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四維 禮義廉恥

2021-03-01 海城清苑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原話是「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一曰義,一曰廉,一曰恥」。《牧民》是《管子》一書的首篇,維即總綱,四維即四種綱紀,「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由此可見管子對四維的重視程度。管子認為,四維能夠引領規範民眾的行為,它是國家的四根精神支柱,支柱立則國家興,支柱廢則國家亡。這一思想無論對當時還是後世的治國理政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在維護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規範社會秩序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孔子指出「克己復禮」,認為禮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禮記》中有這樣幾段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意為,人之所以為人,區別於鳥獸,是因為懂得禮義。《荀子·修身》中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先賢對於禮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強調到了極點。我們不能說禮是萬能的,但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中,沒有禮是萬萬不能的。禮,對於個人而言,是規定品德修養、行為舉止的具體要求;對於社會而言,是規範人際關係、社會秩序的具體約束。「克己復禮」,就是要人們克制自己的私慾,用公認的道德規範來要求自己,回到禮義的規範中來。

作為古代社會的倫理道德,禮有制度規範,側重於外在的約束,而義、廉、恥則是三種自律性的道德,側重於內在自覺意識的培養,以期達於完美的人格。

在古人看來,「義」,不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而且是一種理想人格。「義者,宜也」,意指公正的、合理的、應該做的。《論語》中多次將義與君子聯繫起來,如「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做事以道義為基礎,依禮義來實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在古人眼中,義是規範人們言行的尺度。「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講公義不計私利,講大義不計小利,方能稱之為義,否則稱之為不義。按義的標準待人處事,謂之講義氣,或稱義士,否則就叫不義氣,稱作不義之徒。

在中國古代,廉是指對待財物的一種正確態度。古人云:「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古人從不同的側面來論述廉的價值和貪的危害。管子認為,廉就是不包庇壞人,不心藏私慾,即「廉不蔽惡」。白居易「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櫱。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他做了三年刺史,離位時所帶僅天竺山兩片石頭;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體現了經世濟民的人生理想。他一生心憂天下,開一代廉風,死後入殮時連一件新衣服都找不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廉是美德,廉是家風;廉是清風,廉是正氣;廉是天理,廉是人心。

至於「恥」字,古人更是多有表述且曉暢明了。在《論語》中,「恥」總是被反覆提及。比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在孔子看來,知恥是如此重要,不知恥則不知為人。正如孟子所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知恥不僅關係到個人品德高下,而且關係到國家興衰和社會安寧。一個缺乏恥感的社會必然道德淪喪,世風日下。一個人無論運用多麼卑劣的手段,只要獲取了世俗利益,就會得到眾人的承認甚至追捧——這多麼可怕!

禮義廉恥,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塑造著中國國民品格,是治國理政的價值取向和倫理追求,承載著人們的精神信仰,為歷代統治者和思想家所推崇。康熙皇帝親作《四維解》,認為「言禮義而並言廉恥,可以警動天下而興起其為善去惡之心」。孫中山先生主張要以禮義廉恥教化國民,並親自設計和推廣中山裝,解釋中山裝的四個口袋分別代表禮義廉恥,提倡人們要依照四維隨時檢點自己。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先賢聖哲提出和推崇四維,其實也是在推崇以德治國,它同構建嚴格規範的法律體系一樣,都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內在要求,須臾不可離開和偏廢。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意高遠,內涵深邃,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禮義廉恥的精神內涵。今天我們講禮,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心有敬畏,行不逾矩;講義,就是要講民族大義、國家大義,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見義勇為,非義不取;講廉,就是要奉公守法、公私分明,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講恥,就是要知榮辱、明是非,積極求榮免辱,維護做人的尊嚴。(心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可謂是中華文化道德的一個標準,同時也是我國的國之四維。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引言就是《管子》中的這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什麼意思呢?就是禮義廉恥是治國的綱紀標準,綱紀標準壞了國家很難不滅亡。其中禮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義是思慮不出於一己之私,廉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恥是要有羞恥之心。這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 為什麼說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原話是「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一曰義,一曰廉,一曰恥」。《牧民》是《管子》一書的首篇,維即總綱,四維即四種綱紀,「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由此可見管子對四維的重視程度。
  • 禮義廉恥與四維
    >約公元前719-645年,安徽潁上人)說禮義廉恥這四個字有四個維度,一維缺失會傾斜,二維缺失則危險,三維則傾覆,四維則毀禮義廉恥有那麼重要嗎?請看,禮是示範教育,是規矩和樣板,也是生活中的儀式感和敬畏心。
  • 居士亭:推薦《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蔡禮旭 著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中國夢,從這裡起飛!      本書整理自蔡禮旭老師「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系列講座。通過研讀古文名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八德。     全系列共四部,依據不同的主題,選擇相應的古文,每部獨立出版。依序分別為《承傳千年不衰的家道》《代代出聖賢的教育智慧》《孝悌忠信:凝聚中華正能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本書為第四部,以禮義廉恥為主題。     禮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是輕視了禮,社會就會動亂,家庭就不和,所以古人對這個禮非常重視。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我在某軟體上看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還適不適用現代社會的提問,回答者多數持否定。為此本掌門感觸良多。禮義廉恥四個字所蘊含的意義隨著歷史變遷也隨著變化。但是無論怎麼變化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四維不張」指的是現代意義上的四維還是管仲的四維,提問者並未指明。如果是古時的四維自然不適用當代社會,否則我認為還是適用於現今社會的。當今社會仍然在強調禮義廉恥,具體的含義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次的含義,也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國家層次的含義,還包括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公民正面層次的含義。
  • 禮義廉恥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
  • 【真題解析】9:禮義廉恥
    」,說明禮在維護社會生活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禮是社會普遍遵循的公序良俗和普世價值,禮是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原則;禮是公共秩序中的遵守原則;禮是待人接物中的適度原則,禮同樣也是做人做事中的自律原則。二是
  • 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
    資料圖在傳統中國社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始終是精神命脈。這組關鍵詞,素有「八德」之稱,凝練著中華傳統道德操守的精髓。它比起人所熟知的「三綱五常」主流價值觀,更具有堅實的民間性、廣泛的傳承性和深遠的影響力,堪稱是中國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與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人廣泛地將其視為立世的行為準則和底線思維。
  •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出自《管子·牧民》。這裡的四維,指禮、義、廉、恥四種綱紀,是中國傳統社會共同的行為規範與道德標準。在古人看來,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而厲行禮、義、廉、恥,則能約束規範人民以成謙謙君子,維護社會安定,使國治民安。
  • 還有多少人知道禮義廉恥
    思之想之,使筆者想起了一個出自兩千七百多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千古名相管仲的成語--禮義廉恥。《管子·牧民》中說:「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禮義廉恥是指崇禮、行義、廉潔、知恥,這是管仲推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 禮義廉恥國學常識日報
    「禮義廉恥」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意思是「禮義廉恥」是建設國家的四個支柱。「禮」是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是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是不貪不汙及純正高潔;而「恥」則是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管仲是法家人物,他認為:有禮的人不會僭越等級限度;有義的人便不會妄自求進;有廉,的人則不會掩飾惡行;有恥的人不會順從邪妄;治國用此四綱,就可使「上安位、民無巧詐、行自全、邪事不生」,於是國可守、民可治,所以管仲特別強調「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 四維造句和解釋_四維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四維(sì wéi)。指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管子·牧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古代統治者把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看作治國的四個綱,故名。維:原指系物的大繩。四維參考例句: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2、老爺曾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3、然後茲諾瓦耶夫與戈班在四維空間中對這些數據進行繪製。
  • 「禮義廉恥」到底講什麼?你真的清楚嗎?
    從上學到社會,我們都在被不間斷的灌輸「禮義廉恥」的觀念。那「禮義廉恥」究竟是什麼?講的什麼?你真的清楚嗎?「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仲用「禮義廉恥」振興了兩千七百年前的齊國,成就一番霸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由此可觀,「禮義廉恥」佔有著作為國家綱紀的崇高地位。這也是歷代統治者要強調「禮義廉恥」的原因了。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二:管仲,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又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應該像流水的源頭,以順民心。管仲執政的指導思想就是百姓想要的就給他們,百姓反對的就廢除。管仲為政,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善於因勢利導,非聖人不能也。管仲又貴輕重,慎權衡,此亦聖人之能也。齊桓公怨恨少姬無禮並改嫁而南侵蔡國,管仲因而勸桓公伐楚,責楚國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四維:禮、義、廉、恥。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 「禮義廉恥」又被稱為「國之四維」,指治國的綱紀準則。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 管鮑之交的管仲提出了「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論斷
    春秋時期比較大的諸侯國有十幾個,都想自己當上霸主。大國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要場景,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齊桓公最先當上了霸主。齊國在今天的山東省北部。齊國稱霸,齊桓公率先坐上春秋霸主,主要靠了管仲的輔佐。能說管仲沒本領嗎,管仲不僅有本領,而且是興國立業之大本領。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傳統文化-禮義廉恥
    傳統文化之禮義廉恥因為最後總有衝卡、打人、謾罵警察和其它治安管理人員的,讓我想到了這部分人的素質和家教,《管子·牧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今天以禮義廉恥四字與大家共勉。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牧民•四維》諄諄告誡後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中央也一再號召人民,要學點中國歷史!幾千年來,禮被排在了第一位。整個事件起因正是秘書長失禮在先。長官沒走,就開始不尊重長官。就是走了,保持良好關係,也沒什麼害處啊。更別說還在這兒呢。就是退休了,國家非常重視老同志,難道官場這麼多年,不知道這個規矩嗎?難道在家對自己老人也這樣嗎?把權力和烏紗帽放在第一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