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的自述:發生、機理和結局|中性粒細胞|炎症|機理|損傷|-健康界

2020-12-24 健康界

正文

  人類的大多數疾病本身就是「炎症」。那麼,   炎症到底是什麼,是如何發生的,炎症發展到最後又變成了什   麼。今天就來聊聊炎症是個什麼情況。    

撰文:牆縫裡的dust

首發:藥學速覽

●         ●         ●

最近有小夥伴的鼻炎又犯了,垃圾桶裡又堆起了高高的紙巾小山,想想都覺得鼻子痛,鼻炎患者可太難了。然而除了鼻炎,還有好多其他「炎」,胃炎、腸炎、口腔炎、關節炎……,雖然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但畢竟都姓「炎」,所以有著相似的機理。

今天就來聊聊炎症是個什麼情況。

1

炎症的發生

炎症是由機體損傷造成的一種反應,是高等動物用來對抗感染和外傷的手段,能夠將有害因子和損傷組織清除,進而修復組織,使其恢復正常。由此看來,炎症對機體是有利的,雖然炎症反應往往伴隨著疼痛、瘙癢等不好的感受,但這些症狀幾天後就能隨著炎症一起消除。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有些炎症失控時對機體自身也會產生損害。此外,機體有時會將一些無害因子錯認為有害因子,產生本不該發生的炎症,比如花粉過敏

造成炎症的因素有很多,如微生物、機體代謝產物、有害化學物質、異常免疫反應、死亡組織等等。平時最常見的往往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前者可侵入機體細胞並將其殺死,引起炎症,後者通過釋放一種叫內毒素的物質激發炎症反應。物理創傷、燒傷、燙傷,以及化學試劑引起的腐蝕性損傷,則是直接破壞機體組織,進而引發炎症。此外,組織的長時間缺氧或缺養也能造成炎症

炎症反應的一般症狀可以由八個字概括,即「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相信燙傷過的小夥伴對此一定印象深刻,回憶一下,是不是腫起來的地方燙燙的紅紅的,一碰就疼得不得了。「紅腫熱痛」這種描述起源於公元前的一個羅馬醫生Aulus Cornelius Celsus,可見人類對炎症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

某個組織一旦產生炎症,該處的毛細血管就會擴張變粗,血流量加大,而血液是紅色的,並且帶來熱量,因此會又」紅」又」熱」。除了擴張,血管的滲透性也會變大,導致血管內的一些物質和液體流失到血管外,填充到組織中,所以會變得「腫」,造成組織的變形,這種變形又牽拉到該處的神經,導致發「痛」。

不過這裡的「痛」還有部分原因是炎症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如緩激肽、血清素、前列腺素等)造成的。此外,我們感冒時的發熱跟這裡的「熱」不是一回事,感冒的發熱也是由炎症介質導致的,人的體溫中樞就像空調遙控器一樣,而這種炎症介質能將遙控器溫度調高,於是就發熱了。

「功能障礙」很好理解,比如在下曾不小心捅了馬蜂窩,兩隻手都未能倖免,最後腫成了饅頭,導致一段時間內無法正常握住東西,即失去了手的正常功能。

2 炎症發生機理

炎症發生後的變化及反應:首先發生的是血管的變化。當組織受到損傷後,血管會迅速收縮一下(對炎症沒有很大作用),隨後又擴張,血流量增加,這一過程大概持續15分鐘到幾個小時。隨後,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一些蛋白質從血管滲出到組織,其中就包含凝血因子和抗體,前者能幫助阻斷病原體的進一步傳播,後者則可以殺死入侵的微生物。

正常情況下,血管中的白細胞由於比較大,往往聚集在血管的軸線上流動,當血管通透性增加後,由於血液內容物的外流導致血液流速減慢,原本處於軸心的白細胞慢慢靠近血管壁,最後穿過管壁到達血管外的組織。

其次是細胞的變化。受損組織中白細胞的聚積是炎症反應的一大特徵。最多的是吞噬細胞,能夠吞噬細菌和細胞殘骸。

機體內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統稱為吞噬細胞,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是血液中的單核細胞,以及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而急性炎症中涉及到的主要為中性粒細胞,顧名思義,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很多小顆粒,裡面包有許多能將細胞殺死的酶和蛋白。當機體受到輕微損傷,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就已足夠應付,但損傷較重時,這些量就不夠了,這時骨髓中存有的中性粒細胞前體就開始分化成熟,釋放進入血液。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為了執行任務,光從穿過血管進入組織還不夠,還得準確地到達損傷部位,它是如何導航定位的呢?損傷組織會產生一些特定的化學物質,導致該處的濃度較大,這種化學物質能引導中性粒細胞向該處轉移,我們把這些物質叫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的這種轉移趨勢叫趨化性。 中性粒細胞的動用比較迅速,一般在損傷後的1h內就能完成轉移。損傷後的24-48h就該另一種吞噬細胞登場了,它就是單核/巨噬細胞,在之後的數天甚至數周內,它都發揮著主要作用,因此它也是慢性炎症的標誌性細胞。

除了血管和細胞的變化,還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化學因子值得關注,炎症中的許多變化都是由這些因子介導的。這些因子來源廣泛,如血清、白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血小板、肥大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以及損傷細胞。

組胺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它能夠刺激血管擴張,並增加其滲透性。正常情況下,組胺儲存在血液中的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中,當這些細胞遭到破壞,組胺便被釋放出來。此外,中性粒細胞釋放的溶酶素、補體系統的C3a和C5a(兩種小分子蛋白)也具有血管擴張作用。

前列腺素是一類脂肪酸類物質,分好多種,由多種細胞產生,有些能促進其他擴血管因子的作用,有些能誘導血小板的轉移,發揮凝血作用。前列腺素還與疼痛和發燒有關,由於體內前列腺素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因此,只要阻斷這一合成就能對抗疼痛和發燒。阿司匹林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它能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時所需的一種酶。

血漿中的補體蛋白、激肽、凝血因子、纖溶系統能夠產生各類炎症因子。激活的補體是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增加血管通透性,它還可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同時還能結合到細菌表面,誘導吞噬細胞向細菌轉移。由凝血因子XII激活過的激肽,能夠增加血管通透性。緩激肽與炎症的疼痛和瘙癢密切相關。

在凝血系統中,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它是炎症發生時滲出血管的主要物質。而在纖溶系統中,纖溶酶發揮主要作用,它能將纖維蛋白溶解,所得產物可增加血管通透性。

3

炎症的結局

炎症發展到最後,有幾種結局:

首先是癒合。在癒合過程中,損傷組織中倖存的細胞可以分裂再生。但不同種類的細胞再生能力不同,像內皮細胞這種就再生能力比較強,很容易將傷口癒合。肝細胞雖然正常情況下不分裂,但在受損後能在某些細胞因子的刺激下產生分裂能力,因此也能痊癒。除了細胞的分裂能力會影響痊癒外,受損組織的結構複雜性也很關鍵,像皮膚這種結構比較簡單的組織,就很容易恢復到損傷之前的結構。而有些結構比較複雜的組織(如腺體組織),一旦損傷後就很難恢復到跟原先一模一樣。有時這種無法恢復的情況可能會導致疾病,比如肝硬化。

其次是疤痕。當損傷比較嚴重或損傷組織無法恢復時,便會形成疤痕。在修復過程中,內皮細胞形成新的血管,成纖維細胞形成疏鬆的結締組織,它們與內部的炎性細胞一起,構成一個新生的組織稱肉芽組織。新生血管為肉芽組織提供血液循環,而成纖維細胞則負責產生膠原蛋白,為肉芽組織提供機械支撐,最終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一般會比損傷前的組織體積更小,因此看起來會有明顯的痕跡。如果是皮膚的話,最多也就是難看一些,但如果是腸道,那麼每次的疤痕都會導致其內徑縮小,最終可能導致其阻塞,造成生命危險。

再者是化膿。當促炎因子不能及時消除時,便會形成膿。大家都知道,膿是一種比較粘稠的液體,其中包含有死亡的中性粒細胞和細菌、細胞殘骸、以及從血管中滲出的液體。膿腫一般都是因為感染了能化膿的細菌,比如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膿瘡裡的膿液被包裹在一層膜裡,很難接觸抗體和抗生素,因此很難自己長好。要麼破裂後再組織修復,要麼通過外科手術去除。

如果癒合受到阻礙,或者反覆地發生炎症,急性炎症就會轉變為慢性炎症。但很多難以治療的慢性炎症,其實不是由急性炎症轉變而來,如肺結核、類風溼性關節炎和慢阻肺

這些炎症的病原體有三種,一種是感染性的微生物(如結核分枝桿菌、真菌、原生動物和寄生蟲),它們長期潛伏在體內,能夠對抗人的免疫系統;另一種是外源性的異物,它們進入機體內後無法被清除,如矽塵(塵肺病的元兇)、金屬顆粒、木刺等;第三種是自身免疫反應,它比較特殊,是機體誤將自身的正常組分當成病原體,而產生炎症(如風溼性關節炎就是由自身免疫反應導致)。

慢性炎症的標誌性特徵就是組織中充滿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以及成熟的B細胞。由於組織中長期釋放炎症因子,這些白細胞便不斷地從血管中滲出,最終聚集在組織中。

4

文末小結

其實炎症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它是機體進化而來用於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等我們發現症狀時說明病灶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了。所以多多鍛鍊身體增加血液循環有助於炎症因子的消除,減少疾病的發生。

參考資料: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inflammatio

相關焦點

  • Nature:體內微生物促進中性粒細胞衰老加重炎症性疾病
    血液中的分葉核中性粒細胞為機體對抗病原體提供了重要的免疫防護作用,但同時也會促進炎症性疾病中的組織損傷。雖然普遍認為中性粒細胞是一個相對同質性的細胞群體,但是也有研究證據表明在中性粒細胞群體中也存在異質性。 在穩定狀態下,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可能來自於細胞衰老也可能來自與骨髓釋放的新生中性粒細胞。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裡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是血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今天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中性粒細胞又根據胞核的不同分為兩種,杆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百分比是佔白細胞的50-70%,絕對值是2-7的10的9次方每升。那你知道,中性粒細胞在我們體內都有什麼作用呢?
  • 科學網—探明臭氧引發呼吸道炎症機理
    本報訊 河南新鄉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吳衛東團隊,近期探明了暴露臭氧致人呼吸功能下降和呼吸道炎症的機理,從而為探索幹預臭氧所致的呼吸道毒性措施提供了實驗依據
  • 研究發現漂白劑稀釋液可抑制皮膚炎症損傷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稀釋漂白溶液能夠減輕由炎症帶來的皮膚損傷。  這項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稀釋漂白溶液已經被用在了人體溼疹的治療當中,但它具體是如何起作用的之前還不明確。  據美國加州路西爾派卡德兒童醫院的兒童皮膚科醫生、史丹福大學講師-託馬斯`萊翁博士介紹,起初漂白劑只是因為具有抗菌作用而被用來清除皮膚上的細菌和病毒,但僅因為這個原因的話,診所並不會大量使用漂白劑來進行治療,所以研究人員想了解漂白劑是否具有其他作用。  當皮膚受損時,身體會產生免疫反應在受損部位進行保護。
  • 人體第一防線中性粒細胞:蜘蛛俠也會黑化
    莫慌,我們的身體在幾百萬年前就演化出了一個微型而功能強大的84消毒液工廠,它就是血液裡的一類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如果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被激活,原本保護人類的中心粒細胞也會反噬機體,掀起令人聞之色變的炎症風暴。
  • Immunity:抗真菌免疫反應機理是這樣
    首先,噬菌作用於細胞免疫的缺陷伴隨著真菌感染的增加。例如:NAPDH蛋白的缺陷(一種能夠產生活性氧成分的蛋白),或者中性粒細胞缺陷變異,會引發真菌的感染。這說明中性粒細胞在抗真菌感染中的作用。體液免疫相對來說貢獻較少,但也有研究證明抗體對於抗真菌感染也具有明顯的作用。HIV患者經常會引發一些真菌感染,比如口部念珠菌病或肺囊蟲病。
  • gasdermin D通過誘導凝集素釋放促進炎症發生
    gasdermin D通過誘導凝集素釋放促進炎症發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6:35:51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Vijay A.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研究人員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 ...總結氧化應激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理中的作用的綜述(值得收藏)
    內質網應激和NADPH氧化酶的改變也與NAFLD相關,但是它們對NAFLD氧化應激的貢獻程度仍不清楚。ROS產生的增加引起胰島素敏感性以及脂質代謝中涉及的關鍵酶的表達和活性的變化。此外,氧化還原信號與先天性免疫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調節炎症反應的複雜網絡。
  • 中性粒細胞減少,該怎麼治療?
    在電腦上查詢到出生5天時的血常規結果:白細胞計數13×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4.6×109/L。我把每次檢查的血常規結果摘錄下來,然後和寶媽核對:出生時中性粒細胞計數正常,6個月之後每次檢查都是降低的,但紅細胞和血小板一直正常。寶寶出生後至今只感冒過一次,2天就好了。沒有出現過發燒,皮膚沒有長瘡癤,沒有口腔潰瘍和牙齦潰爛。
  • 第十四章 男性生殖系統疾病--第一節 睪丸和附件炎症
    病因尚未闡明,患者常有睪丸損傷史,故可能為生殖細胞損傷後,產生或釋放某種物質引起肉芽腫的形成,臨床上可呈急性經過,睪丸呈明顯的炎性腫痛,亦可進展緩慢,似睪丸腫瘤。   病變   肉眼觀,睪丸體積增大,鞘膜呈局灶性或瀰漫性增厚,鞘膜腔積液。切面可見病變睪丸呈瀰漫或局限性灰白或黃褐色。
  •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5:04:30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Benjamin M.
  • 中科院海洋所劉建國:紅球藻蝦青素獨特跨膜結構有助抑制炎症風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先生受邀出席會議,並發表了題為《紅球藻蝦青素在炎症和免疫調節中的研究進展》的報告。在報告中,劉建國首先介紹了紅球藻蝦青素的分子結構及特性,並就新冠肺炎發病機理、蝦青素在對抗炎症反應中的作用、蝦青素在對抗肺部疾病中的作用和蝦青素在免疫調節方面的作用等內容進行了闡述。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上皮細胞:作為對損傷的反應,與受損黏膜相鄰的 IECs 通過集體遷移,來覆蓋受損黏膜表面。在這過程中,它們被拉平,失去極性,並經歷了細胞骨架的重塑,以實現向前移動達到覆蓋傷口的目的。中性粒細胞:除了介導抗菌宿主防禦外,中性粒細胞還可以作為促進黏膜修復的雙刃劍。
  • 白細胞酯酶是什麼意思 這個竟和女性炎症有關
    女性炎症應該如何預防?白細胞酯酶是什麼意思白細胞酯酶是白帶常規檢查中的一項,檢查的依據是因為白帶中的白細胞酯酶是一種特異性酶類,這種酶只在中性粒細胞內存在,其他的細胞內是不存在的。所以通過它的檢查只能檢查出來中性粒細胞的存在,不能檢查其他的細胞,而中性粒細胞屬於炎性細胞,所以一旦白帶中白細胞酯酶這一項顯示陽性,就說明了有炎症。
  • PNAS:肺部炎症可促進癌症肺轉移
    在本周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的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炎症促進癌症肺轉移的機制,對於肺部炎症如何為癌症向肺部傳播提供合適環境進行了著重探討。這項發現或為治療以及防止癌症肺轉移的發生提供新見解。 科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肺部炎症與肺部腫瘤之間存在關聯,但是炎症是否會增加其他腫瘤發生肺轉移的風險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了解。
  • 炎症風暴:人體免疫系統,是怎樣反噬自身的?
    多位專家在採訪中透露:預後不好的那些病人不僅肺部損傷,其他器官包括肝、腎等也受到病情加速影響。2月15日,中科院院士周琪在國務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特別提到炎症風暴(或稱細胞因子風暴)對機體的致命打擊。 什麼是炎症風暴,它是怎樣加重病情和摧毀人體的?今天簡單探討一下。
  • 新冠病毒肺炎的致病機理是什麼?最通俗易懂的專家講話來了,沒有之一
    吳軍教授是美國醫學科學博士,從事微生物學和腫瘤學研究,目前是美國希望之城(Cityof Hope -美國最大的腫瘤醫院)醫學中心副教授、動物腫瘤模型實驗室主任。  吳軍教授最主要的觀點:新冠病毒肺炎的機理,其實是過激的免疫反應製造的大量自由基引起的器官損傷。  這段話,估計老百姓還是看不明白的。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大多教課書給的知識點是,血常規能區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