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最後的秘境部落啄木郎村, 村裡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

2020-12-20 張藝攝影

在雲南大理不遠處,有那麼一個山頂上的小村莊,藏於群山峻林中,即使是在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的今天,那兒至今仍未通車;它才能將最原始的彝族生活完整的保存和傳承下來。

它就是啄木郎村,一個奇特又吸引人的村莊。身處海拔1725米的山林間,不僅被雲霧環繞,還有古老的南詔文化加持。

巍山東山琢木郞村不少老人說,他們的祖輩是從城裡搬來的,琢木郞村的彝族對傳統文化習俗保留得較為完整。原來這裡的女人身著盛裝,聽說這是南詔宮廷服飾遺風,所以當地彝族村又被稱為南詔最後的部落。

據說啄木郎的每個姑娘結婚前都得備上20多套衣裳、30多條圍裙、幾十雙繡花鞋,這可是一個龐大工程。

啄木郎土掌房的牆面更多與雲南白族民居壁畫類同,但大部分土掌房的轉角畫有磚塊圖案。

一個神秘又動人的村莊處於海拔 1725 米的山林間,不僅被雲霧環繞還有古老的南詔文化加持。

因為常年不通車,所以知道它的人寥寥無幾,但正是這樣,它才得以保存下南詔時期最傳統的彝族風貌。

南詔古村啄木郎,是雲南巍山眾多彝族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這裡的傳統農耕文明仍然積澱深厚。古村落,古巷,古道都較完整的保留了傳統自然風貌。

農村空巢老人是我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的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急劇擴大的群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子女和老人在遷移時間上的不同步,以及相當一部分老人對原居住地的留戀,養老載體和對象在時空上發生了巨大變化,跨省流動越來越多離家時間越來越長,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

在海拔1200米上的巍山古老山寨上,每天都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巍山上的彝族老人們,由於子女們都外出打工,變成了家庭裡的主要勞動力,他們還需要承擔洗衣做飯、帶孫兒 餵養牲口、下地勞作等沉重勞動。

雖然每天周而復始的過著簡單而繁重艱苦的勞作,但是老人們還是保留著天性的樂觀精神,依然保持著一份平和、樂觀、豁達的心境。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體弱多病的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重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當地政府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zhang200yi

相關焦點

  •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一說南詔的文化成就「天孫昔謫下天綠,霧鬢風鬟依草木。
  • 大理南詔王室貴族遺留的部落 雲南神秘旅行地之啄木郎
    啄木郎村是離蘶山不遠的一個小村落,位於1725米的山林間,由於交通不便所以至今還很少人探訪過,也因此它保留傳統的彝族文化,它號稱「南詔的最後一個王室」,據說他們婦女穿的衣飾都是王室流傳下來的,也為這地方增添不少美感。
  • 農村留守老人一月400生活費,年和誰過,聽了讓人傷感
    今天下大雨了,山林哥在趕集回來的路上,遇到一個村裡的老人,看他一個人稱著雨傘在雨中行走,步伐緩慢,我停下了車,讓他坐我的車回村裡,在路上老人和我說了很多很多。,他是留守老人,一個人孤苦伶仃,我問他今年幾個孩子會回來過年嗎?
  • 江華:村裡來了專業社工 留守兒童有了「歡樂谷」
    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大幹(gǎn)村,10歲的陳翼和8歲的妹妹陳奕蓓來到村裡的留守兒童之家,與幾十個小夥伴一起學習繪畫,哥哥畫的大風車被孩子們評為了最佳作品。大幹村有150多個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靠年邁爺爺奶奶照顧。有些孩子放假後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但是有些孩子只能留在家裡,陪爺爺奶奶度過漫長的暑假。
  • 需要陪伴的不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留守婦女是否被忽視?
    在農村,有一類人群備受關注,那就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我們都在呼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陪伴!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於外出勞動力的主體是男性,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在戶籍地,於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群體。她們忍受著與丈夫長年兩地分居的孤寂,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她們被稱為「留守婦女」。為什麼要寫這個話題?昨天在村裡親眼目睹了一位留守婦女的無奈和辛酸!
  • 什麼是南詔國?一個與大唐相始終的老對手
    南詔的開創者細奴邏是烏蠻豪強,家裡原本從事遊牧業,後來他爹為躲避仇家,率領部落從哀牢山遷到了巍山。細奴邏長大後,當地的白蠻首領張樂進求看這小夥子是個人才,就讓出領導權,讓他集結烏蠻、白蠻,建立了南詔。關於此事有很多神話傳說,比如說細奴邏祖先是哀牢山的巨龍之子,他的母親到江邊捕魚,觸碰到了龍化成的沉木,回家後有感而懷孕,生下這個孩子。
  • 和留守兒童一起畫畫,給打工子弟上課,她相信藝術的力量
    他們數次前往甘肅省天水市崔揚村,駐地完成藝術牆畫,用藝術介入當地留守兒童和老人的生活。攝影展呈現的,除了專為鄉村訂製的14組藝術牆畫,還有孩子們跟著藝術家一起塗鴉、在藝術家創作的「崔揚蹦蹦跳」上做遊戲的場景。每一個鏡頭都是文芳難忘的。三年裡,她去了崔楊村四次,看著當地的孩子整整長高了一個頭。
  • 大案紀實:留守村裡的「毒鼠強」
    裡邊還住著七十多歲的老父老母陳景來和彭廣蘭。老人在村裡以收廢品為業。五十多年的土坯房陰暗潮溼,至今一家仍然是靠柴火燒飯。麵條還沒有吃完,楊豔紅就覺得自己「就像去地裡打農藥了一樣」,她開始頭疼、噁心,並開始嘔吐。婆婆彭廣蘭根據自己的經驗建議楊豔紅用清水洗臉。視力模糊的楊豔紅很快摔倒在地,緊接著陳國軒開始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之後口鼻出血,很快便就沒有了「響聲」。
  • 把村裡的優勢資源整守護「留守」孩子的快樂
    眼下,聊城市中小學生已經享受了七八天的暑期生活,由於家長工作忙無暇顧及孩子,大部分孩子成了隱形的「留守」兒童。大多數家長把「熊孩子」送進了各種輔導班、特長班。東昌府區多地農村黨組織、志願者行動起來,自發探索解決暑期「留守兒童」問題,免費開設夏令營、輔導班、學習班,吸納了周邊不少「留守」孩子參加,既解決了家長的後顧之憂,也豐富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
  • 開在村裡的艾上AI校區,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一條「出路」
    相比城市中的孩子,鄉村中的孩子在教育資源方面有著天然的劣勢。一方面,由於條件艱苦,貧困山村地區很難吸引到優秀的師資資源;另一方面,缺乏父母陪伴和督促的留守兒童往往更容易造成教育缺失,早早輟學。而智能教育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條解決思路,基於人工智慧技術,以人機互動的形式,能夠迅速針對孩子們上課時遇到的問題進行反饋。
  • 回到村裡做社工
    因為感到「不能再無睹一些凋敝鄉村中的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他辭職回到了村裡。2013年,民政部開始在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受災人員開展社會工作服務。2013年以來,雲南省民政廳累計選派了520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到30多個縣開展服務。
  • 東莞電視臺關注嘉禾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東莞電視臺關注嘉禾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來源:紅網 作者:何光紅 李井平 編輯:高芹 2014-08-07 11:01:45
  • 手工活成了虞城縣利民鎮趙樓村留守老人的「暖心活」
    7月18日,在虞城縣利民鎮趙樓村一個收拾得乾乾淨淨的小庭院裡,樹蔭下,一臺捲尺機,一堆半成品皮尺,一張小方桌兩邊,79歲的李金聚和老伴蔣秀蘭兩位老人相對而坐,正在幹著手工活。   「俺老兩口這麼大年紀了,誰想到在家裡裝裝皮尺,輕來輕去的,一個月能掙1000多塊錢哩。」
  • 村裡留守寶寶們幼兒園畢業了,給孩子們拍集體照,孩子們高興壞了
    村裡留守寶寶們幼兒園畢業了,給孩子們拍集體照,孩子們高興壞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農村外出打工的人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為了節省路費,有的甚至幾年都不回家一次,錯過陪伴孩子們的美好童年,讓孩子們成為了留守兒童中的一員
  • 廣豐縣大南鎮:農村留守老人當上「土明星」(圖)
    10月13日,大江網記者來到樟塢自然村,去探訪那些留守老人的生活。由於從小熱愛文化事業,只有初中一年級文化的他在農忙之餘,喜歡創作一些順口溜、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走家串戶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了一名深受村民好評的文化宣傳員。
  • 冷清的古村:一個關於留守的樣本
    她的父母在浙江杭州打工,今年春節,只有母親能夠回來和她團聚。 ——南宋,5天4夜見證的留守生活早上6點40分左右,東方逐漸有了魚肚白,月牙依然脆生生地亮著。冬天的寒意,直往記者高高豎起的衣領裡鑽。街頭、巷尾,不斷跳出背著書包的小學生,匆匆趕往村頭坐校車。
  • 安南都護府作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為何南詔國也想來爭?
    在這種外來力量的壓迫下,當時西洱河一帶的部落就有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吐蕃貴族奴隸主的要求。而這時六詔名義上都受唐羈縻,六詔中南詔和唐的關係尤為密切,武則天時,南詔部落渠帥邏盛炎來唐聘問,病死在長安。自此,南詔一方面抵禦來自西北方的吐蕃的進犯;另一方面,又陸續兼併滇池、瀾滄江、怒江、元江流域的各部落。從「數十百部落」,「無大君長」形成為「各擅一州」(《唐會要》卷九十八《昆彌國》)的六詔,這是一個進步;從六詔合併為南詔,進而統一了廣大的三迤地區,使三迤地區的經濟文化獲得充分的發展,這又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 吳雁澤:社會應多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全國政協委員吳雁澤今年共提交了三件提案,其中一個就是有關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  為此,記者採訪了吳雁澤委員。  記者:作為著名歌唱家,今年您為什麼會關注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個話題呢?  吳雁澤:這幾年我一直下基層、到農村等邊遠地區慰問演出,看到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因缺少親情和關愛,精神生活匱乏,常去網吧尋求刺激,有的成癮輟學甚至犯罪。
  • 雲和為3300位留守老人提供「團購」套餐 
    12月17日,崇頭鎮下垟村「服務人員」劉巖斌為老人子女代送著日常生活用品。據了解,由於農村「空心化」「老齡化」,雲和山區留守老人「購物遠、購物難、辦事難」等問題不斷加劇。為此,雲和縣積極探索山區留守老人「三助公益服務」,幫助山區留守老人代購服務、代辦事項、代送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