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學及其周邊演繹:區域學術與共同價值——「浙學論壇2020」綜述

2020-09-16 浙江社科

2020年7月31日至8月1日,以「浙學及其周邊:區域學術與共同價值」為主題的「浙學論壇2020」在浙江餘杭舉辦。論壇由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餘杭區委宣傳部聯合主辦,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學研究中心、《浙江學刊》雜誌社、《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餘杭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承辦。來自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科研單位及《學術界》《江海學刊》《福建論壇》等學術期刊的專家學者百餘人參加會議。本屆「浙學論壇」薈萃老中青三代學者,通過浙學人物研究、浙學文獻研究、浙學內涵辨析、浙學發展脈絡梳理、浙學的周邊演繹等多重視角,展示浙學的自身價值與區域學術的共同價值。與會專家學者分別聚焦浙學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浙學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實質,浙學與徽學、蜀學、閩學等地域學術的互動,學術期刊與地域文化研究品牌的打造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浙學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研究

浙學作為一種區域學術傳統,為歷史上中華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時至今日,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中,傳統浙學經過創造性轉化之後,又能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理論支撐與現實啟迪。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盛世豪強調,要深入研究浙學、發展浙學、應用浙學,進一步完善宣傳推廣機制,不斷提升浙學的影響力,積極開發浙學的普及教材和通俗讀本,把浙學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精神內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推廣出去,讓浙學從學者走向大眾,從書齋走向社會。

浙江省儒學學會會長吳光教授認為,浙學的主流是儒學。浙江儒學淵源於古越,借鑑、傳承自中原,成型於漢魏,興盛於宋元明清,轉型於近現代。它的學術特色包括多元包容、經世致用等。這些思想宗旨與學術命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治理模式的寶貴資源。

華東師範大學陳衛平教授認為,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宋代浙東學派中的永嘉、永康、金華學派,明清時期的陽明、蕺山、梨洲學派,均是作為區域學術的浙學的典型形態。浙學也為中國近代哲學形態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近代著名浙學家龔自珍、章太炎等都在歷史觀、認識論、思維方式和邏輯方法論、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等諸多方面為中國近代哲學形態的成型貢獻了浙學智慧。

復旦大學何俊教授指出,浙學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不僅是一個思想性學派,同時也是知識性學派,其思想議論並不是憑空而發,而是建立在非常堅實的知識論之上。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陳永革研究員認為,浙學作為浙江大地上具有「現象級」意義的地域學術景觀,以其思想原創性強、歷史影響廣泛、地域特色鮮明而融匯彰顯於更廣闊的中華學術傳統之中。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研究員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歷史文脈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良渚文化等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統的歷史過程。

浙學人物、學派、文獻綜合研究

浙江大學何忠禮教授通過對南宋以降浙東經學的解讀,認為宋室南渡後出現了浙東經學一枝獨秀的局面。浙東經學的這種變化主要受浙學「疑經惑古」傳統、北方移民、區域優勢等影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肖琦博士認為,應對葉適《賢良進卷》的價值予以重估;《賢良進卷》撰於葉適登進士第之前,帶有一定的習作色彩。臨海市博物館王海波館員對南宋經制派學者唐仲友的學術思想特質予以考釋,認為唐仲友為南宋台州郡守時,刻《荀子》行世以反對理學的空談心性,又作《帝王經世圖譜》以提倡儒法並用、實學實行,進而與陳亮、葉適的經制事功學相呼應。長沙理工學院王琦教授通過對陳傅良《經筵孟子講義》文本的解讀,認為陳氏之學汲取洛學、湖湘學、婺學之長,具有言事功而不廢性理,重外王而不失內聖,經世致用、兼容並包的特點。金華市委黨校陸昇博士對呂祖謙思維世界的邏輯原點予以追溯,指出呂祖謙的從政經歷促使其思考治道原理的史學進步性和治法綱紀的歷史有效性,力求將內聖外王升華為實體達用之治,催生了近世治體思想。杭州師範大學毛家臣研究員從浙學角度審視楊簡的學問和人品,發現楊簡的「本心」論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心學」範疇,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態度踐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

聊城大學唐明貴教授對王陽明《論語》詮釋的浙學特色予以闡釋,認為王陽明通過對《論語》的創造性詮釋,生發出了「心即理」「良知說」「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拓展了儒家的內聖學,建構了獨具特色的心學體系,體現了浙學的創新精神。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焦德明博士對陽明學語境的「敬」予以闡發,認為王陽明對於程朱「敬」論的批評,深入了「敬」的內在邏輯與本質內涵,對於我們理解「敬」的真義具有重要價值。寧波大學賈慶軍副教授深入研究了王陽明「法」的思想,認為陽明之法從法的來源看,屬於神意法和父權法的混合;在法的內涵上,體現和維護的是等級秩序;在法的功能上,強調法立事行、抑強扶弱;在執法上,強調執法公正。陽明之法體現了傳統思想的特色,具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日本立命館大學黃錚博士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浙中陽明書院講學實踐,指出浙中區域的陽明書院之間,有著極強的聯動性,其目的是為了共同促進陽明學思想更為多元、廣泛的傳播。南京大學周群教授對徐渭的本色論予以探析,認為徐渭的本色論與李贄童心說、袁宏道性靈說等聲氣相求,都是追求藝術本真,以自然為歸。復旦大學徐波副教授從「惡之來源」看蕺山學在宋明理學中的定位,認為五峰、蕺山之學遙相呼應並可上溯到程明道,他們以一種「至善而具善惡」的義理架構,為解決儒家性善論與工夫論之間的理論張力提供了獨特答案。杭州師範大學張天傑教授以《祁彪佳日記》為中心,認為祁彪佳等人的靜坐受晚明陽明學以及「三教合一」思潮的影響。浙江工商大學關雅泉博士通過比較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與熊澤蕃山《大學或問》,指出黃宗羲的經世思想來源於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熊澤蕃山經世思想則以江戶時代新型武家政權為根源,從中國舶來的儒學成為其直接的思想資源。湖南大學陳峴博士對清初浙學中的「數」「象」關係予以論述,指出黃宗羲、胡渭對於「象」與「數」的詮釋都應回歸於《周易》經傳本身,即以卜筮釋「數」,而對「象」的解釋則集中於卦畫。浙江師範大學金曉剛博士以全祖望筆下的「東南三賢」與「乾淳三派」為中心,認為「東南三賢」與「乾淳三派」已成為南宋乾淳理學的經典概括,但二者所涉人物與學派並不吻合。

溫州大學孫邦金教授通過解讀龔自珍的春秋公羊學與政治改革思維之間的關聯,認為龔自珍從周易、春秋公羊學等經學研究中演化而來的變易哲學和歷史三世說,為其政治改革動力與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據。杭州市委黨校沈小勇教授以晚清浙學家朱一新的義理之學為案例,分析浙學的近代品格,認為在浙江儒學史的思想譜系中,朱一新的儒學思想以「義理之學」為宗旨,會通漢宋,統合古今,融匯經史,既反對「窮經自蔽」,也反對「任智鑿經」,標舉了浙學的近代化轉進特質與主要學術品格。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鄧偉峰講師闡發了晚清大儒俞樾的治學風格及其浙學特質,認為俞樾既繼承和發揚了乾嘉漢學的學術風格和思想,又隨著時代變化而形成新學問,倡導「通經致用」,並通過書院教育推動近代浙學開創新局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王一勝研究員對現代儒學家馬一浮的「科學情結」予以論述,認為馬一浮早年仰慕西學,尤其是西方的科學方法;但後來致力於弘揚儒學,提出「六藝統攝一切學術論,包括西方科學」的論點。


浙學與徽學、蜀學等地域學術

的互動研究

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的學術格局,不斷衍生出獨特多元的地域學術形態,如浙學、徽學、蜀學、湘學、洛學、關學、閩學等,可謂百花齊放。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陳野研究員認為,清麗婉約的江南不僅有「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詩意情致,還有一地學人在長久歷史歲月裡殫精竭慮、發微探真而成的學術思想精義,為其區域文化構建起豐富的內在層次。他們以徽學、浙學等形態名義各呈地方特色,涵育了江南文化的多姿多彩;更以其理性、思辨的學思與睿智,為江南文化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厚重意蘊。寧波大學錢茂偉教授指出,浙學與周邊有兩種聯結關係,一是浙學對周邊區域學術的影響,二是周邊區域學術是如何影響浙學發展的。浙學及周邊,討論的是不同區域的互相學習問題,即浙學是在什麼環境下發展的,又是如何影響周邊學術的。台州學院張燕博士撰文考察了兩宋宗族重構時期,浙東士人的家族文化建構理念、行為與影響,進而探析浙東家族文化生成及其強盛背後的地方士人因素,為豐富、細化中國近世宗族生成發展歷史研究提供了地域參考。安徽大學徐道彬教授指出,在儒學道統譜系中,浙學與皖學都具有實事求是、通經致用的價值理念和學術情懷。近代浙學家黃以周、章太炎都有「皖學入浙」的思想表達,故有「績溪之教流入浙西,吾浙與有光焉」之論,俞樾、孫詒讓等一批浙江學者則傳承了乾嘉漢學遺風,體現皖派漢學的後期走向。

浙江大學陳東輝教授以「阮元與浙學」為題,認為江蘇揚州人阮元在浙江為官長達12年,影響大、交遊廣,乃當時浙學界核心人物。他在浙江時期的相關學術成果應納入浙學範疇,這也是清代吳派考據學與浙派考據學互動的一個典型案例。揚州大學樊沁永博士以徐梵澄《陸王學述》提倡的「精神哲學」為切入點,梳理了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哲學特質。福建省平和縣陽明學會張山梁會長通過對福建祭祀陽明先生公祠遺址之考述,論證浙學與閩學之交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張宏敏副研究員認為,在歷史文化長河中所形成的浙學、蜀學,交涉互動、取長補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學術格局,同時還具有了以「天人合一」「經史並重」「經世致用」「和合兼容」為基本特徵的共同學術品格。江西省社會科學院賴華先副研究員認為,歷史上浙學和贛學之間存有諸多的學術關聯,諸如明代王陽明在江西南贛平亂,在南昌平定寧藩叛亂,在贛州提出了「致良知」學說,進而有江右陽明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打造學術期刊與地域學術文化品牌

為進一步發揮好學術期刊作用,推動區域學術文化建設,此屆「浙學論壇」特設「學術期刊與地域學術文化品牌打造」專場研討。由《浙江學刊》雜誌社、《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牽頭,組織全國各地方社科院、社科聯繫統主辦的學術期刊負責人,圍繞學術期刊建設與地域學術文化品牌的互動展開研討。《浙江社會科學》主編俞伯靈介紹,該刊自2014年起開設「浙學研究」專欄,圍繞浙學的內涵、源流、學派、人物以及浙學基本精神、當代意義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選擇刊發優秀論文,推動了「浙學研究」欄目的品牌效應與社會影響不斷擴大。《浙江學刊》總編輯盧敦基介紹了該刊開設「陽明學研究」「金庸武俠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專欄,推動學術文化研究的情況。《江海學刊》雜誌社社長韓璞庚、《貴州社會科學》主編黃旭東、《學術界》總編輯馬立釗、《福建論壇》執行總編輯管寧等分別介紹了各自刊物立足本地區,以反映時代精神為己任,注重選題策劃,助力創新發展新時代贛學、黔學、徽學、皖學、閩學等情況。與會期刊負責人一致認為,地域文化是中華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學術期刊有責任有義務為繁榮地域文化、構建中華文化共同體搭建平臺、提供支撐。

「浙學論壇」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浙江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相關浙學研究基地共同打造的高端學術品牌。自2018年始,由各高校科研院所輪流承辦,旨在匯聚海內外學者,共同探討和推進浙學和中華優秀學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鼓勵更多青年學者投身浙學研究,此屆論壇繼續組織開展浙學研究優秀論文評選。經過專家匿名評審,共有4篇論文獲此屆論壇「青年學者浙學研究優秀論文獎」。

相關焦點

  • 思想者|「浙學」的時代價值
    「浙學」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的,但朱熹是站在批判角度評論「浙學」因而是有偏頗的。他說「若永嘉、永康之說,大不成學問」「浙學卻專言功利」。到明末浙江提學副使劉鱗長、陽明學派為主兼及朱子、陸九淵門人及陳亮等,從正面肯定了「浙學」及其傳人。清代大儒全祖望在《宋元學案敘錄》中也多次使用「浙學」一詞概括浙江的學術源流、特色和風格。
  • 論陽明及陽明學中的浙學精神
    根據吳光的觀點,「浙學」顯現的是一個擁有久遠學術傳統的學脈,並且突出體現其地域性,以及因為地域性所透露出的獨特性。而且浙江範圍內的不同思想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繫,不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上。而且此中的浙學的內涵,卻又是不同於其他地方,以地域文化為主;而是已經有了體系的地域性的學術思想了。在深度和成熟度上是要優於地域文化,以及具有了一定的學術專業性。  朱曉鵬的觀點則不止於此。
  • 中國東南區域民間文書的寶庫——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藏品巡禮
    自2013年7月始,以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湧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胡鐵球教授為首的學術團隊,多次到浙江中部、南部開展田野調查,廣泛搜集各類民間文書。迄今為止,共購藏元明以來民間文書近10萬件,在此基礎上成立的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成為國內外收藏浙江契約文書最多的機構。
  • 【通知】關於申報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2020年項目的通知
    現將申報事宜通知如下:一、、項目內容(一)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項目編號:2020XSJL017)目標和內容:聚焦青年人才學術成長,在國際學科的前沿熱點領域和國民經濟建設重大科技領域,為青年科學家搭建學術平臺,重點圍繞區域發展、醫藥健康、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慧
  • 徵稿啟事 | 2020年復旦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之醫學學科篇
    「博士生學術論壇之醫學學科篇」作為其子論壇,有力地活躍了大楓林校區的學術氛圍,為醫學相關學科師生搭建了溝通交流平臺,促進了基礎和臨床醫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B.科普作品:與論壇主題「基礎醫學與人類健康」相關,如傳染病致病機理、傳播過程和防控要點,腫瘤的發病機制和防治等。C.研究生學術辯論賽辯題:需與論壇主題「基礎醫學與人類健康」相關。
  • 學術觀點 | 如何寫作文獻綜述
    原文名稱:「如何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獻綜述?|《自然》專訪」編者按:文獻綜述(review)是一種獨特的學術文體,是指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搜集大量相關資料,然後通過閱讀、分析、提煉、整理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對其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 「世界地圖與世界文化:清華-康奈爾學術論壇」舉辦
    「世界地圖與世界文化:清華-康奈爾學術論壇」舉辦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通訊員 苑桐 北園 黎明)在慶祝外文系建系90周年之際, 外文系 「學術系慶」首場學術論壇「世界地圖與世界文化:清華-康奈爾學術論壇」 於4月15日至16日在清華大學甲所舉行, 來自康奈爾大學英文系、比較文學系
  • 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 ——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會議綜述
    在2020年12月5—6日舉辦的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27位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等,通過騰訊會議平臺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探討,共有310餘人通過網絡參會,收聽收看了這次論壇盛況。田院長代表主辦單位向參加本次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謝意,並強調指出,這次會議的召開既是在全國高校開展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我校第一次舉辦有關文化傳播的專題研討會,也是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自2020年7月創立以來所開展的第一次學術活動,標誌著文法學院國學部在教學科研方面邁上了新的臺階,因而具有裡程碑似的重要意義。
  • 嶽麓區整治校園周邊食品安全,校園及其周邊200米範圍為重點區域
    嶽麓區整治校園周邊食品安全,校園及其周邊200米範圍為重點區域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0日訊(記者 鄭旋 通訊員 何丹)食品安全無小事,為進一步消除校園及其周邊食品安全隱患,近日,長沙市嶽麓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全面組織開展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20嶺南學術論壇,緣何近九萬人觀看?
    以「新營銷·新經濟」為主題的2020嶺南學術論壇日前在廣州成功舉辦。12月8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廣東營銷學會承辦,以「新營銷·新經濟」為主題的2020年嶺南學術論壇分論壇在廣州召開。李敏副主席 講話論壇中,李敏代表主辦方省社科聯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對與會嘉賓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她說,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 重視文獻綜述的意義與價值
    但文獻綜述與研究背景資料匯總並不相同。文獻綜述需要遵循特定的研究方法,如設定研究目標、證明研究問題和假設研究條件,以確保綜述研究的結論準確和值得信賴。文獻綜述可以評估某一研究領域的理論和證據,或檢驗某一理論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為該領域發展提供清晰的發展脈絡。因此,文獻綜述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和價值。
  • 學術活動 | 「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高層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1日,「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高層論壇」以在線會議形式成功舉辦。該論壇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2020)學術年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系列主題論壇之一,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復旦大學社會轉型研究中心聯合承辦。
  • 【汪衛華】第一屆北京大學比較政治論壇綜述
    他表示,為推動學院教學科研工作,加強與兄弟院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政治學與國際問題研究相關學科學術建設和發展,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今年啟動了「北大國關學術論壇」(SIS Forum PKU)系列活動,此次比較政治論壇是「北大國關學術論壇」的首場活動。
  • 日本一橋大學與經濟學院共同舉辦本科生學術論壇 研討中國經濟社會...
    近日,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部師生一行訪問人民大學,並與經濟學院國際經貿專業師生共同舉辦2014年中國經濟社會問題學術論壇。兩校學生圍繞中國社會保障、環境治理、高等教育與新媒體以及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風險等問題展開討論。
  • 交大設計學院建築技術團隊參加室內環境學術論壇
    2019年11月23—24日,中國環境學會室內環境分會熱舒適學組、睡眠環境與健康學組聯合學術論壇在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召開。該會議是熱舒適、睡眠環境與健康方面的全國專業權威學術論壇,由清華大學承辦,來自全國相關高校、設計院所的120餘位專家學者參會。
  • 觀花|2020全國圖書情報青年學術論壇
    會 議快 報NEWS2020年11月6日2020年11月6日,以「人工智慧賦能知識服務,開啟智能數字農業未來」為主題的>第395期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暨2020全國圖書情報青年學術論壇,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圖書館圓滿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