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A課達A·Space是一所藝術教育空間,實行工作室導師合伙人事務制,擁有N+藝術導師工作室,線下教學+多維度合伙人入駐,杭州、東京均有設立分中心。
本期專訪
吳老師
密西根大學 建築設計 碩士
密西根大學 建築設計 學士
所帶學生offer:
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南加州大學/羅德島設計學院/康奈爾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等
導師作品
01
02
02
03
04
05
06
07
08
學生案例
01.Zheng 同學
哥倫比亞大學March 1
賓夕法尼亞大學March 1(1w美元)
康奈爾大學MArch 1(1w4美元/年)
羅德島設計學院
作品集(節選)
02.XU 同學
哥倫比亞大學 msaad建築
賓夕法尼亞大學 msaad建築(2w美元)
Sci-arch march2
密西根大學 urban design
作品集program (節選)
03.Ann 同學
全美本科第一的康奈爾大學提前批
作品集(節選)
04.Zhao 同學
羅德島設計學院 建築設計本科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建築設計本科
作品集(節選)
採訪原文
丨我在密西根大學讀建築丨
為什麼想去美國留學?
小時候就被美國大片裡面的場景所吸引,後來有機會去美國旅行,被芝加哥建築大師的作品和美國前沿的設計理念所吸引。
密西根大學建築設計專業有什麼特點?
我上學那會兒密西根建築學院院長是前哈佛digital lab的負責人Monica Ponce de Leon,主打digital fabrication(數字建造)+representation(建築表現)。密西根建築學院studio風格非常多樣化,每學期studio都有十幾個課題供選擇,有來自全世界不同背景的建築老師指導(英國、日本、德國、荷蘭、加拿大等),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頂級學院(哈佛,耶魯,ETH, AA,UCL等)畢業。學院整體的方向比較偏理論+實踐。
密西根建築學院digital fabrication lab
密西根大學建築學院演講場景
建築學院studio
國內的建築設計專業和美國的建築設計專業有什麼不一樣?
國內大部分學院更加注重基礎教育,對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對規範要求比較高,比較看重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但缺少了一些對建築理念的探索,課題上相對比較單一,在設施上投入也相對薄弱。
美國建築設計更注重設計想法,比較注重設計邏輯,在本科階段注重提高學生的建築基礎,通過一系列比較有有意思的課題激發學生對建築的熱愛,讓學生主動學習。平時任務也比較重,基本上每周都需要趕圖、看圖,同時對模型和出圖要求也比國內高,每周基本定期presentation,能夠很好地鍛鍊學生對設計的表達能力。在研究生階段,提供更多學術理論+實際的課題,每個老師會根據自己的理論研究方向設計課題,供學生自己選擇。
你在密西根大學的課程設置是什麼樣的?
密西根大學課程分為兩年項目和三年項目,兩年項目針對本科5年制的建築學生,三年針對4年制建築或者轉專業的學生。
整體分為必修和選修,包括五個模塊:
1.Design Fundamentals(設計基礎模塊);
2.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環境技術模塊);
3.History/Theory Criticism(歷史與理論模塊);
4.Structures(結構模塊); 5. General Electives(選修模塊)
主修的課程包括建築設計課(一周三次,每次半天)、建築構造、建築表現(建築平面表現大師Perry Kulper 主導)、建築理論(理論大牛)、Fabrication(能接觸到機器手臂、3D列印、CNC等)等,最後一年是Thesis畢業設計課題為期一年。
丨美國留學極大拓展了我的視眼丨
美國留學帶給你什麼?
我自己本身踏入建築設計也是受爸媽影響偏多,是個幾乎沒有美術功底的學生,剛選擇學習建築設計時動力不足,但是在美國本科留學階段,其教育理念極大地激發了我對建築設計的學習興趣,每天能接觸到不同的設計想法,做出非常有意思有想法的作品,非常有成就感。除了專業本身之外,美國留學也極大地拓展了我的視眼,美國的8年時間也讓我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和看待問題。
在美國學習的時候,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建築學習中有幾門課特別深奧比如建築理論課,所涉及的內容比較深奧,特別難以理解,需要花很長時間去解讀,經常一頭霧水。
如果有同學想去美國學建築設計,有什麼建議嗎?
這裡引用下密西根大學校長的名言:"Go discover, Go achieve, Go serve, and Go Blue!"(去發現,去實現,去服務,去創造吧!)。
在美國學習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麼?
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我生日那天剛好是設計課,整個studio幾百號人一起給我唱生日歌,當時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非常感動,印象深刻。
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還會去美國留學嗎?
當然。美國的留學工作經歷讓我成長了許多,受益匪淺,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接觸了很多新鮮事物,開拓了設計的創造力,增強了自信心等等。
丨老師的建議丨
給大家推薦幾個學習的網站或書籍?
國內的比如谷德設計;國外的Pinterest,各大建築學院官網,Instagram上面各建築學院主頁,archdaily,issuu等。書籍我比較喜歡的是《The eyes of the skin》,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建築基礎的《Language of Space and Form》等。
《The eyes of the skin》
一般會怎麼找設計靈感?
剛開始比較初期是先網上找案例學習,看看大師作品、與導師溝通激發自己的靈感,但到後期學習當中慢慢的轉變成了從其他學科的研究論文入手、從理論書籍當中尋找靈感,思考的深度會慢慢得到提升,會更有自己獨特的設計想法。
最喜歡誰的作品?為什麼?
最喜歡的是瑞士建築大師peter zumthor 的作品,卒姆託的作品非常觸及人的心靈。他的建築存在一種內省的特質,重視材料、構造與細部的理解,每一個作品都反應出人對於建築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間和光線的感覺,真實地面對材料特性、感官性等建築本質。而其構造形式則來自他所堅持的「custom-made architecture(客制建築)」理念,強調建築要與基地環境相融合,回應自然環境與滿足建築機能。
Peter Zumthor,彼得·卒姆託 (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生於瑞士巴塞爾的建築設計師,早在80年代就為人熟知了。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這些作品有著重建永恆價值的獨特視角,令人刮目相看。比如瑞士丘爾藝術博物館(1990年)和老房子(1993年),瑞士沙芬託的古格倫宮(1994年),瑞士瓦爾斯溫泉浴場(1996年),奧地利布雷根茲藝術博物館(1997年),等等。2009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
帶學生有什麼心得嗎?
我一般會針對學生的特點、學生目標院校的設計風格引導其做出有個人特色的作品;會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時間規劃;在創作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比如相關設計案例剖析以及直白的語言闡述設計理念,提高學生做作品集的效率與質量。
更多藝術留學知識 添加微信:kd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