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啟蒙篇】

2021-02-07 復健王的自留地

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啟蒙篇】

柳少逸

1943年3月,餘出生於山東棲霞東林一耕讀世家。家父吉忱公(1909~1995),八歲入本族私塾,至民國接受現代教育,其後又入天津於稼謙國醫班、上海惲鐵樵國醫班學習。曾拜晚清貢生儒醫李蘭遜先生為師,從而走上了濟世活人之路。「七七事變」後,日軍侵入膠東,家父投筆從戎,參加抗日工作。其時敵偽進行經濟封鎖,醫藥奇缺,遂利用地方中草藥和針灸推拿等法給部隊戰士及廣大幹群治病。解放後,先後任棲東縣立醫院院長、棲霞縣人民醫院業務院長、萊陽專署中醫藥門診主任、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自1954年起,受萊陽地區專員公署委任,負責膠東地區的中醫培訓工作,為半島地區培養了大批中醫骨幹。1960年又受聘於山東省中醫藥學校講授溫病學。20世紀60~70年代又教子課徒數人,家父以其從醫及教學的切身經歷,探求培養中醫人才的模式,故山東諸多名醫出自其門下。

1963年餘高中畢業,因幼時一耳失聽,未能報考醫學類院校。時值國家實施「名師帶高徒」政策之盛世,即隨家父吉忱公習醫,從而步入從醫之路。年內,餘又師事於棲霞世醫牟永昌公,此乃家父宗韓愈《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之為也。

唐·柳宗元有「養樹得養人術」之論,意謂從培養樹木中悟出培養人材的法則。餘有四姊一妹,且為單傳,然父母從不溺愛,恪守「父母威嚴而有慈,然子女畏慎而生孝」之家風。並以《周禮·三行》「親父母」、「尊賢良」、「事師長」戒之,而祖父恆寶公則明示「認真讀書,老實做人」乃柳氏家訓。家父按其意願從小就對餘進行國學及醫學啟蒙教育,動輒從文字源流談《說文》,從數字組合說「河洛」,從古人結繩記事講八卦及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家父告云:浩浩蒼穹,茫茫下土,「河圖」、「洛書」足以包羅,古人研究性命之學,無不從「河洛」入手。餘聽之茫茫然若天書,儘管食而不知其味,但還是將「醫之道,本歧黃」之《醫學三字經》、「乾三連、坤六斷」之八卦符號歌背誦下來。但餘更喜聞中草藥帶有苦味的幽香,愛聽那節奏明快的搗藥聲,愛讀那中藥柜上的藥名,恍若走進一個植物和動物的大千世界。故當餘從醫後則走遍了山東的山山水水,採集藥用植物標本,考究其功效主治,致力於地方中草藥的臨床應用研究。一生遵清·趙學敏之訓:「一曰賤,藥物不貴也;二曰驗,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傑出者矣。」上世紀50至60年代,中、小學的學習環境比較寬鬆,故餘有暇背誦《藥性賦》等醫學啟蒙書籍。十幾歲時,就對人體經絡模型產生極大興趣,對上面標出的經脈循行線和多如繁星的穴位,百看不厭。假日耳濡目染家父為病人診病,其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博得世人的敬重,亦堅定了餘繼承父業的志向。

明·宋濂嘗云:「古之醫師,必通三世之書。所謂三世者,一曰《針灸》,二曰《神農本草經》,三曰《素女脈訣》。《脈訣》所以察證,《本草》所以辨藥,《針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醫。」故家父課徒先從中醫典籍起,強調必須打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方可言醫。並以「仲景宗《內經》,祖神農,法伊尹,廣湯液為大法,晉宋以來,號名醫者,皆出於此。仲景垂妙於定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深究博覽之」語勸學。餘亦一頭扎進書堆裡,真箇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寢,熬過幾番三星橫空,迎來幾多晨曦微明,箇中滋味,有誰知道!一部《傷寒論》,書中三百九十七條,一百一十三方,每日必背誦一遍,從不間斷。繼而背誦《內經知要》、《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訣》和《金匱要略》的重點條文。而《神農本草經》、《難經》、《脈經》、《溫病條辨》、《時病論》亦熟讀能詳。就一部《傷寒論》而言,是在餘背誦如流後,家父方授課說難。遞次講授了成無己《註解傷寒論》、柯琴《傷寒來蘇集》、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及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讓餘從《傷寒論》六經辨證說理間,潛移默化地感悟其辨證論治大法,家父稱之為「神讀」。其後又讓餘研讀許宏《金鏡內臺方議》、任應秋《傷寒論語釋》,意在運用經方時,能深究博覽,獨探奧蘊。家父耳提面命以清·葉之雨「涉山必歷層蹬,登屋必藉高梯;欲明《素問》之旨,必賴後人之解說」訓之。由於家父及業師重視餘對《傷寒雜病論》的學習,從而成為餘一生學以致用之根基。故其後餘得以有《少陽之宗》、《傷寒方證便覽》二書付梓。家父於上世紀50年代尚負責山東省萊陽專區的中醫培訓工作,曾主辦了七期中醫進修班,自編講義,親自講授《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神農本草經》和《中國醫學史》。所培養的學員一部分成為創辦山東省中醫藥學校的骨幹教師,一部分成為組建半島地、縣級醫院的中醫骨幹。當餘師事家父時,家父戲稱餘一人為「第八期學員」。習醫之初,家父以清·程芝田《醫法心傳·讀書先要根》語訓之:「書宜多讀,謂博覽群書,可以長識見也。第要有根底,根底者何?即《靈樞》、《素問》、《神農本草經》、《難經》、《金匱》、仲景《傷寒論》是也。」在餘熟讀中醫典籍以後,又指點選讀後世醫家之著,並以清·劉奎「無歧黃而根底不植,無仲景而法方不立,無諸名家而千病萬端藥症不備」語戒之。每晚授課後,示餘必讀書於子時,方可入睡,至今已成習慣。

歷代醫籍,多系古文,就字音字義而言,又涉及文字學、訓詁學、天文曆法學等古文化知識。誠如清·柯琴所云:「世徒知通三才者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者,不可以言醫。醫也者,非從經史百家探其源流,則勿能廣其識,非參老莊之要,則勿能神其用;非徹三藏真諦,則勿能究其奧。故凡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星辰,風雨寒暑,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遐方異域之物,與夫人身之精氣神形,臟腑陰陽,毛髮皮膚,血脈筋骨,肌肉津液之屬,必極其理,夫然後可以登岐伯之堂,入仲景之室耳。」而且家父要求「凡書理有未徹者,須晝夜追思,方可有悟。」並告雲此即「心悟」也。一些古籍,若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泛泛而學,可謂苦也。故餘亦有「定力」欠佳時,有一次對家父低聲語云:「何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家父笑云:「昔清·陳夢雷嘗云:『九折臂者,乃成良醫,蓋學功精深故也。』汝讀書無篤志,仍不明為學之道也。朱子嘗曰:『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莫在於讀書。』『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必有功耳。』汝當熟知:博覽群書,窮理格物,此醫中之體也;臨症看病,用藥立方,此醫中之用也。不讀書窮理,則所見不廣,認症不真;不臨症看病,則閱歷不到,運動不熟。體與用,二者不可偏廢也。又當明清·顧儀卿《醫中一得》之語:『凡讀古人書,應先胸中有識見,引申觸類,融會貫通,當悟乎書之外,勿泥乎書之中,方為善讀書人。』待汝臨證時,方可悟蘇軾『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之意也」。言畢,又謂:「昔吾師蘭遜公曾以元·王好古『蓋醫之為道,所以續斯人之命,而與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明·龔信『至重惟人命,最難卻是醫』等語為訓,此蘭遜公賜吾號『濟生』之謂也。」在隨父習醫時,庭訓多在旁徵廣引說理間。這些話語,深深地印在餘腦海中,永不晦暗。從而造就了餘「至重惟人命,最難卻是醫」之立品;「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之學風。

及至負笈山城,從師牟永昌公,程門立雪,凡六易寒暑,為先生唯一傳人。師以「濟世之道,莫先於醫;祛疾之功,莫先於藥。醫乃九流魁首,藥為百草根苗,丸散未修,藥性當先識」古訓為習醫之要。在家學基礎上,牟師讓餘熟讀《本草備要》、《本草求真》及《醫方集解》。繼而熟讀《醫宗金鑑》、《脾胃論》、《傅青主女科》、《醫林改錯》等醫籍,學程均在隨師診療間。先生結合臨床而博徵廣引、解難釋疑,而餘則在質疑問難中,循以得先生家傳之秘。其間,先生又以家傳秘本《傷寒第一書》治分九州之全書授之。研讀間,見書中有先生之父晚清秀才儒醫希光公之眉批鉤玄,為先生家傳仲景之秘。

牟師常領餘到戶外夜觀天象,指點九野列宿。「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屈原《天問》又引出了眾多的話題。那璀璨的星宿,縹緲的銀河,莫不是古人留下的一幅偌大的象數圖。星轉鬥移,寒來暑往,歲月遞嬗,周而復始而成渾然太極。萬象歸空,陰陽混化,有為而歸無為,終生難以窮盡。於是對「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內經》中醫學,即後來餘名之曰「中國象數醫學」理論體系的探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注】本文節選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張奇文等主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第二輯》。


相關焦點

  • 柳少逸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師承篇】
    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師承篇】柳少逸   唐·韓愈《師說》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先生根據《素問·氣交變大論》、《六元正紀大論》、《玉機真藏論》、《五常正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及後世《類經》、《東醫寶鑑》、《小兒藥證直訣》等典籍的論述,加之家學已見,而有牛黃定瘛散(牛黃、麝香、鏡砂、天竺黃、蟬衣、大黃、甘草)傳之。
  • 徐幹《治學》對當今的啟示
    《中論》第一篇文即為《治學》。文中他對學習的作用及目的,教育的內容,治學的方法都進行了精闢的論述。現在讀起來仍覺其思辨高明、見解獨到。學習的作用及目的《治學》第一句講:「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何故哉?學也。」意思是,學習可以使人有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有很好的名聲傳於後世。
  • 你好,我們是內蒙古師範大學薪傳通訊社
    校園媒體巡展▲ 薪傳通訊社內蒙古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薪傳通訊社,簡稱薪傳通訊社,是一個集新聞採編、音視頻製作、新媒體實務為一體的實踐平臺。無論風裡雨裡,無論驕陽烈日,只要是重大活動,薪傳通訊社的身影一定活躍在現場。
  • 2018/01/02 【翻譯】薪傳入門tips若干
    縱觀我的職業生涯,我曾經參與了很多的高級別薪傳賽事——若干個GP和團隊世界盃——所以我雖然不是對薪傳一無所知,但是也確實距離上一次打薪傳賽制隔了很長時間了。上一次玩薪傳的時候,歷時挖掘甚至還沒印出來呢——這張牌從印出來到被禁掉時間間隔很短。我也在我所有的套牌中使用過師範佔卜陀螺。
  • ...品格」篇——「嚴謹治學」 「嚴謹治學」——傳承百年的治學品格
    「天大品格」篇——「嚴謹治學」「嚴謹治學」——傳承百年的治學品格□ 本報記者 趙習鈞是「立德樹人」——不變的育人初心,是「嚴謹治學」——不變的育人品格。「嚴謹治學」是傳承百年的教風學風「嚴謹治學」從字面上講是「嚴格要求,專注教學」之意。中國傳統文人對「嚴」字有著獨特的價值取向,韓愈在《進學解》中有言:「《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
  • 張新平教授:我的學習之路 | 治學大家談
    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嚴校長在校園網上發出了「治學大家談」的倡議,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倡議。但自己總覺得才疏學淺,不夠資格談治學,所以也沒想著寫點東西。前天,嚴校長通過郵件發出約稿函,希望我也寫點體會,這下不好推辭了,恭敬不如從命,治學雖談不上,談談自己學習之路與師生交流還是可以的。
  • 田餘慶先生的治學之路
    田餘慶先生如何走上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路?我早在求學時就產生過這個問題,那時,主要是出於對田先生學問的敬佩,想了解他的治學之路。
  • 歷史民族學家何耀華的治學之路
    歷史民族學家何耀華的治學之路 2017年08月21日 10: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福泉 字號 內容摘要:民族史學界有一些重要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歷史關係研究的成果
  • ...品格」篇——「嚴謹治學」 「嚴謹 治學」——傳承百年的治學品格
    :紀念建校125周年                  ●「天大品格」篇——「嚴謹治學」 「嚴謹治學」——傳承百年的治學品格
  • 何炳棣:我的治學之路 | 大家
    學校教育科目既遠較傳統啟蒙教育新而且廣,他無法也不應硬使幼童課餘另作《四書》全部背誦的工作。他只能在我課餘精心選擇片段經史(尤其是《左傳》故事與《禮記》若干篇章的故事與制度)作穿梭式的講解和「討論」。他似乎很懂兒童心理,嚴督之下不時誇獎我的「悟性」,這對我逐步培植讀書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幫助的。(2) 我十七歲第二次才考進清華,實現了童少年第一個志願。
  • 丙希展訊「重慶」|第二屆 傳薪——開學季高校聯展·川美篇
    展覽地址 | Venue:重慶市渝中區文化宮大劇院三樓丙希文化藝術空間主辦單位 | 南京丙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單位 | 丙希文化重慶藝術空間協辦單位 | 重慶聚橙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薪傳有自今,幸辦此展「傳薪—第二屆 開學季高校聯展·川美篇」,邀請到四川美術學院六名優秀的學生袁鶴嘉、董晨潔、張晗晗、徐世琨、況林玲。他們有的還在本科的熔爐中淬鍊自己的繪畫技藝;有的剛剛駛出學校的港灣揚起風帆準備進入社會的海洋;也有的剛剛結束一個階段的學習準備進入下一階段進行深造。
  • 自然拼讀--英語啟蒙之路
  • 女兒的英語啟蒙之路
    我們是一個二線城市的普通家庭,女兒從3周歲3個月開始學英語,在一線城市不算早的,現在女兒還有1個月就滿6周歲了,今天有時間和心情記錄一下女兒的學習之路,與大家共勉。女兒三歲多的時候去了一個本地的線下培訓機構,每周一節中教,一節外教,都是三四個孩子的小班教學,真的很感謝那兩位老師,女兒特別喜歡他們,他們讓女兒愛上了英語。
  • 廣西中醫藥大學章增加教授傳經典 是嚴謹治學楷模
    2014年06月13日 06:40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梁瑩 編輯:劉曉彤 為人師表傳經典
  • 兒童英語啟蒙之路 文字直播課堂通告
  • 陳慶 | 從山村出發:我的治學之路(1)
    從1998年考上安慶師範學院到今20個年頭,我的學術成長經歷可總結為四個階段:入門、求學、治學、留德歸國。——陳慶入門:通過自學入法學門1998年9月,我考上安慶師範學院(現在叫安慶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一上學期時,我就決定要考研究生,並且決定考一個比較剛性的專業:法學。選擇法學有兩個原因。
  • 【戰報】廣州薪傳烏洛賽——茜卓紅戰報
    重要的內容先說,我是一個薪傳菜鳥..薪傳菜鳥..菜鳥..(回聲),我打薪傳的次數估計2個手都可以數的過來。打這套牌的契機是8月18日的廣州卡朋薪傳賽,在泉壕的遊(song)說(yong)下最後決定選擇三定紅作為比賽套牌。
  • 馨德常傳 薪火不息——2019年元培學院「元行傳薪」系列活動紀實
    「元行傳薪」在青年學生與老一輩北大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以一對一交流的形式,真正做到了「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對於治學的態度,李伯謙先生說:「做學問,一定要扎紮實實的,不求虛化。」提起為人的修養,陳堃銶先生說:「作為知識分子,人品是第一位的。同學們一定要『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正確地對待自己,認識自己。」
  • 訪「向陽薪傳」木工坊 蔡英文贊產業在地化
    東南網1月24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昨天在「立委」劉櫂豪、臺東縣民進黨部主委徐秋蓉等人陪同下參訪臺東多良時「向陽薪傳」木工坊創作基地,她肯定當地88風災災民走出災變陰霾,成立木工坊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
  • 徐道彬︱戴震:治學不為媚時語
    時值「西學東漸」,清學又要承擔起由傳統走向近代化的啟蒙和轉型的任務,故此一時期的學術呈現出特別的時代風貌,各種學派異彩紛呈,學術大師層出不窮。清人汪中說:「古學之興也,顧氏始開其端;《河》《洛》矯誣,至胡氏而絀;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力攻古文《書》者,閻氏也;專言漢儒《易》者,惠氏也。凡此皆千餘年不傳之絕學,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