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原文名稱:「如何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獻綜述?|《自然》專訪」
編者按:文獻綜述(review)是一種獨特的學術文體,是指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搜集大量相關資料,然後通過閱讀、分析、提煉、整理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對其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通過閱讀和瀏覽文獻綜述,研究者可以快速地了解目前關於該問題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值得關注的前沿動態。因此,寫作一篇優質的文獻綜述對於作者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錘鍊:他既需要從學術脈絡的高度對其進行整體把握,在三言兩語中讓讀者了解這個問題在學術版圖上的前世今生;又要極具慧眼,在魚龍混雜的研究成果中,一眼就遴選出最具價值和潛力的前沿動態。所以,國外的一些頂刊,只收錄泰鬥級人物的review,目的就是防止低水平的綜述幹擾甚至是誤導研究者。有鑑於此,為了鼓勵老師們練習綜述、寫好綜述,進而錘鍊自己的學術水平,我們推薦本文,並摘編了與教育學可能相關的內容。
趙文婷:突出重點,避免術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
當我還是一名研究生時,寫綜述能提升我對本領域歷史的理解。我還能了解到領域內有哪些尚未解決的問題,給我靈感。
例如,我在博士期間寫的第一篇綜述1是關於細胞如何積極感知藥物遞送用的納米粒子,與之互作、並適應它們的。我當時感到很沮喪,因為我發現我們對此的了解非常有限。正是因為那一次的經歷,我開始研究如何修改納米粒子的表面特性才能增強生物傳感。當我轉入博士後研究時,這個問題帶我發現了細胞-膜曲率的作用,並在這方面發表了論文,這也是我目前的研究重點。如果沒有寫那篇綜述,我就不會開始這個領域的研究。
學生在寫第一篇綜述時的一個通病是好高騖遠。我在寫第一篇綜述時,想像著要對生物應用中使用的每一種納米材料進行全面總結,結果得到了一份「鴻篇巨著」——討論的論文太多,但卻沒有將它們很好地分類。我們最終發表了這篇綜述,但決定將討論範圍嚴格限制在生物傳感納米粒子上,而不是涵蓋不同納米材料在生物學中的應用。
我對學生的建議是接受一個事實:綜述不同於教科書,綜述應該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討論,可以跳過一些話題,以免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學生還應該牢記編輯截止日期,尤其是受邀撰寫的綜述:確保綜述的範圍不要太廣,以免拖延。
一篇好的綜述還應該避免術語,要為不熟悉該領域的人解釋基本概念。雖然我是科班出身的工程師,但我對生物學很感興趣,我的研究是關於開發納米材料來操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以及這會如何影響衰老和癌症。作為這些生物學主題的一個「局外人」,對我最有用的綜述是用明白易懂的科學語言寫的綜述。
田博之:享受過程,形成自己的風格
芝加哥大學化學副教授
在我的課題組,我們首先會問:這篇綜述的目的是什麼?我寫綜述的原因包括能為科學界貢獻見解,以及為我的研究尋找機會。我認為撰寫綜述也是培養初級研究人員項目管理和領導力等軟技能的一種方式。對於第一作者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將學會如何與共同作者合作,將各部分內容整合成一篇過渡平順、沒有重疊的文章。
在我們確定了一篇綜述文章的需求和目的後,我會讓課題組的幾名研究人員組成一個團隊。我儘量讓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參與進來,因為這有助於整合不同的視角。例如,在綜述「An Atlas of nano-enabled neural interfaces」2中,我們有生物物理學、神經工程學、神經生物學和材料科學背景的作者一起完成,每個人分別負責綜述的某一部分。
之後,我會和我的學生討論一個大綱。通過反覆討論,確保我們已經充分查看了文獻,並且不重複其他綜述中出現過的討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大綱並不是由我一個人決定的:學生們往往有新鮮的想法,他們可以把這些想法說出來。做完這些後,我們就開始動筆了。
我經常提醒我的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科學的藝術家」,鼓勵他們拓展自己撰寫和展示信息的方式。添加文字並不總是最好的方式,我就喜歡用表格來總結研究進展,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我也考慮過在我們的綜述論文中加入短視頻,把重點突出展示。我認為這可以擴大讀者群和可及性,因為這些視頻便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