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與姚鼐

2021-02-07 徽之驕

戴震與姚鼐是清乾隆時期兩位皖籍名人,前者入《清史稿·儒林傳》,以學者名播天下;後者入《文苑傳》,以文人享譽海內,且都為教育家,功在當時,澤及後世。我往日做過戴震學術文字,近時作《姚鼐學術述聞》文,論述中間及二人相關情事,但限於題旨,都語及輒止,覺得應有篇文字把二人合起來說說,以彰先賢之志業,今日讀者或也有取焉。

一、科 舉

戴震生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姚鼐生於雍正九年(公元1731),小8歲。那是個科舉時代,讀書入仕必走科舉這一所謂「利祿之路」,為此,二人在科舉路上艱難跋涉,雖時有先後,但有同樣的屢試不第遭遇。都六次參加會試,歷經十來年,最終一幸一不幸。姚鼐20歲中江南鄉試,此後連續六次進京參加會試,前五次都落弟,第六次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33歲時終於考中進士。戴震於乾隆二十七年鄉試中舉,次年首次參加癸末科會試,結果落弟。此科姚中進士,戴不第,一幸一不幸。從此,姚入仕,而戴又連續應試,乾隆四十年第六次會試不售,奉命與本科貢士一體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二人科舉路走完,留下的記憶必是深刻的。屢屢受挫,但都不折不撓,姚終於成功,戴也略得安慰。應試落弟,自為憾事,但身價不減。姚「落第而返」 [1 ],左筆泉先生「招使課其諸子」,他的老師劉大櫆作《送姚姬傳南歸序》,給以安慰、鼓勵,並期望有加,這是及時而又需要的,給了姚拼搏奮進的力量,最終得以如願以償。戴首次落第,京師一二好學之士及段玉裁「皆從先生講學」 [2 ],得些許安慰。三年後不第,館於裘文達公邸第,「文達公命子孫師之」;兩年後應直隸總督方恪敏公之聘,「修直隸河渠書」;六年後入都會試不第,偕段玉裁往山西,客布政使朱文正公署中,已而汾州太守「聘修府志」,成《汾州府志》34卷;隔了三年,會試不第後,「主講浙東金華書院」;又一年後,四庫館開,宰相以大臣言,推薦給皇帝,「上素知有戴震者,故以舉人特召,曠典也」。由此知戴先生受挫而聲名愈大。二人科舉路上走得艱難曲折,但追求不止,奮進不已,雖有精神創痛,而志業之心不灰。人是要有這點精神的。

科舉路上屢試不第帶來的精神創痛,二人絕少直接記述,但在為他人作應酬文字的時候,若場屋失意也間接隱約地有所流露。戴先生於乾隆四十一年作《崑山諸君墓志銘》,諸君名世器字敬甫,勤苦為學,「然其後凡九應江南鄉舉,又以貢生三應順天鄉舉,卒不遇。皇上南巡,壬午一與召試,既擬進呈,以小誤疑沮,豈命也夫!君亦不自挫折,嗚呼!今則已矣。」這是在銘諸君,字裡行間,寄予無限同情,實亦藉以抒不平之慨,「豈命也夫」一語,讀來令人心酸。姚先生則尤不能已於言,從叔姚渭川又是學生,死後有《香巖詩稿》,為作序刊刻。序中敘其死有雲,乾隆四十年春將應禮部試,鼐餞送之,酒中「君淚下曰,如此盛寒,方走三千裡,俯就場屋,為門戶計,誠非得已」。結果「是年竟黜」,「又一試,又黜,遂沒京師僧舍」。這位鄉試「名著於京師」的才士,「竟不獲一第」而「鬱郁早終」,惜之又惜。「為門戶計」,姚鼐有切身之感,《復張君書》有云:「僕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跡,仕於朝者。今者常參官中,乃無一人。僕雖愚,能不為門戶計耶?」他家往日在朝做官的接連不斷,高祖姚文然康熙時官於尚書,曾祖姚士基做過知縣,伯父姚範中進士後為翰林院編修。但到他出生時家庭已經衰落,祖父早卒,父終生乃一布衣,所以「為門戶計」,光宗耀祖,只得走科舉之路,屢挫屢試,無怨無悔,故述從叔「為門戶計」,也注入了自身之慨。當時應試考時文,但時文好也未必得中,姚先生有兩位同鄉,皆善時文,死後輯集面世,先生都為作序。序中都寫到他們應試落第的不幸,左筆泉「三試不第,遂不復往」,「執先生之文」乃「悽然為之序」。徐六階舉於鄉試,「餘及鄉人皆為之喜」,翌年會試,「不第而遽得疾,亡於京師,年僅三十餘」。由此而發出慨息:「世之讀者,以謂是佳

相關焦點

  • 吳懷東老師:姚鼐《登泰山記》研究
    戴震 姚鼐到泰安,已屬掛冠而去,最艱難的決定已做出,不過,心頭的風雲激蕩肯定尚未結束,而且,對於未來之何去何從,似乎姚鼐還無法選擇:姚鼐辭官之後並沒有立即南返,在京城從秋天一直待到歲末年初的寒冬,估計他心頭有著猶豫甚至彷徨。
  • 葛兆光:有關戴震研究的學術史
    而在這些現代解釋之前,就是從戴震乾隆四十二年(1777)去世以後,還有一個長達一百多年的同時代人和後輩學人的戴震回憶在前面,從王國維到胡適的戴震研究,用的都是他們提供的資料,顯然也會受到他們提供的戴震印象的影響。比如——(1)洪榜(1744-1779)的《戴先生行狀》[1]。這是一篇很可靠的戴震傳記,因為它是戴震去世後一個月時寫的。
  • 陸忠發:戴震與古籍整理
    乾隆三十七年,戴震五十一歲時開始刊刻自定的《水經注》,體例上,全書不分卷數,而按清代所存的一百二十三條水,每水為一篇,以江河為綱,依地望先後,分屬於江河左右為次。⑤此書刊刻不及四分之一,而戴震奉召入四庫館,後在北京續刻而成,與戴震在四庫館所校的由聚珍版刊行的《水經注》同時刊出。戴震五十一歲奉召入四庫館,五十二歲校《水經注》《九章算術》成。
  • 徽州人物|戴震
    其中,吳派以惠棟為代表,皖派則以戴震為宗。段玉裁《戴東原集序》中說:"自先生以古學唱,三十年來薄海承學之士,至於束髮受書之童子,無不知有東原(戴震字東原)先生,蓋其興起者盛矣。"足見戴震影響之大,名聲之盛。近代以降,大抵均認可戴震在考據學領域的宗師地位,其義理之學亦給後人深刻影響,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強調:「苟無戴震,則清學能否卓然自樹立,蓋未可知。」
  • 【徽州人物】戴震
    其中,吳派以惠棟為代表,皖派則以戴震為宗。段玉裁《戴東原集序》中說:"自先生以古學唱,三十年來薄海承學之士,至於束髮受書之童子,無不知有東原(戴震字東原)先生,蓋其興起者盛矣。"足見戴震影響之大,名聲之盛。近代以降,大抵均認可戴震在考據學領域的宗師地位,其義理之學亦給後人深刻影響,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強調:「苟無戴震,則清學能否卓然自樹立,蓋未可知。」
  • 謝遐齡丨戴震是理學家嗎?
    清代思想家戴震(1724—1777)能否歸為理學家?學界意見不一,論者多認同戴震結束了理學。但此語可有二解:一是戴震完成了理學,為理學最後一人;二是戴震否定了理學,開闢了新階段。依後解,戴震就不能算作理學家。筆者贊同後者,因為戴震否定了理學諸派的共同根基——理源於天而備於人,並開創了新的哲學路數,因此可以看作是否定理學。在這一意義上,戴震是不能歸入理學家行列的。
  • 高玉敏:乾嘉宗師戴震的治學之道
    繼承其小學的有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因此乾嘉時期的語言文字學被稱為戴段二王之學,繼承其測算之學的有孔廣森,繼承其典章制度之學的有任大椿,這些弟子都是乾嘉學界的一時翹楚,而戴震是他們的老師,所以戴震是當時宗師級的學者,被梁啓超、胡適稱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戴震涉獵如此多的學術領域並且還都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他的治學理念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
  • 【古文探奇】遊雙溪記-姚鼐
    篇幅雖短,情韻生動,充分體現出姚鼐散文記事明晰、文字雅潔,惜墨如金而又餘味悠長的風格特點。[1] 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遊經過以及留宿雙溪張英墓舍的緣由。由於「大雨溪張,留之累日」,故得以從容觀賞雙溪景色:「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茂密的松樹鬱鬱蔥蔥,蒼綠色的山巖重重疊疊,互相掩映,蔚為壯觀。加之雲氣瀰漫,煙雨朦朧,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情態。
  • 戴震:前清學者第一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戴震問道:「朱熹是哪個時代的人?」回答說:「是南宋人。」又問:「孔子和曾子是何時人?」回答說:「周朝人。」又問「宋朝和周朝相距多少年?」回答說:「差不多二千年。」戴震接著問道:「既然相距二千年,朱熹是怎麼知道的呢?」老師被問得回答不出來,大為驚異,認為戴震不是一個平常的孩子。戴震16、7歲以前,就把《說文解字》和《十三經註疏》讀得爛熟。
  • 黃山市中心城區戴震公園將迎改造升級!
    戴震公園文化主題氛圍打造工程屬於中心城區公園環境改造提升工程的子項目之一,為2018年政府投資計劃項目,該工程已完成方案設計,現將本方案進行網上公示,廣泛徵求社會各屆人士意見,以便進一步完善提高。園內現有戴震雕塑、戴震紀念館、夕照亭、墨香亭、石拱橋(玉帶橋)、徽派盆景園(萃景園)等諸多景點。但是公園內戴震文化體現不夠,此次計劃在園內增加戴震、江永等皖派漢學名人楹聯匾額、雕塑、思想理念等小品景觀,完善園內設施。通過項目的實施,讓遊客和市民更好更全面了解戴震文化。——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陳曉華, 侯曉玉‖盧文弨、戴震校勘《大戴禮記》考論
    戊寅本以盧文弨校注為主,並融合了惠棟、戴震的校勘成果;庚辰本則用戴震校本,系戴震在盧見曾幕府時校勘所得,後出轉精。《四庫全書》本《大戴禮記》系戴震在雅雨堂本的基礎上,廣集眾本,參互考證,從而將《大戴禮記》校勘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盧文弨、戴震合校《大戴禮記》,釐正了《大戴禮記》在流傳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為後世《大戴禮記》學研究奠定了文本基礎。
  • 能鏈集團董事長戴震與廈門市副市長林建會見並座談
    能鏈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戴震(左四)會見廈門市副市長林建(左三)一行5月22日,能鏈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戴震在北京總部會見廈門市副市長林建一行,雙方圍繞能源產業數位化有關問題進行了親切友好交流,並就能鏈集團在廈門投資事宜座談
  • 安徽:黃山戴震公園珠塘綜合整治改造工程明年初實施
    中國園林網12月13日消息:黃山市戴震公園位於中心城區西楊梅山上,毗鄰新安北路、華山路、屯溪老街,始建於1982年,佔地2900畝,是黃山中心城區最大的伴山綜合性遊園。珠塘位於黃山戴震公園內東側山腳下,是中心城區唯一的河塘,水域面積達260畝,也是主要的防洪排澇蓄水塘。
  • 戴震公園舊貌換新顏 湖光山色生態休閒一站式體驗
    黃山市中心城區戴震公園經過改造提升以後,一個融湖光山色、體育鍛鍊、生態休閒為一體的遊園工程呈現在市民眼前。
  • 戴震到隆昌調研督導河(庫)長制工作
    戴震一行先後深入古宇廟水庫、隆昌河柏林寺水庫,實地察看古宇廟水庫溼地植物園、截汙管網建設和隆昌河柏林寺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整改情況,詳細了解隆昌河—古宇廟水庫生態綠化、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情況。調研中,戴震強調,要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理念,繼續深入推進河(庫)長制工作,持續鞏固提升優美生態環境,堅決打贏藍天碧水保衛戰。
  • 休寧戴震「理存於禮」的思想內涵
    據段玉裁《戴先生年譜》記載:《七經小記》是戴震一生的學術目標與規模,「先生朝夕常言之,欲為此以治經也」。又分數大端,始於六書、九數,故有《訓詁篇》、《原象篇》、《學禮篇》、《水地篇》,而約歸於《原善篇》,聖人之學如是而已矣。綜觀戴震的解經考證著述,如《尚書義考》、《毛鄭詩考正》、《深衣解》、《經考》、《考工記圖》,無不涉及禮樂制度、名物典章問題。
  • 從唯物論上出發後倡導「有人慾才有天理」的戴震提出了哪些見解?
    所以,在他臨死之前,有一名唯心主義的衛道者彭允初,對戴震進行攻擊,說戴震「不知天,其何以知人?是故外天而言人,不可也」(《彭紹升與戴東原書》)。彭允初所講的「天」是指「真宰」、「真空」之說,反對「離物無則、離形無性。」認為「天命」就是「人心」;「天道」就是「人事」。這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觀點。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6期 | 吳根友:從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及其當代活化 | 預告
    7月25日(周六)下午14:30,「嶽麓書院講壇·第四屆國學大典專題系列」暨嶽麓書院講壇第426期開講,將邀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主講,主題為「從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及其當代活化」,講述解釋學、戴震經學解釋學三個基本原則與目標、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等問題。本次講座採用鳳凰網「風直播」線上直播方式,敬請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宣傳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