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2021-02-19 晉戈雜說

昨天說了《資源分配推動的中國歷史》,裡面提到了四元力量:也即中央、地方、富人與窮人。

這四股力量都很強大,中國歷史也是這四股力量博弈均衡的結果。

其實有些額外的觀點沒有說完,今天再補充一下。
引言就是《管子》中的這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什麼意思呢?就是禮義廉恥是治國的綱紀標準,綱紀標準壞了國家很難不滅亡。

其中禮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義是思慮不出於一己之私,廉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恥是要有羞恥之心。

這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其實歷代的理解都認為禮義廉恥是在乎樹立君王與民眾的禮義廉恥之心來說明的。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禮義廉恥是目的也是結果,更是方法論。

上篇說了中央、地方、富人、窮人之間的博弈和此消彼長。
其實無非就是資源分配尤其是利益分配的此消彼長。

中央權威的把持,地方權利的通行,富人利益的保障和窮人生存的訴求,無一不在於政策和資源配置。
中央權力的維繫要關注禮義廉恥,地方權利推行要關注禮義廉恥,富人的商業活動、窮人的日常都要關注禮義廉恥。

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的情況是:
(1)中央有權威但沒銀子,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權威,漢朝、唐朝、元朝、明朝莫不如此;
(2)地方有加大人事財政權力的訴求,而且地方經常和富商們站在一起,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最後是國家分裂;
(3)富商有錢但是沒有權力,士農工商的階層從很早就定下來了,所以富商們天然要依附於權力;
(4)窮人們沒錢沒權,要麼被商人剝削,要麼被官員豪強壓迫,所以窮人們往往活不下去就要揭竿而起。

這種情況往往都是歷代開國的時候國家會經歷盛世,因為資源洗牌,重新配置的過程,人人都開心。
而越到後來窮人們受到的剝削和壓迫越嚴重,因為三大力量都無暇顧及窮人,最後犧牲的就是窮人的利益。

所以管仲的禮義廉恥只說,其實也是在和其他三方力量對話。
國家要有不關注窮人的羞恥之心,地方要有廉潔奉公的態度,富人要經常施以援手,多行義舉。

而窮人則更要關注禮義廉恥,自力更生,讓自己早日擺脫成為赤貧的階層。
所以歷朝歷代中管理學做的不錯的是隋朝、宋朝和清朝,中央的權威性得以維護,地方又沒有做大,富人們有富人的樂趣,窮人們有窮人的安逸,這三個朝代其實是中國歷史上國泰民安的典型,政治清明和諧;而明朝其實是最黑暗的,國之四維最後全部崩絕。

換個角度再談談,所謂標準化和非標準化。
秦朝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尋求標準化,整個國家很早就開始了現代化工業標準和法度的管理體系。

而為何秦朝會覆亡?因為其他六國很難適應秦國所謂的標準化。
而漢朝為何興盛?因為漢朝明延六國舊制,實際潛移默化推行秦制,最後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

標準化是最為降低商人利益的,因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越是沒有標準化的行業和管理,就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中介,因為非標準化就是為中介利益服務的。

設置越來越多的藩籬,那麼中介的作用就越大,就跟美國的毒品管控,富的是和邊警相關的販毒集團;金融管控,富的是一大批的中介一樣;那麼房價管控……可以自行開腦洞,這次所謂西安的搖號作假就充分暴露了各種各樣明修棧道的政策和暗度陳倉的中介之間的關聯。

最富裕開明的中央王朝時期,實際並非是貨幣本位的,也就是並非漢末到明初控制經濟的是銅錢。


因為是「糧食本位」,各級官僚的俸祿也是糧食計量。

以明朝為例,政府的國庫銀子都花在了「萬曆三大徵」,魏忠賢其實是幫皇家從東林黨資產階級手中圈錢的馬仔。而魏忠賢之所以能崛起,包括最後很輕易就被崇禎除掉,也說明其一直未離開皇家的掌控。

人生有很多機會就好比槓桿,比所謂的財務槓桿更牛叉的就是在於人生很多到來的機會就跟天上掉餡餅沒什麼區別。

如果沒有隆慶帝登基,沒有天啟帝是個文盲,魏忠賢又怎能崛起?

而所謂歷史的弄潮兒,往往也是這種極大利用了人生槓桿的人。
看電影《幕後玩家》就能發現,人生的每一步在於選擇,很多成功人士只是因為每一步的選擇都對了。

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槓桿,也類似於以前經常所謂的「一飯之恩」。
你所付出的可能只是一碗飯或者舉手之勞,但對於很多人卻似救命稻草,這就是歷史的神奇之處。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造就這很多神奇的一條咒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才應該是中央、地方、富人、窮人們的長久追求之道。

你,還沒頓悟嗎?一起學習吧。
多看看晉戈的公眾號,迎接知識經濟大爆發時代。
                                              

-

本文由公眾號「奇峰印社」傾情支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可謂是中華文化道德的一個標準,同時也是我國的國之四維。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我在某軟體上看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還適不適用現代社會的提問,回答者多數持否定。為此本掌門感觸良多。禮義廉恥四個字所蘊含的意義隨著歷史變遷也隨著變化。但是無論怎麼變化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價值觀。這也許對了解的讀者不會造成影響,但是對初通古文之人會造成不當的理解。其他的三個字也是一樣,古今含義不盡相同。那麼再回頭看開頭的提問,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存在邏輯問題。「四維不張」指的是現代意義上的四維還是管仲的四維,提問者並未指明。如果是古時的四維自然不適用當代社會,否則我認為還是適用於現今社會的。
  • 居士亭:推薦《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蔡禮旭 著
    編者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經典讀本!     全系列共四部,依據不同的主題,選擇相應的古文,每部獨立出版。依序分別為《承傳千年不衰的家道》《代代出聖賢的教育智慧》《孝悌忠信:凝聚中華正能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本書為第四部,以禮義廉恥為主題。     禮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是輕視了禮,社會就會動亂,家庭就不和,所以古人對這個禮非常重視。
  • 為什麼說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原話是「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一曰義,一曰廉,一曰恥」。《牧民》是《管子》一書的首篇,維即總綱,四維即四種綱紀,「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由此可見管子對四維的重視程度。
  • 國有四維 禮義廉恥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原話是「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一曰義,一曰廉,一曰恥」。《牧民》是《管子》一書的首篇,維即總綱,四維即四種綱紀,「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由此可見管子對四維的重視程度。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二:管仲,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諸葛亮在隆中時,常自比管仲樂毅,遭俗人譏笑,以為管仲是古之聖賢,孔明之自詡實屬驕妄,此說可見管仲之盛名。晏嬰即晏子使楚故事中的晏子,晏嬰之於管仲,約相當於孟子之於孔子。後世有《管子》和《晏子春秋》,其書頗可觀。管仲,名夷吾,潁上人。管仲年輕的時候和鮑叔牙交好,鮑叔知其賢。管仲家貧,經常佔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善待管仲,從無怨言。
  • 禮義廉恥與四維
    >約公元前719-645年,安徽潁上人)說禮義廉恥這四個字有四個維度,一維缺失會傾斜,二維缺失則危險,三維則傾覆,四維則毀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一言以蔽之,禮義廉恥的善心良知泯滅了,心靈的軟體沒有更新升級!早先可能知道,後期喪失掉了善心良知,所以路子越走越偏,直至違法甚至犯罪。善心良知是一種文化自信,缺失不得,四維坍塌,後果不言而喻。
  • 禮義廉恥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
  • 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
    但以今之論,概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之稱,最能闡釋傳統道德操守的真切涵蘊,最可透視傳統道德觀念家國同構的實踐理性特質。孝悌忠信,層層遞進,其要害在忠孝之道,屬於道德自覺的內化於心層面。孝,意即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祖先,乃為縱向而論。悌,亦作弟,意指兄弟和睦,屬橫向而言。「孝悌」二字,常常作為傳統倫理規範之基石,一體使用。
  • 【真題解析】9:禮義廉恥
    題目:孫中山和毛澤東都談到禮義廉恥的重要意義,請談一下你對禮義廉恥的認識。
  • 禮義廉恥國學常識日報
    「禮義廉恥」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意思是「禮義廉恥」是建設國家的四個支柱。「禮」是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是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是不貪不汙及純正高潔;而「恥」則是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管仲是法家人物,他認為:有禮的人不會僭越等級限度;有義的人便不會妄自求進;有廉,的人則不會掩飾惡行;有恥的人不會順從邪妄;治國用此四綱,就可使「上安位、民無巧詐、行自全、邪事不生」,於是國可守、民可治,所以管仲特別強調「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市長是北京大學經濟系高材生,從省委機關擔任秘書起步,處長,省政府副廳,到知天命之年還在擔任市長,書記先來,市長後到。書記畢竟是書記,書記是一把手。市長應該對書記尊重。書記抓方向、管幹部、抓紀檢監察政法委,市長領導政府,抓經濟、抓民生、親自抓開發區,出成績不越位。東西院是死的,市長書記是活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倆好擱一好吧。市委書記在常委會批評市裡幹部書生意氣。
  • 四維造句和解釋_四維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四維(sì wéi)。指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管子·牧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古代統治者把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看作治國的四個綱,故名。維:原指系物的大繩。四維參考例句: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2、老爺曾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3、然後茲諾瓦耶夫與戈班在四維空間中對這些數據進行繪製。
  • 「禮義廉恥」到底講什麼?你真的清楚嗎?
    從上學到社會,我們都在被不間斷的灌輸「禮義廉恥」的觀念。那「禮義廉恥」究竟是什麼?講的什麼?你真的清楚嗎?「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歐陽修歐陽修在《五代史馮道傳》中對管子的這一論說大加讚賞:「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禮、義,是統治人民的根本大法;廉、恥,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節操。管仲用「禮義廉恥」振興了兩千七百年前的齊國,成就一番霸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出自《管子·牧民》。這裡的四維,指禮、義、廉、恥四種綱紀,是中國傳統社會共同的行為規範與道德標準。在古人看來,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而厲行禮、義、廉、恥,則能約束規範人民以成謙謙君子,維護社會安定,使國治民安。
  • 中國傳統之治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
    信,作為一條重要的道德規範,儒家視之為進德修業之本和立人、立政之道,將之比作聯結人與人之間的精神紐帶,並由此提出「人無信不立」的處世原則。忠誠信義的道德指向,將誠信與忠、仁、義等德目相聯繫。仁表現為誠,義則要求信,仁義是誠信的意義源泉。由此展開,恭敬、謙虛、尚義等規範與誠信都有內在的相通之處。先秦諸子中,儒家尤為重視從經世致用的角度深化誠信的內涵。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中國傳統文化的「國之四維」
    「國之四維」是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他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
  • 還有多少人知道禮義廉恥
    為了圓他的大學夢,使他能夠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孫儷便決定匿名資助他繼續完成學業。向海青考上北京大學以後,隨著環境的改變,其心態也慢慢地跟著變了,開始學會同別人攀比了。當他得知資助他的人就是大明星孫儷時,便向孫儷提出了一個要求,要孫儷幫他買一部6000元的手機。
  • 管鮑之交的管仲提出了「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論斷
    能說管仲沒本領嗎,管仲不僅有本領,而且是興國立業之大本領。管仲是怎麼給齊桓公當上輔佐大臣的,那是鮑叔牙推薦給齊桓公的,因為鮑叔牙對管仲很了解,知道管仲之才能是經國治邦的大本事。管仲除了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主的偉業,還著書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