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了《資源分配推動的中國歷史》,裡面提到了四元力量:也即中央、地方、富人與窮人。
這四股力量都很強大,中國歷史也是這四股力量博弈均衡的結果。
其實有些額外的觀點沒有說完,今天再補充一下。
引言就是《管子》中的這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什麼意思呢?就是禮義廉恥是治國的綱紀標準,綱紀標準壞了國家很難不滅亡。
其中禮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義是思慮不出於一己之私,廉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恥是要有羞恥之心。
這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其實歷代的理解都認為禮義廉恥是在乎樹立君王與民眾的禮義廉恥之心來說明的。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禮義廉恥是目的也是結果,更是方法論。
上篇說了中央、地方、富人、窮人之間的博弈和此消彼長。
其實無非就是資源分配尤其是利益分配的此消彼長。
中央權威的把持,地方權利的通行,富人利益的保障和窮人生存的訴求,無一不在於政策和資源配置。
中央權力的維繫要關注禮義廉恥,地方權利推行要關注禮義廉恥,富人的商業活動、窮人的日常都要關注禮義廉恥。
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的情況是:
(1)中央有權威但沒銀子,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權威,漢朝、唐朝、元朝、明朝莫不如此;
(2)地方有加大人事財政權力的訴求,而且地方經常和富商們站在一起,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最後是國家分裂;
(3)富商有錢但是沒有權力,士農工商的階層從很早就定下來了,所以富商們天然要依附於權力;
(4)窮人們沒錢沒權,要麼被商人剝削,要麼被官員豪強壓迫,所以窮人們往往活不下去就要揭竿而起。
這種情況往往都是歷代開國的時候國家會經歷盛世,因為資源洗牌,重新配置的過程,人人都開心。
而越到後來窮人們受到的剝削和壓迫越嚴重,因為三大力量都無暇顧及窮人,最後犧牲的就是窮人的利益。
所以管仲的禮義廉恥只說,其實也是在和其他三方力量對話。
國家要有不關注窮人的羞恥之心,地方要有廉潔奉公的態度,富人要經常施以援手,多行義舉。
而窮人則更要關注禮義廉恥,自力更生,讓自己早日擺脫成為赤貧的階層。
所以歷朝歷代中管理學做的不錯的是隋朝、宋朝和清朝,中央的權威性得以維護,地方又沒有做大,富人們有富人的樂趣,窮人們有窮人的安逸,這三個朝代其實是中國歷史上國泰民安的典型,政治清明和諧;而明朝其實是最黑暗的,國之四維最後全部崩絕。
換個角度再談談,所謂標準化和非標準化。
秦朝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尋求標準化,整個國家很早就開始了現代化工業標準和法度的管理體系。
而為何秦朝會覆亡?因為其他六國很難適應秦國所謂的標準化。
而漢朝為何興盛?因為漢朝明延六國舊制,實際潛移默化推行秦制,最後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
標準化是最為降低商人利益的,因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越是沒有標準化的行業和管理,就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中介,因為非標準化就是為中介利益服務的。
設置越來越多的藩籬,那麼中介的作用就越大,就跟美國的毒品管控,富的是和邊警相關的販毒集團;金融管控,富的是一大批的中介一樣;那麼房價管控……可以自行開腦洞,這次所謂西安的搖號作假就充分暴露了各種各樣明修棧道的政策和暗度陳倉的中介之間的關聯。
最富裕開明的中央王朝時期,實際並非是貨幣本位的,也就是並非漢末到明初控制經濟的是銅錢。
因為是「糧食本位」,各級官僚的俸祿也是糧食計量。
以明朝為例,政府的國庫銀子都花在了「萬曆三大徵」,魏忠賢其實是幫皇家從東林黨資產階級手中圈錢的馬仔。而魏忠賢之所以能崛起,包括最後很輕易就被崇禎除掉,也說明其一直未離開皇家的掌控。
人生有很多機會就好比槓桿,比所謂的財務槓桿更牛叉的就是在於人生很多到來的機會就跟天上掉餡餅沒什麼區別。
如果沒有隆慶帝登基,沒有天啟帝是個文盲,魏忠賢又怎能崛起?
而所謂歷史的弄潮兒,往往也是這種極大利用了人生槓桿的人。
看電影《幕後玩家》就能發現,人生的每一步在於選擇,很多成功人士只是因為每一步的選擇都對了。
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槓桿,也類似於以前經常所謂的「一飯之恩」。
你所付出的可能只是一碗飯或者舉手之勞,但對於很多人卻似救命稻草,這就是歷史的神奇之處。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造就這很多神奇的一條咒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才應該是中央、地方、富人、窮人們的長久追求之道。
你,還沒頓悟嗎?一起學習吧。
多看看晉戈的公眾號,迎接知識經濟大爆發時代。
-
本文由公眾號「奇峰印社」傾情支持。