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群書——論青年治學之道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轉自《甘惜分文集》(第一卷),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414-417頁。】

【這部分原以《博覽群書——三論同青年同志談治學之道》為題刊發於《新聞與成才》1992年第4期,第8~9頁。】

一個知識分子,是讀書多些好呢,還是少讀些好?依我看來,還是書讀得多一些好。人類創造了書,書是知識的積累,是智慧的結晶,是思想的海洋。有志於學的青年,應當及早博覽群書,廣收博求,充實自己的思想庫,為一生的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列寧說得好:「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這裡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另一派主張精讀典籍,不求廣博。據我看來,應當把這兩派統一起來,博中求精,在精讀典籍之中又廣為涉獵,而不可把二者對立起來。只博而不求精,粗淺而已。只精讀而不廣求,則視野狹隘,前途無望。人各有專業,對於專業的書籍當然應當精讀,但人的知識領域不要以專業為限。按我的經驗,一旦進入學術領域,你會發現你的專業同其他許多專業都有相通之處,不能不觸類旁通,左右為鄰。你將發現自己的知識是何等貧乏。這是一個奇怪的邏輯:當你尚未深入學海時,你會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當你沉入學問的海洋時,你會深愧自己是何等渺小。

千萬不可認為治學之道,只是特別有才能、有天賦的人的事情。我們不否認人有天賦的差異,但求學之道的根本不在天賦,而在勤奮。古時有個孩子叫方仲永,非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能文能詩。他的父親視為奇貨,經常帶他拜見達官貴人,受到不少誇獎和賞賜。但是,這個孩子在他利益薰心的父親的帶領之下,日日出於權貴之門,而不圖繼續努力,以求上進,過了幾年,其才能日漸枯竭。再過幾年,與普通平庸青年一樣平庸了。他們父子不懂得天賦與勤奮的辯證關係,一旦放棄了勤奮,一個天才被歷史抹掉了。一個相反的例子,是三國時代的吳國大將呂蒙。他青年時代雖驍勇善戰,但很少讀書,不懂戰爭的韜略。吳國國君孫權勸他多讀史書和兵書。他發憤圖強,博覽群籍。幾年之後,學業大進。吳國大臣魯肅與呂蒙談話,見他談吐不凡,大為讚賞。說他「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了。後來就是這個呂蒙,使用奇策襲破荊州,殺了蜀國大將關羽,大大削弱了蜀國。我們現在看到的京劇《走麥城》,就是呂蒙大敗關羽的故事。可見熟讀經史對於有大志的人是多麼重要。

也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學校才是讀書的好地方。我並不反對上學,能上到大學,得到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那當然非常好。但即使如此,也只能說學校為治學打了一點基礎。勤勞的人可以在學校中把基礎打得紮實些。但學問之道歸根結底還在學校之外,在學校畢業後。人的一生,上學畢竟是年輕時候,大半生的事業還在後頭,從小到老都要在自學狀態之中。周恩來同志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至理名言。沒有畢生的功夫,休想有所成就。魯迅說過:我是把別人打牌、喝咖啡聊天的時間都用到了學習和工作上。這是一位偉大革命者和學者成功的秘訣。魯迅之成為一代學者的楷模,是勤奮得來的。最近看報,竟然有人說「魯迅沒有讀過幾本書」,此話如果屬實,誠不知是何居心。如果想抹掉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泰鬥的地位,是徒勞的。我們應以魯迅為師,像他那樣終生不懈地博學多聞,知識如海,筆下如風,縱橫馳騁,所向無敵。我們讀魯迅之文,見其為人,看得出他的學問的根底有多麼深厚。

我國自古以來有許多大學問家,其中不少人很少上學,也未中科舉,可是他們以其著作至豐富,學識之賅博,為後代所稱頌。這全是由於他們努力自學,博聞強記,而自成一家,名傳青史。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在南陽隆中這個小村裡精研經史,熟讀兵法,雖處於窮鄉僻壤,卻注視著天下大勢的發展。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與劉備初見時那篇「隆中對」,目光如炬,舉國大局早在他預料之中。這不正好說明諸葛亮平日在學問上下了多深的功夫嗎?我還順便舉出一個辛棄疾。這位南宋時代的偉大詞人生於亂世。他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佔領,20歲時,不當亡國奴,隨農民起義軍南下歸宋。他並未受過正規教育。他歷任地方小官,一心北伐,恢復中原,在此戎馬倥傯之中,致力於詞的創作。他的詞熱情洋溢,慷慨悲歌,筆力雄健,風格豪放,稱為一代文豪,許多詞作傳誦千古。我相信讀者們都能背誦辛詞的名句。恕我再舉一位大家熟悉的清代大作家蒲松齡。他的《聊齋志異》,人人皆知。他所寫的非鬼即仙,全是神怪故事。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蒲松齡是借鬼借狐以譏時事。他筆下的鬼怪比人間那些達官貴人、名人雅士實在高尚得多。蒲松齡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筆力,全得之於自學。他自幼也曾熱心功名,想考個舉人進士之類。但他的思想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格格不入,屢試屢敗,到了71歲才考中一個小小的貢生。他一生貧困潦倒,靠教私塾為生。每有空閒,便端張凳子坐在路邊與行人聊天,聽眾人談天說地,講鬼講狐。他發憤寫出一系列短篇小說,人們爭相傳抄,甚至驚動了朝廷中的刑部尚書王漁洋,他讀後也驚嘆不已,推崇備至。親愛的讀者,你們之中大概有不少人想自學成才的人物,可惜中國古代沒有記者這個行當,我只能舉出幾個作家詞人。我絲毫無意於把你們引向文學之路,我不過是表明一個人無論在任何方面要有所成就,非奮發圖強、學無止境不可的這點意見而已。

我還要申明,我非常反對只讀書,讀死書。主張一定要參加社會實踐。這個問題我將在往後另文專談,不在這裡多說了。

還要說明的是,我絲毫不是說讀書越多就能解決一個人的所有問題,更不能說讀書就能情操高尚,志趣清雅。一個人的品德高低與讀書多少並不完全一致。歷史上有不少漢奸賣國賊和姦佞小人也都是什麼進士出身,甚至狀元及第。他們讀書越多,更助長了他們反動活動的資本。反之,有的文化水平並不高的人,其道德情操卻遠在那些達官貴人之上。這大概就是「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根據吧。但是,把讀書多少和品德高低這兩件事混為一談,是錯誤的。讀了書,即使是很好的書,而仍然去幹壞事,這並不是書的過錯。猶如高級營養品可以健身,也可以用以行賄。我們這些普通人只求把營養品用以健身就沒有錯。

最後,我特別要強調一下工具書的重要性。在博覽群書之中,工具書是最不可少的。

我之所以再三強調工具書的重要,是由於我近年碰到了許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許多青年給我寫信,其中錯字、別字、文理不通、不合章法之處,實在是太多。我向他們指出,他們有的改了,有的已成習慣,改不了,此處不錯彼處錯,叫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這且不去說它,因為這些文字是不公開發表的。

更可怕的是報刊上、廣播中、電視屏幕上的錯誤,每當看到,令人嘆氣。如果我都記下來,每天可以抓一大把。這是對公眾發表的呀!是展覽品啦,怎麼能如此粗疏,貽笑大方!

一個中小學生如此,還則罷了,一個大學生也如此,怎樣向歷史作交代?

恕我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國解放以來,由於對語言文字教育的放鬆,報刊上和公共場合上的語文水平亟待提高。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燦爛的文化是我國的驕傲,如果我們的下一代語言不通,再往下傳,怎麼得了!

醫治此病,除了加強學校語文教育之外,就要奉勸我國青年知識分子在發奮讀書之際,必須在身邊備有必備的工具書。

工具書包括字典、辭典、大事記、索引、年表之類,遇到疑難,就向它們請教。凡是無把握的用字、用典或歷史掌故,決不可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一定要親自翻檢原書,查個水落石出,準確無娛,方可下筆。

最近有人寫了一本書,其中有一段,短短一百來字之間,朝代和人名都錯了。我問他,他說是引用別人的材料。年代錯了,人名錯了,而他自己卻不查對。做學問如此不嚴謹,豈能成大事!

我這個人正由於才疏學淺,才不能不對請一些「老師」在身邊。我的書桌之旁,至少有一兩百種各種各樣的工具書。其他的書,不能稱為工具書,也大多帶有工具書的性質,隨時備查。即便如此,有時也難免要出錯誤。任何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而那些工具書都是幾十、幾百人集體和研究的成果,也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有了工具書,還要學會使用,有些青年連字典、辭典也不會查。還要當心工具書中有粗製濫造的。謹以此虔誠之心,奉獻於我的青年朋友們。

 

相關焦點

  • 論治學之道:如何找到論文靈感並完成寫作
    配合上期推送閱讀效果更佳:論治學之道:人文社科學生如何做好研究本篇推送遵照米爾斯《論治學之道》的主要脈絡,結合自身讀書的經歷加以闡釋,希望對人文社科類學生的學習有所啟發。比如我做文藝理論研究,在古代文論領域,「道」「氣」「元」等每一個詞都對應著古代美學的一個範疇,在不同的時代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和含義。在我們掌握這些詞的同時,對古代文論整個脈絡的把握也會更加清晰。在西方文論領域,每個新詞彙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理論家進行理論創新而創造出來的。
  • 戴震崇實黜虛的治學之道
    當《原善》首篇寫就時,他欣喜之情難以言表,吃飯亦覺別有甘味。《周易·困卦·彖》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段玉裁顯然認為恩師戴震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他由衷地讚美道:「先生之處困而亨如此。」戴震雖天資卓越、博聞強識,但他從不自恃驕狂,而是腳踏實地、敏而好學,一生用功至勤,貧賤不能移其志。他是真正的君子,其勤勉精誠、其志堅行苦,堪為學人之表率。
  • 胡適的治學之道
    胡適(1891—1962),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胡適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等方面。他所倡導的「習慣重於方法」的讀書治學態度,他大力推崇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對於今人求知問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年輕學者們:一起探索新時代治學之道!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新時代下的治學之道首先需要厚積薄發,擁有足夠的知識量沉澱,然後再思考如何通過哲學思辨式思維進行學術研究方法論的探索。因此,就要學會強思辨、重批判、倡創新,對已有知識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就是要學會自我思考。1.強思辨。柏拉圖說:「真理越辯越明,道理越講越清。」
  • 作文——博覽群書和讀書貴專
    高考作文指導: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導寫蔡德貴《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種飲食方式背後的文化》博覽群書和讀書貴專,你認為哪一個更重要?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清朝著名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學問之道,四子書如戶牖,九經如廳堂,十七史如正寢,雜史如東西兩廂,註疏如樞閬,類書如廚櫃,諸子百家詩文詞如書舍花園。
  • 《曾文正公家書》中蘊含的治學之道
    但僅就這一部家書即讓曾國藩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讚譽,而其中蘊含的治學之道,至今依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學以「格物」和「誠意」曾國藩生於封建末世湖南一普通農家,經歷了10多年不問世事的寒窗苦讀階段,科舉成名後步入政治生涯,他才真正接觸社會實際,逐漸認識到當時士子學人治學目的的空洞和無用。
  • 曾國藩的學習之道
    【學習小組按】小組推薦曾國藩的學習之道。他以編練湘軍起家,撲滅太平天國,使行將滅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續了50多年;他大力興辦洋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孫後代人才興旺,一部《曾國藩家書》流傳後世。曾國藩一生嚴於修身、治學、治軍,成功實踐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實際上,若論資質,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人物相比並不算出類拔萃。他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
  • 《荀子•勸學篇》中的治學之道
    《勸學》提供的治學之道,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  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勸學》開篇即提出明確的主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將學習設置為全篇甚至全書的第一個問題,這與荀子的人性觀緊密相關。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通過學習來完善。學習,也就成為人成就自己、利用自然界、造福於人的根本方法。
  • 《博覽群書》之「面朝大同看小康」
    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公羊學的這一詮釋,並非全無理據。  對《禮運》「大同」「小康」說的認識,漢唐儒與宋明儒有著明顯的差異。從宋代以來,便備受質疑,朱子、呂祖謙等對此皆有所指陳。元代陳澔《禮記集說》更直截了當認為 :「篇首大同小康之說,則非夫子之言也。」這種認識,實際上是宋代疑古思潮的一種反映。為了保持儒家的純粹性,宋明儒高揚道統,排斥佛老。這直接影響到後世學者。
  • 治學黃永年:治學淺談
    《文史知識》要我給「治學之道」寫文章。
  • 柳少逸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啟蒙篇】
    而《神農本草經》、《難經》、《脈經》、《溫病條辨》、《時病論》亦熟讀能詳。就一部《傷寒論》而言,是在餘背誦如流後,家父方授課說難。遞次講授了成無己《註解傷寒論》、柯琴《傷寒來蘇集》、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及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讓餘從《傷寒論》六經辨證說理間,潛移默化地感悟其辨證論治大法,家父稱之為「神讀」。
  • 治學方法漫談
    《文史知識》編輯部約我談談治學之道,很長時間未敢動手。自忖雖然讀過一些書,也寫過一點東西。但史家之學問,其深無底,其涯無際。
  • ...品格」篇——「嚴謹治學」 「嚴謹治學」——傳承百年的治學品格
    北洋的師生恪守「實事求是」精神,所教所學都遠超其他學校,故而於治學之求真求知「孜孜」不倦。北洋大學教授曹誠克在《國內礦冶工程教育現狀下幾個問題》中,列舉了北洋與其他工科院校所開課程、學時數據的比較後說:「北洋功課之重,考試之嚴,青年求學者之視北洋為畏途,不自今日始,而於今為烈……人家俱稱北洋學生為牛,言其終日受鞭策,只知工作,全無休息之謂。」當年課業之繁重、考試之嚴格,讓很多考生望而卻步。
  • 高玉敏:乾嘉宗師戴震的治學之道
    繼承其小學的有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因此乾嘉時期的語言文字學被稱為戴段二王之學,繼承其測算之學的有孔廣森,繼承其典章制度之學的有任大椿,這些弟子都是乾嘉學界的一時翹楚,而戴震是他們的老師,所以戴震是當時宗師級的學者,被梁啓超、胡適稱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戴震涉獵如此多的學術領域並且還都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他的治學理念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
  • 目錄學:讀書、治學的大學問!
    綜合各家觀點,目錄學知識於學術研究之功用可歸納為:一、讀書治學入門之學我國典籍,卷帙浩繁。要進行某一學問的研究,需要讀哪些書、先讀哪些書,後讀哪些書,這些問題是每個初學者都要遇到的,不得其門者,則終身無得,著名學者也不例外。
  • 「歷階而升,莫謂前頭路苦」|論讀書治學,這些書院楹聯說得真好
    ①德保秀陽書院:「不看破義利關,何須講學;要認識忠孝字,才是讀書。」——讀書治學,必須珍惜光陰。這諄諄教導,如雷貫耳。⑤宿州培菁書院:「功名得失由天,任其絕頂榮華,自要幾分福命;學問淺深在己,教爾潛心習誦,無虛片刻光陰。」——這一聯也說了珍惜光陰,但卻添加了「得失由天」的宿命論色彩,撫慰讀書人之心。⑥宿州培菁書院另一楹聯:「是真讀書,瞞不過天聾地啞;作大學者,撇得開利鎖名韁。」
  • 水寒薦讀:論青年
    【水寒說】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也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重讀了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朱自清的《論青年》和魯迅關於青年的若干論述,頗多感慨。一旦他們有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然他們就會選擇他們想要走的那條路,勇敢地走下去。 不要怕青年走彎路,不要還沒等摔倒就扶正。走彎路,摔跟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財富,是成長的必經之途。成年人,不要只是讓青年聽話,尤其不要做那些在青年的「理想還未疲倦」的時候就把他們「壓進典型裡去」的事,那實在令人生厭。
  • 《曾國藩治學方法》摘錄
    以聖門學生而論,子貢比曾子聰穎得多了,然而孔子之道傳之曾子,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就可知孟子惡智,老子尚拙的深意了。我所謂曾氏的魯鈍拘拙,就是因為他的天性是篤實敦厚一路的人,而自己又深察平常人所謂聰明的危險,所以自己不知不覺就會做到魯鈍拘拙一路上去。然而拿他學問造詣和事業的成功來說,就要格外使我們深服他精神的可畏。
  • 毛澤東:既讀好書又讀「無字之書」
    原標題:毛澤東:既讀好書又讀「無字之書」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其讀書治學也經歷了漫長歲月的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治學之道。 求學要明方向 俗語曰:「有志者事竟成。」凡心懷大志且做事認真的人,往往能夠達成目的。
  • 青年毛澤東的「自我實現論」
    原標題:青年毛澤東的「自我實現論」 毛澤東之所以成為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歷史人物,無疑是這個時代所造就的,但與他本人的主觀因素也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而在各種主觀因素中,毛澤東青年學生時代所接受、主張並實踐的「自我實現論」,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