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生黃靜怡因壓力過大自殺的消息,然後在網上也充斥著各種觀點,指責,甚至是謾罵。我不了解具體情況,不能去評判誰對誰錯,只是從這個事件中的幾個點,發表下我的看法。

首先,黃靜怡的離去,是教育的悲哀。
通過其他老師和同學的評價,黃靜怡應該是一個比較有思想, 也很優秀的學生。她的離去,是對這20多年父母的養育,無數老師的教育成果的拋棄。損失一個學術上優秀的學生,是學術。是教育的損失。
其次,必須要正視的是,黃同學的離去,是挫折教育的不足。
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黃同學表現得很優異,其他導師也認可她,在她心裡,自己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長期的優渥感,讓黃同學失去了對危機、對失落的應對處理能力。在遇到導師在畢業論文上的問責時,她心態崩了。從焦慮,到抑鬱,最後走向極端,這個過程只用了不到2個月,期間還有醫生的幹預。這個發展速度,足於見面對挫折的能力多弱。

再次,黃同學的離去,是她的導師,家庭,還有其他導師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說導師,作為黃同學的正牌導師,在學生開始選課題時,就應該及時幹預,而不是等到論文完成後的不接受。如果一開始就幹預,就沒有這許多問題了。另外,在3月11聊天后,黃同學表現的消極和不安,作為導師,應該警覺,及時地給學生家長,輔導員反饋,讓專業的人員進行幹預。如果3月11日,黃同學當天就自殺了,那這個導師就真的百口莫辯了。
再說孩子家庭,從黃同學和導師的聊天片段來看,她的家庭應該也給了她很大的困擾。我不去揣測發生了什麼,但從字面上,她對家庭是失望的。在家庭也沒有得到排解。
最後說說那些導師,欣賞她幫助她本身沒有錯,但是長期的讚美,讓她活在了光環下。她的導師不通過她的論文,活在光環下的她首先想到的是估計是:「自己沒有錯,別的導師都認可我的論文,你作為我的導師,也應該認可。」 她挑戰學術界的潛規則,不按照自己導師的指導選題,在她完成論文過程中,估計也是請別的導師指導她,這種事情,確實有悖常理,讓正牌導師難看。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先做人」的說法存在。

有因才有果,所有的這一切,造成了悲劇的產生。
教育,從來都是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學生自我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性格秉性的教育應該在知識教育之前。家庭教育是心理,性格教育的主戰場,父母的影響尤為重要。
做好家庭教育,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