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甘惜分文集》(第一卷),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414-417頁。】
【這部分原以《博覽群書——三論同青年同志談治學之道》為題刊發於《新聞與成才》1992年第4期,第8~9頁。】
一個知識分子,是讀書多些好呢,還是少讀些好?依我看來,還是書讀得多一些好。人類創造了書,書是知識的積累,是智慧的結晶,是思想的海洋。有志於學的青年,應當及早博覽群書,廣收博求,充實自己的思想庫,為一生的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列寧說得好:「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這裡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另一派主張精讀典籍,不求廣博。據我看來,應當把這兩派統一起來,博中求精,在精讀典籍之中又廣為涉獵,而不可把二者對立起來。只博而不求精,粗淺而已。只精讀而不廣求,則視野狹隘,前途無望。人各有專業,對於專業的書籍當然應當精讀,但人的知識領域不要以專業為限。按我的經驗,一旦進入學術領域,你會發現你的專業同其他許多專業都有相通之處,不能不觸類旁通,左右為鄰。你將發現自己的知識是何等貧乏。這是一個奇怪的邏輯:當你尚未深入學海時,你會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當你沉入學問的海洋時,你會深愧自己是何等渺小。
千萬不可認為治學之道,只是特別有才能、有天賦的人的事情。我們不否認人有天賦的差異,但求學之道的根本不在天賦,而在勤奮。古時有個孩子叫方仲永,非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能文能詩。他的父親視為奇貨,經常帶他拜見達官貴人,受到不少誇獎和賞賜。但是,這個孩子在他利益薰心的父親的帶領之下,日日出於權貴之門,而不圖繼續努力,以求上進,過了幾年,其才能日漸枯竭。再過幾年,與普通平庸青年一樣平庸了。他們父子不懂得天賦與勤奮的辯證關係,一旦放棄了勤奮,一個天才被歷史抹掉了。一個相反的例子,是三國時代的吳國大將呂蒙。他青年時代雖驍勇善戰,但很少讀書,不懂戰爭的韜略。吳國國君孫權勸他多讀史書和兵書。他發憤圖強,博覽群籍。幾年之後,學業大進。吳國大臣魯肅與呂蒙談話,見他談吐不凡,大為讚賞。說他「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了。後來就是這個呂蒙,使用奇策襲破荊州,殺了蜀國大將關羽,大大削弱了蜀國。我們現在看到的京劇《走麥城》,就是呂蒙大敗關羽的故事。可見熟讀經史對於有大志的人是多麼重要。
也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學校才是讀書的好地方。我並不反對上學,能上到大學,得到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那當然非常好。但即使如此,也只能說學校為治學打了一點基礎。勤勞的人可以在學校中把基礎打得紮實些。但學問之道歸根結底還在學校之外,在學校畢業後。人的一生,上學畢竟是年輕時候,大半生的事業還在後頭,從小到老都要在自學狀態之中。周恩來同志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至理名言。沒有畢生的功夫,休想有所成就。魯迅說過:我是把別人打牌、喝咖啡聊天的時間都用到了學習和工作上。這是一位偉大革命者和學者成功的秘訣。魯迅之成為一代學者的楷模,是勤奮得來的。最近看報,竟然有人說「魯迅沒有讀過幾本書」,此話如果屬實,誠不知是何居心。如果想抹掉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泰鬥的地位,是徒勞的。我們應以魯迅為師,像他那樣終生不懈地博學多聞,知識如海,筆下如風,縱橫馳騁,所向無敵。我們讀魯迅之文,見其為人,看得出他的學問的根底有多麼深厚。
我國自古以來有許多大學問家,其中不少人很少上學,也未中科舉,可是他們以其著作至豐富,學識之賅博,為後代所稱頌。這全是由於他們努力自學,博聞強記,而自成一家,名傳青史。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在南陽隆中這個小村裡精研經史,熟讀兵法,雖處於窮鄉僻壤,卻注視著天下大勢的發展。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與劉備初見時那篇「隆中對」,目光如炬,舉國大局早在他預料之中。這不正好說明諸葛亮平日在學問上下了多深的功夫嗎?我還順便舉出一個辛棄疾。這位南宋時代的偉大詞人生於亂世。他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佔領,20歲時,不當亡國奴,隨農民起義軍南下歸宋。他並未受過正規教育。他歷任地方小官,一心北伐,恢復中原,在此戎馬倥傯之中,致力於詞的創作。他的詞熱情洋溢,慷慨悲歌,筆力雄健,風格豪放,稱為一代文豪,許多詞作傳誦千古。我相信讀者們都能背誦辛詞的名句。恕我再舉一位大家熟悉的清代大作家蒲松齡。他的《聊齋志異》,人人皆知。他所寫的非鬼即仙,全是神怪故事。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蒲松齡是借鬼借狐以譏時事。他筆下的鬼怪比人間那些達官貴人、名人雅士實在高尚得多。蒲松齡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筆力,全得之於自學。他自幼也曾熱心功名,想考個舉人進士之類。但他的思想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格格不入,屢試屢敗,到了71歲才考中一個小小的貢生。他一生貧困潦倒,靠教私塾為生。每有空閒,便端張凳子坐在路邊與行人聊天,聽眾人談天說地,講鬼講狐。他發憤寫出一系列短篇小說,人們爭相傳抄,甚至驚動了朝廷中的刑部尚書王漁洋,他讀後也驚嘆不已,推崇備至。親愛的讀者,你們之中大概有不少人想自學成才的人物,可惜中國古代沒有記者這個行當,我只能舉出幾個作家詞人。我絲毫無意於把你們引向文學之路,我不過是表明一個人無論在任何方面要有所成就,非奮發圖強、學無止境不可的這點意見而已。
我還要申明,我非常反對只讀書,讀死書。主張一定要參加社會實踐。這個問題我將在往後另文專談,不在這裡多說了。
還要說明的是,我絲毫不是說讀書越多就能解決一個人的所有問題,更不能說讀書就能情操高尚,志趣清雅。一個人的品德高低與讀書多少並不完全一致。歷史上有不少漢奸賣國賊和姦佞小人也都是什麼進士出身,甚至狀元及第。他們讀書越多,更助長了他們反動活動的資本。反之,有的文化水平並不高的人,其道德情操卻遠在那些達官貴人之上。這大概就是「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根據吧。但是,把讀書多少和品德高低這兩件事混為一談,是錯誤的。讀了書,即使是很好的書,而仍然去幹壞事,這並不是書的過錯。猶如高級營養品可以健身,也可以用以行賄。我們這些普通人只求把營養品用以健身就沒有錯。
最後,我特別要強調一下工具書的重要性。在博覽群書之中,工具書是最不可少的。
我之所以再三強調工具書的重要,是由於我近年碰到了許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許多青年給我寫信,其中錯字、別字、文理不通、不合章法之處,實在是太多。我向他們指出,他們有的改了,有的已成習慣,改不了,此處不錯彼處錯,叫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這且不去說它,因為這些文字是不公開發表的。
更可怕的是報刊上、廣播中、電視屏幕上的錯誤,每當看到,令人嘆氣。如果我都記下來,每天可以抓一大把。這是對公眾發表的呀!是展覽品啦,怎麼能如此粗疏,貽笑大方!
一個中小學生如此,還則罷了,一個大學生也如此,怎樣向歷史作交代?
恕我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國解放以來,由於對語言文字教育的放鬆,報刊上和公共場合上的語文水平亟待提高。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燦爛的文化是我國的驕傲,如果我們的下一代語言不通,再往下傳,怎麼得了!
醫治此病,除了加強學校語文教育之外,就要奉勸我國青年知識分子在發奮讀書之際,必須在身邊備有必備的工具書。
工具書包括字典、辭典、大事記、索引、年表之類,遇到疑難,就向它們請教。凡是無把握的用字、用典或歷史掌故,決不可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一定要親自翻檢原書,查個水落石出,準確無娛,方可下筆。
最近有人寫了一本書,其中有一段,短短一百來字之間,朝代和人名都錯了。我問他,他說是引用別人的材料。年代錯了,人名錯了,而他自己卻不查對。做學問如此不嚴謹,豈能成大事!
我這個人正由於才疏學淺,才不能不對請一些「老師」在身邊。我的書桌之旁,至少有一兩百種各種各樣的工具書。其他的書,不能稱為工具書,也大多帶有工具書的性質,隨時備查。即便如此,有時也難免要出錯誤。任何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而那些工具書都是幾十、幾百人集體和研究的成果,也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有了工具書,還要學會使用,有些青年連字典、辭典也不會查。還要當心工具書中有粗製濫造的。謹以此虔誠之心,奉獻於我的青年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