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嘉時期,是漢學成為正宗的時代。所謂漢學是一種訓詁考據之學,這種學派,被認為是主實證,不講義理的學派。但是,乾嘉學派集大成的人物———戴震卻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傑出的哲學家。
戴震,字慎修,又字東原,安徽休寧人,雍正元年 (1724年)十二月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隨父親為餬口而四處奔波。十歲進入私塾,他勤奮好學,善於思索。一次老師講授朱熹的《大學》章句,有「右經一章」,說是孔子之言,由曾子述之,曾子之意由門人記之。戴震聽後便問老師:「怎麼知道這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講述呢?又怎麼知道這是曾子的意思卻由他的學生記載呢?」老師答道:「這是先儒朱熹的註解說的。」戴震問道:「朱熹是哪個時代的人?」回答說:「是南宋人。」又問:「孔子和曾子是何時人?」回答說:「周朝人。」又問「宋朝和周朝相距多少年?」回答說:「差不多二千年。」戴震接著問道:「既然相距二千年,朱熹是怎麼知道的呢?」老師被問得回答不出來,大為驚異,認為戴震不是一個平常的孩子。戴震16、7歲以前,就把《說文解字》和《十三經註疏》讀得爛熟。20歲從學婺源大學者江永,江永精於三《禮》及步算、鐘律、聲韻、地理沿革,當時從其遊者甚多。從此戴震學問大有長進,但生活也越窘迫,每天取面屑為食。32歲因避仇人都,寄居於京師的歙縣會館。一天他攜著述去拜訪當時的大學者錢大昕,談論竟日,使錢大昕大為折服。錢大昕送走戴震,望著他的背影讚嘆道:「真是天下奇才呵!」 由於錢大昕的推薦,當時京師學者如王安國、紀昀、王鳴盛、王昶、朱筠等人都願與戴震交往。從此海內皆知有戴先生。但戴震一生科舉之途很不順利。40歲中舉,以後曾6 次入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51歲由紀昀等人推薦入《四庫全書》館任纂修官,校訂天文、地理等方面書籍。53 歲,又會試不中,但特別準許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庫全書》館5年。乾隆四十二年,因積勞卒於北京,終年55歲。戴震作為清代考據學派的集大成者,考據訓詁著述豐厚,成績卓越。但他卻反對為考據而考據。他把考據看做是通經聞道的手段。他認為義理不可憑空胸臆,必求之於古代的經書,但古經於今懸隔久遠,就必須求之古訓,古訓明了了,古經才能明了,古經讀懂了,則賢人、聖人的思想才能明了。他把研究經學的目的與手段比喻轎夫和轎中人,認為如果顛倒了手段與目的關係,那就好比誤把抬轎子的人當做坐轎子的人了。正是基於這種治學宗旨,戴震一生寫下了多篇闡發唯物主義哲學和進步思想的著作。如《原善》三篇、《孟子字義疏證》和《答彭進士允初書》等。其中以《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最為著名,思想內容也最深刻。《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是戴震用畢生的精力寫出來的。在寫作過程中,前後花了12年的功夫。戴震很看重自己的這部著作,他逝世前對他的學生段玉裁說;「我一生論述著作最大的,就是《孟子字義疏證》一書。」這是一篇以解釋《孟子》一書的字義來批判程朱理學的唯心主義,從而闡發自己對「氣」與「道」、「道」與「理」、「天理」 與「倫理」等關係的唯物主義觀點的哲學著作。戴震生活的時代,是清朝統治者在思想文化上實行專制主義高壓政策的時代。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清朝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並將其奉為官方哲學,作為思想統治的工具。康熙皇帝不但重新出版《性理大全》,還親自編寫了《性理精義》,對違反程朱思想的言論都加以取締。雍正時,有人注《大學》,因從《禮記》本,而不從朱熹的《四書集注》本,未參用程子所補《格物傳》,竟被告為毀謗程、朱而斬首,由此可見程朱理學在清統治中的地位。戴震批判程朱理學的著作正是在這種歷史環境中寫出來的。戴震早在《原善》一書中就開始批判程朱理學的唯心主義思想,但對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闡發和探索還不夠成熟。十多年之後,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借疏證孟子學說來批判程朱理學的理性論和理欲說。提出了唯物主義的「自然人性論」的觀點。被看做是「發狂打破宋儒家中的太極圖」。戴震說,程朱理學,其言深入人心者,也就是禍於人而使人不能知覺,我不知道人民受其禍害多麼嚴重,而這些邪說之深入人心,必害於事,害於政,但整個天下受其害而不能知覺呵!他認為程朱理學危害極大,是殘忍的殺人工具。他首先從哲學的高度批判程朱理學。程朱認為「理」即是「天理」,就是「道」,把。「理」說成先於「氣」而存在,謂「理在氣光」,「理能生氣」。「理」是超越物質之上的精神主宰。是產生宇宙的本原。從而闡發出「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以及「天理」與 「人慾」,並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戴震針鋒相對地提出「氣在理先」,「理在氣中」的唯物主義命題。認為物質的「氣」,才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而「理」是 「氣」的變化流行的條理,「理」和「氣」是統一的,「氣在理先」,「理在氣中」。進而又提出「理存乎欲」,認為 「欲」是人對聲色嗅味的欲望,是對飲食男女,穿衣吃飯的需求,這種人慾是人的本性,從而提出了人慾合理的思想,認為不應把人慾和天理絕對對立起來。他認為,統治者用 「理」來壓制「人慾」,用「理」來統治人民,是「後儒以理殺人」,有甚於酷吏以法殺人。戴震說,人慾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自然生理要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不應該消滅,也是消滅不掉的。程朱理學把人民的生存要求,說成是罪惡的。戴震則認為,有人慾才有天理, 「存天滅欲」說是以「理」殺人,是一種殺人工具,統治者鼓吹所謂「理」是對人民不滿情緒的約束,讓人民俯首聽命,結果是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如不順從,則為叛逆。戴震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批判「以法殺人猶可救,以理殺人無可活」的封建禮教社會,提出 「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主張。戴震的這種理欲說,是對程朱理學「存理滅欲」理論的有力批判,為當時人民向封建統治者爭取人生的基本權利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於戴震重視義理之學,重視思想,批判程朱的理學思想,不可避免的遭到同時代宋學家的詆毀,同時也被一些漢學家所誤解。如尊崇宋儒的姚鼎便說,戴震批判程、朱,是「詆訕父師」,是想與程、朱爭名,必「為天之所惡」,所以「身火嗣絕」,不是偶然的,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另外當時著名的佛學大師彭允初也對戴震進行攻擊,戴震在去世前寫了《答彭進士允初書》對其唯心主義思想進行了嚴厲批判,闡明了自己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並說明了自己寫作《孟子字義疏證》一書的目的和原因。一些漢學家對戴震重視思想也不甚理解,如歙州學者洪榜在撰《東原氏行狀》時載錄了《答彭進士允初書》,大學者朱筠見後,對洪榜說:「此信不必載入戴震傳中,戴震的可傳世之作,在於他的考據訓詁之作,而不在此。」洪榜不服,寫信與朱筠辯論,最後由戴震的兒子又將《答彭進士允初書》刪掉。大學翁方綱在評論戴震時也說;「近來休寧戴震,一生用力於名物、象數之學,即博又勤,但其人不甘心於以考證為事,而欲談性論道,以立異於程朱」,認為是一種缺陷。就連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等人也把戴震看做一位考據訓詁學家,而不重視他的思想成就。但是,正是戴震重視學術的思想性,堅持同程、朱唯心主義思想進行鬥爭,才使他成為清代中期思想界的驕子。還值得一提的是,戴震不但是一位傑出的考據家、思想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學家。他在算學、天文學和地理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這也是與他善於吸取西方科學知識分不開的。在數學領域,戴震寫成《策算》一書。此書專講乘、除,開平方,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在幾何學方面,他撰有《勾股割圓記》三篇,此書研究割圓之法,探討勾、股、弦、圓的關係。此外他在四庫全書館還校勘了《九章算術》、《五經算術》、《周髀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張丘建算經》、《海島算經》、《夏陽算經》等古代算學著作。戴震在地理學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對酈道元《水經注》一書的研究上。《水經注》一書,自唐以後,刻寫錯誤很多,經、注混淆,很難通讀。戴震從43歲到52歲,用近10年的時間和功力三次校勘,使其回復原貌,為後世研究《水經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戴震還纂有《直隸河渠書》一百一十卷和《汾陽縣誌》等書。此外他對機械學、建築學也有一定的研究。戴震的學術,影響了一個時代,他的弟子都是幹嘉時代大學問家,如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王引之、任大椿等人都是乾嘉學派中的中堅人物。但他的弟子中都以考據訓詁聞名,對戴震的思想卻沒有繼承,這是很令人遺憾的。而正是戴震的反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想,為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寫下了新的篇章。梁啓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梁啓超、胡適稱之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來源:中華戴氏宗親會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內容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無意中侵犯了相關媒體、公司 、企業或個人等的智慧財產權,請提交書面申請並提供相關證明,聯繫本平臺刪除,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聲明內容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平臺所有。
特別鳴謝:黃山市徽吉商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