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年初的時候,我被安排寫中國的節日和節氣,初衷是「每一個不吃餃子的節日都應該擁有姓名」。開始的時候,立春、清明、立夏、夏至……每個節氣可以說一說(蹭一蹭)。後來寫到8月的立秋,就沒有然後了……
直到今天,冬至到來,節日節氣系列等來了一個完美的完結篇。
大家都知道,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它是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太陽直射位置抵達南回歸線。所以人們常說,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最黑暗寒冷的一天。中國先人甚至以「閉關」的方式來躲避這黑暗寒冷。《周易》載「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商周時天子為了鎖住陽氣,下令關閉所有城門。還有更多人相信,冬至是春天的開始,畢竟,過了這一天,太陽啟程北歸了。杜甫也說「冬至陽生春又來」,陰陽轉換、四季交替,多麼美好。到了冬至, 太陽走完它的一場輪迴了,溯源君冬至完結篇也算是走過了一場輪迴。由於大家對冬至非常熟悉,它也沒有多少冷知識可以科普。冬至這天多穿點、吃餃子就完了。今天還是適合聊聊節氣系列從「一節一篇」到「一季一篇」的拖稿故事。「每一個不吃餃子的節日都應該擁有姓名」,當然了。比如, 清明有一百個理由吃青團,我們可以談談蘇軾的《寒食帖》,聊一聊清明時節為啥總是雨紛紛。還可以聊一聊是古人如何在春天裡感知萬物的。
蘇軾《寒食帖》
再比如,立夏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吃食,但是我們可以聊聊它的別稱「春盡日」,傷春一下吟吟詩也算一篇不錯的雞湯文。牽強一點呢,就勸大家趕緊去春遊,「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還可以聊一聊古人是如何在夏天裡感知萬物的。
然而寫到夏至、小滿、芒種時就真的已經詞窮了……對時間流轉和生命生長的感慨真的兩篇就能寫完,為賦新詞強說夏,我甚至自我懷疑,為什麼要為了搶佔讀者的時間而浪費自己的時間??
鬱達夫說,他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故都秋天三分之一的零頭。
終於挨到了立秋,我們可以談談歐陽修寫的《秋聲賦》或者北京的秋天有多美,但主要也是為了聊一聊人們是如何在秋天裡感知萬物的…… 如今的「二十四節氣」被定義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這段話讀起來很拗口、很學術、很沒有網感,對不對?但這個總結太好了,這個定義說的是節氣嗎?這說的分明是人生。
這裡甚至還藏著兩個讓我拖稿的「藉口」。
第一個,是被改變的時間知識體系。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周公測影定下最初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個節氣開始,到戰國呂不韋增設立冬、立夏、立春、立秋,再到西漢劉安在《淮南子·天文訓》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個小夥伴走到一起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它通用了幾千年,對於古代人意味著什麼呢?相當於我問你「今天是幾號」,你第一反應是「22號」,但是一千年前的人會回答 「今天是冬至」,甚至他們根本不會每天關注「今天是哪一天?」如何命名我們的時間?原來這是一個問題。曾經的那些關於時間的命名:驚蟄、小滿、白露,它們依然是美麗的,但它們早已在我們的生活裡失效了。換之另一套體系,叫做一秒鐘、一分鐘和被編碼的每一個日子。
也是在我拖稿的這一年,寫冬至一定流量慘澹,寫「996」才能獲得10w+。「996」是一個新出現的關於時間的命名。
這就可以說到第二個拖稿的「藉口」了——有關時間的實踐。節氣有許多農諺,比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寒露種麥,十天不早」,節氣與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可以指導農業生產,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只是詩人筆下風花雪月的感興。可是今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變成了一種抽象 的文化符號,或者僅僅變成一句話「大雪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下一場雪?」
曾經,一個月有兩個節氣,長安的一天是12個時辰。如今,北上廣的一天有24小時、1440分、86400秒,不知道這是不是人們常說的那句「從前慢」。而當「996」仍然不夠用的時候,你一定聽過別人說「如果一天有48小時就好了」。上一次看到節氣同生活實踐統一還是在李子柒的視頻裡,因為她確實還需要種瓜種豆,劈柴釀酒。
當時間有了不一樣的名字,我們就有了不一樣的生活。原來,人類把生存狀態都寫在了時間裡了,時間藏著我們的秘密。奧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爾說,「自然的生存空間要麼喪失,要麼受到威脅,這是世紀之交的一個重大題目。」 斯塔爾生於1874年,他口中的世紀之交距今已然一百多年了,斯塔爾提出質問後的一百年發生了什麼?大概就是我們漸漸習慣不去審視或追問了。斯塔爾是在評論奧地利詩人裡爾克的一首詩時說的這段話,這首詩叫《豹》。
豹——在巴黎動物園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纏得這般疲倦,什麼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杆,千條的鐵欄杆後便沒有宇宙。……
「豹」究竟是巴黎動物園裡的那隻豹,還是裡爾克心中恐懼和嚮往的「對應物」?人們討論了很久很久。如果說困住豹的是空間裡的鐵欄,那996是不是時間的鐵欄?好吧,還是輕鬆一點。閱讀1800字大概需要3分鐘,這次寫得更短了一些,節省了大家的時間。不管是立冬還是冬至,吃頓餃子或餛飩吧,畢竟,今天是個周末!
撰文 | 陸 寒
編輯 | 王佳麗
[ 責編:張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