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學術有義理追求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乾嘉學術有義理追求

2019年08月27日 08: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曉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乾隆、嘉慶年間是清代經學最為發達的時期。乾嘉學者反感宋明理學家玄談義理,他們崇尚漢儒重視文獻、講求證據的樸實學風,以輯佚、校勘、文字、聲韻、訓詁等考據方法,闡明經書中的聖人之意。考據學是乾嘉時期乃至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流派,但關於乾嘉考據學是否具有義理的爭論卻始終存在。

  乾嘉漢學無思想性之說

  義理和考據是傳統儒學常用的概念。考據是以訓詁、文字、音韻等方法對經書內容進行考察。義理則側重闡明經文中的思想性內容,如發掘人倫秩序、倫理道德的依據和意義等。

  乾嘉學者主張以訓詁等考據實學疏通六經典章制度,進而追尋經文中的聖人之意。部分近現代研究者認為乾嘉考據學沒有思想性內容,他們主要從經世和義理兩方面對乾嘉學術進行考察。

  清末及民國學者大多認為,乾嘉考據學只在經書中鑽研考索,沒有經世致用的志向。研究者多將這種學風與清代文化政策聯繫起來。如梁啓超認為清中期「文字獄」頻興,學者為自保故不敢講習觸及時諱之學,轉而從事「於世無患、與人無爭」的詮釋訓詁究索名物之學。因此,梁啓超認為,清代學派運動乃「研究法的運動」而非「主義的運動」。錢穆也認為,乾嘉學術已經與清初「不忘種姓,有志經世」的風氣大為不同,「一趨訓詁考訂,以古書為消遣神明之林囿」。

  另一些研究者則側重強調乾嘉考據學沒有義理的追求。如臺灣學者陸寶千稱:「清儒之學,瑣屑纖細,乃其本色,並無宗旨之可言也。究其本質,是術而非學。」漆永祥則認為乾嘉學者將「述」聖人之意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因此多將自己視為文獻學家。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談及清代哲學,認為清前期和中期的思想只是宋明道學家的繼續,漢學家的貢獻僅在於對道學家的問題予以不同的解答、對道學家所依據的經典予以不同的解釋。此說是從哲學史角度否認乾嘉漢學具有獨特的義理。

  以經世義理為旨歸之說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漸漸意識到乾嘉學者雖從事名物考證的專門之學,但他們的考據工作亦以經世和義理為志向。

  漆永祥在《乾嘉考據學研究》中專章討論乾嘉考據學的思想,認為義理是乾嘉考據學者的理想境界,乾嘉學人往往寓義理於考據之中。乾嘉學者分為吳、皖、浙東三派,分別以惠棟、戴震、錢大昕為代表,三人治學均以義理為最終目標。戴震在《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中闡明自己的治學思路是:「故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聖人之理義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可見戴震通過小學功夫解經的最終目標是揭示經文中蘊含的聖賢理義。這也正是惠棟的為學思路,惠棟是乾嘉漢學的「旗手」,雖然不滿宋人鑿空說理之風,但他的漢學研究仍以經書理義為最高追求。惠棟還提倡學者在生活實踐中遵循先儒正己修身之學,特書楹聯「六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以自勉。錢大昕精研考據和史學,其治學思想強調經以明道,明體致用。孔門弟子不高談義理,說明後儒者也是務實的明體致用之學。

  周積明認為,《四庫全書總目》對歷史上經世學風的褒揚以及重視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農學、水利、醫學等,均顯示出乾嘉學者的經世意識。臺灣學者張壽安討論清代禮學研究的興起時指出,在崇禮風氣的影響下,清儒參與和領導鄉約、整肅、賑災、恤貧等社會自治也越發增多。儒者的行動往往與他們的學術工作互為表裡,如胡培翬自述撰寫《儀禮正義》的用世價值在於:「其中冠婚喪祭,切於民用。進退揖讓,昭明禮意。若鄉邑中得一二講習之士,使眾略知禮讓之風,即可消兵刑於未萌。此翬所以急欲成書也。」說明以經書經世致用匡正時俗是乾嘉學者的著述動力。

  持此說的研究者認為,乾嘉考據的學術工作看似繁冗瑣碎,但卻以明晰聖賢義理、實踐經世致用為至高目標。雖然乾嘉學者並不能人人做到由考據上求義理,但由小學通義理的治學思路卻得到當時大多數學者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書訊 | 漆永祥著《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
    作者:漆永祥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1998年出版,2020年7月增訂出版目錄前言第一章 乾嘉考據學成因(上)——乾嘉時期學術思潮及學術觀念的變化  一、考據與義理之分——考據學溯源  二、古籍錯訛熾盛與學術文化日趨繁榮之間的矛盾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
    作者不趨時好,從事樸學,沉浸於清代學者浩瀚的文獻材料之中,爬梳整理,比勘搜討,終於為讀者獻上了被專家認為「是迄今為止較為系統、全面、深入研究乾嘉考據學的第一部論著」。全書將學術史研究與古典文獻學研究相結合,對乾嘉考據學的名稱、成因、派別、方法、代表人物、學術思想、成就得失及學術地位等,進行了縱深全面的考察,並對該學術領域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
  • 高玉敏:乾嘉宗師戴震的治學之道
    清代乾嘉時期,在群星璀璨的學術隊伍中有一位耀眼的明星學者,他就是戴震。
  • 義理·考據·辭章的現代學術方法論意義
    義理、考據、辭章相統一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三者作為構成「學問」、「文章」(「且夫文章學問一道也」,姚鼐《謝蘊山詩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價值,不可偏廢;二是三者應該互相吸收和補充,以使各自更加豐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關係是有層次的,「義理為幹,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序》)。但姚鼐所謂義理,主要是指程朱理學。
  • 文化自覺與清代學人的「明道」追求
    陸世儀也強調:「學道貴能自任,蓋既自任,則便有一條擔子,輕易脫卸不得。」凡此,無不體現出他們對「道」的訴求,及「任道」之篤。    學術流變,後海先河。賡續清初諸儒之志,乾嘉學人更將「明道」奉為治學之鵠的。如被尊為「漢學領袖」的戴震,自17歲時即有志聞道,終其一生皆以「君子務在聞道」為追求。
  • 清代中期為何會產生著名的「乾嘉學派」,它對中國二百年來學術思想...
    季我努學社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清代乾嘉時期發展成熟的以考據為主要方法的學術流派,該學派注重以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徵不信」,以漢儒經學為宗,從音韻、訓詁、文字等小學入手,主要從事審定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註疏和詮釋文字、考證典章制度和地理沿革
  • 義理、考據、辭章,古人寫學術論文的三要素
    乾隆年間是清代鼎盛時期,國力的增強促進了文化領域的繁榮,學術研究成了文人提升個人能力的主要方向。姚鼐作為一個文學家,他也有自己的研究領域,也寫過一些學術論文。他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寫學術論文的三要素,義理、考據和辭章。如果按照姚鼐指導的方法寫論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義理,就是道理。這一點十分重要,論文是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
    至乾嘉考據學家,自惠棟始,師法漢儒,標舉「漢學」,排斥宋學,幾與宋儒劃清界限,此世人皆知。然細考其學術淵源,實與宋學有密不可分之關係,不少學者有宋學背景,此則或為時人隱而諱之,或為後人所忽略不道。又如邵晉涵,章學誠《邵與桐別傳》詳論其學術宗旨在宋學而不在於漢學。劉臺拱「十歲,心慕理學,嘗於其居設宋五子位,朝夕禮之,出入裡閈,目不旁睞,時有『小朱子』之目。年十五,從同裡王君雒師學,及見王予中、朱止泉兩先生書,遂篤志程、朱之學」。
  • 【作文常識】義理、考證、文章
    語見《述庵文鈔序》:「餘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苟不善用之,則或至於相害。」「義理」,即程朱理學觀念,指道德修養;「考證」,即訓詁之學,指學術修養;文章,即辭章之學,指寫作素養。姚氏認為三者互相影響,互相聯繫,而以義理為根本。文章之可貴,在於「博學強識而善言德行」,作家若能三者兼長,既富於道德和學術修養,又有較高寫作素養,就能寫出好文章。
  • 義理的歷史與考證的歷史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 作者:卡爾·貝克爾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1月  卡爾·貝克爾的漢宋之爭  根據中國傳統的學術分類法,一切學問都可以列入「宋學」是義理之學,認為意義是甄別事實的準繩。經驗型的考據有價值,但先聖奠定的價值體系才是衡量萬物的尺度。前者零星散碎,可靠性波動性極大。後者萬古不變,永遠可靠。  在西方,瓦拉、卡姆登和近代實證主義的史學形成了一個類似「漢學」的思想系譜。他們自己並非沒有價值觀,但極不願意將價值帶進事實當中。很自然地,他們對解釋體系持懷疑態度,甚至認為這是技術手段不夠專業的體現。
  • 浙學及其周邊演繹:區域學術與共同價值——「浙學論壇2020」綜述
    與會專家學者分別聚焦浙學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浙學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實質,浙學與徽學、蜀學、閩學等地域學術的互動,學術期刊與地域文化研究品牌的打造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南京大學周群教授對徐渭的本色論予以探析,認為徐渭的本色論與李贄童心說、袁宏道性靈說等聲氣相求,都是追求藝術本真,以自然為歸。復旦大學徐波副教授從「惡之來源」看蕺山學在宋明理學中的定位,認為五峰、蕺山之學遙相呼應並可上溯到程明道,他們以一種「至善而具善惡」的義理架構,為解決儒家性善論與工夫論之間的理論張力提供了獨特答案。
  • 薄音湖與翁獨健的學術淵源
    在大學時,薄音湖先生大量地閱讀了與蒙古民族相關的學術著作,雖然在海拉爾工作的十多年時間裡,他從事的工作與學術無關,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對學術追求,並在「文革」期間通讀過《多桑蒙古史》。1978年當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恢復時,他考入了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師從元史三大家之一翁獨健先生。
  • 易經應用|探源《易經》的流派——明義理、解象數
    簡而言之,義理表示事物屬性、功能、品德的抽象意義和事物本質規律的道理。義理派的代表人物為創始者王弼,繼承其學說的是宋代的程頤、楊萬裡、胡援、李光。其實,孔子是義理學派最早的奠基人。王弼、韓康伯的義理,以老莊玄學闡發「易」,入老莊宗。著重發揮卦象說講的道理。王弼認為卦象是表達某種意思的,明白了它的意思,就不用考慮卦象及其卦象之間的關係。義理派的「義理」是哲理為主,佔理為輔。
  • 中國文化常識(第17期)——問答2:易經義理的內涵
    問:易學分為術數和義理兩派。前者重計算,後者如何理解?易理似可以等同義理,但義理是什麼?是規律嗎?是價值觀嗎?有核心價值嗎?
  • 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誰更好?
    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誰更好?在今日音韻史研究者的眼裡,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自然不值一提,勞乃宣《等韻一得·外篇》對李氏「陋學」還予以痛詆,張世祿的《中國音韻學史》根本沒有提及《李氏音鑑》。但是,《李氏音鑑》的最大特點是考慮到今音,更具實用性,所以胡適對李汝珍的勇於變古給予了相當不錯的評價(《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致敬人民教師 打造生活美學 |「同讀一本書」經典朗誦會在乾嘉書房舉行
    「同讀一本書」經典朗誦會在杭州乾嘉書房舉行。劉志華:杭州市大關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杭州市大關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劉志華朗誦三毛《如果有來生愛在左,情在右,一路溫暖相隨,一個有愛的人,便是最幸福的人。讓自己成為愛,成為暖,為身邊的人帶去一米陽光、一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