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蔡笑晚老師的《我的事業是父親》,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和思考,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蔡笑晚老師的育兒經。
蔡笑晚是誰?
主持人魯豫稱他為「博士老爹」、崔永元向他請教培養孩子的「秘方」、他的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他自己被譽為「人才魔術師」。
蔡笑晚,有5個兒子1個女兒,個個成才。
長子蔡天文,康奈爾大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統計學教授;
次子蔡天武,14歲就讀中國科技大學;25歲成為羅徹斯特大學雷射物理學博士;2004年出任高盛公司股權執行策略副總裁;
三子蔡天思,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現回國創業開辦實業;
四子蔡天潤,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現於上海創辦私立醫院;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於中國建設銀行擔任要職;
幼女蔡天西,18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兼博士導師,學術界公認的「華人學霸」,「天才少女」。
蔡笑晚本人,既沒有高學歷,也沒有優越的經濟條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一家8口擠在16㎡的出租屋裡生活,坐南朝北,夏熱冬冷,樓下是店堂,樓上是8個人的臥室兼書房。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蔡笑晚將孩子培養為5個博士,一個碩士。
蔡笑晚去哈佛參加小女兒蔡天西的博士畢業典禮時,天西的導師問他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蔡笑晚給出了5點切身體會。
1、教育孩子是父母的終身事業。
蔡笑晚年輕時,因家庭原因中途輟學,1967年,他的第一個孩子降生,他就下定決心把教育孩子當成自己唯一的事業。於是,他改名為「蔡笑晚」,意為讓自己在晚年歡笑。
蔡笑晚非常注重早期教育開發,從孩子嬰兒時期,他就對他們進行專注力訓練,爬行訓練,語言訓練,數學啟蒙等。
在學習上,他強調勤學巧學,博覽群書,全面發展,為了讓孩子儘早入學,順利跳級,他們多次搬家,數次擇校。
他認為,道德情操,是一個人成才的先決條件之一,道德培養必須放在第一位,所以,他非常注重孩子的德行品德教育。
70年代末,旅遊還不流行的時候,他和妻子就帶著孩子去了很多城市,走遍大江南北,通過旅行來誘導孩子心靈的成長,增加孩子的見識和眼界。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對老師說「我的孩子就託付給你了」,這類家長在認為,孩子上學之後,家長就可以徹底放手,對孩子負責的應該是老師了。
家長應該記住:你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你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孩子是自己的,你不用心,沒有人會關心。
孩子未來的樣子,就取決於你今天付出了多少,努力了多少。
2、父母的愛是孩子的跳板
每天晚上都是雷打不動的自習時間,蔡笑晚和妻子幾乎犧牲了一切約了活動,連親戚朋友的婚宴喜酒都很少參加,一到夜幕降臨,全家人圍坐燈下一起讀書。
清晨,他會給孩子放英語日語節目,培養孩子對外語的興趣。
在父母的引導下,兄妹6人尊重老人,互相愛護,感情非常好,他們經常有書信來往,交流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為對方提出一些建議和幫助,互相為對方打氣。
父母的愛是孩子順利起飛的跳板。
只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內心才有底氣,他才是強大而勇敢的,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他才會更自信地面對各種挑戰。
只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才心中有愛,能和善地對待他人和事物,而這些都是人際關係是否良好的基礎。
多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知道,你就是他們安全感的全部寄託,是成長路上的堅強後盾,是暴風驟雨時的避風港。
在孩子迷茫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當孩子受挫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安慰和鼓勵,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自己堅強的後盾,他才有底氣,義無反顧地向前衝。
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追風箏的人》中說到: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著畫上自己的色彩。
教育不是只讓孩子使勁兒,而是父母要先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才知道方向是什麼,內驅力才會更強。
父母樹立良好榜樣,孩子才會隨時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斷向父母靠近,這種內在力量的驅動,比講道理、時刻監督,更有效率。
父母在以身作則的過程中,也能時時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調整,從而與孩子之間形成更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標杆,在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不斷模仿父母,從做人品德,到做事方式,從行為習慣,到為人處世,這些模仿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伴隨他一生。
4、用苦難磨練意志
從出身農民,到博士家庭,蔡笑晚一家多次經歷倒伏在地的厄運,但是他們每次都能爬起來,重新投入戰場,從而成為了命運的主人。
一次次的坎坷,曲折,讓他們懂得人生貴在堅持,不斷攀登。
沒有苦,哪有甜?沒有人的成功與生俱來,沒有人的幸運憑空而降,每一個光鮮奪目的成功背後,都是一滴滴的汗水的累積和咬牙的堅持。
我們現在的家長,最見不得孩子吃一點點苦,生怕委屈了孩子。殊不知:
吃過生活的苦,孩子才能認清生活的真面目,才能擁有熱愛生活的底氣,和努力生活的勇氣。
吃過失敗的苦,孩子才能明白失敗才是人生的常態,只有能承受失敗的苦,才有能力得到生活的甜。
吃過讀書的苦,孩子才真正擁有改變命運的底氣,和逆襲重生的運氣。
懂得吃苦,才懂得努力,懂得吃苦,才懂得珍惜!
5、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習
蔡笑晚相信: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材的第一步。
因此,除了幫助孩子的日常行為規範,蔡笑晚最重視的,就是孩子的思維、創造力、學習力的培養。
蔡笑晚老師認為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是開啟孩子智力最好的手段之一。在天西還是嬰兒的時候,他就開始以遊戲的形式讓孩子感知數字。
天西3歲之後,他經常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出一些趣味數學題,漸漸地,孩子在遊戲中學會了加減法、乘除法、「雞兔同籠」「牛吃草」等數學問題。
經過數學運算和思維的訓練,加上語言方面的培養,天西很快就變得「聰明」起來,11歲被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徐森林選中加入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
蔡笑晚老師堅信,自學能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人成就大小的重要標誌之一,所以,他非常注意引導孩子自學能力的發展。他教授給孩子很多自學的方法和技巧,他的孩子不斷跳級,比別的孩子爭取到了很多寶貴的黃金歲月,也大大促進了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的開發,為以後在高層次競爭中贏得了優勢。
蔡笑晚說,我不培養書呆子,所以,他一直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
天文4歲時,他們鼓勵他手機香菸盒和火柴商標,並教他學會分類編號,5歲時,教他存錢,讓他學會了理財和節約的品行。
蔡笑晚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偉大人物的傳奇故事,幫助孩子立志,堅信自己未來也是了不起的人。
一套高效的學習方法,事半功倍,蔡笑晚堅定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將其實踐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小小年紀就能拿到很高的學歷,一個比一個優秀。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要擁有一套明確的教育方式,家長需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然後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今天一個樣,明天一個樣,最終導致孩子變成了「四不像」。
蔡笑晚說「教育孩子成才,不僅是關係到家庭發達的小事,也是關係國家富強,民族昌盛的大事。」
以工作忙,沒時間為藉口的父母,是失職的,因為在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的領路人只有父母,也只能是父母。沒有自然生長就能成才的孩子,父母必須做好修枝剪葉的工作。
當你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不如先看看「別人家父母」付出了多少。
神奇麻麻木小暖說:
黃全愈教授曾說:智慧養育,就是父母花1分力氣,孩子省3分力氣。
其實蔡笑晚老師提到的這5點,我相信很多家長在很多育兒書,育兒文章中都看到過,這些都是被大家反覆拿出來討論的內容。
所以,育兒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理論和方法。
愛、榜樣和正確的引導,就是這麼簡單。最重要的就是你只是聽聽而已,還是像蔡笑晚老師這樣,扎紮實實做到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