不在多,精微而致遠
精讀精研,方能致遠
不求博覽,但求精深
粗讀百本,何如精讀一本?
廣讀博覽,海闊天寬
博覽萬卷書,如行萬裡路
讀書之道,專不如博
【教師下水文】
博覽群書,做一個金字塔式人才
——辯論賽一辯辯詞
徐建華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我方的觀點是讀書應「博覽群書,涉獵廣博」。
(點評:辯論詞正宗「老字號」,表明立場,明確陣營。)
怎樣讀書,前人之述備矣。在這裡,我不想掉書袋,我想結合前人先賢和高三 學 習 實際,來談博覽群書的重要性。
(點評:看似閒筆冗餘,實則扣合題目驅動任務中的「高三年級讀書節活動」,不忘「完成任務」。)
鄭板橋以為孔子為不世出之才,尚且韋編三絕,舊書不厭百回讀,更何況我們,「其下聖人也遠矣」,讀書更應精專。誠然,讀書貴專,不能囫圇吞棗;放眼看去,各行各業的翹楚,也多是讀書精專的「科班生」和「學院派」。
(點評:雖然圍繞讀書來寫,但不能寫成「讀書」話題作文之套作,本段概述材料,緣事而發,更為穩妥;引述材料時,多有出處;化用無斧鑿之痕,如「舊書不厭百回讀」,有意扣合材料中的「貴專精深」。)
儘管術有專攻的專才不少,但博覽群書、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通才,更是鳳毛麟角。惟其如此,他們更容易「獨上高樓」,有所建樹。錢鍾書橫掃清華圖書館,終成博學鴻儒;達•芬奇,文藝復興時代最傑出的「斜槓青年」於繪畫之外,在雕塑、音樂、建築、數學、生物、物理、天文等諸多領域也頗有造詣。
諾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認為,這些「百科全書」的全才,就是他「人才圖形」中的「金字塔式人才」,寬口徑,實基礎,複合型。而這一切,得益於博覽群書。豐博的學識,厚實的底蘊,就是以後專業、事業發展不斷井噴的源源動力。
(點評:指明標題中「金字塔式人才」出處與涵義。)
讀書貴專,固然是不易之論,但盯著專業,讀教科書,讀專業書,規劃職業生涯,人生從此受限於半畝方塘,而不能眺望遠方的星辰大海。
(點評:警策句立骨,指出即使是術有專攻,也應當博覽群書,這樣更能行穩致遠。)
或許有人會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如在有限時間裡,心無旁騖,皓首窮一經,其進愈深,而其見愈奇,豈不更好?殊不知,博覽群書,是與精專閱讀相向而行的,也是精進專業的「曲線策略」。
(點評:警策句立骨,澄清了閱讀誤區,博覽群書與博覽群書並非冰炭不容,博覽群書可以促進專業閱讀,這是一種學習的長遠智慧。)
牛頓在思索宇宙奧秘的時候,經常從神學、哲學中獲得啟示,若有神助;楊叔子教授——理工科的院士,卻陶然沉潛人文學科,這不是不務正業,而是從博覽群書中獲取樸素的智慧,洞徹大學之道。博覽群書與精專閱讀,是並行不悖的,它常常是換一種思維,打開另一個世界,進而收穫意想不到的成就。
更為關鍵的是,讀書越多,則眼界越寬,格局越大。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康熙皇帝,生於百年未有之大變格局的滿清中葉,虛心好學,博覽群書,漢學、西學,經史子集,格致之學……無不涉獵,惟其如此,使得是這個王朝的背影愈發偉岸,使得這個曾經茹毛飲血、騎射漁獵的異族政權,遠邁漢唐。毛澤東於戎馬倥傯之際,手不釋卷,博覽群書,涵養心懷家國的恢弘之氣。他雄才大略的一生,早已從湖南師範的書生意氣中勾勒,從唐詩宋詞的滿口餘香中氤氳,從讀《資本論》的掩卷沉思中語法清晰,從讀「二十四史」的圈點批註中更加濃墨重彩。
(點評:類比舉例,一句一例,使文章內容豐富,使辯詞更有氣勢;變平實敘例為描寫,而不掩理性光芒。)
不惟帝王,一個人的成就,主要取決於人的見識、格局,而培養這些的最好方法,就是博覽群書。
揆諸當下,很多人,尤其是我們這些緊張備考的高三黨,往往視博覽群書為迂闊之論,倒不如精讀教科書、教輔書立竿見影。這些想法,究其實質,是一種功利意識。
(點評:聯繫現實,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更接地氣,入人心。)
莊子說「無用之中有大用」,博覽群書,要敢於多讀那些「無用之書」。或許,我們今天苦讀精讀的這些教科書,現在確是實用的——是得分神器。但真正走向詩和遠方的,是那些課堂課本之外的無用之書。它濡染氣質,積澱底蘊,成為滋養一生的學養。儘管它的作用,是緩釋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學業繁忙,就拒絕博覽群書。
(點評:引用莊子的「無用」、「有用」之說,由此上溯歷史、文化,做拓展深化。)
未來社會,交叉學科勃興,學科、領域之間的鴻溝壁壘,開始兼容互通,君子不器的通才、全才,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無疑是更具優勢,更能適應社會發展,更能有「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自信從容。
(點評:從生涯規劃角度,談博覽群書的重要性,更具現實針對性和感召力。對象明確,眼中有「人」。)
綜上所述,我方一致認為,博覽群書,比讀書貴專,更為重要!
謝謝大家!
【素材積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莊子
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
——魯迅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趙樹理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出發、回歸,探求人生意義
徐樺君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每個人都是找尋人生意義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確定意義所在,而有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未能知曉。
有人說,人生由一次次出發構成,對前方的未知的探尋,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有人認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發都指向回歸,回到自己的內心。
對於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還是回歸,年輕的你又是如何思考的?請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 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本題模仿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試題命制。在閱讀其他內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命題者的意圖是什麼?你對「出發」「回歸」有著怎樣的理解?你能想到哪些與「人生意義」「出發」「回歸」相契合的寫作素材?並在筆記區列一個簡單的寫作提綱。
思路點撥 >>
近年來,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題在方向、內涵上體現了新課標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基本導向,強調在「真實情境」「典型任務」中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推動「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實現。就本題而言,材料的核心論題是「人生意義」,意圖引導學生能夠沿著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地思考這一哲學命題,體現了「立德樹人」的命題理念。
探求人生意義是人的本能屬性,而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因人而異。材料提供了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即向外部世界獲取意義,這是一種「外向型」的人生;另一種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回歸,即向內部世界獲取意義,這是一種「內向型」的人生。這兩種人生意義觀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的,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人生意義的不同理解。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與物的關係,再解決人與人的關係,最後要解決人與自己的關係。」這個順序錯不得。
顯然,材料提供了一個具有一定爭議性的話題。它給定了兩個看似對立的觀點,一是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一是人生的意義在於回歸。因此,「人生意義」「出發」「回歸」必然成為三個核心概念,寫作時需要圍繞這三個概念進行闡述與分析,而不能拋開「出發」和「回歸」來談「人生意義」,這算是命題設置的一個陷阱。
鑑於此,在立意指向上,可以有三個基本的維度:一是圍繞「人生意義在於出發」,重點闡釋「人生意義緣何在於出發」,兼談「回歸」;二是圍繞「人生意義在於回歸」,重點闡釋「人生意義緣何在於回歸」,兼談「出發」;三是圍繞「人生意義在於出發與回歸的融合」,重點闡釋兩者如何構建起人生的意義。
【高分佳作】
在回歸中出發
高 上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在出發與回歸中找尋著人生旅程的意義。愚以為,出發是對外在世界的探索,而回歸是對內心世界的觀照。二者同等重要,都是發現人生意義的重要方法。1
要尋求人生的意義,出發探尋必不可少。想要去「探」,就註定要離開原有的位置,向著未知進發,因而便有了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的論斷。出發不啻為一種從已知向未知進發的狀態,是離開原點奔向前方的開始。這種開始,正是探尋人生意義的起點。試問:沒有出發,怎麼能探尋到人生的意義呢?「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探尋人生意義,這條茫茫的探索之路,不正始於一次次的出發?停留原地、安於現狀,目所能及的自然是有限的,只有向著遠處不斷邁進,才能發現別樣的美麗風景;也只有在不斷進發的途中,才能不斷豐富已有的認識,以更高的姿態再一次出發,並在這一次次出發中向更高、更深、更遠處探尋,從而打破已有格局,增加發現人生意義的概率。如此觀之,人生的意義確乎在於出發探求。2
然而,向前方出發,對外界探索,只是找尋人生意義的一個方面。而回歸,正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深入發掘。誰又能斷定人生的終極意義沒有蘊藏在我們心中?釋迦牟尼在樹下苦思冥想數天,終通悟人生至道,這難道不是對人生意義的發現?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對自己的反省過程,不也正是自我重新發現的過程?這種對未知自我的發現,正是對人生意義的拾取。「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及時回歸內心,聽從本心的召喚,才能更好地明晰方向,做更有意義的探尋。回歸,何嘗不是一種反方向的出發?如果說出發是一種實踐過程,回歸便是一種思考方式。思考自己的人生狀態,尋覓內心深處的未知,實際也是對人生意義的探尋。3
狄更斯曾言:「我是環繞著一個圓圈而行的,越接近終點也越接近起點。」出發與回歸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出發是在回歸的基礎上出發,回歸是在出發的過程中回歸,二者缺一不可。出發和回歸的落腳點是一致的,都是對未知意義的探索,對美好人生的渴求。無論是失去了出發還是回歸,人生的意義都只是空中樓閣。4
所有的出發都源自內心的念想,所有的回歸都離不開出發後的暢然。出發,為社會做出貢獻;回歸,讓自身提升境界。在這種不斷的出發與回歸中,我們探求人生,我們砥礪初心,我們成長壯大,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開篇引述材料,並對材料中的「出發」與「回歸」進行精確定義,然後順勢提出觀點,語言簡潔,思維辯證,觀點顯豁。
從「要尋求人生的意義,出發探尋必不可少」的角度論證「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這一分論點,切口小,分析不枝不蔓、精準深入,言簡意明。
從「回歸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深入發掘」的角度論證「人生的意義也在於回歸」,用例典型、引用精當,頗有以一當十的功效。
辯證認識「出發」「回歸」對於人生的意義,要言不煩;「出發是在回歸的基礎上出發,回歸是在出發的過程中回歸」等句子深蘊哲理,辯證通透。
【低分病文】
人生之道,本在遠方
朱宸嘉
人生是複雜的。有人說,遠方不過是一片虛無;也有人曾斷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真正明白這世界。
但是我說,人生的意義本就蘊含在出發後對遠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向遠方的未知進發,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正如餘秋雨在《行者無疆》中所認為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分為蒙昧、野蠻、文明三個階段,海盜時代的野蠻雖然不是文明,但正是海盜的遠航、探索與交流帶來了文明。玄奘以七尺之軀完成了從長安到天竺的徵途,成為佛教史甚至是世界史上不可磨滅的一段傳奇。馬可·波羅出於對東方的嚮往,歷經艱辛來到中國,其經歷最終推動了地理大發現、世界大融合。1
但正像周國平因這商業時代人缺失信仰而發出的驚呼那樣,這個社會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抬頭望向遠方的勇氣呢?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撲朔迷離,讓人直呼看不懂。我們暫且不去評判候選人的好或壞,單單看大選對美國社會造成的撕裂,許多美國民眾對遠方向往的缺乏便可見一斑了。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物質的社會,我們只有保持對遠方的熱愛,跳出社會的喧鬧而踏出邁向未知的腳步,才能真正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2
因此,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我們心中也應葆有對遠方的熱情。嵇康對曹魏時期黑暗的官場深感厭惡,最終也沒有受其浸染,而是選擇獨自打鐵,深山狂嘯,以一曲《廣陵散》結束其超然獨立的一生,用他無與倫比的自由精神開啟了魏晉名士競風流的時代。儒家聖人孔子,在近六十歲時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毅然踏上了周遊列國之路。其執著和堅韌,讓兩千多年後20世紀沉浸於「在路上」風潮中的青年都相形見絀。對遠方的追求是一種態度,其力量足以讓一個人內心的青春永駐。3
同樣,對未知的探索也必須是一種行動。「新幹線之父」,時任日本國鐵總裁的十河信二深知在航空業和汽車業蓬勃發展的20世紀中葉,鐵路如不變革只會被歷史所拋棄,為此他力排眾議,將當時只存在於設想中的高速鐵路變成了現實,開創了鐵路的第二個黃金時期。有夢想並不出眾,只有將其變為現實,才算真正走上了對遠方的追求之路。4
英國杜倫大學前校長比爾·布萊森曾經在《萬物簡史》中寫道:「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原子,都曾穿越星系,最終組成了我們。」既然我們都來自遠方,人生的意義也一定歸於對遠方的探求中。5
【點評】
缺乏明確的觀點句或結論句,舉例想論證什麼不得而知,讀來令人費解。
想論證「如今的人缺乏抬頭望向遠方的勇氣」,卻舉美國大選的事例,材料游離於觀點之外,令觀點無法讓人信服。
舉古人例子來闡述「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我們心中也應葆有對遠方的熱情」,論據與論點在時代層面上無法對接。
「探索」本是行動,強調「對未知的探索也必須是一種行動」,畫蛇添足。此外,十河信二這個事例主要講的是「變革」,用來論證「對未知的探索」,不太恰當。
「既然我們都來自遠方」此話令人費解;結尾段語言平淡,缺乏氣勢。
病」因分析 這是一篇典型的二類文,得低分的原因是其犯了不少學生寫議論文時常犯的兩個錯誤。一是論證淺表,泛泛而談。如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都是泛泛而論,缺少思辨。二是論據事例與論點的關聯緊密度不強。如第四段的論據游離於論點之外,第五段的論據與論點在時代層面上無法對接,第六段的論據與論點不匹配。這兩點降低了文章的論證力度與信度,致其最終只得到了42分。
【病文升格】
人生之道,本在遠方
朱宸嘉
人生是複雜的。有人說,遠方不過是一片虛無;也有人曾斷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真正明白這世界。
但我想說,人生的意義蘊含在出發去遠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向未知的遠方進發,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不少人都是在不斷對未知的探尋中,尋找到人生的意義的。餘秋雨在《行者無疆》中認為,人類在海盜時代充滿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於是發現新大陸、環球航行等對人類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不斷發生。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也在對遠方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馬可·波羅出於對東方的嚮往,歷經艱辛來到中國,其經歷最終推動了地理大發現、世界大融合。從古至今,人們總願意向未知進發,開拓人類未知的領域,而人生的意義也就蘊含在這樣的開拓與探索中。1
然而,正像周國平因這商業時代人缺失信仰而發出的驚呼那樣,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抬頭望向遠方而勇於探索的勇氣呢?有許多年輕人雖也喜愛遠方的美好,也嚮往先輩對未知的探索精神,但最終還是蜷縮在自己精神的牢籠裡,沉迷於遊戲、享樂於虛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我們要改變這種局面。對遠方的探求是一種信念,其力量足以化腐朽為生生不息。我們只有保持對遠方的熱愛與追求,跳出社會的喧鬧而踏出向未知探尋的腳步,才能有實現自己價值的動力,才能真正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2
那怎樣才能葆有出發向遠、敢於拼殺、探索不止的動力與精神呢?把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就會使人產生無窮的力量。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為了改變中國沒有核潛艇的歷史,不斷向一個個需要攻克的科學「遠方」挺進。如果不是有想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的遠大目標,可能就沒有黃旭華默默出發、隱姓埋名、紮根科研一線的隱忍力量。黃旭華心向遠方,把自己的志向與國家的命運結合,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假如沒有這個有意義的偉大目標,黃旭華的出發探索之路可能就會步履蹣跚,但心中的家國情懷讓他明知前方荊棘叢生,仍風雨兼程、勇往直前。3
人生的意義在於出發,在於對遠方的探求。看阿爾卑斯山上無瑕的白雪,去探知純潔;感愛琴海上明媚的陽光,去探知浪漫;觀西伯利亞廣袤無垠的森林,去探知神秘。出發,讓人生更美好!探求,讓人生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