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至8月1日,以「浙學及其周邊:區域學術與共同價值」為主題的「浙學論壇2020」在浙江餘杭舉辦。論壇由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餘杭區委宣傳部聯合主辦,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學研究中心、《浙江學刊》雜誌社、《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餘杭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承辦。來自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科研單位及《學術界》《江海學刊》《福建論壇》等學術期刊的專家學者百餘人參加會議。本屆「浙學論壇」薈萃老中青三代學者,通過浙學人物研究、浙學文獻研究、浙學內涵辨析、浙學發展脈絡梳理、浙學的周邊演繹等多重視角,展示浙學的自身價值與區域學術的共同價值。與會專家學者分別聚焦浙學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浙學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實質,浙學與徽學、蜀學、閩學等地域學術的互動,學術期刊與地域文化研究品牌的打造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浙學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研究
浙學作為一種區域學術傳統,為歷史上中華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時至今日,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中,傳統浙學經過創造性轉化之後,又能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理論支撐與現實啟迪。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盛世豪強調,要深入研究浙學、發展浙學、應用浙學,進一步完善宣傳推廣機制,不斷提升浙學的影響力,積極開發浙學的普及教材和通俗讀本,把浙學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精神內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推廣出去,讓浙學從學者走向大眾,從書齋走向社會。
浙江省儒學學會會長吳光教授認為,浙學的主流是儒學。浙江儒學淵源於古越,借鑑、傳承自中原,成型於漢魏,興盛於宋元明清,轉型於近現代。它的學術特色包括多元包容、經世致用等。這些思想宗旨與學術命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治理模式的寶貴資源。
華東師範大學陳衛平教授認為,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宋代浙東學派中的永嘉、永康、金華學派,明清時期的陽明、蕺山、梨洲學派,均是作為區域學術的浙學的典型形態。浙學也為中國近代哲學形態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近代著名浙學家龔自珍、章太炎等都在歷史觀、認識論、思維方式和邏輯方法論、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等諸多方面為中國近代哲學形態的成型貢獻了浙學智慧。
復旦大學何俊教授指出,浙學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不僅是一個思想性學派,同時也是知識性學派,其思想議論並不是憑空而發,而是建立在非常堅實的知識論之上。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陳永革研究員認為,浙學作為浙江大地上具有「現象級」意義的地域學術景觀,以其思想原創性強、歷史影響廣泛、地域特色鮮明而融匯彰顯於更廣闊的中華學術傳統之中。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研究員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歷史文脈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良渚文化等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統的歷史過程。
浙學人物、學派、文獻綜合研究
浙江大學何忠禮教授通過對南宋以降浙東經學的解讀,認為宋室南渡後出現了浙東經學一枝獨秀的局面。浙東經學的這種變化主要受浙學「疑經惑古」傳統、北方移民、區域優勢等影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肖琦博士認為,應對葉適《賢良進卷》的價值予以重估;《賢良進卷》撰於葉適登進士第之前,帶有一定的習作色彩。臨海市博物館王海波館員對南宋經制派學者唐仲友的學術思想特質予以考釋,認為唐仲友為南宋台州郡守時,刻《荀子》行世以反對理學的空談心性,又作《帝王經世圖譜》以提倡儒法並用、實學實行,進而與陳亮、葉適的經制事功學相呼應。長沙理工學院王琦教授通過對陳傅良《經筵孟子講義》文本的解讀,認為陳氏之學汲取洛學、湖湘學、婺學之長,具有言事功而不廢性理,重外王而不失內聖,經世致用、兼容並包的特點。金華市委黨校陸昇博士對呂祖謙思維世界的邏輯原點予以追溯,指出呂祖謙的從政經歷促使其思考治道原理的史學進步性和治法綱紀的歷史有效性,力求將內聖外王升華為實體達用之治,催生了近世治體思想。杭州師範大學毛家臣研究員從浙學角度審視楊簡的學問和人品,發現楊簡的「本心」論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心學」範疇,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態度踐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
聊城大學唐明貴教授對王陽明《論語》詮釋的浙學特色予以闡釋,認為王陽明通過對《論語》的創造性詮釋,生發出了「心即理」「良知說」「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拓展了儒家的內聖學,建構了獨具特色的心學體系,體現了浙學的創新精神。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焦德明博士對陽明學語境的「敬」予以闡發,認為王陽明對於程朱「敬」論的批評,深入了「敬」的內在邏輯與本質內涵,對於我們理解「敬」的真義具有重要價值。寧波大學賈慶軍副教授深入研究了王陽明「法」的思想,認為陽明之法從法的來源看,屬於神意法和父權法的混合;在法的內涵上,體現和維護的是等級秩序;在法的功能上,強調法立事行、抑強扶弱;在執法上,強調執法公正。陽明之法體現了傳統思想的特色,具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日本立命館大學黃錚博士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浙中陽明書院講學實踐,指出浙中區域的陽明書院之間,有著極強的聯動性,其目的是為了共同促進陽明學思想更為多元、廣泛的傳播。南京大學周群教授對徐渭的本色論予以探析,認為徐渭的本色論與李贄童心說、袁宏道性靈說等聲氣相求,都是追求藝術本真,以自然為歸。復旦大學徐波副教授從「惡之來源」看蕺山學在宋明理學中的定位,認為五峰、蕺山之學遙相呼應並可上溯到程明道,他們以一種「至善而具善惡」的義理架構,為解決儒家性善論與工夫論之間的理論張力提供了獨特答案。杭州師範大學張天傑教授以《祁彪佳日記》為中心,認為祁彪佳等人的靜坐受晚明陽明學以及「三教合一」思潮的影響。浙江工商大學關雅泉博士通過比較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與熊澤蕃山《大學或問》,指出黃宗羲的經世思想來源於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熊澤蕃山經世思想則以江戶時代新型武家政權為根源,從中國舶來的儒學成為其直接的思想資源。湖南大學陳峴博士對清初浙學中的「數」「象」關係予以論述,指出黃宗羲、胡渭對於「象」與「數」的詮釋都應回歸於《周易》經傳本身,即以卜筮釋「數」,而對「象」的解釋則集中於卦畫。浙江師範大學金曉剛博士以全祖望筆下的「東南三賢」與「乾淳三派」為中心,認為「東南三賢」與「乾淳三派」已成為南宋乾淳理學的經典概括,但二者所涉人物與學派並不吻合。
溫州大學孫邦金教授通過解讀龔自珍的春秋公羊學與政治改革思維之間的關聯,認為龔自珍從周易、春秋公羊學等經學研究中演化而來的變易哲學和歷史三世說,為其政治改革動力與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據。杭州市委黨校沈小勇教授以晚清浙學家朱一新的義理之學為案例,分析浙學的近代品格,認為在浙江儒學史的思想譜系中,朱一新的儒學思想以「義理之學」為宗旨,會通漢宋,統合古今,融匯經史,既反對「窮經自蔽」,也反對「任智鑿經」,標舉了浙學的近代化轉進特質與主要學術品格。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鄧偉峰講師闡發了晚清大儒俞樾的治學風格及其浙學特質,認為俞樾既繼承和發揚了乾嘉漢學的學術風格和思想,又隨著時代變化而形成新學問,倡導「通經致用」,並通過書院教育推動近代浙學開創新局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王一勝研究員對現代儒學家馬一浮的「科學情結」予以論述,認為馬一浮早年仰慕西學,尤其是西方的科學方法;但後來致力於弘揚儒學,提出「六藝統攝一切學術論,包括西方科學」的論點。
浙學與徽學、蜀學等地域學術
的互動研究
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的學術格局,不斷衍生出獨特多元的地域學術形態,如浙學、徽學、蜀學、湘學、洛學、關學、閩學等,可謂百花齊放。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陳野研究員認為,清麗婉約的江南不僅有「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詩意情致,還有一地學人在長久歷史歲月裡殫精竭慮、發微探真而成的學術思想精義,為其區域文化構建起豐富的內在層次。他們以徽學、浙學等形態名義各呈地方特色,涵育了江南文化的多姿多彩;更以其理性、思辨的學思與睿智,為江南文化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厚重意蘊。寧波大學錢茂偉教授指出,浙學與周邊有兩種聯結關係,一是浙學對周邊區域學術的影響,二是周邊區域學術是如何影響浙學發展的。浙學及周邊,討論的是不同區域的互相學習問題,即浙學是在什麼環境下發展的,又是如何影響周邊學術的。台州學院張燕博士撰文考察了兩宋宗族重構時期,浙東士人的家族文化建構理念、行為與影響,進而探析浙東家族文化生成及其強盛背後的地方士人因素,為豐富、細化中國近世宗族生成發展歷史研究提供了地域參考。安徽大學徐道彬教授指出,在儒學道統譜系中,浙學與皖學都具有實事求是、通經致用的價值理念和學術情懷。近代浙學家黃以周、章太炎都有「皖學入浙」的思想表達,故有「績溪之教流入浙西,吾浙與有光焉」之論,俞樾、孫詒讓等一批浙江學者則傳承了乾嘉漢學遺風,體現皖派漢學的後期走向。
浙江大學陳東輝教授以「阮元與浙學」為題,認為江蘇揚州人阮元在浙江為官長達12年,影響大、交遊廣,乃當時浙學界核心人物。他在浙江時期的相關學術成果應納入浙學範疇,這也是清代吳派考據學與浙派考據學互動的一個典型案例。揚州大學樊沁永博士以徐梵澄《陸王學述》提倡的「精神哲學」為切入點,梳理了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哲學特質。福建省平和縣陽明學會張山梁會長通過對福建祭祀陽明先生公祠遺址之考述,論證浙學與閩學之交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張宏敏副研究員認為,在歷史文化長河中所形成的浙學、蜀學,交涉互動、取長補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學術格局,同時還具有了以「天人合一」「經史並重」「經世致用」「和合兼容」為基本特徵的共同學術品格。江西省社會科學院賴華先副研究員認為,歷史上浙學和贛學之間存有諸多的學術關聯,諸如明代王陽明在江西南贛平亂,在南昌平定寧藩叛亂,在贛州提出了「致良知」學說,進而有江右陽明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打造學術期刊與地域學術文化品牌
為進一步發揮好學術期刊作用,推動區域學術文化建設,此屆「浙學論壇」特設「學術期刊與地域學術文化品牌打造」專場研討。由《浙江學刊》雜誌社、《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牽頭,組織全國各地方社科院、社科聯繫統主辦的學術期刊負責人,圍繞學術期刊建設與地域學術文化品牌的互動展開研討。《浙江社會科學》主編俞伯靈介紹,該刊自2014年起開設「浙學研究」專欄,圍繞浙學的內涵、源流、學派、人物以及浙學基本精神、當代意義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選擇刊發優秀論文,推動了「浙學研究」欄目的品牌效應與社會影響不斷擴大。《浙江學刊》總編輯盧敦基介紹了該刊開設「陽明學研究」「金庸武俠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專欄,推動學術文化研究的情況。《江海學刊》雜誌社社長韓璞庚、《貴州社會科學》主編黃旭東、《學術界》總編輯馬立釗、《福建論壇》執行總編輯管寧等分別介紹了各自刊物立足本地區,以反映時代精神為己任,注重選題策劃,助力創新發展新時代贛學、黔學、徽學、皖學、閩學等情況。與會期刊負責人一致認為,地域文化是中華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學術期刊有責任有義務為繁榮地域文化、構建中華文化共同體搭建平臺、提供支撐。
「浙學論壇」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浙江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相關浙學研究基地共同打造的高端學術品牌。自2018年始,由各高校科研院所輪流承辦,旨在匯聚海內外學者,共同探討和推進浙學和中華優秀學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鼓勵更多青年學者投身浙學研究,此屆論壇繼續組織開展浙學研究優秀論文評選。經過專家匿名評審,共有4篇論文獲此屆論壇「青年學者浙學研究優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