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前清學者第一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2021-03-01 徽州地理

清代乾嘉時期,是漢學成為正宗的時代。所謂漢學是一種訓詁考據之學,這種學派,被認為是主實證,不講義理的學派。但是,乾嘉學派集大成的人物———戴震卻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傑出的哲學家。
戴震,字慎修,又字東原,安徽休寧人,雍正元年 (1724年)十二月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隨父親為餬口而四處奔波。十歲進入私塾,他勤奮好學,善於思索。一次老師講授朱熹的《大學》章句,有「右經一章」,說是孔子之言,由曾子述之,曾子之意由門人記之。戴震聽後便問老師:「怎麼知道這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講述呢?又怎麼知道這是曾子的意思卻由他的學生記載呢?」老師答道:「這是先儒朱熹的註解說的。」戴震問道:「朱熹是哪個時代的人?」回答說:「是南宋人。」又問:「孔子和曾子是何時人?」回答說:「周朝人。」又問「宋朝和周朝相距多少年?」回答說:「差不多二千年。」戴震接著問道:「既然相距二千年,朱熹是怎麼知道的呢?」老師被問得回答不出來,大為驚異,認為戴震不是一個平常的孩子。戴震16、7歲以前,就把《說文解字》和《十三經註疏》讀得爛熟。20歲從學婺源大學者江永,江永精於三《禮》及步算、鐘律、聲韻、地理沿革,當時從其遊者甚多。從此戴震學問大有長進,但生活也越窘迫,每天取面屑為食。32歲因避仇人都,寄居於京師的歙縣會館。一天他攜著述去拜訪當時的大學者錢大昕,談論竟日,使錢大昕大為折服。錢大昕送走戴震,望著他的背影讚嘆道:「真是天下奇才呵!」 由於錢大昕的推薦,當時京師學者如王安國、紀昀、王鳴盛、王昶、朱筠等人都願與戴震交往。從此海內皆知有戴先生。但戴震一生科舉之途很不順利。40歲中舉,以後曾6 次入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51歲由紀昀等人推薦入《四庫全書》館任纂修官,校訂天文、地理等方面書籍。53 歲,又會試不中,但特別準許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庫全書》館5年。乾隆四十二年,因積勞卒於北京,終年55歲。戴震作為清代考據學派的集大成者,考據訓詁著述豐厚,成績卓越。但他卻反對為考據而考據。他把考據看做是通經聞道的手段。他認為義理不可憑空胸臆,必求之於古代的經書,但古經於今懸隔久遠,就必須求之古訓,古訓明了了,古經才能明了,古經讀懂了,則賢人、聖人的思想才能明了。他把研究經學的目的與手段比喻轎夫和轎中人,認為如果顛倒了手段與目的關係,那就好比誤把抬轎子的人當做坐轎子的人了。正是基於這種治學宗旨,戴震一生寫下了多篇闡發唯物主義哲學和進步思想的著作。如《原善》三篇、《孟子字義疏證》和《答彭進士允初書》等。其中以《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最為著名,思想內容也最深刻。《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是戴震用畢生的精力寫出來的。在寫作過程中,前後花了12年的功夫。戴震很看重自己的這部著作,他逝世前對他的學生段玉裁說;「我一生論述著作最大的,就是《孟子字義疏證》一書。」這是一篇以解釋《孟子》一書的字義來批判程朱理學的唯心主義,從而闡發自己對「氣」與「道」、「道」與「理」、「天理」 與「倫理」等關係的唯物主義觀點的哲學著作。戴震生活的時代,是清朝統治者在思想文化上實行專制主義高壓政策的時代。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清朝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並將其奉為官方哲學,作為思想統治的工具。康熙皇帝不但重新出版《性理大全》,還親自編寫了《性理精義》,對違反程朱思想的言論都加以取締。雍正時,有人注《大學》,因從《禮記》本,而不從朱熹的《四書集注》本,未參用程子所補《格物傳》,竟被告為毀謗程、朱而斬首,由此可見程朱理學在清統治中的地位。戴震批判程朱理學的著作正是在這種歷史環境中寫出來的。戴震早在《原善》一書中就開始批判程朱理學的唯心主義思想,但對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闡發和探索還不夠成熟。十多年之後,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借疏證孟子學說來批判程朱理學的理性論和理欲說。提出了唯物主義的「自然人性論」的觀點。被看做是「發狂打破宋儒家中的太極圖」。戴震說,程朱理學,其言深入人心者,也就是禍於人而使人不能知覺,我不知道人民受其禍害多麼嚴重,而這些邪說之深入人心,必害於事,害於政,但整個天下受其害而不能知覺呵!他認為程朱理學危害極大,是殘忍的殺人工具。他首先從哲學的高度批判程朱理學。程朱認為「理」即是「天理」,就是「道」,把。「理」說成先於「氣」而存在,謂「理在氣光」,「理能生氣」。「理」是超越物質之上的精神主宰。是產生宇宙的本原。從而闡發出「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以及「天理」與 「人慾」,並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戴震針鋒相對地提出「氣在理先」,「理在氣中」的唯物主義命題。認為物質的「氣」,才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而「理」是 「氣」的變化流行的條理,「理」和「氣」是統一的,「氣在理先」,「理在氣中」。進而又提出「理存乎欲」,認為 「欲」是人對聲色嗅味的欲望,是對飲食男女,穿衣吃飯的需求,這種人慾是人的本性,從而提出了人慾合理的思想,認為不應把人慾和天理絕對對立起來。他認為,統治者用 「理」來壓制「人慾」,用「理」來統治人民,是「後儒以理殺人」,有甚於酷吏以法殺人。戴震說,人慾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自然生理要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不應該消滅,也是消滅不掉的。程朱理學把人民的生存要求,說成是罪惡的。戴震則認為,有人慾才有天理, 「存天滅欲」說是以「理」殺人,是一種殺人工具,統治者鼓吹所謂「理」是對人民不滿情緒的約束,讓人民俯首聽命,結果是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如不順從,則為叛逆。戴震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批判「以法殺人猶可救,以理殺人無可活」的封建禮教社會,提出 「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主張。戴震的這種理欲說,是對程朱理學「存理滅欲」理論的有力批判,為當時人民向封建統治者爭取人生的基本權利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於戴震重視義理之學,重視思想,批判程朱的理學思想,不可避免的遭到同時代宋學家的詆毀,同時也被一些漢學家所誤解。如尊崇宋儒的姚鼎便說,戴震批判程、朱,是「詆訕父師」,是想與程、朱爭名,必「為天之所惡」,所以「身火嗣絕」,不是偶然的,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另外當時著名的佛學大師彭允初也對戴震進行攻擊,戴震在去世前寫了《答彭進士允初書》對其唯心主義思想進行了嚴厲批判,闡明了自己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並說明了自己寫作《孟子字義疏證》一書的目的和原因。一些漢學家對戴震重視思想也不甚理解,如歙州學者洪榜在撰《東原氏行狀》時載錄了《答彭進士允初書》,大學者朱筠見後,對洪榜說:「此信不必載入戴震傳中,戴震的可傳世之作,在於他的考據訓詁之作,而不在此。」洪榜不服,寫信與朱筠辯論,最後由戴震的兒子又將《答彭進士允初書》刪掉。大學翁方綱在評論戴震時也說;「近來休寧戴震,一生用力於名物、象數之學,即博又勤,但其人不甘心於以考證為事,而欲談性論道,以立異於程朱」,認為是一種缺陷。就連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等人也把戴震看做一位考據訓詁學家,而不重視他的思想成就。但是,正是戴震重視學術的思想性,堅持同程、朱唯心主義思想進行鬥爭,才使他成為清代中期思想界的驕子。還值得一提的是,戴震不但是一位傑出的考據家、思想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學家。他在算學、天文學和地理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這也是與他善於吸取西方科學知識分不開的。在數學領域,戴震寫成《策算》一書。此書專講乘、除,開平方,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在幾何學方面,他撰有《勾股割圓記》三篇,此書研究割圓之法,探討勾、股、弦、圓的關係。此外他在四庫全書館還校勘了《九章算術》、《五經算術》、《周髀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張丘建算經》、《海島算經》、《夏陽算經》等古代算學著作。戴震在地理學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對酈道元《水經注》一書的研究上。《水經注》一書,自唐以後,刻寫錯誤很多,經、注混淆,很難通讀。戴震從43歲到52歲,用近10年的時間和功力三次校勘,使其回復原貌,為後世研究《水經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戴震還纂有《直隸河渠書》一百一十卷和《汾陽縣誌》等書。此外他對機械學、建築學也有一定的研究。戴震的學術,影響了一個時代,他的弟子都是幹嘉時代大學問家,如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王引之、任大椿等人都是乾嘉學派中的中堅人物。但他的弟子中都以考據訓詁聞名,對戴震的思想卻沒有繼承,這是很令人遺憾的。而正是戴震的反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想,為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寫下了新的篇章。梁啓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梁啓超、胡適稱之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來源:中華戴氏宗親會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內容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無意中侵犯了相關媒體、公司 、企業或個人等的智慧財產權,請提交書面申請並提供相關證明,聯繫本平臺刪除,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聲明內容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平臺所有。

特別鳴謝:黃山市徽吉商貿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高玉敏:乾嘉宗師戴震的治學之道
    繼承其小學的有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因此乾嘉時期的語言文字學被稱為戴段二王之學,繼承其測算之學的有孔廣森,繼承其典章制度之學的有任大椿,這些弟子都是乾嘉學界的一時翹楚,而戴震是他們的老師,所以戴震是當時宗師級的學者,被梁啓超、胡適稱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戴震涉獵如此多的學術領域並且還都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他的治學理念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
  • 歷史之謎:我國近代實驗科學的第一位先驅者究竟是誰?
    在西方,15、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迎來了歐洲近代科學的曙光,從哥白尼經培根、伽裡略、克卜勒到牛頓完成了自然科學的近代古典體系,建立了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有嚴密邏輯體系的理論科學。在我國,近代科學和科學思想究竟萌發於何時呢?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要到1840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才帶來了近代科學。
  • 徽州人物|戴震
    而在其中,有這樣一個名字是大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戴震。世人大抵知道其為學術史上一巨擘,然而對其生平及貢獻卻似乎未有充分了解,實可謂一憾事。清代學術,經學體系大抵成型,然而自明末顧炎武以來,實學之風頗興,又乾隆、嘉慶之時,考據之學盛行,出現了一大批以考據為長的學者,後人稱為「乾嘉學派」。
  • 【徽州人物】戴震
    而在其中,有這樣一個名字是大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戴震。世人大抵知道其為學術史上一巨擘,然而對其生平及貢獻卻似乎未有充分了解,實可謂一憾事。清代學術,經學體系大抵成型,然而自明末顧炎武以來,實學之風頗興,又乾隆、嘉慶之時,考據之學盛行,出現了一大批以考據為長的學者,後人稱為「乾嘉學派」。
  • 葛兆光:有關戴震研究的學術史
    西洋哲學進入中國,就把過去的人物、著作、觀念,從「考據」與「義理」、「宋學」與「漢學」的解釋,轉移到哲學還是文獻學、傳統還是近代這個意義上來,另外給它賦予了意義。他雖然表彰戴震「倡導實學,以漢學之性理,易宋學之空言」,但是,他還是把漢、宋對立看成是「實」和「空」的學風差異,所以,在《清儒得失論》裡面,他也還只是強調說,戴震「彰析名物,以類相求,參互考驗,而推歷審音,確與清廷立異」。看起來,這還是章太炎把漢學說成是「反清」的老調調,比如說,戴震的《聲韻考》是為了破《康熙字典》,他的門下如王念孫等反和珅、輕名利等等,都還是從政治和民族角度來看戴震的。
  • 陸忠發:戴震與古籍整理
    五十五卒於京師,在臨終前幾日內完成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聲類表》。戴震把對古書的整理校勘視為治學的第一步工作,他早年著的《詩補傳》涉及毛詩訛字校勘的甚多。⑨戴震對古籍整理的主要貢獻,還在於他對乾嘉學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戴震是清代學者中最講究治學方法的人之一。梁啓超說:「戴東原先生為前清學者第一人,其考證學集一代大成,其哲學發二千年所未發。⑩胡樸安指出:「二百年來,確有治學之方法,立有清一代考據學之基礎,衣被學者至今受享之而未盡,則休寧戴東原先生其人也。」
  • 戴震與姚鼐
  • 陳曉華, 侯曉玉‖盧文弨、戴震校勘《大戴禮記》考論
    據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載:「《大戴禮記》十三卷(二冊)清乾隆戊寅德州盧見曾雅雨堂刊本。臨元和顧廣圻校並跋。盧刻《大戴禮記》系用戴東原校本,當時惠松崖同在揚州運使署,或亦曾與參校。」[2]384-390又載:「《大戴禮記》十三卷(四冊)清乾隆庚辰盧見曾雅雨堂刊本。佚名臨休寧戴震、歸安丁傑校。
  • 謝遐齡丨戴震是理學家嗎?
    清代思想家戴震(1724—1777)能否歸為理學家?學界意見不一,論者多認同戴震結束了理學。但此語可有二解:一是戴震完成了理學,為理學最後一人;二是戴震否定了理學,開闢了新階段。依後解,戴震就不能算作理學家。筆者贊同後者,因為戴震否定了理學諸派的共同根基——理源於天而備於人,並開創了新的哲學路數,因此可以看作是否定理學。在這一意義上,戴震是不能歸入理學家行列的。
  • 中外學者紐約爭鳴:「海歸」如何改變近代中國的面貌
    1872年,30名留美幼童登上遠赴美利堅的輪船,正式拉開了近代中國人赴美留學的大幕;此後在社會變遷和進步的進程中,留美學生曾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2017年7月17日-18日,「留美與近代中國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紐約舉行,學者回溯了百年前這段中國人留學史。
  • 葛兆光:「前近代」、「亞洲出發思考」與「作為方法的中國」 ——溝口雄三與日本的中國學研究
    溝口的結論是,這一明代王學以來的新動向,並不是在明末清初夭折了,而是在清代以後繼續發展,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形成「大同的公理觀」——這就是現在一些學者說的「從天理到公理」的過程。因此從王陽明到李卓吾、到東林黨、到戴震,是連續的思想史過程,這一過程只是「屈折」與「展開」,而這個時代就是「前近代」,是近代之前的那個時代。  他的批評有沒有道理呢?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6期 | 吳根友:從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及其當代活化 | 預告
    為此,嶽麓書院、鳳凰網特策劃及組織「嶽麓書院講壇·第四屆國學大典專題系列」,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登壇開講,通過線上直播方式,希望在這個非常之年,匯聚文化思想精英,激活傳統智慧資源,去復古懸空之議,直面當下危機現實,探尋匡時濟世之方,推動文明之間的正向交流。
  • 清代中期為何會產生著名的「乾嘉學派」,它對中國二百年來學術思想...
    季我努學社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清代乾嘉時期發展成熟的以考據為主要方法的學術流派,該學派注重以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徵不信」,以漢儒經學為宗,從音韻、訓詁、文字等小學入手,主要從事審定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註疏和詮釋文字、考證典章制度和地理沿革
  • 明和清誰該對中國近代的落後負責?
    明朝更應該為中國近代的落後負責,而清朝只是明朝衰落撿了個便宜的政權而已,近代的落後,追究其原因,還是明朝在閉關鎖國的政策中,葬送了大好時機的惡果。
  • 黃炎培: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第一人
    人物介紹和前幾期的蔡元培、梁啓超等人一樣,黃炎培在中國近代史中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黃炎培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
  • 傅傑:《近代學術集林》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的寶庫
    ,這是中國學術隨著社會發生根本巨變的時期。近世又有以專講中國學者為舊學,兼講西學者為新學。互相攻駁,勢同敵讎,心安得同?議論或好安靜,或好動作。好靜主守舊,好動主維新。守舊者以為舊法盡善,能守其法,天下自治,當一切不變;維新者以為舊法盡不善,不盡改其法,天下無由而治,必掃地更新。一則近於道家清淨無為,一則近於法家綜核名實。分黨競勝,二者交譏,心安得同?今欲同心,當化不同為同。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專家諮詢暨中國近代建築史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韓冬青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東南大學建築學科諸位創始人和眾多老一代學者是中國近代建築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也為開拓這一重要研究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南京大學趙辰教授的發言直指近代建築學術史的源流辨析,闡明中國文化對於世界建築未來應有貢獻的主張,並充分肯定召集人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天津大學徐蘇斌教授選擇近代建築與城市發展的動力、傳統演變過程的實質以及近代中國向世界傳遞了什麼信息三項議題為切入點,展現該研究領域進一步深化與發展的廣闊前景和可能路徑;墨爾本大學朱劍飛副教授則從戰爭和地緣政治入手,分析特定時空背景對於建築活動的影響;東南大學李華副教授以現代性與本體建築的關係為基本理論框架
  • 哲學交流: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說起
    茲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發微,接引大方、拋磚引玉。馮友蘭(1895-1990年)寫過兩本中國哲學的通史,即《中國哲學史》(以下簡稱《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以下簡稱《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