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敏:乾嘉宗師戴震的治學之道

2021-03-05 徽州地理

清代乾嘉時期,在群星璀璨的學術隊伍中有一位耀眼的明星學者,他就是戴震。戴震治學廣博,文字、音韻、訓詁、測算、天文、地理都精通,這些學術領域分別被他的諸多弟子繼承。繼承其小學的有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因此乾嘉時期的語言文字學被稱為戴段二王之學,繼承其測算之學的有孔廣森,繼承其典章制度之學的有任大椿,這些弟子都是乾嘉學界的一時翹楚,而戴震是他們的老師,所以戴震是當時宗師級的學者,被梁啓超、胡適稱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戴震涉獵如此多的學術領域並且還都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他的治學理念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

學術導向遠紹兩漢,敦厚質樸

清初的學者反思宋明理學的偏誤,認為宋明學者「束書不觀,遊談無根」,在「空疏」中談性說理,所以戴震主張恢復漢學傳統,提倡紮實的樸學作風,從傳注章句中發現經書義理才是學術正統。比如「理」是宋明理學的重要概念,是理學、心學哲學的核心。北宋理學代表人物程顥、程頤「二程」主張「天人一理」。陸九淵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王陽明認為:「物理不在吾心之外,離開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從語言的角度對「理」進行解釋說:「曰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這種從詞義引申的角度進行的分析才是落於實處的、可以把握的釋義。江藩在《國朝漢學師承記》中將戴震列為皖派宗師。章太炎將皖派的學風歸納為「分析條理,皆全密嚴瑮,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通過細密嚴謹的文獻處理,從中提取具有最大公約數的學術規律,再根據這條規律判斷古人的正誤。段玉裁校訂《說文》,王念孫刊定《廣雅》,處處體現了這種思想。在兩漢樸學傳統的指引下,清代學者往往窮幾十年之功研究一部著作,解決了許多流傳上千年的疑難問題。

治學思想「求理」「明道」,博學兼綜

段玉裁在《戴東原集·序》中引述戴震的觀點說:「有義理之學,有文章之學,有考核之學。義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熟乎義理,而後能考核、能文章。」戴震所說的「考核」我們今天叫做「考據」。他的治學思路是「由字以通其辭,由辭以通其道」。他畢生致力的文字、音韻、訓詁、測算、天文、地理等專門學術都屬於考核的範圍,將考核的義理通過辭章表達出來,才是完整系統的學術研究。戴震並不覺得自己僅僅是語言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他更願意承認是一位經學家,他說:「六書、九數等事,如轎夫然,所以舁轎中人也。以六書、九數等事盡我,是猶誤認轎夫為轎中人也。」文字音韻訓詁、測算、天文領域的精準考核都是工具、手段,是轎夫,而義理才是轎中人,轎中人又指引著轎夫的方向。雖然這種思想也被人詬病,認為在先驗的義理指導下的專門性研究會影響學術的客觀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沒有科學思想指導下的研究確實也容易迷失方向。雖然隨著科學的進步,出現學科分工是客觀實際,社會現實需要學者進行「窄而深」的尖端研究,但是博學兼綜的文化底蘊同樣不可忽視。孔子提倡「和而不同」,「不同」是有分類、有分工,而所有的「不同」要統一到「和」的框架之下。戴震的這種統一思想指導下進行綜合系統研究的觀點有著極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學術研究理論先行,惠利實踐

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常常被認為屬於語文學,因為研究的對象是儒家經典文獻,而且重視一字一詞的考證,所以又被譏笑為「原子主義」。但中國學術並非疏於理論建設,只不過這些理論探索淹沒在浩繁的文獻材料的整理之中,缺乏類似西方哲學、美學的集中的理論表述而已。戴震非常重視理論建設,在他的理論框架之下,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等人分別進行研究,都取得了重大學術進步,體現了戴震作為學術領袖的高屋建瓴的學術眼光。例如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六書」理論從東漢許慎提出定義、例字,歷代多有解說,戴震對其中「六書」的次序、定義等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對「轉注」的解釋是當今學界三個主要觀點之一。他對「假借」的解釋直接指導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詞義分析,至今仍然可以指導漢語語義研究。肇始於先秦的聲訓,歷經東漢劉熙的《釋名》、北宋王聖美的「右文說」不斷發展,一直到戴震才明確提出了「義由音出」「因聲而知義」「故訓音聲,相為表裡」的原則。後來段玉裁提出的「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得義莫切於得音」、王念孫提出的「訓詁之旨,本於聲音」與之一脈相承。這些理論的提升對清代遠超前代的學術成就有著直接影響。

學術作風實事求是,不枝不蔓

梁啓超在《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歸納了清代學術的十條優秀經驗,其中有一條是「所見不合,則相辯詰,雖弟子駁難本師,亦所不避,受之者從不以為忤」。戴震作為學術領袖,親身踐行了這一經驗。他是研究古韻的大家,提出九類二十五部的體系,而他的弟子段玉裁建立了十七部的系統,在古韻分布上提出「脂支之」三分的觀點,戴震起初不同意,但研究了四年之後,戴震承認了段玉裁觀點的正確。在這一過程中,段玉裁沒有因為自己是學生就盲目遵守「師承家法」,而戴震也沒有因為自己是老師就要維護師道尊嚴,兩人在學術上摒除了其他因素的幹擾,同時選擇了真理。戴震的做法也影響了他的弟子們,後來又出了一位音韻學家江有誥,王力先生指出:「這種實事求是的、百家爭鳴的精神,也是非常可貴的。這種勇於辯論,勇於吸取別人優點,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優良學風,也是推動清代語言學向前發展的因素之一,是不容忽視的。」

戴震自幼聰敏,過目成誦,對於《十三經註疏》,他自己說:「不能盡記,經及注則無不能倍誦。」但是戴震作為「前清第一人」(梁啓超語)的成就與地位卻是從學術實踐中來的。崇尚漢學而不迷信漢學、思想貫穿行動、理論指導實踐、作風優秀求實,這些都是戴震取得巨大成就的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影響了有清一代的眾多學者,對於我們今天很多學術建設都有積極的實踐價值。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內容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無意中侵犯了相關媒體、公司 、企業或個人等的智慧財產權,請提交書面申請並提供相關證明,聯繫本平臺刪除,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聲明內容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平臺所有。

特別鳴謝:黃山市徽吉商貿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戴震崇實黜虛的治學之道
    戴震家境清貧、生活拮据,但從不以貧為憂,在貧困中筆耕不輟,苦中作樂。在寫作《屈原賦注》時,他甚至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每天只能吃少量的麵食,卻仍然堅持不懈,終於著成大作。當《原善》首篇寫就時,他欣喜之情難以言表,吃飯亦覺別有甘味。《周易·困卦·彖》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段玉裁顯然認為恩師戴震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他由衷地讚美道:「先生之處困而亨如此。」
  • 徽州人物|戴震
    清代學術,經學體系大抵成型,然而自明末顧炎武以來,實學之風頗興,又乾隆、嘉慶之時,考據之學盛行,出現了一大批以考據為長的學者,後人稱為「乾嘉學派」。而其中,世人公認以「吳派」和「皖派」兩家貢獻最大,因其主要人物分別屬江蘇和徽州兩地的且具地域性特徵而名。其中,吳派以惠棟為代表,皖派則以戴震為宗。
  • 【徽州人物】戴震
    清代學術,經學體系大抵成型,然而自明末顧炎武以來,實學之風頗興,又乾隆、嘉慶之時,考據之學盛行,出現了一大批以考據為長的學者,後人稱為「乾嘉學派」。而其中,世人公認以「吳派」和「皖派」兩家貢獻最大,因其主要人物分別屬江蘇和徽州兩地的且具地域性特徵而名。其中,吳派以惠棟為代表,皖派則以戴震為宗。
  • 陸忠發:戴震與古籍整理
    ⑨戴震對古籍整理的主要貢獻,還在於他對乾嘉學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戴震是清代學者中最講究治學方法的人之一。梁啓超說:「戴東原先生為前清學者第一人,其考證學集一代大成,其哲學發二千年所未發。⑩胡樸安指出:「二百年來,確有治學之方法,立有清一代考據學之基礎,衣被學者至今受享之而未盡,則休寧戴東原先生其人也。」
  • 乾嘉學術有義理追求
    乾嘉學者反感宋明理學家玄談義理,他們崇尚漢儒重視文獻、講求證據的樸實學風,以輯佚、校勘、文字、聲韻、訓詁等考據方法,闡明經書中的聖人之意。考據學是乾嘉時期乃至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流派,但關於乾嘉考據學是否具有義理的爭論卻始終存在。
  • 清代中期為何會產生著名的「乾嘉學派」,它對中國二百年來學術思想...
    ,較少理論發揮,不注重文採,興起於清初、全勝於乾隆嘉慶、而衰落於道鹹,故稱為乾嘉學派,又因為該學派反對宋明理學,崇尚樸實、實在的學風,故又被稱為乾嘉樸學、乾嘉實學。此外,由於統治階級的政策只能影響而不能決定某種學術的生死,因此除政治高壓和學術理路的因素外,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現為,統治者對學術的重視,圖書出版行業大發展為乾嘉樸學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戴震)乾嘉學派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
  • 書訊 | 漆永祥著《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
    三、實事求是、學宗漢儒風氣的形成  四、乾嘉學者心態及致用觀念的變化  五、疑古辨偽之風與乾嘉考據學之關係  六、西學東漸之風與乾嘉考據學之關係第二章 乾嘉考據學成因(下)——乾嘉時期的清代社會與文化政策  一、乾嘉時期的社會面貌  二、乾嘉時期的文化政策——「崇宋學之性道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
    但細分起來,三人還有些差別,即:顧炎武反對陸、王,修正程、朱;黃宗羲修正陸、王,反對程、朱;王夫之則宗師張載,修正程、朱,反對陸、王。也就是說,顧、黃、王諸人,無論其宗程朱抑或宗陸王,其根柢皆為宋明理學系統中人物。同時之張爾岐,其學亦「深於漢儒之經而不沿訓詁,邃於宋儒之理而不襲語錄」。至乾嘉考據學家,自惠棟始,師法漢儒,標舉「漢學」,排斥宋學,幾與宋儒劃清界限,此世人皆知。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
    六、西學東漸之風與乾嘉考據學之關係第二章 乾嘉考據學成因(下)——乾嘉時期的清代社會與文化政策一、乾嘉時期的社會面貌二、乾嘉時期的文化政策——「崇宋學之性道,而以漢儒經義實之」三、禁書與文字獄第三章 乾嘉考據學方法一、小學研究方法的先進性與科學化二、古書通例歸納法的客觀化與規律化
  • 戴震:前清學者第一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但是,乾嘉學派集大成的人物———戴震卻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傑出的哲學家。戴震,字慎修,又字東原,安徽休寧人,雍正元年 (1724年)十二月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隨父親為餬口而四處奔波。十歲進入私塾,他勤奮好學,善於思索。一次老師講授朱熹的《大學》章句,有「右經一章」,說是孔子之言,由曾子述之,曾子之意由門人記之。戴震聽後便問老師:「怎麼知道這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講述呢?
  • 徐道彬︱戴震:治學不為媚時語
    戴震他不僅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復活了十七世紀清初大儒的人文主義統緒,也啟導了十九世紀的一線曙光」,並以治學方法之獨到、學術成就之卓越,深為學者所景仰,廣為民眾所紀念。為之三十餘年,灼然知古今治亂之源在是。」(《與段玉裁書》)這便是戴氏自少至老、「以一貫之」的「以詞通道」的治學路徑,由此可知戴震的入手工夫與學術淵源,在於由小學入經學,通過考證原始儒家的經典文字而通達古聖賢之道,即「聖人之道在六經」,「理義非它,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
  • 林存陽丨一代樸學宗師錢大昕
    在此歷程中,乾嘉間諸學人,或賡續清初顧炎武、黃宗羲、閻若璩諸大師所倡治學之途轍,或別闢蹊徑,拓展學術新領域,而尤以樸實考經證史之特徵,彰顯出其時的學術格局與氣象。其中,錢大昕可謂一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關於錢大昕其人其學,學術界已進行了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豐碩。
  • 陳曉華, 侯曉玉‖盧文弨、戴震校勘《大戴禮記》考論
    [5](乾隆二十五年三十八歲條)463盧文弨校訂之本,雖未明言刻於戊寅年,但據段氏所言「剜板改之」,可知此本早於戴震校本,當為戊寅本無疑。對照這兩種刻本,並參以盧、戴往來書信,可知段玉裁所言不虛。戴震在庚辰年(1760)給盧文弨的信中所舉應改之字,庚辰本皆已改正,而辛巳年(1761)書信中所列,未作更改。
  • 葛兆光:有關戴震研究的學術史
    一方面,學術史研究會把他視為乾嘉考據學潮流的中堅力量,會突出地討論他考據學的成就及其創造性的方法。大家知道,他參與整理過《四庫全書》,校過《水經注》,他是考據學裡面所謂「皖派」的領袖,影響很大。這是一個戴震最信任的人的回憶,戴震在給他的信裡,曾說到和《與是仲明論學書》裡一樣的話[4],就是要想理解「道」或者「理」,一定要從字義到詞義,才能真正貫通,這是做學問的最重要途徑;而戴震在乾隆四十二年臨終前一個月(四月廿四日),又給段玉裁寫過信,明明白白告訴他,《孟子字義疏證》是他自己最重要的書,這部書是「正人心之要」,也是對禍民的「理」的批判[5]。
  • 謝遐齡丨戴震是理學家嗎?
    以此見心之於理義,一同乎血氣之於嗜欲,皆性使然耳。」這與康德第三批判主張感性判斷力與情感能力相當,完全一致。康德用於對美的情感,戴震沿襲孟子,用於對道德的情感。對孟子這一思想發揮得如此透徹的前所未見,戴震真善讀書者。戴震又說:「耳鼻口之官,臣道也;心之官,君道也;臣效其能而君正其可否。」應其前所引孔子論血氣未定、方剛、既衰各人生階段,心知當如何戒之。
  • 胡適的治學之道
    胡適(1891—1962),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胡適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等方面。他所倡導的「習慣重於方法」的讀書治學態度,他大力推崇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對於今人求知問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韓國女排25歲球員高玉敏自殺身亡了,網絡暴力或是主因?
    韓國女排25歲球員高玉敏自殺身亡了。根據韓國警察局的通報,高玉敏在7月31日於家中離世,享年僅25歲。警方表示,調查中並未發現他殺跡象,推測為自殺。有報導稱高友敏在改打自由人之後,她的失誤非常多,這讓高玉敏被韓國球迷頻頻攻擊,在她自殺一事上,網絡暴力或許不是主因,但一定是催化劑。這幾年,頻頻聽到明星藝人自殺身亡的消息。雪梨,具荷拉,三浦春馬等等,這些男孩女孩都在最好的年紀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 《曾文正公家書》中蘊含的治學之道
    但僅就這一部家書即讓曾國藩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讚譽,而其中蘊含的治學之道,至今依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學以「格物」和「誠意」曾國藩生於封建末世湖南一普通農家,經歷了10多年不問世事的寒窗苦讀階段,科舉成名後步入政治生涯,他才真正接觸社會實際,逐漸認識到當時士子學人治學目的的空洞和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