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誰更好?

2020-12-15 談天下俊楚

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誰更好?

在今日音韻史研究者的眼裡,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自然不值一提,勞乃宣《等韻一得·外篇》對李氏「陋學」還予以痛詆,張世祿的《中國音韻學史》根本沒有提及《李氏音鑑》。但是,《李氏音鑑》的最大特點是考慮到今音,更具實用性,所以胡適對李汝珍的勇於變古給予了相當不錯的評價(《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實際上,對當時的普通讀者而言,最容易接受的也許就是李汝珍在小說中對他們進行的音韻學普及教育了。所以《李氏音鑑》在當時傳播很廣,影響很大,嘉慶十年(1805年)刊行後,同治七年(1868年)木樨山房重刊,光緒十四年(188年)掃葉山房重刊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鏡花緣》的廣告宣傳,一本純學術著作是很難這樣暢銷的。第二十九回唐敖一行到了歧舌國,想學歧舌國的音韻學,但歧舌國有嚴令,不準音韻學外傳,他們始終沒能學到。唐敖等人費盡心機,終於有了機會。原來,歧舌國的王子上山打獵,從馬上摔下,氣息奄奄。多九公為王子療傷,使王子轉危為安。

國王感謝至極,贈送白銀千兩,並殺雞宰羊,大擺宴席,答謝外來的醫生。多九公乘機提出要求贈音韻書部,國王立刻聲稱寧送銀兩,絕不傳授音韻之學。恰在此時,國王的兩位妃子患了怪病,多九公又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他為其中的一位治好了先兆流產,為另一位治好了乳腺炎。國王不便再推辭,只得答應了多九公的要求。他鄭重其事召集全體大臣,會議開了三天三夜,才制定出一個穩妥的方案。他們在一張紙上密密麻麻地寫了若干字母,牢牢封固,交給多九公,再三叮囑:「切勿再傳別人,等回到貴國以後,再拆開看,文字雖然不多,音韻學的精華都包括在裡面了,細細揣摩,一定能掌握它的奧妙。」

唐敖、多九公喜出望外,離開歧舌國後迫不及待地把紙條打開來一看,頓時傻了眼。只見紙上豎行寫了三十三個字,行寫了二十一個字,豎行是「昌、茫、秧、羌、商、槍、良、囊、杭、方、姜、桑、郎、康、倉、昂、娘、滂、香、當、將腸、瓤、幫、岡、臧、廂」等字,橫行有「張、真、中、珠、裔、知、遮、氈、專、鷗、婀、鴉、逶、均、鶯、帆、窩、連、歪、汪」等字。豎行和橫行交錯的地方都畫上了圈。幾4個人來覆去地讀,持續了兩天兩夜,才把這張圖背得爛熟於胸。

原來豎行的三十三個字代表「洪、細」兩類聲母,橫行的二十一個字代表韻母,用聲母代表字和韻母代表字相拼任何字的音都能隨口而出。唐敖等人從歧舌國費九牛二虎之力弄來的字母表,在般人看來似是「天書」,但對於有著漢語拼音基本訓練的今人來說卻並不複雜。

相關焦點

  • 中國音韻學研究70年
    可以說,中國音韻學研究史就是一部「一本」「多元」「爭鳴」「創新」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中國音韻學研究更是充滿活力,生生不息。在一代代音韻學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音韻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古音學、今音學、北音學、切韻學等韻學、方言語音史、音韻學與漢藏語等方面呈現出生機勃勃、異彩紛呈的局面。
  • 唐作藩:為什麼要學點音韻學
    音韻學是中國一門傳統學科,現代也多稱漢語音韻學,屬中國語音學中研究古代語音部分。中國歷史悠久,有文字記錄以來的歷史則有三千多年了。漢語的詞彙、語法和語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咱們讀古書特別是唐宋以前的古籍,很容易察覺到詞彙、詞義和語法的問題。學習「古代漢語」時也是很容易體會到的。如打敗仗「棄甲曳兵而走」、「再遇再北」、「孟子去齊」、「晉侯飲趙盾酒」、「吾誰欺?
  • 李淑珍在學術上的成就,恐怕在白話小說中也只有《鏡花緣》了?
    李淑珍在學術上的成就,恐怕在白話小說中也只有《鏡花緣》了?縱列三十三個漢字,實際上是李汝珍所總結出來的三十三個聲母,只不過都與「ang」相拼,用漢字表示而已(有無法相拼的則用二字代替,如「梯秧」、「批秧」之類)。
  • 書訊 | 漆永祥著《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
    三、實事求是、學宗漢儒風氣的形成  四、乾嘉學者心態及致用觀念的變化  五、疑古辨偽之風與乾嘉考據學之關係  六、西學東漸之風與乾嘉考據學之關係第二章 乾嘉考據學成因(下)——乾嘉時期的清代社會與文化政策  一、乾嘉時期的社會面貌  二、乾嘉時期的文化政策——「崇宋學之性道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增訂本)
    作者不趨時好,從事樸學,沉浸於清代學者浩瀚的文獻材料之中,爬梳整理,比勘搜討,終於為讀者獻上了被專家認為「是迄今為止較為系統、全面、深入研究乾嘉考據學的第一部論著」。全書將學術史研究與古典文獻學研究相結合,對乾嘉考據學的名稱、成因、派別、方法、代表人物、學術思想、成就得失及學術地位等,進行了縱深全面的考察,並對該學術領域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
  • 解開上古音之謎——當代古音學研究
    以乾嘉學派為代表的清儒提出了上古韻部系統,擺脫今音的束縛,以《詩經》押韻加漢字諧聲,邏輯井然,學人折服。然而這只是上古韻類,它們怎麼讀?無人知道。著名古音學家段玉裁在給朋友的信中說:「足下能確知所以支、脂、之分為三之本源乎?……僕老耄,倘得聞而死,豈非大幸也?」要確知古音的音值,在中國當時的學術背景下無法完成。
  • 乾嘉學術有義理追求
    乾嘉學者反感宋明理學家玄談義理,他們崇尚漢儒重視文獻、講求證據的樸實學風,以輯佚、校勘、文字、聲韻、訓詁等考據方法,闡明經書中的聖人之意。考據學是乾嘉時期乃至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流派,但關於乾嘉考據學是否具有義理的爭論卻始終存在。
  • 徐子方:李汝珍年譜
    近人胡適《鏡花緣考證·李汝珍》云:「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李汝珍的哥哥李汝璜(字佛雲)到江蘇海州做官,他跟到任所。那時歙縣凌廷堪(生於1757,死於1809)家在海州,李汝珍從他受業。論文之暇,兼及音韻。那時凌廷堪年僅二十六歲,以此推之,可知李汝珍那時也不過二十歲上下,他生年約當乾隆二十八年。」①推論極有道理,已為學界所公認。從之。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
    至乾嘉考據學家,自惠棟始,師法漢儒,標舉「漢學」,排斥宋學,幾與宋儒劃清界限,此世人皆知。然細考其學術淵源,實與宋學有密不可分之關係,不少學者有宋學背景,此則或為時人隱而諱之,或為後人所忽略不道。這正是惠棟父子在立身制行方面宗尚宋儒的原因,也是惠氏將「六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書為楹聯而父子皆遵行不悖的思想背景和合理解釋。明白此旨,我們對乾嘉考據學家的言行,才會有更深入的認識。二、乾嘉學者「實事求是」之局限《漢書·河間獻王傳》載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 如何學好音韻學
    音韻學如果還要繼續發展的話,還有它的生命力的話,就要大幅度減少死背的內容。音韻學中最關鍵,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韻地位。現在一些學校講音韻學,只講一些知識性的內容,中古有哪些韻,哪些攝,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韻部,還有什麼陰陽對轉、古本音變音之類,令人如墮五裡雲霧,越學越糊塗。
  • 音韻學的學習方法
    再加上過去的一些學者講音韻學、解釋音韻學上的名詞術語,常常是捕風捉影,牽強附會,好多概念既含混又玄虛,甚至於一些著名的音韻學家也免不了犯這種毛病。如清代音韻學家江永在他的《音學辨微》中解釋平仄時就曾這麼說:「平聲音長,仄聲音短;平聲音空,仄聲音實;平聲如擊鐘鼓,仄聲如擊木石。」本來平仄是不太難懂的東西,經他這麼一描寫,反倒是叫人難以捉摸了。
  • 臺灣政治大學竺家寧教授趣談漢語音韻學
    其中,第一講、第二講中竺家寧教授以宋、明、清三代的韻書為線索,著重分析了11至17世紀聲母發展的特點;而在第三講中他針對音韻學中眾說紛紜的「重紐」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竺家寧教授認為,「重紐」在另一個側面為上古復聲母的存在提供了證據。他將語音類化比喻為滾雪球,強調一種「漣漪式」的音變過程。此外,竺家寧教授還提出共時研究要注意地域差異性,歷時研究要注意語音材料的剝離的問題。
  • 清代中期為何會產生著名的「乾嘉學派」,它對中國二百年來學術思想...
    ,較少理論發揮,不注重文採,興起於清初、全勝於乾隆嘉慶、而衰落於道鹹,故稱為乾嘉學派,又因為該學派反對宋明理學,崇尚樸實、實在的學風,故又被稱為乾嘉樸學、乾嘉實學。乾嘉學派啟蒙時期的代表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閻若璩、胡渭,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惠棟、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錢大昕等。發展至乾嘉時期,惠棟公然打出漢學旗幟即梁啓超所謂「以復古為解放」,遂形成了與宋學相對壘的學術流派。乾嘉學派發展至成熟時期,內部又形成了以惠棟和戴震為中心的吳派和皖派,兩派分別影響和帶動了一批學者。吳派形成於前,皖派發軔於後,戴震曾求學於惠棟,而又在吳派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 高玉敏:乾嘉宗師戴震的治學之道
    清代乾嘉時期,在群星璀璨的學術隊伍中有一位耀眼的明星學者,他就是戴震。
  • 潘悟雲 論如何學好音韻學
    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學,需要死背的東西就越少。語言學是一門不成熟的科學,但是在社會科學中,語言學將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學靠攏。而語言科學中,語音屬於表層,更容易精密化。音韻學如果還要繼續發展的話,還有它的生命力的話,就要大幅度減少死背的內容。 音韻學中最關鍵,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韻地位。
  • 漢語音韻學必讀與必備書目述要
    2.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按:本書是大陸地區目前流行最廣的音韻學教科書,但是只講中古《廣韻》音系,不講上古音和近代音。[美]包擬古:《原始漢語與漢藏語》,潘悟雲、馮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  按:包擬古(Nicholas C.Bodman)是美國著名漢藏語比較研究學者。本書由4篇論文組成,作者對漢語和藏緬語的同源詞認定及漢語上古音的構擬甚具啟發性,反映了國外學者對漢語上古音構擬和漢藏語同源詞比較的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