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芒康縣德吉康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乾淨整潔的小區內,一排排樓房整齊排列。這是昌都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地處嘎託鎮加它頂村,毗鄰214國道,距芒康縣城3公裡,緊鄰產業園區,共入住搬遷群眾1499戶10989人。
搬遷入住後,群眾的生計問題怎麼辦?這是搬遷群眾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早在安置點選址和前期規劃時,芒康縣就做好了就業市場與搬遷群眾意願「雙向調查」,通過發展產業、技能培訓、政策保障、自主創業等措施,為搬遷群眾謀就業之法,保證每一戶搬遷戶至少有一人就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在芒康縣京藏聯合科技建材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33歲的四郎措姆正忙碌著:先用遊標卡尺在木板上標出刻度線,然後用小刀沿刻度線划過,再把木板按劃痕折斷……
「工作比較簡單,我5天就適應了。廠裡還包午餐,我很滿意。」四郎措姆高興地說。第1個月,她領到了3500元的實習工資,根據公司規定,實習期2個月,從第3個月起她的工資將漲到4500元。
四郎措姆只是在芒康縣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就業的眾多德吉康薩安置點搬遷群眾中的一員。芒康縣依託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吸收德吉康薩安置點群眾就業,讓群眾實現從「泥腿子」向「產業工人」轉變。目前,芒康縣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已入駐實體企業77家,開工建設43家,投產26家,實現1821名貧困群眾就業。同時,園區內的扶貧產業項目,在安置過渡期會將產業收益的2.5%拿出來,用於搬遷群眾效益分紅。
德吉康薩安置點管委會負責人旺扎介紹,除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外,目前安置點已實現社會兜底政策全覆蓋,大力推進技能培訓,使4374名搬遷群眾實現長期就業,達到了一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的目標。
德吉康薩安置點居民布嘎對記者說,自2015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他的兒子、兒媳都積極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各類技能培訓。2019年上半年,布嘎的大兒子四朗扎西在芒康縣政務服務大廳找到了一份當保安的工作。「每月有2100元的工資,不淋雨不曬太陽,比以前好多了。」四朗扎西說,他十分珍惜這個機會,每天盡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喜訊連連,沒過多久,布嘎的二兒子四郎旺堆也成功應聘進入縣環衛隊工作,主要負責開垃圾清運車。接受過廚師培訓的兒媳其美卓嘎,也在德吉康薩小學當上了廚師。
在德吉康薩安置點,做生意的搬遷群眾也有很多。從宗西鄉宗西村搬遷來的格吉多吉開起了雜貨店,來自幫達鄉毛尼村的旺堆開起了果蔬店……從幫達鄉加尼頂村搬遷而來的拉桑和白瑪曲珍兩口子是出了名的能幹,投資開甜茶館,買貨車搞運輸,開計程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9年初,白瑪曲珍用從銀行貸到的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在安置點便民服務中心外開起了一家甜茶館。起初,她僱了一個廚師,久而久之自己也學會了做甜茶、藏面、炒飯、蓋澆飯。今年廚師辭職後,她一個人撐起了甜茶館。
「門面房是扶貧產業項目,房租不貴,1平方米每月租金10元。」白瑪曲珍一邊忙活,一邊對記者說,「用餐的客人大多是安置點的群眾。生意還不錯,一個月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話音未落,白瑪曲珍的丈夫、在縣城開計程車的拉桑急匆匆地走了進來,回來給妻子幫忙。原來,搬入新家後,拉桑也從銀行獲得扶貧小額信貸貸款5萬元,加上借的4萬多元,買了一輛小貨車,給別人拉貨。現在,拉桑轉行到縣城開起了計程車。「開計程車基本上每月能掙5000多元。」他笑著說。
除了收入穩定,讓拉桑兩口子更高興的是,家裡孩子能就近上學。相比以前從家裡到學校4公裡的路程,而今德吉康薩小學就在家門口,方便多了。
實現就業有穩定收入,穩穩的幸福就隨之而來。德吉康薩安置點的群眾正在為美好生活努力奮鬥著,不斷譜寫著安居樂業的精彩樂章。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記者 陳志強 胡榮國 扎巴旺青 劉金鵬 朱杉 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